o名中医
证特效法
自
胡翰、又、上 缃 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山南利《握 么缢新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70名中医临证特效法:1980年代/胡翰文主编.一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8(2017、3重印)
ISBN 978一7一5377一5241一1
I . 07,,,朊0)胡一皿0中医学一临床医学一经验一中国一现代 ,0R249.7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6)第m2026号
70名中医临证特效法:1980年代
出版人:赵建伟主 编:胡翰文责任编辑:宋伟责任发行:阎文凯封面设计:杨字光
出版发行: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地址:太原市建设南路21号邮编:03開12
编辑部电话.、0351一4922063 发行电话·,0351一4922121 经 销:各地新华书店印 刷:山西新华印业有限公司网 W、、sxkxjS(„•bs, com
微 信:sxkJCbs
开字版 本:890mm × 1240mm
数:2千字、
0 2016年8月第1版 1 /32
2017年 印张:] 2.25
3月太原第2次印刷
书定 :ISBN 978一7一5377一524 ]一1 价:25.00 jÜj
本社常年法律顾问:王葆柯
如发现印、装质量问题,影响阅读,请与发行部联系调换。
伟百张敏
王晋单
名 王序 举中
编 笔(画)王(亻)
文 姓金
胡(翰) 0(法)马(润)
明普郑生晋靳珠国韩
琳 为
立上口画、曹 笔
海 姓志 高 0
成委
山起岳娥善珍荣仙伟科富纪兴云青升宗玉平瑞慧秀百国学小国秀马王王史李李赵胡张姚高茹琚潘贞曾脸兰荣英莲铭祜阳海华耀卿仰 思平金光秉风化良瑞志荣 玉马王王刘任李吴陈魏张高秦郭靳英敏晋华勋政荣民菊安英琳姣生秀 新建德昌振文长秀培元晋马王王卫任李李侯荆张赵曹郭靳
金英芳举祥英瑛芝泽良文琪祯敏
马(润)王(风)王(慧) 王(仲)白(吉)李(憬)李(志)郑(蕴)杨(奇)张(慕)赵(炳)顼郭贾
武云武海珍义芬环祯富文英玺珠生承晓耀兆爱 秀金来保本建纯国光马 马王王白李李和杨张赵高徐韩霍
前
本书是上世纪80年代曾经出版过,那个年代是奉献的年代,这本书是70多名老中医无私奉献的产物。善用方者,贵在精准加减。疾病相同,患者的体质不同,需在原方基础上加减:气虚者加党参、黄芪;血虚者加熟地、山萸;阴虚者加青蒿、鳖甲;阳虚者加附子、鹿茸。湿盛者要用祛湿之品;表湿者用桂枝、羌活;脾湿者加茯苓、白术;肺湿者加半夏、陈皮;胃湿者加砂仁、蔻仁;肠湿热者加黄连、葛根;风湿者加羌活、独活;脑有湿者加胆南星一天竺黄、远志、石菖蒲等。治湿既可发汗,又可利小便,还可健脾等等。中医治病,其方法丰富多彩,中药上万种,选择范围极广,但要精准加减才能奏效。
善用方者,神在服药有时。一日三餐,定时而服。夜寐昼悟,睡眠守时,一日十二时辰,人的脏腑活动有盛有衰;精神状态有兴奋与抑制的转化;气血的流注有急有缓,人气的分布有旦生、中隆、日西虚和夜半藏的规律性变化。疾病有旦慧、日安、夕加、夜甚之变。阳明病日晡潮热,阴虚病夜热昼清,肾阳虚五更泻泄,冠心病夜间易发,高血压病晨低而戌高,过敏性鼻炎多在8月发作,风湿病甚在4巧月份之间,睡眠时易长高、长胖,糖尿病患者常在午后加重等等。这些事实给我
001,
证
们提示:服药有时,解表药和升散药宜在午时饭后热服;下行药和寒凉药宜在晨时戌时饭前凉服;脑病患者宜在晨、午、申时温服。活血化瘀药宜在饭后半小时服;冠心病、高血压病药宜在睡前半小时服,糖尿病者服药宜在晨时和未时服,而在未时服用时应适当的加重其量,晨时减少其量。慢性胃炎患者服药宜在两餐中问温服,癌症患者在发病前和发病后始终存在有三真不足和三真紊乱失调的病机,这一点是其发病和预后的根
本原因。所以癌症患者服用三参饮的时间是:平旦:1一(1)瓶; 2
日中:1瓶;日西:1一瓶;夜半1瓶。这个剂量用于晚期危
重患者(每瓶100毫升)疗效甚好。总之在应用本书中的方药时务必要精准加减,服药有时,以及掌握剂量和煎药的方法等有关事项。只有这样严谨科学的态度,才能使这些方药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本书的此次出版,70多名老中医有不少已离我们而去,而他们的宝贵经验和无私奉献,今夭仍在为人们的健康发挥着作用,让我们在此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礼。
曹培琳
2016年5月
目 录
胃脘痛的治疗 一001 养胃阴法一 、002 挂法治疗食管癌 一003 治热毒痤疮“. 、004 对寒湿痹的治疗一 ,005 肾不纳气的治疗一 ,008 吐法治狂一 ,009 对久寒咳的治疗一 ,011 脑血栓治验一 ,013 骨结核丸治疗骨与关节结核一 ,014 一例左侧基底节区脑软化症治验一 ,016 流行性出血热合并运动性失语的治验一 .019 益气活血法治疗心律失常一 ,022 痿证论治一 ,023 针药结合治疗痿证 一026 肝炎的辨证论治一 · 029
、热重于湿一 ,029 、湿重于热“ .030 急性黄疸型肝炎“ ,032 慢性低血压 034 慢性肝炎的辨证施治“ .035
001
脾虚腹泻一 ,052 痔疮一 ,053 冠心病的治疗一 .054
、心气不足证一 、054
、阳虚阴厥证一 ,055 、阴营失养证“ ,055 四、阴虚阳亢证一 ,056 五、气滞血瘀证“ ,056 、痰饮阻塞证一 、056 胃溃疡一 ,057 “镇痛活血散"治疗脉管炎、、 ,059 散偏汤加减治疗偏头痛一 ,060 头痛一 ,062 类风湿性关节炎一 、064
、急性期· · ,065 、慢性期“ ,065 骨质增生,. .067
、初期“ ,067 .068 风湿性关节炎一 ,069 风湿热一 ,070 再生障碍性贫血一 .071 、阴虚“ ,072 、阳虚一 .072 阴阳两 “ ,073
肺脓
、肝胃郁热 097 七、寒邪客胃一 ,097 八、湿浊中阻一 .098 九、饮食停滞,, ,098 慢性胃炎一 ,099 慢性腹泻一 ,100
、痰湿瘀滞· · ,100 、寒热夹杂.. · 101 一肝邪犯脾一 ,101 四、脾气虚弱“ .102 五、脾肾阳虚,, .102 湿热痢疾的治疗一 .103 良附六君汤治疗虚寒性胃痛一 .104 温胃汤加减治疗胃脘痛一 ,105 面神经麻痹(一) .106 面神经麻痹(二) .107 ,108 癫痫“ .109 狂证一 ,110 辨证治疗精神分裂症一 ,1 12
、痰气郁结型“
、肝火偏盛型一
、心火偏盛型“
四、气滞血瘀型一 ,114 五 火盛阴 型一
0 4
、脾胃气虚一 ,] 37 、血虚风乘一 .137 四、阴虚风犯一 ,] 38 五、肝脾不和一 ,138 金蝉退疣汤治疗扁平疣一 .] 39 病毒性肝炎施治三方一 .140 黄疸的辨证治疗一 ,143
、阳黄证治一 · 143
、阴黄证治 145 、急黄证治 145 胆结石一 ,148 胆道蛔虫症治验一 .149
、脏寒厥逆一 ,巧0 、实热气滞一 .巧0 糖尿病的治疗一 .巧1 茼瞿合剂治疗急性肾炎一 ,巧2 补通消水汤治疗慢性肾炎一 .巧3 慢性肾炎(气滞血瘀型)的治法 ,巧5 肾炎1号汤治疗急性肾炎一 .巧7 活血化瘀法的临床应用“ ,巧8 一、颅脑外伤瘀血偏瘫·, ,巧8 、脊柱外伤痿症一 .巧9 重剂量地附汤治疗痹证一 ,160 泄泻验方一 .160 脾肾阳 泄泻一 ,161
007
、肝郁化火、脾胃失和的泄泻· · ,161 湿热痢治验.“ 、162 妊娠蛔厥治验一 .164 蟾蜍治愈肝脾肿大一 .165 胃柿石症合并胃溃疡治验一例一 、167 中风方一 ,167 风湿热方一 ,170 银蒌汤治疗乳腺炎一 ,171 阳痿的治疗“ 、172 坐骨神经痛方一 · 174 除湿解毒汤治疗荨麻疹 176 治疗慢性胃炎方一 .177 急性肾炎的治疗,, ,]一78 苦防洗剂治手癣一 ,180 治疗冠心病方 181 苍耳散的临床应用,, .183 番泻叶直肠给药的临床应用“ .184 、急性肠胃炎一 ,184 一、痢疾一 .184 、高热不退一 ,185 四、肝硬化腹水一 ,185 一把抓治岔气一 .186 大黄、芒硝临床运用体会“ ,186 一、治疗顽固性、神经性头痛· · .186 二、治疗牙周炎一 ,187 0
择时服药点滴一 187 月经不调一 ,188
、月经前期“ .188 、月经后期 189 月经先后无定期,, ,189 痛 190 痛 .192 .192 证 ,193 经行咯血一 ,194 经期感冒, ,195 崩漏“ 、196
、崩漏常因脏器虚,调肝补肾兼健脾.. .197
、瘀则血不归经,治从化瘀止血,, .200 、气虚不摄成崩漏,善用归脾举元煎 201 四、崩漏选用益母壳,缩宫止血效果好一 .202 五、治崩不宜纯止血,求因固本治当先一 、203 病有寒热虚实,治宜辨证求因“ .205 带下病,, ,208 、脾虚湿带“ ,208 、肝郁化火 209 肾气不固“ ,210 四、湿热湿毒·, 、210 恶阻一 ,211
、痰涎壅滞“ ,212
0 4
老
、肝经郁热,邪热犯胃,· ,212 、湿邪中阻,痰阻气滞“ .213 四、胃阴不足,津液耗伤一 .213 先兆流产一 ,214 习惯性流产一 .2巧
、益气养血固胎元,泰山盘石首先行一 · 2巧
、气血充盈胎自养,补益肝肾治法良一 .216 、益气固肾最为要,调补冲任母子安一 .217 羊水过多一 ,219 不孕症一 .220
、肝郁一 .220
、221 .221 四、气虚血亏“ ,222 五、痰湿一 、222 六、血很· .223 .224 生化汤的临床应用“ ,225 产后小便不通“ .227 治产后高血压一 .228 外阴瘙痒一 ,229 盆腔炎一 .230 乳腺增生一 ,231 乳腺炎一 .232
、壅热期一 ,232 》 010
、脓肿期一 233 、恢复期 233 缺乳一 ,234 小儿咳嗽“ .235 小儿咳喘,, ,237 小丿L肺炎 238 百日咳、、 .239 流行性腮腺炎一 ,240 痄腮 242 小儿遗尿一 ,243 治疗小儿胎毒“ · 244 治疗小儿急性肝炎一 .244 逍遥散加味治疗小儿肝炎一 .246 小儿疳积的治疗一 ,247 小儿疳积方一 ,248 优生灵一 ,249 小儿柴胡退热汤的应用“ .250 小儿咳喘的治疗一 ,251 治疗方法.. .252 梅花针叩打治疗上胞下垂一 ,255 针灸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 257 推拿治疗小儿营养不良一 .259 针药并用治疗面瘫一 ,260 电针中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一 ,261 中药电离子导人治疗面瘫 263
011
( 名 讲
针灸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一 ,264 针灸梁丘穴治疗暴泻一 .266 药物电离子导人法的临床应用一 .268 指穴疗法,, ,271 “小夹板"在创伤骨科中的应用“ .273 补中益气汤的加减应用一 ,274 活血化瘀法治疗风湿性关节炎一 ,276 益阴活血汤在外科的临床应用一 .278 胃扭转治验一 .280 过敏性紫癜一 .28 ] 龙胆泻肝汤的加减应用,. ,282 少腹逐瘀汤治疗宫寒不孕一 .283 山药白术汤治疗小儿泄泻一 、284 肺痈一 .286 乙型肝炎“ .287 桃红四物汤加味治疗脏躁症一 .288 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痰饮的临床应用一 ,289 温经汤的临床应用、、 .29 ] 失眠多梦“ · 292 痰湿咳嗽 293 黄水疮一 ,294 验方治疗口腔溃疡一 ,295 外治跟骨骨刺一绝 296 高血压病一 ,298 面神经麻痹一 .299 012
慢性口腔溃疡一 30 ] 小儿盗汗一 ,302 室女闭经一 .303
、心脾两虚,, .303 、肝肾不足,· ,304 气滞血瘀 .305 肥胖型闭经一 ,306
、脾肾阳虚,痰湿阻络 ...306 、肝郁气结,痰湿阻络一 ,307 经行泄泻., ,308
,308 ,309 经行尿血 一309 眼睑下垂治验一 ,3 10 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尿血“ ,3 1 1 崩漏治法 一3 12 眩晕辨治“ .3 ] 4
、肝阳上亢“ .314
、气血不足“(、肾精亏虚,,,) ,316(,3巧)四、痰浊内蕴,, .316 五、瘀血阻络一 .317 重用黄芪赤风汤加味治疗头部震颤一 .3 ] 8 用三棱针针刺出血治疗发热“ ,3四 肺解表 .320
0134
o 匕 证
二、治疗方法. .320 高脂血症的中医治疗“ ,322
、脾阳不振,痰湿内生,, .322 、痰浊瘀阻,气机不行一 、322 六郁统于一气论治一 ,323 脾胃阴虚论治一 .325
、脾阴虚证一 ,325 、胃阴虚证一 .326 胃下垂的治疗 327 急慢性肝炎治验一 ,329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绞痛一 ,330 玄胡、乌贼骨散治胃脘痛一 ,331 瘰疬一 .332 阴道炎治验一 、333 从肝肾辨证治愈月经病一 ,334
o 、痛经一 .334 ,336 针灸中药并用治疗疝气一 .337 霉菌性阴道炎一 .338 塞流饮治崩一 ,339 益气活血法治疗消化性溃疡一 、340 自拟益气通溺汤治疗产后尿潴留一 ,341
、初产妇素体壮实,切莫忘“产后多虚" ,342 、莫囿“尿路感染"之限,谨守“产后宜温"之旨
,343
、病程莫拘时间,唯以产后是治一 .344 厌食一 .346 颈椎病一 .347 慢性结肠炎一 · 349 慢性鼻炎的治疗一 ,350 疔疮治验一 ,351 麻疹合肺炎的治疗一 ,353 暑日泄泻不止治验 354 肝硬化腹水的治疗 355
、肝郁脾虚一 ,355
、气滞血瘀一 ,356 、气阴两虚一 ,356 四、瘀结水阻 356 五、脾肾阴虚一 ,357 、肝肾阴虚一 ,357 子宫肌瘤一 .359
、气血双亏,痰结气郁一 、360 、脾肾两虚,肝郁气结“ .360 白虎汤配强的松治疗风湿病一 、361 大动脉炎一 ,362
、阴虚内热型一 ,363 、脾肾阳虚型一 ,363 三、气血两虚型一 ,363 外用方药一 ,364 、腰椎增生、腰椎间盘突出、、 · 364
015
( 名 证
、颈椎增生“ .364 、脚跟骨刺,. .364 四、膝关节增生、踝关节及风湿病引起局部滑膜肿胀
.365
治疗腰椎增生、腰椎间盘突出、膨出等腰部不适症状
.365 治疗颈椎增生、颈椎劳损等颈部不适症状一 .366 治疗膝关节疼痛、增生、风湿、滑膜炎等膝部不适等症状
,366 郑普明经验药方一 .367 、小儿发烧咳嗽引起的气管炎、肺炎(病毒性感冒)
、367 、小儿发低烧、咳嗽,经验血支原体感染引起反复
发热,咳嗽3至5天一 .368 、小儿感冒发烧流涕一 .368 四、小儿脾虚、干呕、便稀“ 、369 五、专治小儿尿床病,, ,369 、鼻窦发炎特效方“ .370 特效治疗头癣(自制) ,370 特效治疗斑秃病(外用) 、371 外用烧伤膏(自制)治疗各种烧伤 ,371
016
(1980年 一 然 《《一、。
胃脘痛的治疗
山于胃溃疡引起的胃脘痛,用活血化瘀浓缩液治疗,效果甚好,介绍如下:
〖临床表现〗胃脘刺痛,或饭前发作,或伴吞酸、吐酸、食少、消瘦,或有大便色褐。舌有瘀斑或正常,脉弦涩。
〖氵台法〗行气活血,止痛健胃。
〖方药组成〗乳香10克没药10克片姜黄10克胡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阿胶10克熟地10克 10克 炒元山药
水煎,以黏稠为宜。每次服100毫升,1日两次,空腹服下,或在饭前1、1. 5小时服下。
〖加减〗脾气虚者加党参10克、白术10克;胃阴虚者加沙参10克、石斛10克、生地10克、麦冬10克;酸水多者加煅牡蛎10克、煅龙骨10克、三七参粉10克(以上三味药研末冲服)。
〔体会〗本方取效的关键在于黏稠液,药液黏稠可增强止痛作用,又因黏稠液能够留滞于病处,作用持久,且能保护胃黏膜,防止胃酸的刺激与腐蚀,促进溃疡的愈合。
如果病久而重者,每次剂量可增大至200毫升,每日3次。
(曹培啉)
养胃阴法
临床上常遇到胃阴不足之证,主症为舌质红,或中心嫩红,脉细数,口干等。治疗时必须滋养胃阴,石斛、麦冬、花粉、玉竹、芦根、沙参、生地等为常用之药,但效果最快而作用强的是山楂巧克、乌梅巧克、山萸巧克、鸡内金巧克。
酸甘之品可促进胃液的泌出活动,使胃阴液增多,因而起到增多胃阴的功效。因此,在通常的养胃阴药中配伍乌梅、山楂,既可养胃阴,又可健脾胃。
养胃阴的另一要点是配伍疏肝理气之品,如木香6克、郁金8克、青皮6克、白蒺藜10克等。气行则津液输布,故行气可使胃液分泌功能活跃而生胃阴,疏肝行气药的作用更为显著,《内经》说“肝生酸",疏肝则可生酸,胃中 之酸液就是胃阴的主要部分,所以养胃阴需疏肝行气。
胃阴不足而兼胃气虚者,是为气阴两虚。在治疗气阴两虚时,可在前法中加人益气药党参] 0克、扁豆10克、莲子10克。
凸之,滋养胃阴之法,一是用酸甘之药,二是加疏肝理气之“。
(曹培琳)
0
0980年
挂法治疗食管癌
挂法治疗食管癌是笔者在治疗本病25年的实践中自创的新方法,古代无此法,国内外亦尤此法。本法可使部分患者的肿物消散或缩小,或控制其发展,效果满意,今公布于世。
〔方药组成〕紫硇砂30克沉香20克麝香5克大枫子仁30克马钱子30克乌梅30克牙皂30克
(制作方法〕把上述药物干燥后研细末,用大枫子油调和成膏状。取2一3克药膏,用纱布包裹,用线缝合,勿使药膏外漏。做成1. 5、2厘米长,直径1. 5厘米大小的药条,一端系50厘米长的耐实的细线即成。放人冷冻箱内备用。
〖用法〗取一枚药条,浸人鸡蛋清中,使其光滑,于睡前吞咽至不能再顺利下行时为止,然后把线系在衣服上,要系牢固,勿使线断,不影响睡眠,夜间不许吃东西。第二日饭前,慢慢拉出。每夜一枚,50日为1个疗程,一般不超过一百日即可。
〖功能〗散积攻毒,开关下食。
〖加减〗本方为成药,不许加减。在使用本药时可配合汤剂,以求内治。
〖常用方药〗半夏10克川贝母10克栀子] 0克豆豉 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丹参10克当归10克土茯苓 10克
医 证
水煎服,隔日一剂。
〖体会〗食管癌的中医治疗向来是内服中药,剂量大必伤正气,剂量小药力不足。况食管癌的有效药多属毒性较强的药物,不宜内服,更不可久服。因此笔者改内服为挂法,药物直接作用于病所,效果良好,无副作用,安全、简便、速效,又无痛苦。
食管癌其肿物虽在食管局部,而病本在全身,在于气滞血浊,故理气清血为治本之法。局部挂药消散肿块为治标之法,标本结合可奏确效。多年来笔者治食管癌70多例,肿物消散缩小者9例,肿瘤不发展者17例,治愈者11例,今介绍此法,以供同道运用。
(曹培琳)
治热毒痤疮
热毒痤疮为青年人多见,病重者数年不愈,致终生面部留有斑痕或结节,虽不威胁生命,但影响美观。吾有一 方,屡用屡效,介绍于下。
〖方药〕大枫子汤:
大枫子仁8克赤芍12克丹参12克生石膏巧克生地12克土茯苓12克银花12克连翘12克知母12克黄芩12克冬瓜仁巧克生甘草12克枇杷叶10克葛根12克升麻12克麻黄10克桂枝10克水煎,饭后服。
0
〖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散结。
〖适应证〕初期皮肤发亮,毛孔多较粗大,表现为细筛状;或毛孔被皮脂阻塞,形成黑头粉刺;甚者呈豆大或更大的暗红色坚硬结节,不化脓,疼痛,称为硕结性痤疮。或数个结节密集,形成广大浸润,表面颜色青紫,每于深部融合,称为聚合性痤疮。有的患者留瘢痕疙瘩,终生难 以平复,好发于颜面及胸背上部。
〔体会〗本方取效的关键在于大枫子仁,大枫子仁是治疗麻风病的要药。大枫子辛热,有毒,有燥湿杀虫的功效。主治风癣疥癞、杨梅诸疮,攻毒杀虫。大枫子虽热,配苦寒药可制约其热。痤疮血热者多,故必用凉血药;痤疮在上在表,故必用辛味之品,麻黄、桂枝作用于表,开玄府,通气道;面属胃,清胃热用生石膏、知母;葛根、升麻为胃经上行药;冬瓜仁古称有“美颜色"之功效,有润泽皮毛之功。
痤疮多因汗孔阻塞引起感染所致,因此痤疮必使玄府通畅才能奏效,才能防止再发,故麻黄、桂枝不可少。若无脓疱、脓肿则银花、连翘可减量。
(曹培琳)
对寒湿痹的治疗
寒湿偏盛的痹证,尤其是时日长久者,治愈率较低。现今类风湿“治愈率"高者多为中药合西药,虽有近期显
〔 医 证
效,终不能好转。又因滥用西药,副作用甚大,以致旧病不已,新病又增,实当禁之。本人遵《内经》之则,治疗寒湿痹证,疗效稳妥,现介绍给同道,以供试用。
〖临床表现〗发生在关节部位的寒湿痹证,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痛痹与着痹。
痛痹的临床表现是: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得热则轻,遇寒则重,关节难以屈伸,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沉紧或弦紧。
着痹的临床表现是:肢体关节疼痛重者,痛有定处,手足沉重,活动不便,肢体麻木不仁;或有肿胀,得热则轻,按压痛减,舌淡苔白腻,脉濡缓。
〖氵台法〗痛痹的治法:温通经脉,通阳祛湿。方用自拟痛痹方。本方的组成是:
附子(盐制)12克肉苁蓉巧克桂枝巧克乌头3克白术10克丹参巧克川芎] 2克水煎服,饭后服。
本方重在温通活血。附、肉为君,桂、乌温通,丹、芎活血为其主药。
着痹的治法是:健脾燥湿,通阳活血。以自拟着痹方主之:
黄芪巧克干姜巧克扁豆巧克升麻四克苍术12克白术12克桂枝巧克丹参巧克川芎12克当归12克水煎服。
黄芪、扁豆补脾健脾;苍术、白术健脾祛湿;丹参、川芎、当归活血养血;桂枝很重要,活血不可无桂枝,健 006
脾不能无桂枝,祛湿不能无桂枝,桂枝为本方的关键药物。
〖体会〗寒痹的主要病因是寒,久病之寒痹,主要病因是内寒,即阳虚,阳虚的根本在肾,寒痹汤以附子、肉苁蓉温肾补肾,以治内寒为主,寒去则通,通则不痛,故以附子、肉苁蓉为君而奏效。桂枝的作用很关键,桂枝有振奋心阳的作用,所以与附子合用可温通阳气,与黄芪合用健脾补气,与丹参、川芎合用可旺盛血液的运行。
在治疗痹证中,活血很重要,人体阳气的输布,水液的输布全依赖血液的运行,血液运行旺盛则痹而不闭,通则不痛,通则寒去,通则湿行,故无论寒痹或湿痹都需活血。活血是治痹的必行之法,血液之运行,水湿之输布皆以阳气为本,阳气又以肾为本。因此温补肾阳是通阳祛寒、活血行血、燥湿化湿的基础,它们的关系是这样的:
/阳气通畅一一寒气自去\
温补肾阳 痛除湿消
血行通畅 水湿自行/
/乌头一一一一去寒方剂的组成:附子、肉苁蓉一乛桂枝一白术一..一一去湿 丹参一一一彳!!亍血
湿痹的主要所在为湿盛,去湿之法不在于燥湿、利湿或渗湿,关键在于行湿,行湿的根本在阳气,阳气之行湿在于脾阳,故温补脾阳为要法。
黄芪、扁豆、干姜温补脾阳,健脾渗湿又行湿;桂枝振奋脾阳,合苍术、白术渗湿、祛湿、燥湿;合丹参、川芎、当归活血行湿;合干姜温脾阳。血可生脾,当归、川
007
〔 医
芎养血助脾。升麻性升举,脾性亦升,脾主升清,脾得升麻之升,脾气活跃,更可行湿、渗湿,湿去则着痹愈。
(曹培琳)
肾不纳气的治疗
肾不纳气是喘证中较危重的病症,多见肺病之后期,均属虚证。支气管哮喘、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肺气肿、心脏性哮喘、肺结核、癔症等疾病出现呼吸困难,出多人少,呼吸表浅时属肾不纳气证。
(临床表现〗多见久喘不愈,呼多吸少,气不接续,动则加重,肢冷面青,汗出,舌淡,脉沉细,也可见肾阴虚而口燥咽干,午后潮热,舌质红,脉沉细数。
〔氵台法〕补肾纳气,益火平喘。
〖方药〕温肾纳气方(1)和滋肾纳气方(2)。
(1)附子12克蛤蚧1对沉香8克鹿茸4克桂枝12 克(研面,另包冲服)五味子10克党参12克杏仁] 2克炙麻黄5克炙甘草12克水煎服。
(2)熟地8克生地8克麦冬10克鹿茸4克
12克沉香5克龟板12克杏仁12克炙麻黄5克 肉苁蓉 五味子
巧克黄芪12克桂枝10克炙甘草12克水煎服。
〖体会〗肾不纳气,虽有肾阳虚和肾阴虚之分,而肾阳
》0
0
虚为其本,所以治疗肾不纳气时,无论分型有何不同,温补肾阳绝不可少。肾阳虚者重补肾阳,肾阴虚者轻补肾阳。附子、蛤蚧、鹿茸、沉香是温补肾阳之要药,特别是沉香既温且降,使肺气肃降,使肾气容纳,为必用之品。肾阴虚者去附子之燥,轻用滋阴,潜降虚阳之上逆,收敛肾阳之耗散。在滋肾阴中不可少五味子,五味子一可益阴, 可收敛,与黄芪结合,气阴两补,收敛皮毛,自汗可愈。
助心火是治疗肾不纳气的第二要则。肾阳之壮必赖心火下温,心火不足则肾阳必虚;心火不足,肾中元气也不 能通达脏腑经脉。临床上咳喘之人,凡后期心气衰弱者,则出现肾不纳气,所以治肾不纳气,必须要振奋心阳。方中附子、桂枝、党参、炙甘草四药相合,有稳妥而持续的强心作用。心阳振奋,气血疏通,肺气则宣发通畅而奏平喘之效。
肺欲散,急食辛以散之。方中用炙麻黄配五味子,不仅不会耗散肺气而有利于肺气之宣发,使人体之浊气由呼而出;麻黄配甘草,有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之功。故麻黄在方中,上可升散,下可肃降,为调节气机出人之理想药品,无需有多汗之虑。
(曹培琳)
吐法治狂
凡属非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痰火狂正,可用吐法治疗。
老
吐法治狂,古代即有,笔者运用张子和吐法,结合凉心清热之法治疗,效果确实,复发率很低。介绍如下:
〖临床表现〗先出现性情急躁,头痛失眠,两目怒视,面红目赤。后突然狂乱无知,逾垣上屋,不避亲疏,或毁物伤人,气力逾常,不食不眠,舌质红绛,苔多黄腻,脉弦大滑数。
〖氵台法〗凉血清胃,催吐导痰。
〖方药〗瓜蒂散:瓜蒂1.5克郁金5克
上两味,研细末,白开水加50毫升竹沥水送服。
〖禁忌〗本方适用于体质强壮者,凡有心脏病、高血压者禁用。服药后约10分钟左右,开始呕吐,吐出大量黏痰者佳。如呕吐巧分钟仍吐者,或已无黏痰者,可用止吐药,制止呕吐,勿使呕吐时间太久。
〖体会〗用瓜蒂散取吐后,即用竹茹10克、半夏10 克、生铁落20克,水煎服,以和胃平呕,调养胃气。继用:犀角(研面冲服)8克栀子12克生石膏口克知母12克沙参巧克乌梅巧克炒莱菔子巧克赤芍巧克生地巧克丹皮巧克川贝母10克天竺黄10克胆南星10克竹沥水30克
隔日一剂,服至3个月。本方旨在清胃、凉血、化痰。
本方与众不同者有二 一是清胃,二是凉血。古今医家,皆强调狂证属火、属痰,都认为在心、在肝或在胆。
这种认识固然有理,但没有抓住狂病的根本所在。
笔者认为,狂证的根本在胃热,《灵枢·经脉篇》说:》010
乛丿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颇中, 一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呻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肝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 说明狂证在胃在血。胃为气血之海,生化血之源泉,胃热则血热,血热则神狂,故清胃凉血为治狂之根本。笔者根据《内经》的精神,结合吐法,采取先吐痰调胃气,后清胃凉血为主,自拟上方,临床用之,效果甚佳。尤其是青年、壮年初发者,治百日可痊愈,很少复发。
(曹培琳)
对久寒咳的治疗
久寒咳以时间久长为特点,有一年者,有数年者,有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者。往往秋发冬甚,年年如此,逐年加重,由肺而及心,由肺而及脾,由肺而及肾,病至此则良医莫为了。早防早治,尤其是要按季节运气治疗,才能取得效果。
(临床表现〗咳嗽痰多,痰白而稀,易于咯出,胸脘满闷,纳食减少,神疲乏力,大便时溏,苔白腻,脉缓弱,
或面目微肿,或气促气喘。
〔氵台法〗化痰止咳,温脾燥湿。〖方药〗温肺止嗽散(自拟方):苏叶10克细辛9克半夏10克
陈皮10克 干姜10克
老
白术10克茯苓10克杏仁12克黄芪巧克五味子10克甘草10克莱菔子10克厚朴10克水煎服。
〖体会〗咳嗽以脏分有肺咳、心咳、肝咳、脾咳和肾咳;以腑分还有六腑咳,这样分法主要说明治咳不独治肺。如脾虚痰多而咳者病根在脾,谓之脾咳,当治脾为本;肾阳虚,呼多吸少而咳者,病根在肾,谓之肾咳,当温肾为本;肝火犯肺气逆而咳者病根在肝,谓之肝咳,当凉肝降逆为本。本方所治为寒痰在肺之肺咳,是治肺咳之专方。
本病之要点有三 一是寒,二是痰,三是脾肺。本方之治也有三则;一是温,二是化痰,三是治肺与脾。细辛、苏叶为温肺之猛将;干姜、白术为温脾之猛将;细辛、干姜为祛寒之要药;半夏、陈皮为化痰之主帅。形成治寒、化痰和温肺脾相结合之方。
肺寒则咳,寒为肺咳之因。肺寒不外乎来之三途: 来自皮毛,二来自脾胃,三来自口鼻。肺主皮毛,皮毛受寒,寒因之而人肺,故伤风感冒常引动肺饮,引起咳嗽。
许多病人秋发冬甚,皆因秋冬之寒凉。二是由于饮食生冷,寒凉饮食人胃,经胃中之肺经上侵于肺,故因饮食寒凉而咳嗽者为数极多。三是冷空气,冷空气由口鼻直至肺胃,也是引发咳嗽的原因。
本方从内外二途径防治其寒:以干姜温胃,胃不寒则肺不受内袭而不受寒;黄芪、五味子阴阳配合以固其表,以防风寒袭表。至于冷气人口鼻,则应令患者戴口罩,避风寒则可预防。本方之量在咳甚时可适当加重,咳嗽缓和 012
o 匕 沉 》
或不咳时减其半而久服之,为预防性的治疗。
(曹培琳马青山)
脑血栓治验
脑血栓表现为头痛,肢麻或半身不遂。血压不高者,宜用本方治疗。
〖床表现〕面白,头痛隐隐而持续,四肢麻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淡而有瘀斑,脉弦细。
(治疗〕补气活血,软坚升举。
〖方药〗黄20克党参巧克附子10克升麻巧克柴胡] 0克乳香巧克没药巧克丹参] 0克地龙巧克茺蔚子10克三七参10克赤芍] 0克川芎10克当归10克龟板10克(盐炒)鳖甲10克(盐炒)生地10克熟地10克水煎,饭后服。
〖体会〗脑血栓为当今之多发病,亦为疑难病症之一难以治愈。本方有两处要点:一是补气,脑血栓病久者,多成气虚,因气虚而无力康复,所以补气尤为必要,补气则有自愈的可能;补气可以行血,使血行通畅;补气又可以升血,病源在上,使脑血充足,循行通畅则病可愈。
是升阳活血,活血可说是治本之法,但要达到活血的目的需注意三点:一为化瘀,二为软坚,三为温通。活血化瘀必用乳、没、地龙之品,必用养阴补精之品,养阴补精可软化血管。
013
〔、0980年 名
盖血管硬化者不论是风、是痰而必兼燥热,燥热伤阴耗精,血管失去濡养而硬化,故要养阴补精。
温通,血脉得温则通,得寒则凝,故要加附子、干姜、桂枝温通。
软坚,第一点所说的养阴补精就是从根本上软坚;其 次药品用盐制也是可以达到软坚之效。因此,欲活血化瘀,必用活血化瘀药,必用温通药,必用软坚药。这里还另强调升阳,这只是因为病变的部位在上,如病变部位在下则不用升麻、柴胡而改用牛膝、沉香。血压高者,气不虚者,不可使用本方。
(郭树枝)
骨结核丸治疗骨与关节结核
骨与关节结核属于祖国医学“流痰"、“骨痨"范畴 以发病缓慢,病程长,化脓迟缓,不易收口为基本临床特 占是一种难治疾病。多年来,笔者运用自拟骨结核丸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疗效。
〖临床表现〗初期常见低热、倦怠、食欲减退和体重减轻。晚期可见病灶部位肿胀,疼痛多不明显,关节部位可出现强直或各种畸形,并可触到不红不热的寒性脓肿,脓肿溃破后形成窦道,道口常流出米汤样脓液,脓液中偶尔 看到干酪样坏死组织和松脆的死骨碎片。脉弦或细数无力。
〖氵台法〗补肾壮骨,健脾养血,散寒解毒。
014
( 老
(方药〗熟地25克当归10克鹿角胶巧克人参12克白术20克山药20克甘草6克百部12克肉桂3克生龙骨巧克丹参巧克麦芽20克
共研极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2克,每6小时服一丸。即子时、卯时、午时、酉时各服一丸,温开水送下。
l.治疗要点:治疗骨痨病要抓住肾脾两虚、阳气不足、寒痰痨虫淤滞的病机,从扶正祛邪人手,治以补肾壮骨、健脾养血、散寒解毒。肾气充足,中焦健运,精血生化有源,则髓满骨坚、肌肉丰实;阳气渐旺,温运得权,正胜而邪却,寒湿痰浊痨虫皆可消除,诸症自可向愈。
骨结核丸按辨证论治的原则,选用大队甘温之品,融补肾健脾、温阳散寒、杀虫解毒、化瘀通络、消痰散结等法于一炉,祛邪与扶正并重,局部与整体兼顾,共奏补肾壮骨、健脾养血、散热解毒之效。所以不论病发于什么部位,或已溃未溃,以一方统治,均取得理想疗效。一般服用骨结核丸半个月左右,食欲即见好转,1、 个月体重增加,6个月后全身和局部症状逐渐消失,8个月左右原破损骨质可得到明显修复。
015
一例左侧基底节区脑软化症治验
李云馨,女,50岁,住院号:1 10925。
患者因左半身麻木,步履时左倾欲仆,半年来逐渐加重,1985年3月20日收中医病房治疗。
〖病史〗1983年春发现左侧肢体发僵,于7月30日查脑电图为“界限性脑图",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至1984年出现左侧肢体麻木,左腿酸软无力,步履时左倾欲仆,左上肢肌肉萎缩。
同年7月17日查脑电图,报告为“局限性异常脑图(左侧枕区)"。因未能确诊,故转北京宣武医院检查。该院于1984年9月4日做CT检查:“发现于左侧基底节区见有约豆粒大小的圆形低密度阴影。"确诊为左侧基底节区脑软化灶。因过去曾有多次胸痛发作,于1983年1月在山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本次人院前两天在某医院心绞痛发作数次,查心电图示:ST段,Ill、aVF, VI、V3压低0.05毫伏。
〔现症〗左半身肢体麻木,左上臂肌肉萎缩,左腿酸软无力,步履左倾欲仆,并自感时有一股气流自头顶沿脊柱两侧向尾骨方向流动,且伴背寒手足凉,又时觉有一股气 流从少腹上冲胸咽,气短乏力,纳谷不香,便溏,尿频,寐差。舌质有一瘀点,苔薄白少津,脉沉细无力。
〖症候分析〗左半身先有僵感而后麻木,及左腿酸软无》016
名 ,
力,步履左侧欲仆,为脑髓不足之候;头顶有一股气流沿脊柱两侧向尾骨方向流动及背寒手足凉,为督脉阳虚所致;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尿频,为肾阳虚,阴寒之气上冲欲作 奔豚之状;气短乏力,纳谷不香,便溏,为脾气虚所致;舌见瘀点为瘀血之征;苔薄白少津为脾虚之象;脉沉主病在里,沉细无力为气血不足之候;胸痛阵作,为心脉瘀滞不通所致。
(诊断〗中医:0脑髓不足证。0奔豚气。囹胸痹心痛。西医:冚左侧基底节区脑软化症。2冠心病、心绞痛。
囹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氵台法〗补肾健脑,温阳降逆,化瘀通脉。
〔方药〗1.右归饮与桂枝加桂汤化裁。
熟地] 0克山药巧克枸杞巧克山萸肉10克桂枝巧克白芍10克炒杜仲10克制附子5克首乌巧克炒枣仁巧克丹参10克炙甘草10克生姜3片大枣5个水煎服,每日1剂。
2,红花注射液巧毫升加10%葡萄糖250毫升,静脉点滴,每日1次,巧次为一个疗程。
用上述方法治疗10次后,患者感觉两腿步履有力,头脑较前清爽,头顶气流向下流动感及少腹气上冲胸感均近消失,唯纳谷不香、胃脘胀满,改以温中健脾法,更方为
黄芪建中汤加减:
黄芪巧克桂枝10克白芍用克炙甘草10克克茯苓30克山药巧克砂仁10克鸡内金10克
10克生姜6克
川朴10 法半夏
017
o(
大枣5个,水煎服,每日一剂。
进10剂,胃脘胀满消失,纳谷香,气短疲乏消失。至 5月6日,红花注射液共输30次,汤剂进27剂,复查脑电图,图号11290巧:正常,复查脑血流图、心电图均正常 继用上述方法治疗,至6月23日,共治疗3个月又3天,在此期间,于1985年5月6日复查脑电图正常,5月30日睡眠描记脑电图正常。
〖体会〗左侧基底节区脑软化症的临床表现与脑髓不足症候相似,《灵枢·海论》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本例患者表现为左半身先有僵硬感,数月后出现左上臂肌肉萎缩、左胫酸软无力、步履左倾欲仆、肢体倦怠乏力等,故用补肾健脑法治之而收效。
(1) 脑髓不足当补肾健脑,因脑髓与肾关系密切。《内经》云“肾生骨髓"、“诸髓皆属于脑",故选用右归饮与桂 枝加桂汤加减。前者以补肾健脑,后者则降逆平冲,并静注红花液以化瘀通经,旨在改善心脑之气血循行,使脑髓得到充分的气血荣养,促使脑髓不足的恢复。
(2) 脑髓不足病症须与中风病之中经络相鉴别。本例脑髓不足病症,主要表现左半身麻木、左胫酸软无力、步履左侧欲仆等症,但肢体活动尚好,故与中经络之半身不遂、口眼喁斜等症则完全不同。
(原明忠马晓云)
老
流行性出血热合并运动性失语的治验
翟某,男,48岁,住院号:117671。
〖病史〗患者于1986年3月5日晨突然鼻衄2次,出血量约500毫升,用冷敷塞棉血止,当晚出现高烧寒战,翌日则出现呕吐,泻柏油样便。
第4日到医院就诊,用青霉素、输液等治疗,仍高烧并出现面部、颈胸腹皮肤潮红,双下肢僵直,张口困难,饮水呛咳,继而失语。
转太原市传染病医院诊断为出血热而住院治疗。治疗期间,曾发生休克、少尿期,渐转为多尿期,合并肾型高血压。
治疗20天退烧,但双下肢僵直、张口困难、饮水呛咳、失语等症无好转,且又出现呆滞、烦躁不寐、双手指不得屈伸及右偏头痛等症。按合并感染性精神病治疗,予以冬眠灵、烟酰胺、丹参、维脑路通等治疗不效而出院。于 1986年4月10日,以出血热失语、呆滞而收住我科病房治疗。患者能听懂别人语言,如问其偏头痛在哪一侧,可用手指其右。
〖望〗面色苍白,神情痴呆,步履不稳,需人搀扶,张口困难,饮水呛咳,手指苍白,不得屈伸。舌红绛无苔而燥。
〖闻〗呼吸气粗,时作呵欠,不能言语。
019
(
〖切〗手足心发烧,太阳穴有压痛,脉弦数,沉而无力。
〖理化检查〕体温39 ℃,脉搏100次/分,血压1 & 7/ 14.] kPa(相当于140/ 106毫米汞柱)。听诊,、七、立曰一逃一,心律齐,心率快(100次/分),肺“ 。尿常规正常, BUN12 mg%,二氧化碳结合力49,9容积%,心电图正常,脑电图正常。
〔辨证分析〗由于感受温热之邪,传人营血,陷人心脑而出现鼻衄、高烧等症。虽经治疗烧退,但由于灼伤阴液,耗伤营血,筋络失养,则两手指不得屈伸,肢体活动不利,步履困难。
心藏神,脑为元神之府,营血不足则神伤,神伤则神情呆滞而头痛。
阴液灼伤,舌体失养则舌本强硬,故不能言。舌红绛无苔而燥,脉弦数无力均为阴虚内热之象。
〔诊断〕西医诊为流行性出血热合并运动性失语;中医诊为风温、失语、痴呆症。
〖辨证〗阴虚津伤,余热未清,脑窍不利,元神受损。
〖氵台法〕养阴清热,醒脑开窍,活血通络。
〖方选〕叶氏养胃汤加减:
石斛20克玉竹麦冬炒枣仁各巧克生白芍菖蒲丹参各20克五味子30克沙参扁豆远志各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o川芎嗪100毫克加10%葡萄糖液250毫升,静脉
020
(
囹清开灵20毫升,加10%葡萄糖液200毫升,静脉点滴,每日1次。
@安宫牛黄丸,每日1丸,连用3丸。
〖氵台疗经过〗上述汤剂与针剂治疗10天时,能说“好 占” “不知道"等简单语句,左手指能屈伸活动,精神情绪等均好转。又过两天,左手能持小勺进餐,神情呆滞、烦躁明显好转。
治疗至20天,能说较多的话,但需慢慢讲。
治疗25天,左手能执笔写字,活动自如,可在室内外散步,说话继续好转。但出现食后腹胀,给以健脾理气中药,每日一剂,静滴药物未变更。
治疗至31天,右手也能执笔写字,能读简短的报纸,共治疗40天诸症消失,于5月19日出院。
〖体会〗流行性出血热并发运动性失语为难治之症,可借鉴的资料亦未找到,而我们对失语、痴呆之症,能够紧紧抓住中医辨证的特色,推断为热伤阴液,元神受损。选用清开灵清热醒脑开窍,以除余热;川芎嗪改善微循环, 使脑髓得到充分的气血营养。
脑髓充、元神复,神情痴呆之症自可复矣。余热清,络脉通,舌本之气血荣养得以改善,则舌体活动自如,而失语之症亦可复矣。
养阴可使虚热不生,以防其变;健胃可使饮食增加,后天营养得以不断补充,以促进机体之康复。
流行性出血热,可于多处发生出血,该患者在高烧期间出现饮水呛咳,为延髓有出血表现;继而出现失语则反
021
《( 证
映为皮层语言中枢也有出血现象。虽然退了烧,但由于这些出血病变并未恢复,故饮水呛咳、失语等症状继续存在着。依中医理论认识“出血之因由于热,离经之血便是瘀",理应用清除余热,活血通络法治之,用之果验。此谓 双重诊断辨证施治也。
(原明忠马晓云)
益气活血法治疗心律失常
益气活血法是调整脏腑、和解阴阳、理气活血的治本之法。心律失常是以心悸不安、心律不齐为特征的一种病症。
〖靥床表现〗心慌气短,乏力胸闷,口干欲饮,自汗怕风,容易感冒,胸胁胀满,甚则疼痛,痛有定处,食少纳差,舌质紫暗或有瘀,脉细涩或结。
o台法〗行气化痰,养心安神。
〖方药〗当归巧克川芎巧克西红花6克郁金巧克延胡索12克朱砂l . 5克琥珀l . 5克(冲)生黄芪30克太子参20克麦冬巧克五味子12克黄精巧克丹参18克降香6克白檀香] 0克陈皮10克白蔻仁10克水煎,早晚空腹服。
〖加减〕气虚严重者,改太子参为西洋参9克;表虚怕风、容易感冒者,黄芪加至50克,再加防风9克、白术巧克、炙甘草6克;心烦失眠加炙百合、炒玉竹各巧克。
〖方药〗当归养血和血,川芎行气活血,二者为血中之气药;赤芍和营理血;红花、延胡索活血行气,化瘀生新,以利血脉;郁金通心气以开窍;三七止痛;琥珀色赤,人心肝二经血分,安魂定魄,配朱砂加强镇心定志之力;参芪补气固本;麦冬、五味子、黄精益心肾,敛气滋水,生津复脉;降香、白檀香、陈皮、白蔻仁芳香行滞,醒脾和胃;丹参配合归、芎破瘀和血,安神养心。
〔体会〕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病症。应用益气活血法,是作者临证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气血两虚,气占主导地位。气充则血盈,气行则血行,气固则血安,血安则养心,心得养则慌自安。
(马润金)
痿证论治
痿,即痿软,肢体痿废。是指四肢痿软无力、肌肉萎 缩、舌木难语、吞咽障碍,甚则呼吸困难,出现功能丧失的疾病。
《证治准绳》说:“痿者手足痿软无力,百节缓纵而不收也。"在古代文献中,《内经》称“痿踅"。痿是指肢体痿弱而不用,蹩指下肢软弱无力,并指出“皮痿"、“肉痿"、 “筋痿"、“脉痿"、“骨痿"和五脏痿等不同名称。《金匮要 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名曰“枯",后世医家则均称 “痿"。本病初期、中期多为湿热,后期或久病不愈,多转
023 4
名 谊
西医的多发性神经根炎、肌萎缩、重症肌无力等,在疾病的某些过程中可参照本病辨证施治。
〖临床表现〕根据临床不同脉证分为如下证型:
o)肺阴不足:热邪为患,咳嗽口渴,咯痰不利,喘咳不已,腿脚痿软,行步艰难;热伤肺津,津液不足以敷布,筋脉失其润养。脉浮大而数,舌质红、苔黄。
(2) 心脾亏损:心主神志,脾主运化,心虚则神不内守,脾虚则运化失司。症见食少倦怠、四肢痿软、肌肤不仁,或自汗短气、心悸健忘、头眩耳鸣、失眠多梦、脉细无力、舌淡苔白。
(3) 肝肾阴亏:头晕目眩,目干,视物模糊,耳鸣,脚软无力,步履艰难;或背屈腰弯,不能直伸,男子遗精滑泄,女子月经不调,脉细涩而弱,舌质淡少苔。
(4) 湿热内蕴:湿而黏腻,重着停滞,故症见身体沉重,两足痿软无力,且浮肿。热易伤津液,所以口干、烦闷,时见小便热涩作痛,脉象濡数,舌苔黄腻。
〔氵台法〕因本病属阴液亏虚为主,据此治疗原则,以滋养清润为主,故辛燥药物应当慎用。应根据不同的临床证型分别给予不同的治疗。
o)肺阴不足:宜养阴清肺、润燥,方用“泻白散" 二冬二母汤",或清燥救燥肺汤(石膏、桑叶、杏仁 沙参、知母、天冬、麦冬、贝母)。
(2) 心脾亏损:宜补益心脾,方用“五痿汤"或“归脾汤"。心阴虚,加生地、麦冬、百合;脾虚者,重用黄 024
芪、党参、白术、山药、茯苓、大枣、炙甘草。
(3) 肝肾不足:宜滋补肝肾,方用“虎潜丸"。常用滋肝药:枸杞、山萸、首乌、女贞子、熟地;补肝血药有:当归、阿胶、生地、白芍、鸡血藤;平肝一般用:明天麻、钩藤、僵蚕、菊花。
湿热内蕴:宜清热化湿,方用“加味二妙丸"。常以芳香化湿、燥湿通络药:盐香、苍术、茯苓、苡仁、萆薛等。
〔附方〕
泻白散合二陈二母汤(《脉因证治》方)
桑白皮9克地骨皮9克知母9克川贝母9克麦冬12 克甘草3克粳米] 00克
五痿汤(《医学心悟》方)或归脾汤
人参12克白术12克茯苓9克甘草6克当归12克苡仁12克麦冬9克黄柏9克知母9克木香9克生姜9 克大枣5枚归脾汤
人参6克白术12克黄芪12克茯苓12克当归9克炒枣仁9克龙眼肉9克木香3克甘草3克炙远志3克虎潜丸(丹溪方)
制龟板12克黄柏12克 熟地100克知母“克川牛膝巧0克锁阳30克虎骨20克当归30克白芍50克干姜 巧克陈皮10克
共研细末,用羊肉]公斤,酒煮制膏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克,]日2次,淡盐水送下。
〔加减〕若久病痿软而厥冷少气者,可酌加龟板胶、党
025 `
名
参、菟丝子、杜仲、补骨脂、大枣之类。
加味二妙丸(《类证治裁》方)
黄柏60克苍术120克当归30克牛膝80克防己30克 萆30克龟板30克秦艽巧克
共研细末,为丸,每服3克,1日3次,白开水送下。
痿踅一症,虚证为多,虽有实证,但亦为本虚标实。历代医家论痿,多主阴虚,治重滋阴为主。然据临床所见,阳虚者亦有之,故治痿不能固执一端。
《景岳全书,痿证》指出:“痿证之义,《内经》言之详矣。观所列五脏之证,皆言为热。而五脏之证又总干肺热叶焦,以致金燥水亏,乃成痿证。 一则又非尽为火证,此其有余不尽之意,犹有可知,故因此而生火者亦有之,因此而败伤元气者亦有之。元气败伤则精虚不能灌溉,血虚不能营养者亦不少矣。故当酌寒热之浅深,审虚实之缓急,以施治疗,庶得治痿之全矣。"
(马润金)
针药结合治疗痿证
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因日久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症,乃因肺热叶焦,不能输精于五脏;或脾胃虚弱,或肝肾亏虚,致津血亏损,肌肉筋脉失养而成。从经络学说而论,乃阳明虚弱,温热浸淫于筋脉,使筋脉肌肉弛纵不收而致。据此我采用益气健脾为 026
老 ,一丿
主,佐以梅花针疏通经气,治疗8例痿证,均获满意的疗效。
〖病例一〗肺热叶焦致痿。
〖床表现〗初起发热,全身无力,纳差,渐消瘦,尤以四肢肌无力明显;行走困难,体重明显减轻,肌肉萎缩加重,尤以肢体近端为甚;肌力减退,双膝关节强直,肢体肌肉压痛明显;自感全身疼痛,胸憋闷,饮食无味,食欲不振;时有汗出,身热面赤,便秘;小便短少,舌红苔黄且厚,脉弦细有力。
〖治法〗清肺润燥。
〖方药〗清燥救肺汤加减:
党参桑叶生地山药各10克薏米30克火麻仁巧克瓜蒌60克肉苁蓉30克麦冬谷麦芽各巧克陈皮甘草各6克大枣5枚水煎服,每日1剂。
连服27剂,同时隔日叩打梅花针1次,以督脉、足太阳膀胱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为主。叩打时以局部发红、发热、无出血点为度。治疗3个月痊愈。
〖病例二〗气虚痿证。
〖床表现〗症见全身消瘦,精神欠佳,面色晦暗无光泽,四肢不能自行活动,双眼睑下垂,眼微突,两目无神,口齿不清;自诉周身无力,胸闷而憋,气短呼吸微弱,说话、咳嗽、咀嚼、吞咽食物均感困难。用新斯的明后2小时内方能食少量食物和排除二便,大便稀不成形,舌质红,苔黄厚,脉沉细无力,体重46千克,左右手握力相同。脉
02
老
证合参,认为此乃阳明虚弱。
〔治法〗补中益气,滋阴清抹
〔方药〗黄芪茯苓沙参麦冬瓜蒌各30克党参焦白术当归各10克炒山药炒扁豆桑白皮赤白芍各巧克
水煎服。
同时梅花针叩打诸阳经。梅花针叩打以背部督脉、膀胱经;四肢以阳经为主,上下肢交替隔日叩打,每次治疗1 小时左右。同时叩打面部肌肉萎缩处,并针刺下关、地仓穴,经过5个月治疗而痊愈。
〔病例三〗脾胃虚弱、肝肾亏损之痿证。
〔临床表现〗全身瘫软无力,四肢麻木疼痛;右眼睑下垂,较左眼明显见小,视物不清且有复视;全身有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缩,活动受限,睡眠欠佳,舌体胖,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而弱。双手握力差,右手为16千克,左手为12千克。四诊合参,证属脾胃虚弱、肝肾亏损、经络阻滞。
〖氵台法〗补气健脾,益肝肾,通经络。
(方药〕黄芪20克赤白芍茯苓川断当归川芎川牛膝各10克桑寄生炒扁豆桑白皮女贞子各巧克鸡血藤30克水煎服。
梅花针叩打督脉及三阳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眼周围诸穴,隔日一次。治疗2个月而愈。
、8
( 老
〖体会〗《素问·痿论篇》将本病分为痿、脉痿、筋痿、肉痿、骨痿5种。本组3例,均属于肉痿。肉痿重在治脾,据此而采用健脾益气为主,兼以清肺润燥的治法,收到了满意的疗效。对于兼有湿热者,则加二妙散清热利湿;兼有肾虚者,则可加枸杞子、杜仲、川断等补益肾气。
经络的选择: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为阳脉之海;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主藏津液,化气行水,统摄营卫,抗御病邪的侵袭,为六经之藩篱;阳明经脉,主润宗筋,为五脏六腑之海。故选上述经脉,可使经气得以畅通,流注全身,使肌肉萎软无力等症得以逐渐恢复。对眼睑下垂、眼肌无力、复视,则选用了阳明、厥阴、少阳等经脉以疏通眼部经气。
(李瑞珍)
肝炎的辨证论治
传染性肝炎为常见病之一,在祖国医学里找不到肝炎这一病名,但是确有很多有关症状方面的记载和丰富的治疗经验,从其临床表现来看,属于中医“黄疸"、“胁痛"、 “郁证"等症候范围。仅就个人在临床中的点滴体会分述如下:
执重于湿
〖临床表现〗黄疸重, ,呕吐,厌油,发热口渴,
o ( 名
便秘,尿赤,脉弦,滑数,舌苔黄厚而腻。
o 台法〗清热利湿,活血解毒,芳香透表。
〖方药〗茵陈60克生石膏30克知母黄柏各6克盐香9克佩兰9克鲜茅根30克杏仁9克赤芍巧克丹皮巧克泽兰巧克酒胆草巧克六一散9克
高烧或神昏谵语者,加服安宫牛黄散1. 2克,分2次服;或至宝丹1丸;便秘者,加酒军6克、瓜蒌巧克。
湿重于热
〖床表现〗黄疸轻,恶心,厌油,呕吐,口不干,不思饮食,困倦,食后腹胀,大便时溏,脉滑稍数,苔膩。
〖氵台法〗利湿清热,活血化瘀,芳香化浊。
〖方药〗茵陈30克生薏仁12克杏仁9克盐香6克茯苓12克赤白芍各12克当归9克丹皮9克酒芩9克六一散12克
低烧者,可加鲜茅根30克、青蒿12克、灯心0巧克;大便溏、纳差者,加焦白术9克、焦三仙各9克。
〔体会〕
(1)黄疸型肝炎的治疗旨在利胆,退黄时茵陈的用量要大,最大的可用至60、90克;无黄疸型肝炎,茵陈的用量要小,一般用巧克左右。治疗黄疸宜通泄郁热、清利湿邪,使邪有出路,黄疸自除。但是治疗黄疸不宜过用寒凉药,应以渗泄为主,佐以甘平,则湿可除、热易解;若寒凉太过,重伤脾胃即容易产生变证。所以可多用一些利湿之品(如车前子、滑石、猪苓、泽泻等)和芳香化浊之味
匕
(如盐香、草蔻、砂仁等)。
(2)黄疸多因毒热郁于血分,在退黄同时,一定要加活血药,如当归、赤白芍、泽兰、丹皮等。临床观察有加速退黄的作用。
(3) 黄疸已消退而肝功能(指谷丙转氨酶)不好转者,可加解毒药,如蒲公英、地丁、板蓝根等。
(4) 本病初肝肿大,从中医观点多是毒热瘀血所致,应当凉血、活血解毒,用药时可加郁金、丹参、草河车、鲜茅根等。后期肝脾肿大(指急性期后开始转向慢性迁延期)是湿热生痰,痰阻血络所致,应当化痰活络解毒,可加杏仁、橘红、土贝母、土茯苓等。
(5) 由于湿热是急性肝炎的主要致病因素,所以在治疗急性肝炎的兼症时,多以清热除湿为大法。如兼见外感时可加藿香、佩兰、薄荷、白芷等,芳化清热解表;兼见失眠者,可加益元散、酒胆草等清热利湿、安神之品。
(6) 临床上还有一类黄疸持续不退,见有尿黄赤而灼热、尿频尿痛、大便干,时有发烧,脉弦数,舌苔稍黄等湿热下注症候时,当以清热利湿、解毒通淋治之,可用茵陈蒿汤合八正散加减,方药如下:
茵陈60克酒军9克篇蓄30克瞿麦巧克酒芩9克赤芍12克丹皮12克泽兰巧克银花30克木通4巧克六一散12克
(王凤英)
031 4
牿
灬性黄疸型肝炎
急性黄疸型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消化道急性传染病,以饮食减退、恶心、上腹部不适、肝区疼痛、乏力、黄疸等为主要临床特征,属于中医的黄疸。本病多因湿热内蕴,熏蒸肝胆,胆汁外泄所致。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采用清热利湿法治疗,选用自拟方“茵菊汤"收效迅速。
〖临床现〗身目黄色鲜明,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厌油乏力,小便短赤,或有胁下疼痛,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氵台法〗清利肝胆,化湿退黄。
〖方药〕茵菊汤:
茵陈30克大青叶巧克云苓巧克 白菊花巧克柴胡 6克郁金9克鸡血藤巧克白芍18克 陈皮9克焦山楂巧克白茅根12克甘草6克
水煎,早晚服1剂,小儿用量酌减。
〖加减〕一般情况主方不变。如黄疸前期,兼有恶寒发热、轻度目黄,表现为湿热兼表证,加薄荷6克、盐香10 克,宣散外邪。
黄疸期热重于湿,出现发热口渴、心烦便秘者,加黄芩10克、栀子] 0克、黄连6克、大黄6克,清散热结。
若湿重于热,见有身热不扬、头重身困,胸脘痞满者,
谊 ,、,丿
加生薏仁18克、车前子10克、苍术9克、猪苓12克,利湿化浊。如为肝郁气滞,胁痛明显者,加川楝子10克、元胡9克,疏肝解郁止痛。
〖体会〗茵菊汤主要适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的黄疸期。本病初发乃外感时邪湿热,内阻中焦,郁而不达,肝脾失调,湿热熏蒸肝胆所致。其根本病邪以湿热为主,湿热瘀滞肝胆,波及脾胃。
治疗以清热利湿、疏肝利湿为主,所拟茵菊汤就是针对这一症候所设。方中以茵陈、大青叶、白菊花、云苓清肝热,利脾湿;以柴胡、郁金、白芍、鸡血藤疏肝解郁;以陈皮、焦山楂健脾和胃;白茅根、甘草清热利湿,以使湿热从小便分利。
本方一般服用3至4周可痊愈。除对于急性黄疸型肝炎有效外,对急性无黄疸型肝炎和慢性肝炎活动期也同样有效,只要属于肝郁湿热证,均可使用,只不过服药时间需长些,大约1至2个月。
在服用本方时,可适当配合西药;可加维生素B10毫克、维生素c 100毫克、酵母片0,9克,1日3次,常规服用。在治疗期间,要坚持服药,不要间断,以达到临床治愈之目的。
(顼祺)
o(1980年
慢性低血压
慢性低血压,是一种常见疾病,只因没有自觉症状而不视为病症。一旦出现自觉症状,影响到工作和生活时才求医治。
〖临床表现〗血压在12/8kPa(相当于90/60毫米汞柱)以下,有头晕、头痛、体倦、心慌、气短、懒言、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畏冷出汗、食欲不振、舌淡红、苔薄白、 脉沉细数,或沉缓无力;易感冒、劳累后病情加重;多数青年妇女患者有月经不调,量少色淡等症。
o台法〗益气养血,和营通脉。
〖处方〗生脉散合当归补血汤加味:
党参生黄芪各巧克麦冬五味子桂枝当归各10 克炒白芍12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水煎服,1日1剂,早晚空腹服。
〖加减〗气血虚甚,舌淡苔白,脉细弱者,倍用当归、生黄芪;气阴两虚,舌红少津、脉细数无力者,党参易太子参巧克,加枸杞巧克;脾肾阳虚者,腰膝酸痛、畏寒肢冷,去麦冬,加制附片6克;阴虚火旺,五心烦热,多梦易惊,加丹皮12克、地骨皮12克、生龙牡各80克。一般服用10剂即可痊愈。
〖体会〗慢性原发性低血压是现代医学的病名,属中医的“眩晕"、“虚损"范畴。其病多因禀赋不足,气血亏虚,
o糾
劳伤而发。因心主血脉,若心气虚,脉道不利,血运无力,则见心慌、气短、血压偏低、脉细无力。心血不足,不能上荣于脑,则头晕、目眩、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等。气主升清,气虚则升举无力,气陷不升而血压偏低。故立法以补气为主,气壮则气血上升,气血升则血压升,血压升则头晕,目眩自解,气壮则诸证皆愈。
(王思曾)
慢性肝炎的辨证施治
慢性肝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有很大一部分临床医生,不予辨证,动辄清利湿热,以一法一方统治,效果不能尽如人意。笔者临床体会,该病虽以西医命名、确诊,但用中医治疗时,还是需要辨证论治。我以为,首辨寒、热、虚三型最为关键,在此三型的基础上加减变化即可。
湿热型
(临床表现〗胸脘满闷,消化不良,舌苔黄腻,脉沉略数。
o台法〕清利湿执
〖方药〕茵陈30克板蓝根25克栀子20克佩兰20克薏米20克泽泻20克大黄10克丹参巧克郁金巧克川朴巧克土茯苓巧克 水煎服。
寒湿型
〖床表现〗肢冷恶寒,纳呆便溏,苔质暗红,苔白腻,脉沉迟。
〖氵台法〗温阳健脾,散寒化湿。
〖方药〗茵陈30克党参20克云苓巧克白术巧克附子16克干姜巧克肉桂10克茜草巧克黄芪20克赤芍巧克
水煎服。
、虚型
〖临床表现〗腰酸背困,失眠多梦,五心烦热,胁肋隐痛,头晕,口干口苦,舌红无苔,脉细数。
〖氵台法〗滋阴补肾,养心柔肝。
〖方药〗板蓝根30克白茅根巧克女贞子巧克何首乌巧克当归巧克白芍巧克生地巧克川楝子巧克丹参巧克生山楂巧克生甘草] 0克水煎服。
〖体会〗辨证论治是中医的主要诊治法则。正确运用四诊资料,从病人纷繁复杂的陈述中找出正确的主诉,从错综复杂的症候中理出疾病的本质,分清主次、缓急,进行正确的辨证治疗,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慢性肝炎临床表现复杂,可见肝肾阴虚、气滞血瘀、肝郁脾虚、湿热不清、脾肾阳虚等多种类型。但其中最为关键,必须分辨清楚的是湿热不清之湿热型、脾肾阳虚之 036
匕
寒湿型、肝肾阴虚之阴虚型三类。在此基础上,随症加减。肝郁者,佐疏肝理气之品;脾虚者,加健脾扶正之味。活血祛瘀的药物,不论何型,笔者都酌情加人。体会到活血之药,改善肝功能,修复肝损害,加速病愈,是有良好效果的。
(王慧芳)
重症肝炎的辨证治疗
重症肝炎属中医的急黄。外感疫毒而发病,其发病急,来势猛,变化快,病情凶险。临床对这类肝病进行辨证施治,摸索到一些办法,介绍如下:
〖临床表现〗发病急剧,身目发黄,黄疸持续加深,高热或见烦躁不安,神昏谵语,衄血,便血,尿黄如柏汁,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活血开窍。
〖方药〗绵茵陈20克川黄连巧克金银花30克连翘
30克板蓝根50克栀子巧克赤白芍各巧克丹皮] 2克血丹参30克柴胡10克犀角3克(研末冲服)生甘草10克水煎服。
〖加减〗便秘口渴加生大黄10克、芒硝10克;小便短赤加滑石20克、竹叶10克、木通6克;神志不清加牛黄安宫丸;吐血、衄血、便血加元参30克、生地20克、地榆炭 10克;神志昏沉痰盛,热势不重,苔白腻加石菖蒲10克、
03
〔、 0980年 名
佩兰叶10克、茯苓10克。
〖体会〗重症肝炎高热的出现,是毒热深人营血、熏蒸肝胆,治法采用解毒凉血,常用金银花、黄连、板蓝根、茵陈、丹皮、大黄等药。
黄疸一般多在两周左右退黄,常用茵陈、黄连、栀子等药。若黄疸进行性加深,或久治不退,其因疫毒损伤肝胆,肝脉瘀阻,痰结肝胆,治法用解毒、除湿、化瘀、化痰联合应用。常用板蓝根、茵陈、茯苓、丹参、赤芍、半夏等。
重症肝炎出现的躁动不安,或嗜睡,逐渐进人昏迷,病势危急,为预后不良象征。治法为凉血解毒、化痰开窍、化瘀熄风。常用生地、丹皮、赤芍、大黄、石菖蒲、郁金、胆南星等鼻饲。
重症肝炎出血,治以解毒凉血,清营为大法:0要及早解毒凉血,以免出现肝昏迷。2禁用温补。囹应及早清除胃肠道积滞,否则郁久化毒,发热或腑气不通,导致昏迷。
(马承武)
丹参饮加减治疗肝病
丹参饮系已故名老中医温碧泉先生治疗肝炎的经验方。笔者在30年的临床实践中体会到该方,不但对各型肝炎有显著疗效,而且根据病情对各种肿大性肝脏病都有较好效
匕 沉
果。现将我应用本方的几则介绍如下。
丹参饮
丹参巧克瓜蒌巧克茵陈巧克枳实9克桃仁红花各9克姜黄郁金各9克鳖甲牡蛎各巧克栀子9克水煎服。
全方汇活血祛瘀、清热利湿、消肿软坚于一炉,组方合理,运用得当,效如桴鼓。
适锟
(1) 各型传染性肝炎均可使用,湿重者,可加茯苓、车前子(另包)各10克;热重者,加板蓝根巧克、大黄 10克、黄柏] 0克。慢性肝炎只守原方即可。运用本法治疗肝炎百余例,疗效极佳。
(2) 肝脓肿:在原方基础上加银花10克、鱼腥草巧克、蒲公英30克、川黄连6克。痛甚者,加元胡10克。
(3) 肝囊肿:在原方基础上加猪苓] 0克、泽泻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
典型病例简介
杜× ×,女,72岁,农民。初诊:1989年4月18日。
7天前发烧、发冷、头痛、腹胀,本村乡医按上感治疗,注射安痛定2支,服抗伤风胶丸10粒,热稍退,而腹 胀加重,不思饮食。神志清醒,营养一般,体温38 ℃,血压17 / I lkPa(相当于130/80mmHg),心肺无异常,腹软;
肝大如手掌,表面光滑,扪之有囊性感,压痛,无反跳痛 其余未见异常。当时拟诊为肝脓肿,经输液,应用抗生 治疗后,热虽退,但肝脏仍进行性肿大。又经吕梁地区医院B超探测,为肝左叶积液,估计积液量800毫升左右,原因不明。当时需做肝穿引流,家属虑其年迈,恐不耐手术,又回到我院治疗。
试用丹参饮加猪苓巧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连服30余剂,肝脏逐渐缩小,饮食增加。于1990年1月复查,肝肋下已摸不到,一切恢复正常。现仍健在,并能做一般家务劳动。
(王升起靳玉卿)
失
失音是指声音不扬,甚至嘶哑不能发出声音而言。可见于呼吸系统中的急、慢性疾病中,其病主要由于感受外邪,肺气郁闭,或阴精亏损,肺肾阴虚所致。
、肺气郁闭
〖临床表现〗卒然声音不扬,或嘶哑不能言,兼有恶寒发热、咽痛、口渴、咳嗽、鼻塞、头痛,舌苔薄白或薄黄,脉象浮数。
o台法〗宣肺散寒,清热开音。
〖方药〗扬声汤一号:
0
( 名
麻黄3克细辛1克杏仁6克桑白皮6克生石膏巧克全瓜蒌] 2克桔梗6克元参6克甘草6克水煎服。
〖加减〗咽痛甚加僵蚕6克、赤芍6克;口渴烦热加栀子6克、天花粉10克;咳嗽胸闷加陈皮6克、枳壳6克;咳喘气粗加苏子6克、川贝母10克。
肺阴虚
〖临床表现〗声音嘶哑逐渐加重,日久不愈,兼有干咳少痰,口干咽燥,头晕目眩,手足心热,形体消瘦,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象细数。
〖氵台法〕滋养肺肾,降火利咽。
〖方药〗扬声汤二号:
熟地20克枸杞20克山萸] 0克山药12克泽泻10克丹皮10克麦冬10克桔梗12克百合用克五味子6克甘草10克水煎服。
〖加减〗潮热颧红加黄柏10克、地骨皮10克;盗汗加生龙骨20克;气虚自汗、短气者加黄芪巧克、太子参 10克。
〔体会〕失音的病变,主要在于肺而主于肾,因肺脉通会厌,肾脉挟舌本,所以发音与肺肾的关系非常密切。其病理性质不外虚、实两个方面:外感风寒、邪热雍闭肺窍,发病急骤为实;内伤肺肾阴津不足,会厌失于濡润,发病较缓为虚。一般治疗实证宜宣散清疏,切忌酸敛滋腻,虚
1
《 诳
证宜滋润敛补,宣散又为其所忌。若辨治有误,则犯虚虚实实之鉴。
(王思曾)
高血压的辨证治疗
原发性高血压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下列五种类型: 火上扰
(临床表现〗头痛、头晕、面赤、烦躁易怒、口干口苦、目赤、尿黄便干、舌边尖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o台法〗清降泻火。
〖方药〗龙胆草6克黄芩9克夏枯草30克菊花12克草决明30克丹皮10克竹叶10克
大便干加大黄] 0克、番泻叶10克;小便短赤加白茅根 20克、车前子10克。火热上扰多用清降泻火法治疗,但巩固疗效,需用六味地黄丸,因为火热上扰必灼伤肝肾之阴,故用上药巩固疗效。
阴虚阳亢
〖床表现〗头痛、头晕、目眩、头重脚轻、耳鸣、烦躁易怒、心悸失眠、健忘、五心烦热、舌质红、苔薄白或少苔,脉弦细。
〖氵台法〕育阴潜阳。
2
(
〖方药〗山萸12克首乌12克玉竹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女贞子10克川牛膝10克钩藤10克珍珠母30 克牡蛎30克水煎服。
〖加减〗肝阳偏亢加石决明30克、龟板30克;肝阴不足重用玉竹巧克、白芍巧克、女贞子巧克、当归巧克;肾阴不足重用首乌巧克、女贞子巧克,加黄精10克。
、肝肾阴虚
〖临床表现〗头痛头晕、视物不清、颧红、腰酸腿软、五心烦热、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无力或弦细。
〖氵台法〗滋补肝肾。
〖方药〗女贞子10克枸杞子用克菟丝子10克白芍 10克当归10克首乌10克黄精10克大云10克桑寄生巧克
水煎服。
〖加减〗肝阴不足重用当归20克、白芍20克;肾阴不足重用首乌20克、女贞子巧克;心阴不足,心悸失眠重用 当归巧克,加夜交藤30克、炒枣仁30克。
根据“阳生阴长"的道理,选用肉苁蓉、菟丝子、枸杞子等药,肾阳振奋,补阴之药更速。
、阴阳两虚
〖床表现〗头痛头晕、目眩、耳鸣、眼花、头重脚轻、畏寒肢冷、五心烦热、口燥咽干、失眠多梦、健忘、
3 4
o( 证
腰酸腿软、乏力便溏、心悸气短、夜间多尿、小便清长、阳痿、遗精早泄、舌淡苔白、舌质淡紫、脉沉细。
〖氵台法〕滋阴补阳。
〖方药〗偏阴虚用六味地黄丸,阳虚用金匮肾气丸。
如水肿加白术10克、茯苓30克、泽泻巧克;气虚加 黄芪20克。
(按〗阴阳两虚法当滋阴固肾,根据“久病人络"、“久病必瘀"的道理,加化瘀药丹参10克、赤芍10克,可取得显著疗效。
五、痰瘀阻滞
〖临床表现〕头闷、头胀、头重、胸闷、食少、纳呆、呕恶痰涎、舌黯或有瘀斑、苔白厚腻、脉滑或弦涩。
〖氵台法〗化瘀通络、祛湿化痰。
〖方药〗茯苓巧克枳实9克法半夏9克竹茹6克陈皮10克丹参] 0克红花9克赤芍] 0克丝瓜络6克降香8克
瘀血偏重者,选用益母草10克、川芎9克;痰浊偏重,选用胆南星10克、竹沥水巧毫升、泽泻12克。
〖体会〗根据多年临床观察,高血压病,其标在肝,其本在肾,为本虚标实证。
调理肝肾的阴阳平衡是治疗该病的关键。肝肾阴虚的病人,法当滋阴,但是年老体弱的病人纯用补阴之品,往往难以奏效,治疗时以滋阴为主,佐以扶阳之品,如肉苁蓉、菟丝子、枸杞子,这样阴中有阳,阳生阴长,滋阴之
药作用更佳。
肝藏血,阴虚阳亢或肝肾阴虚者,除了滋水涵木,滋养肝肾外,还可以直接用补血的方法,即津血同源之义, 如用当归、白芍等。在治疗高血压病中,辨证时务需分清主次,灵活运用;如肝火上炎宜清降,肝阳上亢宜平潜,阴虚阳亢宜用滋潜,肝肾阴虚宜滋补,肝风宜平息,阳虚宜温补,瘀血宜宣通,痰浊宜理化,便干宜滋润,失眠宜镇宁。同时清降勿使败胃,滋潜不可膩脾,温补以防伤阴化燥,活血要防耗气,平息以防挫阳之患,滋润不当有碍气机,这些治法一定要权衡利弊,使用恰当。
(王慧芳)
头痛是临床常见的病症之一,可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患之中。致病原因多端,症状表现复杂,辨证时必须分清外感、内伤及其虚实缓急。笔者对因肝气郁结和瘀血阻络而致头痛者,处方用药有所体会,介绍如下:
、肝气郁结
〖临床表现〗头痛目眩,胸胁胀满,神疲乏力,饮食减少,口燥咽干,舌红苔薄,脉弦而数。
〖氵台法〗疏肝解郁,活血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味:
( 匕
柴胡6克川芎6克枳壳10克赤芍10克桔梗6克生地10克麦冬6克瓜蒌6克陈皮6克甘草3克水煎服。
〖加减〗烦躁易怒,头痛目涩加栀子10克、丹皮6克。
菸血阻洛
(临床表现〗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烦闷失眠,精神疲惫,饮食减退,舌质黯红,舌有瘀斑或瘀点,脉涩或弦紧。
o台法〗活血祛瘀,通脉止痛。
(方药〗活血通脉汤:
柴胡3克赤芍10克川芎6克丹参30克当归10克枳壳10克牛膝10克白茅根20克桔梗6克甘草5克水煎服。
(体会〗头痛乃是病人的一种自觉症状,可在多种疾病中出现。因为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头,故不论外感、内伤的病症,都可通过经络气血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头部而发生头痛。以上两个证型,均属内伤头痛,其治疗重在调理气血,一以理气为主, 以活血为先,气血和顺,则头痛自除。所以治疗头痛一症,关键在于审证求因,若是头痛医头,或妄用风药,就失于治病求本之旨,亦难以提高疗效。
王思曾
匕 0
偏头痛
偏头痛属于血管神经性头痛范畴,以女性多见。采用疏肝解郁止痛法,往往一剂疼痛明显缓解。
〖临床表现〕头痛偏于一侧,或左或右,时作时休,波动性疼痛,发作急速;舌质淡红或暗紫,舌苔薄白,脉弦或沉。
〖方药〕散偏汤:
(加减〗柴胡10克白芍10克细辛“ 9克川芎巧一30 克白芷巧一30克葛根30克酒香附巧克全蝎3克(研面冲服)钩藤巧克
武火煎巧、20分钟,煎两次分早晚热服。
〖加减〗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者,加乳香10克、没药10 克;伴眩晕者,加天麻10克;耳鸣加蝉蜕10克、磁石30 克;疼痛剧烈者,加麝香0,1克(冲服)。
〖体会〕本方细辛用量较大,不可拘泥于“细辛不过钱"之说。葛根可调节血管舒缩功能,对出现波动性疼痛者尤为适宜。服药见效后,不可骤然停药,疼痛终止,仍需隔日1剂,连服10余剂,以巩固疗效。
〖禁忌〗忌食生冷,避免生气。
姚国科
7
o 老
偏头痛治验
偏于一侧局部的阵发性头痛谓之偏头痛。临床上肝气上逆之偏头痛较为多见,西医所谓的三叉神经痛亦多属此范畴。
〖临床表现〗偏头痛,或额上角痛,或头半边痛,或头角痛。发作急暴,痛势甚剧;或伴随齿痛,痛时坐卧不安,夜间痛甚,彻夜不眠,脉弦数。
〖治法〕平肝熄风,活血镇痛。
〖方药〗当归20克赤芍10克防风10克芥穗10克
黄芩] 0克生石膏巧克钩藤10克细辛3克蔓荆子] 0克全虫6克甘草6克水煎,早晚空腹服。
若服3剂痛不减,可加蜈蚣3条、柴胡] 0克、葛根10 克、丹皮10克、生地20克。
〖体会〗肝气上逆的偏头痛多由情志不遂,肝郁化火所致,故治此病以清降肝火为要。肝郁则气滞,气滞则血瘀,气滞血瘀,气血不通则生疼痛。通则不痛,因此,活血凉血、通经化瘀的治法为必不可少。
荆文菊
名
三叉神经痛的治疗
三叉神经痛以其疼痛剧烈难忍,苦恼万分,甚则痛不欲生为特征。三叉神经痛由于难以治愈,使医家为之扼腕摇首。多年来,我用门纯德先生所拟之方治疗本病,疗效甚好。今公之于世,以飨同道。
〔方药〗生白芍24克川芎10克甘草] 0克防风] 2克荆芥10克郁李仁10克酒大黄6克全蝎6克钩藤12克僵蚕10克蔓荆子10克白芷10克柴胡10克半夏10克元胡10克
〖适应证〗颜面一侧抽痛剧烈,有的半侧脑部及半侧齿颊部亦痛不可忍。局部多不冷、不热,全身无任何症状,舌脉亦无明显变化。疼痛多突然发作,受凉、受热、触摸、情志变化等因素都可诱发。
(加减〗脉沉细者,加吴萸10克、宣木瓜10克、白附子6克;周身筋脉疼痛者,加白巨子10克、当归10克。
〖体会〗三叉神经病发病原因至今不明。祖国医学认为,本病与外受风热、肝风上扰、痰浊郁阻经络等有关。本方白芍、钩藤、甘草养肝阴、平肝阳、柔筋脉、缓疼痛为主药;荆芥、防风、白芷、蔓荆子、川芎、元胡疏散风邪,活血止痛;酒大黄、郁李仁通下以夺内在之热邪,大黄以酒制尤善治上部之邪热;全蝎、僵蚕疏散风毒、解痉止痛,现代研究证明,二药对神经系统有强力的调整修复
〔
功能;半夏祛经络中之痰;柴胡引药人少阳之经。诸药配合,有疏散风热、平肝舒经、活络止痛的作用。全方配伍全面,组方合理,故而有效。
临床还体会到:不论本病辨证属虚、属实、属寒、属热,均忌用温补滋腻之药,如熟地、人参、黄芪,以疏散通利为大法,方可收功。
本方移治于血管神经性头痛,即偏头痛,疗效亦佳。
咳嗽
咳嗽是肺系疾患的一个常见症状,外感或内伤均可引起,临床上多见寒性咳嗽。咳嗽久病,多出现虚像。病甚者引起心肾阳虚,出现肾不纳气,虚而不受补,处方用药较难。笔者采用温肾纳气法取得满意疗效。
〖拖床表现〕咳嗽、气短、吐灰白色痰,甚者抬肩喘息,出多人少,呼吸表浅,冬重夏轻,脉沉弦或涩。
〖治法〕温肾纳气。
〖方药〗炙麻黄10克杏仁1 1克瓜蒌18克橘红10克苏子10克白芷巧克茯苓巧克桂枝10克当归巧克熟地24克五味子10克沉香5克(研面冲服) 生姜6克干姜10克
水煎服。
〖加减〗痰多而稀者,加法半夏10克;咳甚者,加冬花10克、前胡10克。
老 讠正
〔体会〗咳嗽为临床常见病,不论外感、内伤,但久病则多为虚寒性质,故治疗这类咳嗽必以温补为其要点。但补之不当往往出现虚不受补,反使病情加重,甚至于出现病情危急。因此,治疗咳嗽轻证时禁用寒凉,重证时慎用补气。特别是痰多者,多出现虚不受补,咳喘更甚。此时,可用温肾纳气之法,方可奏效。
(王敏)
兰草饮治疗糖尿病
二草次是根据《素问,奇病论》中的兰草汤改制而成,临床用以治疗糖尿病,虽效果缓慢,但稳妥而巩固,属防治良方。
〔组成〗佩兰1 “克胡黄连100克
〖制法〗取鲜佩兰洗净,放人适量食盐浸渍数分钟,以净纱布包裹压绞使原汁尽出,贮于冷冻箱备用。
〖适应证〕适应于糖尿病而见口甘、口渴多饮、消谷善饥、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者。
〔用法〗每日取100毫升原汁,加人100毫升红茶水,1 日两次分服,每次100毫升,以药代茶。
若没有鲜佩兰,可用陈佩兰代替,用量须加倍。
〖制作方法〗取陈佩兰500克、胡黄连30克,洗净,以白开水浸泡,一昼夜即成。
〖体会〕兰草即佩兰,气味辛平芳香,能醒脾化湿,生
051 4
o(
用取汁,性偏寒凉,可清热生津;胡黄连味苦,可清热健脾。二味相合,清热健脾,芳香醒脾,久服脾瘅可愈。
(张瑞阳曹培琳)
脾虚腹泻
脾虚腹泻,是因脾阳虚而引起的腹泻。中阳素虚,或寒湿直中,脾阳运化失常,清阳之气不升,浊阴之气不降,津液糟粕并趋大肠而腹泻。其特点为肠鸣、腹满、腹泻、食不化。腹泻与痢疾不同,泻由水谷不分,病在中焦;痢乃血脂伤败,病在下角
〖床表现〗大便时稀溏,时水泻,每食生冷油腻或较难消化之食物,则腹泻加重,甚则完谷不化,或如鸭粪;腹部隐痛,喜热喜按,食欲不振,形体消瘦,面色萎黄,体倦神疲,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方药〕加味参苓白术散:
莲子肉500克薏苡仁“克砂仁500克桔梗500克
白扁豆(炒)750克白茯苓] “克人参1 “克甘草1 “克山药1“克鸡内金500克
共研为细末,每服6克,小儿酌减,每日2次。
〖体会〗本症主要是脾虚不能运湿,湿自内生,出现大便稀溏,或泄泻。胃气弱不能纳食,脾气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故形体消瘦、四肢乏力、面色萎黄。中焦气机不畅, 052
故有胸脘满闷。
本方以四君平补脾胃之气为主,配以扁豆、山药、薏苡仁之甘淡,莲子肉甘涩;辅以白术,既可健脾,又能渗湿而止泻;加砂仁辛温芳香醒脾,鸡内金健脾消食,二药佐四君促进中州运化;桔梗为手太阴肺经之药,配人本方载药上升以益肺。本方临床应用甚为有效,是治疗脾胃虚弱的祖方。
(李昌荣)
痔疮
痔疮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不论男、女、老、幼都能发生。本病多由饮食不节、大便失调、久坐久立、负重远行、妇人产育过多,致肠脉阻滞、燥热内生、郁结成痔。《医宗金鉴》曰:“痔疮形各异多般,不外风湿燥热源。''临 床以肛门肿痛、便血、脱肛、便秘为特征。
〔临床表现〕痔疮肿胀疼痛,大便秘结,便血,肛门瘙痒灼热,大便排出不畅,脱肛。伴见心烦、头昏、口干舌燥、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燥、脉浮数或洪 0台法〗清热解毒。
〖方药〗乙字汤加味:
柴胡12克当归巧克大黄5克升麻5克生甘草5克黄芩9克瓜蒌仁巧克(捣)麻仁10克槐花炭10克水煎服。
053
Q 证
〖体会〗痔疮由风火湿热结于直肠而引起,多为饮食不节、恣饮醇酒、过食辛辣等物,以致燥热内生,燥伤津血;或素体血虚,肠道失润,大便燥结,燥热久郁,血脉凝结而痔发。因此,治疗应以清热解毒为主,润燥通便、凉血活血为法。本方清热解毒,润肠通便,故可奏效。
(郭祯)
冠心病的治疗
冠心病,即现代医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肌硬化。中医学无此病名,但古医籍中之“卒心痛"、“真心痛"的临床见症与冠心病非常 类似。如《灵枢,厥病篇》谓:“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素问·脏气法时论》云: “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
临床以卒发两乳之中、鸠尾之间以及左胸部疼痛为主, 多由阴阳气血偏虚、寒凝、热结、气滞、血瘀等因素而引起。病位在心,且常常影响肝、脾、肾诸脏。现辨证论治如下:
心气不足钲
〔临床表现〗心痛不剧而悠悠戚戚,发作频繁,胸闷,心悸,气短,乏力,自汗,食欲不振,易感冒,舌淡, 0
脉细。
〖治法〗益气宣痹。
〖方药〗黄芪20克党参巧克桂心8克白芍9克 炙甘草9克生姜6克薤白9克川芎9克大枣5枚水煎服。
阳虍阴厥钲
〖临床表现〕心痛,短气,汗出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结代。
〖氵台法〗扶阳救厥,固脱止痛。
〖方药〗制川乌9克川椒3克(炒去油)生姜9克川附片巧克生龙骨12克制乳香3克制没药3克五灵脂
水煎服。
〖加减〗如已昏厥,急化服苏合香丸1粒,鼻饲也可。或以苏合香1. 5克、细辛3克、丁香6克、冰片0.3克、白檀香9克、荜拨3克、人参巧克,急煎鼻饲。如汗出不止,四肢厥冷,脉息微极,宜防虚脱,急用参附龙牡汤(人参巧克、川附子巧克、龙骨巧克、牡蛎巧克、麦冬6克、五味子9克)急煎服。
明營失养钲
〔临床表现〕心痛胸闷,心悸,四肢麻木,烦躁, 干,舌质红,脉细数。
o台法〗养阴和营通络。
0
〖方药〗沙参巧克干地黄12克地龙6克丹参18克当归9克白芍9克郁金9克鸡血藤30克炙甘草巧克水煎服。
、虚阳亢锟
〖临床表现〗心痛胸闷,烦躁不安,易激动,头痛,头晕,肢体麻木,面赤,烦热,口干,舌质红或紫暗,苔薄黄,脉细弦有力。
〖氵台法〗益阴制阳。
〔方药〗炒知母12克 细生地18克炒玉竹18克泽泻9 克 茯苓9克丹皮12克 苦丁茶9克降香9克丹参] 8克槐花9克
水煎服。
五、气滞血菸钲
〖临床表现〗心刺痛,胸满闷,气短,烦躁不安,多为阵发性发作,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
o台法〕行气化瘀止痛
〖方药〗元胡9克川楝子9克丹参18克檀香9克
砂仁4巧克制香附9克川郁金12克荜拨9克五灵脂9克三七粉1.2克(冲服)水煎服。
痰饮阻塞锟
〖临床表现〗心痛气短,胸部憋闷,痞塞不舒,咳嗽吐
名
痰,甚或喘息,痰声辘辘,舌淡苔膩,脉沉滑有力。
〖治法〗导滞化痰。
〖方药〗全瓜蒌巧克薤白9克半夏9克橘红9克天南星9克茯苓12克生姜9克川芎9克桂枝9克苍术
9克
水煎服。
〖加减〕畏寒肢冷,脉结代者,加党参9克、白术9 克、附子9克;痰郁化热,烦躁发热,脉滑数者,加竹茹6 克、黄连3克;瘀血偏重,胸痛甚者,加三棱9克、芤术9 克、五灵脂9克、蒲黄9克、山楂9克。
〖体会〕冠心病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但总归为本虚标实。本虚可有阳虚、气虚、阴虚、血虚,且又多阴损及阳, 阳损及阴,而见气阴不足、气血两亏、阴阳俱虚等。标实可有寒邪人侵、气滞、血瘀、痰饮阻滞,同时又有兼寒兼热的不同。气虚可致血行不畅而瘀滞,痰瘀可加重气滞,痰瘀又可互结,寒邪,痰饮又易损阳气等等,复杂多变。故治疗应首抓住心主阳气,心主血脉这一关键。心阳不足,就会损及心脉,因此扶阳通营为先务,辨证加减尽可收功。
(郭祯)
胃溃疡
胃溃疡是消化系统常见病之一,多见于青壮年,属中医的“胃脘痛"范畴。
( 老
本病的病因病机或因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气失于和降,气滞作痛;或素来脾虚胃寒, 脾阳不振,运化失常,寒凝气滞,气滞则血瘀,日久不愈, 损及络脉,可见呕血、黑便等症。
〖临床表现〗胃脘隐痛,喜热喜按,饥饿时加重,进食后疼痛减轻,嗳气反酸,呕吐清水,或痛及两胁,胃寒肢冷,面色少华,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或沉弦。
〖氵台法〗温运脾阳,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党参巧克白术巧克炙甘草10克香附12克砂仁10克吴萸9克元胡12克川楝子巧克枳壳10克海螵蛸10克水煎服。
〖加减〗若见呕血或黑便者,是络脉受损,需在上方中加白芨、茜草。
〔体会〗本病大致可分脾虚胃寒、气滞和血瘀三种类型。临床上脾胃虚寒和气滞型较为多见,二者又是互相联系。如脾土虚弱,肝木乘虚侵侮,而肝木太过也要横逆犯胃,所以治疗本病时要以疏肝理气、温运脾阳着手。方中以党参、白术、炙甘草、砂仁、吴萸温运脾阳,和胃降逆;香附、元胡、枳壳、川楝子皆疏肝理气之品;海螵蛸制酸止痛,善治溃疡。本方配伍精当,实为胃家良方。
(李昌荣)
058
匕
“镇痛活血散"治疗脉管炎
“镇痛活血散"是笔者多年临床用于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早期寒湿偏盛型的自拟方剂,止痛活血,疗效满意,今介绍如下:
〖万药组成〗麻黄巧克甘草巧克乳香30克没药30 克朱砂巧克琥珀巧克酒当归巧克〔功能〗清心镇静,活血止痛。
(适应证〕患肢有沉重感,皮肤发凉,怕冷麻木,间歇性跛行,肢端暗红,手足受凉后疼痛加剧或疼痛夜不安眠,趺阳脉微弱或消失,苔白腻,脉象沉细而迟。
〔体会〗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医谓之“脱疽",绝大多数发生于男性,年龄多在25一40岁之间,好发于四肢末端,以下肢较为多见。其发病机理由于感受寒凉或涉水,寒湿下受,寒凝络痹,血行不畅,阳气不能下达而发病。
本方用麻黄升发周身之阳气,使其腠理开,荣卫通。朱砂镇静、琥珀镇静活血,配乳香、没药、当归活血止痛,提高化瘀血、通脉络的效果。
寒邪郁久而化为热的溃烂流水、腐筋损骨的症状出现后,应根据病情辨证论治,不可拘泥于本方。
(卫新华)
059
老
散偏汤加减治疗偏头痛
偏头痛属血管神经性头痛,以周期性发作的半侧头痛为特点。本病以女性居多,大多起病于青春期前后,病经多年,甚至数十年。每因天气变化、伤风感冒,或恼怒、烦劳、情志抑郁等而引发。因本病经久不愈,时作时休,一触即发,头痛剧烈,故属于中医“偏头风"的范畴。
〖临床表现〕典型的偏头痛,发作前常有先兆症状,如嗜睡、倦怠、忧郁;或有视觉障碍、出现闪光、暗点、偏盲、弱视;还可出现面唇、肢体麻木、失语等。先兆症状约经数分钟至半小时左右,接着出现一侧性剧烈头痛,痛如锥钻针刺,或为胀痛、跳痛,有的还伴有恶心、呕吐、眩晕,或口苦、心烦、失眠、便秘等。舌质多黯或边尖红、苔薄白、白腻或黄腻,脉象多弦。每次发作多持续数小时或数日。
o台法〕疏解肝胆郁气,散风祛痰止痛。
〖方药〗散偏汤加减:
柴胡3克白芍巧克川芎30克香附6克白芥子9克白芷1.5克郁李仁3克甘草3克
〖加减〕
(1) 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者,加半夏巧克、陈皮12 克、茯苓12克,川芎减为12克。
(2) 眩晕明显者,加天麻10克、钩藤12克、菊花 名 0
12克。
(3) 口苦、舌边尖红者,川芎减为12克,加黄芩、川楝子各10克。兼心烦、失眠者,加栀子巧克、炒枣仁 12克。
(4) 大便秘结,口干目赤,舌苔黄厚腻者,加大黄 12克。
(5) 病经多年,久痛人络,可去白芷,加桃仁12克、红花12克、赤芍12克等药。
服法及注意事项:
o)水煎服。一般轻者服1剂即可止痛,重者至多服两剂必能缓解。
(2)痛止即停服本方,继用滋养阴血、平肝清胆之品,作善后调理,以治其本,可望痊愈。
〖体会〗现代医学关于偏头痛的病因尚未充分阐明。近年来认为,本病发生与机体5一羟色胺代谢紊乱有密切关 系,其发病机理较为复杂,大多认为是由于早期的血管痉挛和极期的血管扩张所造成。也有人认为本病的发生机理涉及中枢神经、植物神经、神经体液和酶孚统
临床用5一羟色胺拮抗剂麦角胺防治虽有一定效果,但无论止痛效果,还是远期疗效都难以令人满意。
中医将本病归属于偏头风范畴,认为其基本病因病机在于:肝胆气郁,内生痰湿,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 复因外受风邪人脑,内犯少阳经脉,风、气、痰相因为患,郁而为痛。
有关本病的治疗,历代中医书籍中多有记载,内治外
1
筇 匕
治均有,诸如芎犀丸、川芎茶调散、半夏白术天麻丸、血府逐瘀汤等,笔者都曾试用,虽说有效,而其效用或弱或缓,终难解燃眉之令0、0
自应用《辨证录》散偏汤于临床,屡治屡验,结合辨证加减,确能覆杯取效。窃思他方之治偏头风,或清热,或散风,或祛痰,或化瘀,只治其一端,然病非单纯,所以功效有限。
本病病因病机复杂,已如前述,唯散偏汤配伍全面,集解郁、祛痰、散风诸法于一方之中,治疗主次分明,剂量轻重适宜,药精力雄,故能使陈年胶结之邪顷刻分解,效如桴鼓。至于痛止即须停服本方之理,盖因头痛既久,脏腑气血阴阳焉有不虚,而本方以祛邪为先,邪去即当复其正,乃为正治之法,《内经》所谓“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无求之,虚实责之是也。否则,只知攻击,徒伤其正,即犯虚虚之诫,使前功尽弃而病必不除。
(任光荣)
头痛
头痛是一个临床极其常见的症状,在许多疾病中都可出现。笔者多年来应用菊花、川芎、清茶为主方,随症加减,治疗偏正头痛效速。
〖方药〗菊花] 0克川芎10克清茶3克水煎,食后服。一般1剂效,3剂愈。
〖加减〗头痛而左侧甚者,加酒当归10克、生白芍10 克。头痛而右侧甚者,加桔梗6克、薄荷6克。头痛而两侧均甚者,加柴胡10克、荷叶6克。头痛而巅顶甚者,加藁本10克、荆芥穗6克。头痛而脑门甚者,加细辛5克、独活6克。头痛而前额甚者,加香白芷9克、犀角丝3克。头 痛而脑后甚者,加羌活10克、羚羊角粉1克。头痛而兼牙痛者,加生石膏20克,细辛5克。头痛而内热心烦者,加知母10克、黄柏6克、生地巧克。头痛而恶心欲吐者,加姜竹茹6克、茯苓10克、胆南星6克。
治疗头痛,首辨外感、内伤、在表在里新感头痛,多为感受外邪;内伤头痛,往往由于正气虚荪。头痛属于表邪者,治宜疏散,最忌清降;属于里邪者,多为风阳之火,治宜清降,不可辛温升散。
久病头痛则或发或止,症状多端。或因表虚,微感外邪则发;或因阳盛,受热则发;或因水亏于下,虚火乘之则发;或因阳虚,阴寒乘之则发。所以新感头痛,需着重祛邪;内伤头痛,兼顾正气。但亦有外感头痛而见虚象的,内伤头痛而兼实证者。气虚头痛悠悠戚戚,午前明显;血虚头痛,面色少华,舌淡,心悸失眠,头昏,瘀血头痛,痛如针刺,痛位不移,是其辨证的要点,论治的依据。
〖商虚头痛例〗曹×,女,40岁。头痛多年,时轻时重,常感头昏,每行经后则头痛加剧,面白舌淡,脉细弱。《丹溪心法·头痛》曰:“如形瘦苍白之人头痛,乃是血虚。"治以菊花10克、川芎10克、酒当归10克、杭白芍 10克、酒炒黄芩6克、清茶3克。3剂痛减,连服6剂
名
痊愈。
〖气虚头痛例〗郝× ×,男,] 0岁,学生。因头痛成绩下降来诊。患儿两目少神,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主诉上课则头痛,一出教室则顿觉缓解,或全消失如常。
《景岳全书,头痛》曰:“阳虚头痛,即气虚之属也,久病者亦有之,其证必戚戚悠悠,或羞明,或畏寒,或倦怠,或饮食不甘,脉必微细。"气虚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因而清窍为之不利,头脑不清,故影响其注意力和记
本例诊为气虚头痛。治以菊花9克、川芎6克、党参6 克、白术9克、蔓荆子6克、升麻3克、清茶3克。水煎服,1剂痛轻,4剂病愈。随访两年,头痛未发,学业有进步。
(郭礻贞)
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类似中医的历节病。其以全身关节疼痛,或者关节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本病多因劳伤过度,肝肾先虚,汗出感受风湿邪气所致。临床上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笔者应用《金匮要略》的桂枝芍药知母汤和归芍 地黄汤加减治疗,收效满意。
、急性期
〖床表现〗手足指(趾)节关肿痛变形,局部灼热红肿,疼痛剧烈,关节活动不便,并有发热恶风等症状,舌质淡,苔薄白或微黄,脉弦细数。
〔氵台法〗祛风胜湿,宣肺清热。〖万药〗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桂枝12克赤白芍各巧克知母12克防风12克白术
12克麻黄6克制附子巧克炙甘草10克生姜10克水煎,1日服1剂。
〖加减〗患者热象明显,见有口渴欲饮、小便短赤、关节灼热者,上方桂枝、附子减量(一般为9克),加大知母、芍药用量(即白芍为20克,知母为18克)以加强清热之力;如表证已解,发热恶风已除,去麻黄;如果寒湿偏重,关节肿大明显,舌苔白腻者,加大附子用量为20克,再加木瓜12克、车前子12克,以增强温阳利湿、活络止痛之作用;当疼痛有减,病情减轻后,加生地12克、黄芪18 克、当归12克,育阴柔肝、补气养血,以善其后。
、慢性期
〖临床表现〗关节微肿疼痛,腰膝酸困,自汗,气短,
心悸,舌体胖,舌质红,苔薄白,脉沉弦细数。
〖治法〗滋肝补肾,通络利湿。
〖用方〕归芍地黄汤加减:
当归巧克白芍30克生地巧克木瓜巧克
苍白术各
〔
、'
后 名
12克丹皮10克泽泻10克云苓10克生芪30克桂枝] 0 克制附子12克穿山龙巧克秦艽12克生苡仁20克水煎,1日服1剂。
(加减〗小便不利者,加防己9克、车前子] 0克,祛 风利湿;失眠者,加焦枣仁18克、炒远志10克,安神镇静。
〖体会〗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复杂,缠绵难愈,因此治疗时服药应持之以恒,一般需服药1一3个月,以图临床治愈。
本病的病本是肝肾虚亏,感受风、寒、湿邪是其基本 病因,正如《金匮要略心典》所说:“厉节者,遇节皆痛 也,盖非肝肾先虚,难得水气,未必成厉节。'
由于肝主筋,肾主骨,肝肾先虚,邪气才能乘虚侵袭,邪郁关节,使关节肿痛,所以治疗必须抓住肝肾两虚之病 本,在滋肝补肾的基础上,给以祛风除湿、温经止痛之剂治之。
在急性期以祛邪治标为主,所选桂枝芍药知母汤为这一阶段所用,方中以桂枝、麻黄祛风通阳;附子温经散寒止痛;白术、防风祛风除湿;知母、芍药养阴清热;生姜、甘草和胃调中。
本方应用得当,一般服药3一6剂,表证可解,关节肿痛减轻。如果疼痛较甚者,无须用止痛药,只要适当加大附子用量,与白芍相伍,以起到通络、缓筋、止痛的作用。
如用药时间较久,怕附子大热伤阴耗精,可加生地以滋阴佐之。在慢性期是临床多见的症候,此阶段肝肾正气
匕 0
已虚,但风、湿、寒邪仍在,治疗时采用扶正祛邪的治则,选用归芍地黄汤加减治之。
方中以归芍地黄汤滋肝补肾治其本,加苍白术、秦艽、生苡仁、木瓜健脾和中,祛风利湿,附子、穿山龙温经止痛,共起治标之效。本方用药2月余,一般病情缓解,可逐渐痊愈。
在服药期间,要求患者注重调护,不要感受风寒,以免病情复发,不利于治疗。
(顼琪李秉英)
骨质增生
骨质增生属于中医骨痹范围。多由风、寒、湿引起,劳倦是其病的内因。目前疗效还不理想,笔者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到一些治疗经验,介绍如下:
初期
〖治法〕化瘀软坚,活络舒筋。
〖方一〗马钱子1克三棱9克莪术9克制乌药9克威灵仙9克 地龙9克赤芍20克鳖甲9克车前子巧克乌梢蛇9克 生甘草9克水煎服,每日1剂。
〖方二〗全蝎、蜈蚣等分,研末每早晚各服1.5克,连服1月,以后可改用抗骨质增生丸和六味地黄丸同时服用,
《 匕
连服3个月(或选用骨刺片合六味地黄丸)。
后期
〖氵台法〕滋补肝肾,软坚为主。
〖方药〗六味地黄汤加减:
生地巧克熟地巧克山萸肉9克淮山药9克丹参30 克泽兰9克云苓] 2克皂刺9克穿山甲9克制马钱子 0巧克生甘草9克
〖加减〕阴虚加知母9克,龟板、鳖甲各12克;阳虚者,加仙灵脾9克、鹿角胶9克;瘀结者,加七厘散3克,分2次冲服;湿热者,加三妙丸9克,分2次冲服。
上药连服1月,可改服丸剂。如阴虚服知柏地黄丸、抗骨质增生丸;阳虚者,桂附地黄丸合抗骨质增生丸(抗骨质增生丸和骨刺片任选一种)。
骨质增生的主要症状以局部和放射性的疼痛为主要临 床表现,所以在治疗上以治痛为主要手段,因而笔者投用
桂枝汤加减。
上肢骨质增生用如下方药:杭芍24克甘草10克木瓜24克腰部骨质增生用如下方药:木瓜24克杭芍24克甘草10克下肢骨质增生用如下方药:木瓜24克杭芍24克甘草10克以上方药连服30 00剂。
针灸:局部和循经取穴为主。
桂枝10克葛根20克
黑杜仲24克
川牛膝24克
名 沉犄 0
按摩:可在放射部位按摩。
(靳晋生)
风湿性关节炎
风湿性关节炎,是以全身大关节疼痛、发热,甚则心悸胸痛为主要临床特征,为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中医学称本病为“痹证"、“胸痹"。自拟“治痹方"治疗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疗效颇佳。
〖临床表现〗关节疼痛,或为游走性,或为重着,或为疼痛剧烈;活动不便,屈伸不利,甚则心悸气短、胸闷心痛,舌苔薄白,脉滑数或沉迟。
〖氵台法〗祛风除湿,温经散寒,益气养血。
〖方药〗治痹方:
生地30克当归巧克生芪24克党参巧克川断10克红花10克桂枝6克细辛2克秦艽8克羌活6克防风
6克 苍术8克川芎10克生甘草8克 水煎,早晚各服1剂。
〖加减〗寒邪偏胜,疼痛未有定处者,桂枝用量加10 克,再加威灵仙10克;下肢关节疼痛明显者,加牛膝10 克、防己10克;若湿邪偏胜,关节重着疼痛者,加独活8 克、泽泻10克;见有肌肉不仁者,加茯苓巧克、砂仁5 克;若病久肝虚,筋脉失养,关节屈伸不利者,加柴胡10 克、木瓜10克;气虚自汗气短者,加大黄芪用量为30克、
9
'
a980 名
党参为20克;血虚心悸胸闷者,加白芍巧克,当归用量增大为30克;胸痛明显者,加茯神] 0克、石菖蒲6克。若关节肿胀变形者,加僵蚕10克、全蝎2条、乌梢蛇10克。
(体会〗风湿性关节炎多因风、寒、湿三邪侵袭人体,经络气血不通所致,其临床表现有风、寒、湿邪气偏胜不同,分为痛、行、着三痹。如治疗不及时,或病情反复,每使本病成为慢性期。此时气血已衰,邪气尚盛,故治应标本兼治,扶正祛邪,所拟“治痹方"主要针对这一阶段而设。由于这一阶段病情复杂,故提出上述加减用法。只要坚持服药,收效良好。
在施方用药时,注重活血之品,以达“血行风自灭" 的目的。此外,久用祛风散寒之品,每易损伤阴血,故方中重用生地峻补真阴。
(张慕良)
风湿热
风湿热是临床常见的关节疾患,类似中医的“热痹" 其发病多在人体正气虚弱的情况下,风湿热邪乘虚侵袭人体,闭阻经络,使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关节灼热肿痛。如不及时治疗,使病情加重,将会累及心脏。笔者用自拟热痹汤治疗风湿热,收效满意。
〖临床表现〗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遇冷则舒,痛不可触;或关节游走疼痛,难以屈伸;或多个关节肿痛; 070
匕
伴有发热、汗出恶风、口渴烦闷等全身症状,舌苔黄燥,脉滑数。
〖氵台法〕祛风除湿,清热凉血。
〖方药〕热痹汤:
防风10一巧克银花30、60克连翘巧一60克牛蒡子10 、30克秦艽10、20克生地2 60克丹皮20 “0克赤芍12 克知母] 0克丹参巧克生苡仁巧“0克白术9克生山药10克茯苓10、50克生甘草10克茵陈60克水煎,早晚饭后服。
〖体会〕风湿热系以邪气壅滞关节为主要病理特点,当未侵及心脏时,重用热痹汤以祛风除湿,清热凉血。方中以秦艽、防风祛风通络;白术、山药、茯苓、茵陈、生苡仁健脾利湿;银花、连翘清热解毒;丹皮、生地、知母、甘草凉血除烦。本方剂量较大,意在祛除邪气,一般连服3 个月左右,疾病可痊愈,切不可见效后停药。
(张百伟)
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病。祖国医学虽无此病名,但根据急性再障所呈现的显著贫血、严重出血,伴发高烧及发病急骤的特点,多将其归属于“急痨"、“热痨"、“血证"等范畴。而慢性再障主要表现为贫血的症状,如头晕无力、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失眠多梦、食少纳呆、
07
《 匕
时有发热及衄血现象,因而将其归属于“虚劳"、 “血虚” 或“血证"等范畴。
〖临床表现〗根据临床表现,运用中医辨证可分为如下几种:
、阴虚
〖临床表现〗面色觥白,唇甲色淡,头晕乏力,心悸易惊,少寐多梦,低热盗汗,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可有肌衄、齿衄、鼻衄等,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氵台法〗养阴清热,滋补肝肾。
〖方药〗黄芪巧克枸杞30克菟丝子30克黄精巧克熟地巧克丹皮巧克山萸肉12克鹿角胶12克龟板胶 12克女贞子30克牛膝巧克甘草6克
若阴虚火旺者,加生地20克、白薇巧克;惊悸失眠严重者,加栀子巧克,炒枣仁巧克。
阳虚
o 髓床表现〗面色苍白,唇甲色淡,气短懒言,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食少纳呆,大便溏薄,舌质淡、胖嫩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细。
o 台法〗壮阳益气,健脾补肾。
〖方药〗黄芪50克党参巧克当归巧克补骨脂18克肉桂9克熟地20克枸杞子30克菟丝子30克淫羊盐
18克鹿角胶巧克附子6克女贞子30克
072
心脾两虚明显者,亦可用归脾汤加减,方法:
黄芪50克当归20克党参20克云苓巧克焦白术12 克炙甘草6克炒枣仁20克炒远志10克木香5克鹿角胶巧克补骨脂18克女贞子30克菟丝子30克
阴阳两虚
〔临床表现〗面色苍白,腰膝酸软,遗精滑泄,时冷时热,自汗盗汗,舌质淡,苔白薄或无苔,脉沉细无力或沉细数。
o台法〗阴阳俱补。
〖方药〗鹿角胶12克生地巧克山药18克淫羊盐18 克丹皮] 0克泽泻12克茯苓12克阿胶12克仙茅根巧克女贞子30克旱莲草20克肉桂9克
若偏阳虚者,去生地,加附子9克;偏于阴虚者,去肉桂,加大生地30克。
、急痨发热
〖临床表现〕高热不休,口干咽燥,渴喜冷饮,口舌生疮,头晕头痛,心悸气促,烦躁不宁,甚或神昏谵语,严重肌衄、鼻衄、齿衄,口舌有血泡,甚则便血、尿血或颅内出血,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绛或淡,苔黄,脉沉
数或虚大无力。
〖氵台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方药〗犀角3克生白芍巧克 生地50克生石膏50克知母10克银花21克 连翘24克丹皮9克甘草6克
073
名
三七6克
出现神昏谵语,加用安宫牛黄丸;出血严重者,可选用仙鹤草、小蓟等止血药物;大便燥结,可加川军、芒硝。
〖疗〗慢性再障,可早晚各服大枣10枚。
(靳晋生)
治疗美尼尔氏综合征
“美尼尔氏综合征"相当于祖国医学之眩晕病,多因痰浊内盛、肝阳上亢所致。元代朱丹溪曰:“无痰不作眩。"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所论证与此病病机相合。在临床上笔者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明目汤治疗,一般服6剂后,临床症状基本得以控制,16剂则可巩固疗效。
〖临床表现〗眩晕畏光、耳鸣、头重、恶心,动则更甚;胸闷或吐痰涎,纳少多寐,倦怠,舌体胖,苔厚腻,脉弦滑。
〖治法〗健脾利湿,清肝明目。
〖方药〗半夏9克菊花10克云苓30克白术9克天麻9克陈皮10克泽泻巧克竹茹6克珍珠母30克甘草
6克生姜3片大枣3枚水煎服。
〖体会〗脾为生痰之源,脾虚则痰湿中阻,清阳不能上于脑,清空失养;加之肝木风动,干扰清空,导致眩晕。
074
匕
故治以健脾化痰,清肝明目。脾胃得健,运化正常,痰浊自除;肝火得灭,风阳得熄,则眩晕可愈。
(张百伟)
“红眼消”治疗急性结膜炎
“红眼消''眼药水是根据组方原则,结合笔者临床经验的自拟自制方,为用于治疗“红眼病"的有效方剂,药源充足,制作方便,无副作用。经临床治疗2000余例“红眼病"患者,疗程短,见效快,治愈率达100%,特介绍如下:
〖组成〗炉甘石“克硼砂50克冰片20克炼蜂蜜
少许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
〖适应证〗双眼骤然自觉发痒,有异物感,烧灼感,眼结膜和球结膜充血,眼睑浮肿,有黏液脓性分泌物。
〖氵台法〕将炉甘石、硼砂分别研细末,过100目筛;冰片掺人适量95%酒精研碎;蜂蜜用铝制锅熬炼至滴水成珠为宜。用生理盐水3000毫升,将炉甘石、硼砂、冰片人液内摇匀,浸泡2小时,后人炼蜂蜜至液色呈橘黄色为度。后用3层消毒纱布过滤两次去渣,待药液沉淀,取上清液,装人10毫升塑料眼药瓶,封口即可。保存期1周,不宜过久。
〖用法〕每2小时滴人眼内2、3滴,重症者1小时滴人
075
(Q 老
〔体会〗“红眼病"西医称急性结膜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传染性眼病,多见于春夏两季,乃外邪客于肝胆经脉,火热上炎循经上犯目窍所致。春夏为阳,风热偏胜,风伤肝,热伤心,肝火上炎则目赤、红肿、疼痛。心火亢盛,火气上逆亦易累及其母,上炎而目赤,所以春夏易发生此病。
从2000余例患者的治疗效果观察,使用“红眼消"眼药水对治疗急性结膜炎,1日内症状明显减轻,2到日基本痊愈。方中用蜂蜜取其有消腐、清火之功,能提高该药
(李平善)
痫证
" 痫证是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疾病,又叫“癫痫
“羊痫风"。
〖临床表现〕本病在发作前,患者常有眩晕、胸憋、烦躁、全身无力、精神恍惚等自觉症状,此为发病前兆。病症在发病时间上有长有短,病情的深浅程度有轻有重,有发作数秒钟、数分钟,甚则数小时;发作间歇时间有日发数次,有数日发作一次乃至数日或数年一发。轻则呆若木鸡,不闻不见,不动不语,突然中断一切活动,面色苍白,头向前倾,目短暂向上翻,数秒钟或数分钟恢复。
猝然仆倒、两目上吊、牙关紧闭、昏迷不知人事、四 076
肢抽掣、脉浮大弦数是本病的典型症状。
〖氵台法〕清肝泻火,涤痰开窍。
〔处方〕温胆汤加减:
黄芩巧克黄连6克半夏6克陈皮10克炒栀子巧克枳实巧克钩藤30克羚羊角粉10克菖蒲10克 郁金10 克菊花巧克水煎服。
(加减〕食少倦怠、恶心呕吐,是脾胃虚弱、胃失和降、脾不健运、湿痰内生所致,可加鸡内金巧克、生麦芽 30克。
(体会〗针对本病成因系情志郁结、痰饮停滞,致使肝肾亏损,正气耗伤,水不涵木,风阳内动,木火上亢横逆遂发为本病。本病是标实本虚之证,应用温胆汤加减治疗,标本兼顾。
(贾秀敏)
中风
中风是指猝然晕仆、口眼喁斜、半身不遂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多发病,又名“卒中"。本病发病急剧,变化迅速,需及时救治。当病者苏醒后,多遗留为半身不遂的后遗症。
治疗时分为急性期和恢复期辨证论治。
、急性期
1.阳闭
〖临床表现〗突然昏厥,不省人事,牙关紧闭, 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舌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氵台法〗辛凉开窍,清肝熄风。
〖方药〗羚羊角汤加减:
羚羊角粉(冲服)2克石决明30克代赭石50克菊花9 克 黄芩12克夏枯草6克钩藤10克龟板巧克白芍巧克丹皮10克天竺黄9克
水煎,每4、6小时服药1次。
急用至宝丹1粒灌服或鼻饲。配用清开灵注射液40、 60毫升加人5%到0%葡萄糖液500毫升,每日静滴1次,可连续使用3个疗程。
2·阴闭
〖临床表现〗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噤不开,肢体强痉,面白唇黯,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舌苔白腻,脉沉滑而缓。
〖氵台法〗辛温开窍,除痰熄风。
〖方药〗涤痰汤加减:
法半夏30克橘红12克枳实10克胆南星9克 菖蒲9 兄 竹茹9克茯苓巧克远志9克生姜6克水煎,日服3次。
急用苏合香丸1粒,灌服或鼻饲,每日3次。
078
3.肝阳暴亢,风火上扰
〖临床表现〗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头痛目眩,面红目赤,舌苔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结,舌质红或红绛,苔黄,脉弦有力。
〖治法〗平肝清火,熄风潜阳。
〖方药〗龙胆草巧克生地20克栀子10克黄芩12克白芍10克车前子9克泽泻] 0克木通6克当归10克甘草5克钩藤巧克水煎服。
4.风痰壅盛,痹阻脉络
〖临床表现〗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强语謇,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治法〗理气化痰,活血祛风。
〖方药〗法半夏16克白术巧克天麻10克胆南星10 克丹参30克香附10克大黄巧克水煎服。
5.痰热腑实,风痰上扰
〖临床表现〗口眼歪斜,舌强语謇,偏身麻木,甚或半身不遂,腹胀,大便秘结,头晕目眩,咯痰较多,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而大。
〖氵台法〗通腑清热,化痰熄风
〖方药〗大黄巧克芒硝10克全瓜蒌20克胆南星10 克丹参巧克水煎服。
079
6,风火壅盛,上扰清窍
〖临床表现〗素有眩晕,肢体麻木,情志刺激使病突发,精神恍惚或迷蒙不清,肢体强痉拘急,甚则半身不遂,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而干,脉弦滑数。
〖氵台法〗清热息风,开窍醒神。
〖方药〕天麻用克钩藤巧克石决明30克黄芩] 0克栀子10克天竺黄10克川牛膝9克丹皮10克生大黄巧克
水煎服。
亦可用清开灵注射液40毫升,加人5%葡萄糖500毫升,静脉滴注,每日1次。
恢复期
1 .气虚血瘀
〖临床表现〕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或不语,身麻,面色苍白,气短乏力,口流涎水,自汗,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微膩,脉沉细缓或细弦。
〖治法〗益气活血,养血通络。
〖方药〗黄芪100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川芎6克地龙10克桃仁4克红花4克水煎服。
2,阴虚风动
〖临床表现〗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謇语涩,偏身麻木,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烦热,舌质红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080
〖氵台法〕育阴平肝,息风通络。
〖方药〕生地巧克玄参10克女贞子30克钩藤巧克白芍巧克桑寄生20克丹参巧克水煎服。
配用凉血活血注射液40一60毫升,加人5%葡萄糖500 毫升,静脉滴人,每日1次。
〖体会〕中风多由忧思恼怒、饮食不节、恣酒纵欲等原因导致阴阳失调、脏腑气偏、气血错乱所致。其病机以上盛下虚,本虚标实为主。在急性期虽有本虚的表现,但以风阳煽动,邪热内郁,痰瘀阻络,腑气不通,上扰清阳的标实之证最为突出。因而在治疗时,以“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应用清热、祛痰、化瘀、开窍、通腑等治法,速祛
恢复期多属正虚为主,以气血虚弱、肝肾阴虚多见,其标症为经络气血瘀阻不通,半身不遂。所以治疗应扶正兼以祛邪,重在补气养血、育阴平肝、活血通络。所用注射液和至宝丹、苏合香丸,对急性期促进患者清醒和恢复期加速半身不遂的痊愈,收效满音
o阝祯)
半身不遂
半身不遂属祖国医学中风范畴,以起病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言语不利、肢体瘫痪为主要特征。
匕
半身不遂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它既是中风的轻症,即风中经络,又是中风的主要后遗症。系因邪留经络、营卫失调、气血不通所致,亦有因阴阳不调,五志之火交并于上使然。
〖氵台法〗平肝潜阳,健脾和胃,活血通络。
〖方药〗云苓9克生白术9克橘红9克半夏9克杭芍12克夏枯草巧克杜仲12克何首乌巧克路路通12克苏木12克杏仁(炒)9克生姜9克
〖加减〗言语不清者,去杏仁,加菖蒲巧克、天竺黄10 克、南星10克、瓜蒌30克;头晕属肝阳偏亢者,加决明子 30克、茺蔚子30克、钩藤巧克、天麻10克、珍珠母30克;纳差者,加白蔻仁巧克;气虚甚者,加黄芪30、90克。
(霍光生)
急性扁桃休炎
急性扁桃体炎属于中医风热乳蛾,因风热邪毒侵犯人体所致。其发病部位在咽喉部两侧的喉核处,以喉核红肿疼痛,表面或有黄白色脓样分泌物为临床特征。是一种常见病,小儿发病率较高,多发于春秋二季。以“急喉汤" (自拟方)加减治疗,疗效迅速。
〔临床表现〗咽部疼痛日渐加剧,吞咽不便,每当吞咽或咳嗽时疼痛加剧,咽喉干燥灼热,喉核红肿,连及周围咽部。伴有发热恶寒,头痛,鼻塞,咳嗽吐痰,舌边尖红,
老
苔薄白或黄,脉浮数等症状。
〖氵台法〗疏风清热,宣肺解表,消肿利咽,内外并治。
〖处方〗急喉汤:
蝉衣10克荆芥10克生石膏24克银花巧克连翘10 克板蓝根巧克炒杏仁9克牛蒡子10克桔梗克元参10克川贝母10克芦根12克水煎,早晚各服1剂。
〖加减〗若持续高烧不解,加大青叶巧克、菊花巧克,以清散风热;咳嗽吐痰黄稠,颌下肿核疼痛,加桑白皮 10克、黄芩10克,清热消肺;如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清热通便;如有白腐点或伪膜者,加马勃6克、赤芍9克,和血祛腐;咽干口燥者,加生地] 0克、麦门冬] 0克,养阴消热。
咽喉肿痛较甚者,可含服六神丸。
〖夕卜治〗用冰硼散,每次吹药于咽喉部少许,1、2小时
〖体会〗“喉以纳气而通于天",是呼吸之门户,声音之通道。喉为肺所属,风热邪毒循口鼻人侵肺系,喉部首当其冲。邪毒搏结于喉核,脉络受阻,以致喉核红肿胀痛。故《疡科心得集》说:“夫风温客热,首先犯肺,化火循经,上逆人络,结聚咽喉,肿如蚕蛾,故名乳蛾。
由于本病发生急剧,每致高烧不退,如不及时治疗,可并发心肌炎、肾炎等疾患,亦是导致感冒的诱因,因而一旦发病必须立即治疗。
处方用药重点疏风宣肺,清热解毒。忌喉汤主要适用于急性期。方中以蝉衣、荆芥祛其在表之邪;生石膏、银
3 4
老 医
花、连翘、板蓝根清热解毒;炒杏仁、牛蒡子、桔梗、川贝母清肺化痰,散结利咽;芦根、元参润肺利尿。咽肿疼 痛较甚者,含服六神丸,以增强清热解毒之功。
如果扁桃体化脓,用冰硼散吹涂患处,以达祛腐消肿之目的。治疗本病一定要及时,且坚持服药不可中断,直到病情缓解。当病势已减,高烧已退,咽喉肿痛减轻时,出现咽喉不适、咳嗽痰少、口干、舌质红而少苔、脉细数,此为余热未清、肺燥伤津证,应滋阴润燥、清热利咽,用养阴清肺汤加减:
元参10克生地10克白芍12克丹皮6克川贝母6克知母10克板蓝根12克桔梗6克银花10克甘草3克服药数剂,巩固疗效。
(顼琪)
胃火型单双乳蛾
乳蛾症,类属西医之急性扁桃腺炎。临床运用凉膈散加味治疗,尤其对病程长,用抗生素效果不著者,一般4、 6剂即可治愈。
(临床表现〕咽喉疼痛,红肿,扁桃体明显增大堵塞咽部,饮水困难,全身发热,微恶寒,大便秘结,口干渴,咽部分泌物增多,小便黄赤,舌苔黄燥,脉沉。
o台法〗清热解毒,泻阳明腑实。
(方药〗凉膈散加味:
名
大黄10克(后下)芒硝6克(冲服)栀子10克连翘 10克黄芩10克生地10克薄荷6克(后下)射干12克马勃10克元参巧克银花20克山豆根6克牛蒡子] 0克胖大海10克桔梗10克甘草6克板蓝根巧克竹叶6克水煎服。
〖体会〗在治疗此病中,要特别对大黄、芒硝注意加减和用量,根据患者服药后通下时间和次数而定。必须达到粪便为稀水样,1日3、4次,咽痛和全身症状减轻后方可减去,但也要注意中病即止,不可过量;如若通下次数不多或未大便,仍可服用多剂或加大用量,中医叫有故无损。
其他药物一般不必加减。
(任建勋)
慢性咽炎
慢性咽炎,中医称之为“梅核气"。本症多因七情郁结,气机不利所致。以咽喉中有异常感觉,如梅核塞于咽喉,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为其临床特征。为内、妇科常见病,以妇女发病率较高。笔者应用半夏厚朴汤加味治疗,效果尚好。
〖临床表现〕自觉咽喉部有物为梗,咯之不出,吞之不下,时轻时重,伴有胸胁胀满、纳呆、困倦、消瘦、便溏,妇女常见月经不调,舌质暗滞,脉弦。
〖治法〗疏肝行气,散“除疹
0 4
老
〔方药〗半夏厚朴汤加味:
制半夏10克川厚朴10克茯苓10克紫苏10克生姜
6克威灵仙30克炒枳壳10克瓜蒌18克甘草6克水煎,早晚空腹各服1剂。
(加减〗若患者咽喉干燥,加生地12克、麦门冬10 克,以养阴润喉;吐黄痰较多者,加川贝母10克、桔梗10 克,化痰利咽;胸胁满闷较重者,加杭白芍18克、川楝子 10克,疏肝解郁。
〖体会〗本病是因情志所伤,肝气郁结,循经上逆,结于咽喉所致。
由于肝病乘脾,以致肝郁脾滞,运化失司,津液积聚成痰,使痰气互结于咽喉而发病。可见该病主要病机是肝脾瘀滞,痰气互结。
治疗选用半夏厚朴汤加味,标本兼治。方中半夏、瓜蒌、枳壳、生姜降逆化痰,行气散结,使痰从大便而出;用厚朴、紫苏利饮除痰,疏肝宽胸;重用威灵仙,以化痰降逆,利咽消鲠;甘草调和诸药,发挥解毒利咽之效。
从临床实践观察,半夏厚朴汤为传统治疗用方,加用威灵仙后效果明显提高,且见效迅速。
据现代药理研究,威灵仙能改变平滑肌收缩状态,即兴奋增强和由节律性收缩变成蠕动,便于咽喉部痰涎排除,对消除咽喉梗阻感有卓效。
目前也可用其治疗骨鲠收效满意。一般3一6剂后见效, 持续服药月余,病可痊愈。
(顼琪)
四80
口腔溃疡
口腔溃疡为临床常见病,属中医的口疮、口糜范畴。病情较轻,范围局限的称为口疮;口中糜烂如腐,范围较大的称为口糜。可分脾胃积热和阴虚火旺两大类型。
胃积热型
o髓床表现〗口内溃疡分布较多,往往唇、舌、齿龈部分多处发生。溃疡点周围发红,疼痛较甚,口渴饮冷,尿黄便秘,舌质红,苔黄,脉数有力。
〖氵台法〕清热降火。
〖方药〗黄连6克川军6克生石膏20克肉桂3克水煎服,日服2次,每日1剂。
阴虚火旺型
〖临床表现〗疮面呈黄白色,周围浅红,疼痛较轻,此起彼伏,绵绵不愈,反复发作,每因思考过度或因劳累而诱发。患者表现心烦失眠,舌红少苔,脉沉数。
(氵台法〕滋阴清火。
〔万药〕黄连6克玄参巧克麦冬巧克肉桂5克水煎服,日服两次,每日1剂。
(体会〗口腔溃疡多因思虑劳倦,情志不遂,心阴暗伤所引起。阴虚则火旺,上炎于口,发为口疮。舌为心之苗,
087
所以溃疡多见于舌尖部。
方中黄连清心火;玄参、麦冬滋阴养阴,用少量肉桂以引火归源。亦有因嗜食辛辣,饮酒不节,以致胃中积热而上发于口疮者,较为易治。
(李昌荣)
口糜是指口内或舌上有红白糜烂点,伴小便赤涩。系心火亢盛,膀胱有热,热移小肠而致。泻其火则口糜自愈。
其临床表现及治法如下:
〖临床表现〕口糜,口臭,心烦,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o台法〕除脾胃湿毒,泻心火。
〔方药〕黄连6克生地12克木通9克竹叶6克生甘草6克大黄6克生山药3克
〖体会〗口糜,多因脾胃湿热,心火上炎,火毒内蕴所致。所以治口糜有三个要点:一是除湿热;二是解毒; 是治脾、胃、心。
(王凤英)
名 法0
舌木痛
舌木痛是舌体麻木疼痛的一种比较单纯的病症。本文所论主要是肾阴不足,心火亢盛所引起者。
〖床表现〗舌尖麻木,舌尖红并有小红点,舌根疼痛,舌干燥,夜间热甚,全身无力,饮食欠佳。二便如常,舌根有裂纹,苔薄黄,脉细数无力
o台法〗清泻心火,滋补肾阴,导赤利尿。
〖方药〗加味导赤散:
生地巧克木通6克甘草3克竹叶10克 川连10克黄柏巧克生栀子10克赤芍10克麦冬巧克 丹皮10克地骨皮巧克元参巧克水煎服。
(体会〕舌为心之苗。舌尖属心,舌根属肾,故舌尖木为心火上炎所致;舌根痛且有裂纹,为肾水不足之候。投导赤散以泻心火,加黄柏、栀子、赤芍,加强清泻心肾经之热;加麦冬、丹皮、地骨皮、元参以滋补肾阴。全方共奏泻心火,生津液,滋肾水之功。临床一般服4付可愈。
(王平脸)
089
《( 老
肺脓
肺脓疡是内、儿科常见的疾病,是肺内形成痈肿脓疡的疾患,属于中医的肺痛。临床上以发热、咳嗽、胸痛、咳痰量多、气味腥臭,甚至咳吐脓血为特征。其发病主要因热邪犯肺,内蕴不解,壅滞肺络,以致血败肉腐,化脓成痈。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初期、成痈期、溃脓期三个主要阶段,运用清热解毒,化瘀排脓的治则取效满意。本法只适用于成痈期。
〖床表现〗壮热不退,咳嗽气急;咳吐黄稠脓痰,气味腥臭;胸胁疼痛,转侧不利;烦躁不安,口燥咽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氵台法〗清热解毒,肃肺化瘀。
〖方药〗千金苇茎汤加味:
苇茎30克生苡仁30克桃仁10克冬瓜仁巧克黄芩
12克败酱草20克银花30克鱼腥草巧克川贝母10克桔梗10克生甘草6克
水煎,早晚各服1次。
〔加减〗热毒内盛,加连翘巧克,蒲公英20克,以增强清热解毒之力;烦渴甚者,加生石膏20克,以清热除烦;胸痛甚者,加郁金9克、川楝子10克、知母10克,以通络止痛;咳吐痰稠量多者,加葶苈子9克、大枣6枚,以泻肺逐痰。
名 法
〖体会〗肺脓疡系邪热蕴肺,血脉瘀阻,瘀热内结所致。成痈期的临床发病较急,症状明显,因而治疗时必须抓住有利时机,及时服药,一般服3、5剂,其壮热可退。
方中取苇茎、黄芩、银花、败酱草、鱼腥草,清解肺热;生苡仁、冬瓜仁、桃仁化浊行瘀;川贝母、桔梗、生甘草祛痰排脓。
只要肺热清解,脓痰排除,诸症皆愈。
在治疗用药中注意剂量使用,初用清热解毒药应量大,方可取效较速;热不甚,以化浊排脓为主,减少清热解毒之用量。当邪去正虚,转为恢复阶段,见有短气、自汗、心烦、口燥咽干等症时,为气阴两伤,用益气养阴之法,常用沙参巧克、麦门冬10克、杏仁10克、知母10克、川贝母10克、橘红10克,生苡仁18克、白扁豆巧克、甘草 6克,水煎服。一般服10到5天,俾邪去正复,以达巩固疗效之目的。在服药期间,禁食辛辣之物和油腻厚味,宜多食蔬菜和水果。吸烟饮酒者,均应戒除。
如系小儿患者,上方的剂量可减半用之,并根据年龄不同,酌情调整用量。
(顼琪李秉英)
治疗严重心律失常两例
〔病例一〗白某,女,40岁,农民。
初诊:1985年6月8日。因心悸、眩晕、周身浮肿,
091
于1985年5月在吕梁地区人民医院治疗。该院确诊为三度 房室传导阻滞(阿一斯综合征),经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等多种抗心律失常药无效,病情加重。医院向病人家属发出病危通知书,建议立即到大医院安装心脏起搏器,否则无法挽救。病家出于经济条件差,又居住在偏僻山区,无条件做这种手术,只好回到家中,束手待毙。
之后,病家又怀着一线希望邀笔者诊视。
检查:患者面目虚浮,少气无力,面色黧黑,时时自汗,阵发性心悸,眩晕,呕吐,胸部憋闷,咽部有阻塞感,脉搏沉迟(35到8次/分)无力,舌质淡白,苔白。
脉症参合,此系胸阳不足、心气虚衰、心脉凝滞、寒饮内停、肝失疏泄之象,时有亡阳气脱之虞。拟用回阳救逆、通脉、固脱之法。
〖处方〗人参30克丹参16克桂枝10克制附片巧克
(先煎)干姜6克茯苓9克白术10克龙骨牡蛎各巧克 5剂
二诊:1990年6月巧日,眩晕,呕吐已停止,心悸,自汗减轻,脉搏40次/分,较前有力,已能下地活动。又在原方基础上加菖蒲、远志各10克,半夏6克,继续服5剂。
三诊:无自觉不适,脉搏50次/分左右,再服原方5 剂,加服复方丹参片,嘱其避免过劳、感冒、情绪激动等。后来又有几次反复,均经上法治疗而减轻。多年后仍健在,并能从事一般家务劳动。
〖病例二〗刘某某,女,47岁,农民。
初诊:四88年3月6日。因眩晕、心悸、胸部不适, 2
匕 法
经陕西省吴堡县医院诊断为冠心病,室性期前收缩,用西药治疗月余效果不佳。
检查:患者自诉头晕心烦,胸部憋闷,睡眠多梦。脉数020次/分)而结代,血压21 /巧kPa(相当于160/ 110mmHg),舌红少苔,舌两边有瘀斑。此乃心脉瘀阻,肝肾阴亏,肝阳上亢之证。拟以通脉祛瘀,滋阴潜阳,安神镇静之法。处方:
丹参巧克大生地巧克龙骨牡蛎石决明各巧克白芍10克茯神] 0克麦冬10克枣仁10克磁石30克(打碎先煎)6剂
二诊:1988年3月12日,服上药后诸症减轻,睡眠好 转,血压19/12kPa(相当于140/90mmHg),脉搏规律,偶有间歇。药既中病,效不更方,按原方再进5剂。后又加服朱砂安神丸以巩固疗效,1月后能从事家务劳动。2年后随访,已能下地劳动,也无心慌气短现象。
(王升起)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属于祖国医学中“胃脘痛"的范畴。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凡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胃、十二指肠溃疡及胃神经官能症,均可参照本病进行论治。
〖临床表现〕胃脘疼痛绵绵不休,遇寒痛甚,得热则
093
缓;烧心吐酸,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四肢倦怠,食少便稀,舌淡苔白,脉象沉缓或沉细而弦。
〖氵台法〗益气健脾和胃,温中理气止痛。
〖方药〗炙黄芪巧克党参巧克炒白术12克 厚朴] 0 克砂仁10克半夏6克桂枝6克炒白芍] 2克川楝子10 克元胡6克炙甘草6克生姜3片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
〖加减〗胃寒冷痛,加蔻仁10克、高良姜10克,温胃止痛;肝郁气痛,加香附10克、柴胡6克,疏肝解郁;烧心吐酸,加乌贼骨12克、煅瓦楞子20克,温中止酸;嗳气呕吐,倍用半夏12克,加旋覆花6克、代赭石20克,降逆止呕;腹泻肢冷,加制附片6克、肉豆蔻12克,温补脾肾。
〖体会〗因胃有泄而不藏、以通降为和的功能特点,故凡各种原因影响胃的和降,造成气机不畅,均可发生胃痛。
胃病虽病在胃,但与肝脾的关系最为密切。脾胃同居中角阴阳相合,互为表里,故胃病必及脾,脾病也必累 及胃,所以治疗胃病重在益气健脾,和胃降逆。
脾胃强健,燥湿相济,纳运结合,胃得安和。肝主疏泄,肝气调达则中土疏利,反之肝气犯胃,气逆作痛,当以疏肌解郁,理气止痛;胃病日久不愈,损伤脾阳,寒自内生,致胃失温养,故须温中益胃;痛久人络,血脉瘀阻,又当理气活血。
(王思曾)
胃痛治验
胃痛是许多胃病出现的一个自觉症状,临床常见,可分为脾胃气虚、脾虚肝郁、脾胃虚寒、胃阴不足、瘀血停滞、肝胃郁热、寒邪客胃、湿浊中阻和饮食停滞9种。
、髀冒气虚
〖临床表现〗胃脘痞满,隐痛绵绵,纳谷不化,嗳气作呃,甚则呕吐,便溏,苔薄白,脉细。
〖氵台法〗益气运中,调和脾胃。
〖方药〗党参12克香附12克茯苓24克白术半夏砂仁厚朴苍术生姜各10克甘草6克 陈皮大枣
4枚
水煎,早晚各服1次。
脾虚肝郁
〖临床表现〗胸脘满闷时痛,不思饮食,腹胀肠鸣,便溏,嗳气频作,苔薄,脉弦缓。
〔氵台法〕调理肝脾,健脾行气。
(方药〕开胃进食汤加减:
党参白术藿香莲子肉各巧克茯苓24克陈皮半夏砂仁木香丁香川朴鸡内金各10克神曲麦芽各30克甘草6克
o(1980
水煎,早晚各服1次。
脾胃虚寒
〖临床表现〗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泛吐清水,纳差,神疲乏力,甚则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氵台法〗温中健脾,散寒和胃。
〖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味:
黄彘30克白芍20克桂枝香附各12克 元胡 良姜各10克饴糖巧克甘草6克大枣5枚水煎,饭前温服,早晚各服1次。
、胃阴不足
〖临床表现〕胃脘隐痛,口干口苦,神疲体倦,大便秘
,舌质红绛,脉细数。
〖氵台法〗养阴益胃。
〖方药〗一贯煎加味:
沙参麦冬各12克枸杞子当归 川楝子 白巨子各
10克生地巧克百合20克甘草6克水煎,早晚各服1次。
五、瘀血停滞
〖临床表现〕胃脘刺痛,痛有定处而拒按,食后痛甚或吐血,黑便,舌质紫或边缘瘀点,脉涩。
〖氵台法〗活血化瘀。
096
〔方药〕丹参饮加味:
丹参30克砂仁香附乳香蒲黄五灵脂各10克甘草檀香各6克
水煎温服,早晚各服1剂。
肝胃郁热
(临床表现〗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氵台法〗疏肝泄热和胃。
〖方药〗柴平汤加味:
柴胡枳壳各巧克黄芩半夏陈皮内金生姜各10克黄连8克 党参苍术 厚朴
桔梗12克白芍24克
大枣5枚
水煎,早晚各服1次。
七、寒邪胃
〖床表现〕胃痛暴作,脘腹得温痛减,遇寒则痛增,恶寒喜暖,苔薄白,脉弦紧。
〖氵台法〗温胃散寒止痛。
〖方药〗姜铃合剂:
焦白术良姜川楝子元胡广木香(冲)炙甘草鸡内金各10克香附12克白芍20克厚朴炒莱菔子各巧克
水煎,饭后温服,早晚各服1次。
7 4
〔“a980
八、湿中阻
〖临床表现〗胃脘满闷且胀痛,恶心呕吐,头重如裹,口苦,苔白腻,脉濡缓。
〖氵台法〗和胃化湿。
〖方药〕平胃散加味:
苍术厚朴盐香佛手各巧克陈皮 白蔻仁 鸡内金 焦三仙各10克薏米30克甘草6克水煎温服,早晚各1剂。
九、饮食婷滞
〖临床表现〗胃痛,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或吐不消化食物,吐食或矢气后痛减,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
〔方药〗保和丸加减:
茯苓30克半夏陈皮鸡内金白术各10克枳实炒莱菔子各巧克连翘5克大黄甘草各6克水煎,饭后温服,早晚各服1次。
〖加减〗烧心吐酸者,加浙贝母10克、乌贼骨、瓦楞子各巧克;嗳气频作者,加枳壳巧克,丁香10克;上冲重者,加代赭石30克,炒槟榔10克;腹胀者,加川朴巧克,炒莱菔子20克;恶心呕吐者,加竹茹巧克,陈皮、半夏各10克;胸满者,加炒枳壳巧克,桔梗12克;两胁胀痛者,加柴胡10克,郁金12克;大便不通者,加炒枳壳、川军各10克;饮食减少者,加炒槟榔、焦三仙各12克,炒 8
莱菔子巧克;疲乏较重者,加党参巧克,黄彘30克。
(王敏)
慢性胃炎
" 慢性胃炎为现代医学诊断名称,属于中医之“胃痛范畴,又称“胃心痛"。古方九种心痛之说,多指胃痛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医学正传.胃脘痛》说:“古方九种心痛,一一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胃痛可分为脾胃虚寒型、肝气郁结型、气滞血瘀型、湿滞型等类型。笔者在临床上治疗本病,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再分别审证求因,辨证施治。
(临床表现〗临床上以食欲不振,上腹部憋闷胀满疼痛,每因情志波动加重为主要表现。
〖辨证〗肝气犯胃,肝郁气滞。
〖氵台则〗疏肝理气,调和肝胃。
〖方药〗丹参30克白松香6克香附子9克枳壳6克桔梗6克炒白芍30克川楝子9克甘草2克
〖加减〗证见嗳腐吞酸、大便不调,加山楂30克、神曲12克。如两胁疼痛、脉弦者,加重香附巧一20克。如四肢不温、面色苍白者,酌情加人党参] 0克。年老患者出现
便秘者,加枳实6克、大黄6克,结合针灸治疗:足三里(双)、中脘、气海、关元,手法为平补平泻。
〖体会〗胃脘痛的病因虽有种种不同,但其发病机理确有共同之处,即“不通则痛"。此方重在理气,以顺气机。理气能活血,活血能止痛,气血通调,胀痛乃除,使其 “通则不痛"。本方虽有很多理气之药,但临床实践证明,并不引起耗气,故一般服用无妨。以其脘腹胀痛多因气滞, “有病则病受之",是为正用。且方中理气药多为平和之品,又辅以白芍,对正气无多大损伤。当然,此方并非补益之剂,临床当中病即止。
(白吉祥李秀芬)
慢性腹泻
慢性腹泻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病症,以腹泻久治不愈,甚或成年累月泻泄不止为临床特征。本病多因急性期失治或误治,使胃肠功能失调所致。治疗应辨别虚实,分清寒热,施方用药。
、痰湿菸滞
〖临床表现〗大便稀溏,或有黏液,纳差恶心,胃脘痞满,舌苔白腻,脉缓滑。
o台法〗苦辛通降,分利痰湿。
〖方药〗生姜泻心汤加减:
100
老
生姜6克半夏9克黄芩9克干姜9克黄连6克党参] 0克甘草6克大枣6克水煎服。
〖加减〗若中寒较甚,腹痛怕冷者,去黄芩,加附子6 克、肉桂6克;胃脘满痛者,加枳实9克、川朴9克;食肉病情加重者,加焦山楂9克;泻泄不爽者,加焦槟榔;病久伤阴,症见五心烦热、口舌生疮者,去干姜,加石斛9克、麦门冬9克。
亪热、爽杂
〖临床表现〗大便一日数次,便有黏液,里急后重,腹痛,纳呆,舌苔薄白,脉沉弦而细。
〖氵台法〗苦辛通降,消积导滞。
〖方药〗理中大黄汤加减:
附子9克干姜6克党参10克白术9克广木香6克乌药9克炒山药巧克大黄6克水煎服。
〔加减〗寒甚腹痛者,可加川椒6克;热甚脉弦滑而数者,加黄连6克。
肝邪犯髀
〖临床表现〗腹痛则泻,大便稀溏,胁痛满闷,少腹时痛,妇人则有月经不调,舌苔薄白,脉弦细。
〖氵台法〕疏肝理气,健脾导滞。
〖方药〗理气止泻方:
101
匕
香附9克广木香6克乌药9克陈皮10克砂仁6克焦白术10克焦槟榔9克防风6克 水煎服。
〖加减〗胁痛较甚者,加柴胡9克、白芍12克;妇人月经不调者,加白芍12克、当归9克。
、碑气虚弱
〔临床表现〗食后即泻,大便溏薄,身倦肢软,面色萎黄,纳呆,舌苔白,脉缓滑。
〖氵台法〗健脾利湿。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味:
党参10克白术9克茯苓12克炒扁豆巧克 炒苡仁
18克炒山药18克砂仁6克陈皮10克桔梗9克水煎服。
〔加减〗若胃脘压痛者,加焦三仙各10克、炒枳实
9克。
五、脾肾阳虚
(临床表现〗五更泄泻,肠鸣腹痛,遇冷加重,腰膝酸困,舌苔白,脉沉细弦。
〖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方药〗桂附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
党参10克炒白术10克干姜9克 炙甘草6克肉桂6 克 制附子6克煨肉豆蔻10克补骨脂10克吴萸9克五味子9克炒山药20克
102
水煎服。
〖体会〕慢性腹泻的辨证论治,临床常见的是上述五种症候。在临床上有时虚实夹杂、寒热错杂,需从症状加以区别,尤其区别大便变化有较重要的辨证意义。
一般认为,大便稀溏者为脾肾虚弱;大便有黏液者,多为痰湿积滞;大便有里急后重者,为湿热气滞;大便呈瓣状者,为食积所致。
在治疗用药时,一般需服药月余,因其病久正虚或虚实夹杂,服药时间过短,不能达到邪去正复的目的。但对虚实夹杂的病症,应攻补兼施,消导化积之剂服1、2剂为好,只要积滞消导已去,即可停用,以防损伤正气,然后扶正固本,使病痊愈。
(王兆海)
湿热痢疾的治疗
痢疾是以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为特征的疾病。四季均可发病,而以夏秋季节多见。湿热痢疾为临床多见的一种。
〖临床表现〗起病急,畏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阵发性腹痛,腹泻,大便日行七八次或十余次,大便常有脓血,伴里急后重,肛门坠痛,小便短赤等。舌苔黄腻,脉滑数。
〖氵台法〕清热化湿,调气导滞。
103
名 诳
〖方药〗黄连6克黄芩10克赤芍10克广木香9克枳壳10克马齿苋30克地榆20克当归巧克甘草9克葛根20克山楂30克金银花12克
〔加减法〗热甚加大黄5克、丹皮10克;湿重加苍术 10克。上方一般服2剂后饮食增加,脓血便止,再进2剂痊愈。
〖体会〗下痢多湿热。赤为伤血,白为伤气,脓血黏稠是气血两伤。肛门坠痛属湿热下注,舌苔黄腻、脉滑数是湿热之证,所以用调气和血导滞法治之。
对于湿热痢疾初期用药不适当而未得到痊愈,不论新久或下痢白多赤少,日行五六次,饮食无味,体瘦,精神欠佳,面色少华,脉数或涩滞,舌苔黄腻者,用清热化湿调胃和中法。处方:
土炒白芍巧克当归12克广木香9克莱菔子9克枳壳10克白头翁巧克槟榔12克焦山楂巧克陈皮10克白术10克黄芩10克黄连6克肉桂3克
(王凤英)
良附六君汤治疗虚寒性胃痛
胃痛是以胃脘部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疾病。临证时,虽有虚实寒热之异,气滞血瘀之别,但尤以脾胃虚寒证较为多见。多年来,笔者在临床上运用良附六君汤治疗虚寒性胃痛,取得了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表现〗胃脘隐隐作痛,喜温喜按,纳呆腹胀,时吐清水,四肢欠温,大便溏薄,面色少华,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或沉迟。
(氵台法〕温阳健脾,散寒止痛。
〔方药〕党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2克制香附10克高良姜10克甘松1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痛剧加元胡10克、郁金10克,腹胀不舒加佛手10克、香橼10克、川楝子10克;泛酸加乌贼骨12克、瓦楞子12克;寒甚加吴茱萸6克;纳呆加焦三仙各10克、鸡内金] 0克。
(体会〗脾主运化,喜燥恶湿;胃主受纳,喜湿恶燥。脾升胃降,上下相因,燥湿相济。若虚寒为患,运化失司,寒湿阻滞必致胃痛,故选用良附六君汤,温阳健脾,散寒止痛,最为合拍,效果满音亠、0
(李志瑛)
温胃汤加减治疗胃脘痛
胃脘痛在临床上颇为多见。因体质有盛衰、病邪有寒热、病位有深浅。所以,本病临床表现复杂,治疗亦有所不同,不可一概而论。临床一般可分为虚寒、寒实、湿热、 阴虚、气滞血瘀五个类型。笔者用温胃汤加味治疗虚寒性寒痛,效果理想。
1054
( 匕
〖临床表现〕胃痛隐隐,泛叶清水,喜温喜按,纳食减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或舌胖边有齿痕,苔白或白腻,脉沉紧或细弱。
〖治法〗温健脾阳,散寒止痛。
〔方药〗温胃汤加减:
白芍当归各巧克苍术干姜桂枝各10克附子吴萸川朴炒枳壳各6克桃仁红花各] 0克米壳6克
《党下参30克水煎服。
〔体会〗虚寒性胃痛发病缓慢、病程较长,系因脾胃阳虚、脉络失养所致。本方和小建中汤,在临床上均治疗虚寒性胃痛,二者相比,前者功能温阳散寒、除湿健脾、活血通脉,治疗虚寒胃痛兼有湿阻血瘀者为优,后者功能温阳健脾、滋阴补虚,治疗虚寒胃痛兼有阴虚者为良。另外,本方治疗脾肾阳虚之五更泄泻以及妇女少腹冷痛、白带清稀、月经推迟、闭经不孕之证,辨证属于虚寒者,亦有卓效。
(昊凤莲)
而神经麻痹(一)
面神经麻痹属于中医“面风"范畴。由于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侵人面部经络,气血痹阻,运行不畅,筋脉失于营养所致。应用复正汤合牵正散,4至 1
5剂症状缓解,10剂左右可恢复正常。
〖床表现〗手足麻木,肌肤不仁,突然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眼泪汪汪,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象浮弦或弦细。
〖氵台法〗祛风通络,养血和营,化痰理气。
〖方药〗复正汤加味:
防风5克荆芥5克细辛3克黄芩6克乌药6克 天麻6克当归10克赤芍6克川芎6克白芍10克陈皮6克半夏6克枳壳3克白芷6克桔梗6克僵蚕6克茯苓
10克甘草3克白附子5克全蝎2克水煎服,日服两次。
〔体会〕面神经麻痹主要因风寒引起,面部筋肉受寒则拘急收引而形成口眼歪斜。因此,治本病以祛寒为主,故防风、白附子、细辛、乌药为主要药物,这一点是治疗本病的要
(任建勋)
而神经麻痹(
颜面神经麻痹,中医称为“面瘫"、“吊线风"、“歪嘴风"等。其以口眼歪斜而不能闭合为临床特征,男女老幼皆可发病,以青年人发病率较高。应用牵正散加味治疗本病,疗效尚好。
〖临床表现〗突然口眼歪斜,面部感觉异常,闭目时患
107
侧不能合眼,鼻唇沟变浅,患侧额部皱纹消失,眉毛下垂,伴有头痛眩晕、颈项发紧不舒,舌苔薄白,脉浮数。
〖氵台法〗疏风清热,熄风止痉。
〖方药〗牵正散加味:
白附子10克白僵蚕巧克全蝎10克防风6克金银花巧克连翘10克板蓝根20克白芷10克钩藤巧克菊花巧克桔梗巧克薄荷6克
水煎,每日服1剂,早晚各服1次。
〖体会〗颜面神经麻痹,多因风邪外袭、肝风内动、风痰阻络,使气血运行失常、面部脉络失养所致。
应用牵正散加味,主要治疗风热之邪侵而致的症候。牵正散起熄风止痉之作用,为治疗本病的名方。但是,以病因论治,必须疏风清热,所以药物重在疏散风热、平肝熄风。因而本方应用后,收效明显,疗程较短,一般服药5 到0剂取效。
服药期间应避免外感风邪,预防病情反复,并要适当休息,加快疾病痊愈。小儿使用可酌减用量0
(马秀英)
遗精
遗精是男子不因性交而失精之症,临床有梦遗和滑精之分。有梦而遗精者,名为梦遗;无梦而遗精者,甚至精液自出者,名为滑精。无论有梦、无梦,均属虚证。
〖临床表现〕梦遗频频,困倦神疲,食欲不振,失眠健忘,头晕耳卩鸟,腰膝酸软无力,遇劳则滑遗不禁,舌淡,脉沉细。
〖治法〗清心补血,健脾固肾。
〔方药〗莲心9克生龙骨30克益智仁12克生牡蛎30 兄 白芍30克五味子巧克五倍子9克当归巧克生地30 克 黄连3克黄芪30克党参巧克桑螵蛸巧克每日1剂,早晚水煎空腹服。
〖体会〗因心血不足,虚火上扰,心火旺盛则神动于上。方中生地、当归、白芍补益心血;黄连清心火,自然神藏而安;又以生龙牡、益智仁、五味子、五倍子、桑螵蛸而收涩固守,此治下也。然藏神固涩必赖中气之斡旋,因重用参芪补益脾胃,使得中气充实,助心肾以行藏纳之用。一方上、中、下同治,心、脾、肾兼理,奏效已是必然。
(王凤英)
癫痫
癫痫是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疾病,小儿发病率高于成年人。中医学称为“痫证"、“羊痫风"。多由先天禀赋不足、跌仆撞击、骤受惊恐,导致风痰闭阻、痰火内盛、心肾亏虚、气血瘀滞,引发为病。自拟镇痫散治疗本病,简便易行。
109
〔` 匕
〖临床表现〗精神抑郁,沉默痴呆,喃喃自语,语无伦次,静而多言;甚或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口中如作羊叫声,移时苏醒,舌苔薄白,脉弦滑。
〔氵台法〗疏肝行气,涤痰开窍,养心安神。
〖方药〗镇痫散:
广木香9克广玉金9克炙香附9克朱砂4,5克白矾
4巧克菖蒲9克
上药共研细面,早晚饭后各服12克。
〔体会〗癫痫一病,病情急迫,反复较多,属于临床的顽疾。历代医家治法繁多,但患者因服药不便或有副作用,不易坚持,致使疾病延缓乃至加重。经临床用药筛选,自拟镇痫散,为简便易行的理想之方。方中以广木香、广郁金、炙香附疏肝行气;朱砂养心安神,菖蒲、白矾涤痰开窍。只要用本方持之以恒服药治疗,疗效明显,本方使用无副作用。运用于小儿,用时可酌情减量。
(张百伟)
狂证
狂证属精神病范畴,为神志异常的病变。非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狂证,目前还没有明确其原因,发病日趋增多。彻底治愈该病的方法,无论中医、西医、国内、国外尚未找到。近年来,精神病医院的组建如同雨后春笋,但疗效 1 10
代)
未见明显提高。中西医同道对此病的认识正在研究之中,对此病的治疗还属于摸索阶段,为此病治愈率的提高都在奋发努力。
狂证的原因有痰、火、气郁和先天禀赋之说,笔者认为应以火为主。其病位有在心、在肝、在肾、在肺、在脾、在胆、在胃和在血之分,其性质有属实、属热之别。因此,狂证的辨证和中医治疗十分复杂,辨证必须精细,治疗尤当准确。
狂证的病机从本质上讲,是阴阳平衡失调。《内经》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指精神活动中抑制的一方,“阳",指精神活动中兴奋的一方。“阴平阳秘",即兴奋与抑制的平衡。阴阳平衡则精神正常,反之,阴阳失衡即为病态。阳胜,指兴奋太过,易导致狂证。因此,狂证的病变实质是阳胜。中医学中的阳胜,即气有余,“气有余便是火",所以古人把狂证概括为火。
胃火亢盛是狂证的主要病机,《灵枢.经脉篇》云: “足阳明之脉,一一一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呻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肝厥。" 胃是狂证病位之所在。狂证属于胃是因为胃、血、神的密切关系所决定的。胃是气血之海,营血化生之处,胃生血,血又是生神的物质基础。因此,胃热则血热,血热则神昏,神昏则狂。所以《灵枢·经脉篇》说:“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症温淫汗出。"
根据以上胃、血、神以及阳胜为狂证的病机要素的理
老 医
论,清胃、凉血、泻火、安神为根本法则。创制“愈狂丸" 应用于临床,甚为满音e上、0
(方药〗生石膏犀角赤芍葛根天竺黄大黄 等分,炼蜜为丸。
〖适应证〗适应于性情急躁,头痛失眠,两目怒视,面红目赤,突然狂乱无知,逾垣上屋,骂詈叫号,不避亲疏,或毁物伤人,气力逾常,不食不眠,舌质红绛,苔多黄腻, 脉象弦大滑数。
〔加减〗热痰壅塞者,应加瓜蒂2克、郁金] 0克(研面冲服)、竹沥50毫升;便秘者,加大黄] 0克,芒硝5克;易激怒者,加生铁落30克、代赭石20克(煎熬冲服); 笑不休者,加朱砂3克(另包冲服)、川黄连10克、栀子 10克(水煎送服);惊恐者,加人参10克、琥珀8克(另包研末冲服)。水煎服。
(陈化铭赵惠荣)
辨证治疗精神分裂症
笔者从1980年开始对精神分裂症进行辨证分型治疗,有较好疗效。
痰气郁结型
1.气郁证
〔临床表现〗表情淡漠,精神抑郁,言语减少,动作减 112
代) 匕
少,生活被动,不思饮食,或有幻觉、妄想,舌质淡红,苔薄或少苔,脉弦或弦滑。
〖治法〕理气解郁,化痰开窍。
〖方药〗逍遥丸合越鞠丸加减。
2,痰结证
〖临床表现〕表情呆滞,少动,精神恍惚,言语减少,或语无伦次,或喃喃自语,饮食减少,生活懒散。不知清洁,失眠,或表现惊慌,或有幻觉,妄想,舌淡红或边有 齿印,苔白或白腻,脉滑或弦滑。
台法〗豁痰开窍,行气解郁,兼以安神。
〖方药〕十一味温胆汤加减。
肝火偏盛型
〖临床表现〗急躁易怒,狂言妄语,语言增多, 尸1回、乁粗,行为刚暴,动作增多,不避亲疏,不眠不食,面红目赤,舌质红,苔黄或腻,脉弦大滑数。
〖氵台法〗泻肝清火,清心涤痰。
〖方药〕生铁落饮合龙胆泻肝汤加减。
心火偏盛型
〔临床表现〗情感不稳,喜怒无常,心烦不安, 0讠吾钅昔乱,动作增多,睡眠不宁,食少,或有幻觉,妄想,舌尖红,脉滑数或弦滑数。
〖氵台法〗清心泻火,平肝涤痰。
〖方药〗芩连清心汤合生铁落饮加减。
113 4
、气滞血菸型
〖临床表现〗意识模糊,感情不稳,哭笑无常,言语错乱,或叫喊歌唱,行为紊乱,或裸体奔走,兴奋冲动或烦闷不安,动作幼稚,或有幻觉,妄想,少睡,舌黯红或有瘀点,苔黄或白,脉弦或弦细。
〖治法〗行气解郁,活血散瘀。
〖方药〗癫狂梦醒汤或血腑逐瘀汤加减。
五、火盛阴虚型
〖临床表现〗狂病日久,仍然烦躁不安;多言善惊,呼之能止,过后又复如故;表现疲惫,形瘦面红,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安神定志。
〖方药〗二阴煎加减。
心碑两虚型
〖临床表现〗神志恍惚,颠颠倒倒,心悸易惊, 《善。喸《欲哭,肢困体乏,饮食减少,舌质淡,脉细弱。
〔氵台法〗养心安神,补脾益血。
〖方药〗养心汤,偏脾虚的用归脾汤。
七、肾阳虚型
〖临床表现〕情感淡漠,行为退缩,呆滞嗜卧,思维贫乏,生活懒散,形寒肢冷,舌淡润,脉细弱。
》114
代) 法
〖氵台法〗补肾壮阳。
〖方药〗加减附子汤。
〖体会〗精神分裂症目前虽病因尚未明了,但在临床上多数发病与精神因素有关。
祖国医学认为,该病的病因是以内伤七情为主。五志与五脏相关的理论是中医学认识本病生理、病理重要的内容。根据630例的临床资料,以气、痰、火这三个病理变化较多见。如在舌诊上,以舌质红或淡红(包括正红和舌尖红),舌苔白(包括白腻)或黄(包括黄腻)占绝大多数;在脉诊上以滑、弦、数为主;在证型上,以痰气郁结型为多,痰火上扰型次之,说明中医学过去对于精神病(癫狂)的病理变化,多以痰为中心的传统理论观占是有实践依据的。
痰气郁结型是癫症的实证,肝火、心火偏盛型是狂症的实证,气滞血瘀型基本上是癫狂合并的实证。心脾两虚型、肾阳虚型是癫症的虚证,而火盛阴虚型是狂症的虚证。精神分裂症的病症是错综复杂的,临症时,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方可取得较好效果。
(王宗岳)
瞳孔紧张症
瞳孔紧张症又称艾迪氏瞳孔。发病以20到0岁女性多见,多为单侧突然发生,中医称之为瞳神散大。究其病因
可由暴怒伤肝,耗气伤阴,肝肾亏损所致。但其中以肝肾亏损多见。
〖临床表现〗瞳孔散大约4巧毫米,不能敛聚,对光反应迟钝,视物模糊,双目干涩不舒,常伴有头晕、耳鸣、耳聋、腰膝酸软、足心烦热、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辨证〗肝肾阴虚,虚火上炎。
〖氵台法〗滋补肝肾、育阴降火。
〖方药〗枸杞子巧克丹皮12克泽泻12克女贞子巧克五味子30克知母12克黄柏巧克当归12克炒白芍 12克
〖加减〕若伴面红目赤、胸闷胁痛、烦躁易怒者,上方加川楝子巧克、香附10克。
〖体会〗瞳神内应于肾,为先天精气所生,后天精气所养。《内经》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一精散则视歧。"若肝肾亏虚不能聚精养目,必致瞳散目暗,故治疗上选用杞菊地黄丸为主方,意在补肝肾,降阴火以治其本。方中重用五味子,既能滋亏损之真阴,又能敛耗散之真阳,起到敛瞳明目的功效。
瞳神散大系眼科的危重症,临证要辨证准确,治疗上要标本兼顾,治瞳神为先,以复神光。否则精气耗散,瞳神不聚,必成终生残废。本方对五风内障(青光眼)及颅内肿瘤所致的瞳神散大无效。
(王亚言0
代) 法
温脾汤加味治疗习惯性便秘
便秘即大便秘结不通,指排便间隔时间延长,或虽不延长而排便困难者。本方所治之便秘,乃由素体脾阳不足,或久痢伤脾,寒从中生,积滞内停,因寒而成者。
〔临床表现〗便秘日久,肠道气机阻滞,出现腹胀痛、胸闷嗳气、食欲减退、疲乏无力,甚则胀痛呕吐。浊阴不降,清阳不升,引起头晕、头胀痛、易感冒、失眠、烦躁易怒、大便干燥、唇红苔白或苔黄。
〔氵台法〕本病实属本虚标实、寒热错杂之证,根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温之的治则。采用攻补兼施、寒热兼顾的法则甚为合拍。
〔方药〗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
大黄9克人参6克甘草3克干姜6克黑附子9克厚朴10克麦冬20克枳实10克上药水煎服,日服两次。
〖体会〗寒邪非温不去,积滞非下不降。故方用姜、附温脾助阳而去寒;参草温补中气以建运;佐大黄、枳实泻除积滞;大黄配麦冬,又能清热除烦利大肠;枳实、厚朴增强肠胃蠕动功能,协助诸药泻除积滞。诸药合用则寒热自除,瘀滞解,脾气健运,肠复传导,大便自调。
(琚国兴)
1 17 4
雷诺氏病的辨证治疗
本病是血管神经功能紊乱所引起的肢端小动脉痉挛性疾病,临床少见。多发于女性,尤其是神经过敏者。男女比例为1:10,发病年龄在20一30岁之间。
〖床表现〗双手指尖发凉、麻木、疼痛,渐渐波及手掌,肢体手指皮肤变白,受凉或手指与冷水接触后发作明显。胸胁胀满,心烦,口干口苦,脉弦,舌红。
〖氵台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方一〗龙胆草30克柴胡巧克白芍巧克枳壳10克木香10克陈皮10克炒枣仁30克香附10克郁金] 0克〔方二〗丹参30克当归] 0克川芎10克附子10克地龙10克桃仁10克红花] 0克干姜10克全虫10克桂枝10克甘草10克
服药方法:第1日服第1方,第2日服第2方,依次交替服用,共服1个月为1个疗程。
注意事项:服药期间停用一切西药。
〖体会〗“气为血帅"、“血为气之母",血不能自行,有赖于气的推动,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手指苍白、麻木、刺痛则是血瘀之证。气病在先而为病之本,血瘀在后而为病之标,所以在治疗上理应标本同治。如气药、血 药混杂,恐药力相互牵制,药效相互抵消,故本人运用两方联用,相得益彰。
(卫新华) 1 18
代) 老
疝气的治疗
法
疝气是睾丸、阴囊肿胀疼痛,或牵引少腹疼痛的一类疾病,其特点是,感受寒冷或劳累则脱出,休息卧睡则缩人。本病与足厥阴肝经、任脉的关系较密切。
〖临床表现〗阴囊肿胀疼痛,摸之冰冷坚硬,形寒足冷,畏寒喜暖,患者形气不足,舌淡苔白,脉沉迟或弦细。
o台法〕补益中气,温经散寒,软坚止痛。
〖方药〕黄芪20克人参6克白术10克陈皮6克柴胡5克炙升麻5克当归10克广木香6克小茴香10克乌药8克吴茱萸6克良姜6克橘核6克荔枝核10克炒元胡6克川楝子10克香附] 0克
〔加减〕若肝肾阴虚、营血不足者,加枸杞、当归;脾虚水湿停滞者,加炒白术、茯苓、猪苓、泽泻;湿热停滞三焦者,加山栀、车前子、木通。
〖体会〗本病是因任脉虚,足厥阴肝经受损而致睾丸、阴囊肿胀疼痛,或牵引少腹疼痛的一种疾病。其病因为因中气下陷,或因寒湿凝滞,或因肝郁气滞,或因痰凝血瘀,故治以益气升举、温经散寒、疏肝理气、软坚止痛,疗效
满音已,、0
(任建勋)
119 4
匕 医
排石汤加味治疗输尿管结石
输尿管结石乃临床常见病,以患侧腰部疼痛、血尿或尿出砂石为特征,属于祖国医学的石淋(砂淋)范畴。
〔临床表现〗腰痛如绞,牵引少腹,连及外阴,尿中带血;或尿中时夹砂石,小便滞涩不畅;或尿不能卒出,窘迫难忍;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数。
〔氵台法〗清热利水通淋,补肾活血。
〔方药〕排石汤加味:
金钱草90克滑石30克石苇巧克篇蓄瞿麦各巧克防己陈皮各10克赤芍丹参各口克三棱莪术各6克乳香没药各10克王不留行冬葵子海金砂各24克炒杜仲牛膝肉苁蓉各12克紫贝齿巧克牡蛎24克鳖甲20克鸡内金] 0克水煎服,每日1剂。
〔体会〕中医认为:结石之形成主要是由于湿热蕴结下焦,尿液受其煎熬,杂质相结,日积月累而成。输尿管结石则是所形成之结石梗阻于输尿管的一种急性病。因本病的临床表现与中医之石淋相似,故治疗多采用利水通淋之法,以八正散、石苇散治疗,但效果并不理'相e、0
笔者在排石汤的基础上,加味变化,自拟“排石汤加味方"治疗本病,效果尚属满意。本方的特点在于:0配伍补肾药。0配伍活血祛瘀病。药味多,剂量重。治此
] 代) 老 《《
病,如果味少量轻,则犹如杯水车薪,无济于事。非用重剂,急攻猛打,不足以收功。本方治肾结石、膀胱结石、胆结石亦有效。
(王敏)
前列腺肥大
前列腺肥大,又称前列腺良性增生,属于中医“癃闭" 范围。系肥大的前列腺压迫尿道及膀胱颈部,导致尿路梗阻、尿潴留,或继发性泌尿系感染和尿毒症。目前,尚无理想的药物疗法,病至后期,尚须采用手术治疗,运用 “鬼针草煎",常可使患者免受一刀之苦。
〔临床表现〗多发生在50岁以上的男性,早期症状以尿频为主,尤以夜间明显。其后出现排尿困难,且尿流缓慢,尿线变细,射程缩短或点滴不出,晚期可出现尿潴留。直肠指诊或膀胱镜检可帮助确诊。舌质淡红或略暗,舌苔白,脉沉或缓。
〖氵台法〗补肾益气,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方药〕鬼针草煎:
鬼针草30克补骨脂10克菟丝子10克杜仲] 0克桑寄生10克山萸肉10克炙黄芪18克升麻3克连翘巧克桂心3克
文火煎30分钟,煎两次分早晚温服。
[体会〕前列腺肥大一症,主要是肾虚气化不行,无论
o( 老
出现任何复杂的症状,都不能忘记肾虚这个根本。因此,当合并泌尿系感染时,亦切忌用大苦大寒之品。
曾治一位72岁患者,排尿困难2年余,就诊时已因尿闭而反复导尿,终因尿道损伤出血合并感染,已半日无尿,小腹疼痛难忍,采用上方1剂而小便自通,5剂尿血止、痛消。服药巧剂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直肠指诊,前列腺较服药前明显缩小。
鬼针草出自《本草拾遗》,别名一把针、盲肠草、黏身草。药用全草,苦平,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止泻。治疗前列腺肥大每获奇效。
(姚国科)
重症肌无力症
重症肌无力是由于横纹肌长期出现疲乏无力,不能随意活动,逐渐加重而丧失活动能力,严重时呼吸困难,甚至危及生命。多发于儿童及青壮年,女性较多于男性。在祖国医学中属于“痿症"范畴。
〖临床表现〕全身肌肉软弱无力,眼睑下垂,复视,眼珠转动不灵活,头抬仰视,形寒肢冷,腰脊酸困,小便失禁,舌淡苔薄白,脉象沉弱无力。
〖氵台法〕健脾益气,补肾助阳。
〖方药〗黄芪巧、60克党参巧到0克当归12克白术巧克升麻9克陈皮9克柴胡9克炙甘草9克山药12克
( 代) 匕
菟丝子12克五味子9克金樱子9克巴戟天12克益曰
水煎服。
〖加减〗复视,眼球转动不灵活者,加首乌12克、枸杞子巧克、熟地巧克;烦躁不安者,加生地、元参各12 克;食欲不振者,加焦三仙各9克;肾阳虚加附子6克、肉桂6克;腰脊酸困加狗脊、川断、桑寄生各巧克。
〖病例〗患者梁×,女,3岁,两眼睑下垂,左眼2/3、右眼1 /3。患儿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又长期腹泻。曾经上海某医院诊断为“重症肌无力",当时患者除眼睑下垂,还兼 形寒肢冷,神乏倦怠,小便失禁,舌淡苔薄白,脉象沉细。
证属脾肾两虚。治以健脾益气,补肾助阳缩尿之剂。处方:黄芪巧克当归12克党参巧克白术12克山药12克柴胡9克升麻9克陈皮9克甘草9克菟丝子12克制附子6克五味子9克金樱子9克巴戟天12克益智仁9克水煎服。
服药40剂,左眼睑午后有时下垂,小便失禁转尿急,夜晚烦躁不安,食欲不振,以原方减附子,加元参、生地、焦三仙继服。坚持服中药60剂,两眼睑下垂亦愈,后随访 1年未复发。
(杨来祯)
老
气胀
气胀属祖国医学臌胀范畴,由七情郁结引起。肝木克脾犯胃,水湿不得运化,阻滞气机,成为气胀。
(临床表现〗腹胀如鼓,不兼肢肿,按之不坚如囊,胁下胀满或痛,食少易胀,嗳气不爽,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疏肝理气,通腑消满。
〖方药〗川楝子30克冬瓜仁30克小茴香30克大腹皮30克大黄6克芒硝6克(冲服)水煎服。
〔体会〗气胀属非器质性病变引起的臌胀,因此治疗得当,效果迅速而彻底。气胀本在肝、在气,标在大肠、在积滞。因此治本之法,在疏肝理气;治标之法在通腑消满。
治疗通腑气以治标,疏肝气以治本,标本兼治气胀可愈。
本方服用后要求出现腹泻,此乃为药力奏效的反应;便中带有黏液,这是积滞已开,病邪排出之佳兆。
服药后,便前少腹有微痛,便后自然缓解。轻者3剂, 重者7剂,或间断服用也可。
(张百伟)
老 《0.一。
胁下积块
积聚是指腹内积块,或胀或痛的一种病症。积是有形,固定不移,痛有定处,其病在脏,病属血分。聚是无形,或聚或散,痛无定处,其病在腑,病属气分。聚病较轻,病程较浅,治疗较易。积病较重,病程较深,治疗较难。 《诸病源候论》又有癥瘕之说,以块之不动者为癥;动者为瘕。瘕物形成,聚散无常;癥则有形可征,积而不移。其实亦属积聚一类的病症。
〔床表现〗左胁下有积块,痛有定处,头晕耳鸣,呃逆,食欲不振,舌紫暗,脉象沉涩或微弦。
〖氵台法〗活血行瘀,平肝行气,调和脾胃。
〖方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
柴胡9克生牡蛎24克生龙骨巧克生白芍巧克炙 鳖甲巧克三棱9克莪术9克代赭石巧克川楝子] 2克白术巧克青皮9克鸡内金] 2克桂枝9克枳实9克甘《苧:3克
水煎服。
〖体会〗治疗积聚癥瘕时,根据患者全身的症状,辨别脏腑及阴阳虚实、病程的新久、体质的强弱、正气的盛衰,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一般初起体质较强,正气尚盛,邪气还浅,宜于攻散,但须衰其大半而止。攻后正虚,应及时扶正。攻之过急,正虚则邪气更盛。若久病体弱,邪气
《 ( 年 名 证
较深,正气较弱,宜攻补兼施,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若继而发展者,久病体虚、正气大衰,应先补其虚,健其脾;行气化瘀,则补虚而不留邪。
(杨来祯)
膈肌痉挛
呃逆是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特征的病症。多由饮食寒凉,或辛热煎炒,或过用温燥之药,或妄用寒凉药物;情志恼怒,忧思郁结,病后体虚,都是引起呃逆的常见原因。肝气上逆而引起的呃逆最为多见,治疗得到一些经验,现介绍如下:
〖临床表现〗呃逆频作较久或反复发作,影响饮食和休息,严重时胸憋气紧、胸胁胀闷,面赤易怒,舌苔薄腻,脉弦而滑。
〖氵台法〗顺气理痰,清火和胃,降气平呃。
〖方药〗旋覆花10克代赭石30克柿蒂30枚香附] 0 克半夏曲10克生石决明30克水煎服。
〖加减〗痰多加陈皮25克、竹茹25克、茯苓10克;气郁加木香3克、乌药40克、丁香10克;胃火加生石膏30 克、钩藤30克。
〖针刺〗膈俞、涌泉(双)、气海。
〖体会〗呃逆一证,多数病人在短时间内可自愈,或及
匕 证 法
时治疗而愈;但少数病人,久病不愈,痛苦不已。如果久病呃逆是属危证。方中代赭石、柿蒂、生石决明为主药。《本草拾遗》云:“蒂煮服之止嗳气。"《医学衷中参西录》云:“治吐衄之证,当以降胃为主,而降胃之药,实以赭石为最效。"关键是用药的剂量,以药力压倒病气方可一举奏效。代赭石属矿物类药,久服恐伤胃气,故中病即止。无论病日多久,服3、6剂,病可获愈。
(李秀芬)
膈肌痉挛
呃逆有声是膈肌痉挛的主要症状。情志、饮食、寒热均可引起。肝气上逆而胃气不降引起的呃逆,临床最为常见,运用疏肝降逆法治疗每收速效。
〖临床表现〗呃逆频频,声高气噎,易怒,脉弦。若久病出现呃逆,多为凶候。属热者口渴烦躁,脉数苔黄。属寒者,身凉气逆,舌淡脉迟。挟食者,脘腹胀满,呕恶厌食,苔腻而厚,脉象弦滑。
〖氵台法〗疏肝和胃降逆。
〖方药〗柴胡6克白芍巧克苏梗12克降香5克沉香6克茯苓10克干姜3克莱菔子12克水煎服,3剂可愈巳,0
因寒而胃气上逆引起呃逆的以温胃降气治之,柴胡3 克、陈皮6克、降香10克、香附12克、荜拨3克、良姜3
70老中医临滚
克、红蔻2枚、干姜2片、盐香巧克、佩兰叶12克,水煎服,3剂可愈。
(白爱珍)
唇裂
唇裂是口唇十裂疼痛,甚至出血的一种症状。临床不 多见,笔者用六味地黄丸治愈一例,介绍如下:
患者,高×,男,17岁,学生。口唇干裂,不时向外渗血,疼痛,语言、进食受影响。平素饭量大,少饮水,大便干结,小便黄赤短少,舌红少津,脉细数有力。唇裂为肝肾阴虚,脾胃虚火所致,采用养阴、润脾胃之法。服六味地黄丸3盒,口唇润,出血止,服至12盒痊愈。
服法:每日2次,每次3丸,白开水送服。
(白爱珍)
贲门失弛缓症
贲门失弛缓症,又称贲门痉挛,为贲门非器质性阻塞,同时伴有近端食管的扩张现象。属于中医“噎膈"中的
〖床表现〗多见于30、40岁的女性。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食后即吐。可间歇发作,有缓解期,舌苔多白
(四80 匕 法0
腻,脉弦滑。
x线检查:服钡剂透视,可见食管扩张而下端狭窄,食管黏膜光滑。临床诊断必须慎重,排除食道癌,以免延误病情。
o台法〗理气化瘀,解痉降逆。
〖方药〗柴胡用克白芍30克姜半夏巧克苏梗10克威灵仙巧克代赭石30克(先煎)旋覆花10克(包煎)血丹参10克麦冬10克甘草10克
武火煎20分钟,两煎汁混合,浓缩至1000毫升,分早、中、晚3次,饭前30分钟服。
〖注意事顶〕避免精神刺激,尽量使患者处于安静舒适的环境。给予柔软易消化、高营养饮食,以减少呕吐次数及程度,同时注意减少每餐用量,于上午10时、下午4时加餐。一旦确诊,须尽早治疗。治疗收到效果后,不可骤然停药。
〖体会〗经临床观察,威灵仙、白芍、甘草3味,有明显解痉作用,在疏肝理气、化瘀降逆的基础上加人此3味, 确有桴鼓之效。
(姚国科)
升降散治火郁证
火郁之证,气机闭塞,泄越无门。故临床必先用解郁、疏利、宣泄、轻扬等方法,开散郁结,宣通其滞,条畅气
〔
一
医 证
血,使营卫通达。本人治火郁证每多以升降散加减而用之。
〖方药〗升降散:
白僵蚕(酒炒)6克全蝉蜕3克广姜黄(去皮)6克生
大黄12克
共研细末,早晚以黄酒、蜂蜜冲服。
分析方中药物:僵蚕为君,蝉衣为臣,姜黄为佐,大黄为使。僵蚕味辛苦,气薄,轻浮而升,故能胜风除湿、清热解郁、散逆浊结滞之痰,避一切怫郁之邪气;蝉蜕气寒无毒,味咸且甘,能祛风而胜湿、涤热而解毒;姜黄引气散郁,活血避邪;大黄味苦大寒,上下通行,苦能泻火。
升降散方中药仅4味,然其配伍精当,确为“火郁发之"楷模之剂。4药相伍,寒温并用,升降相因,宣通三焦,条达气血,使全身气血流畅,则火郁之邪可得宣泄疏发矣。
〖临床加减〗外邪袭表而致火郁不发者,加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防风、苏叶之类;因气滞而致火郁者,加柴胡、川楝子、旋覆花、陈皮、香附之类;因血瘀而致火郁者,加丹皮、赤芍、茜草、紫草、白头翁之类;因痰湿而致火郁者,加半夏、瓜蒌皮、菖蒲、茯苓、冬瓜皮、炒防风之类;因食滞而致火郁者,加内金、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莱菔子之类;若火郁特甚者,可于方中加黄连、黄芩、栀子等苦寒清泄之品;若郁火灼津而见津亏液耗之象者,加芦根、茅根、沙参、麦冬等味。
〖体会〗治火郁又需酌加风药:如防风、芥穗、苏叶等,以行气开郁、调畅气机、通达腠理而发其郁火也。
(胡秀仙)
》
( 证
肺结核丸临床应用休会
肺痨即西医所称之肺结核,中医早已认识到是一种由 痨虫侵蚀到肺叶引起的慢性传染性虚弱性疾病。临床上以咳嗽、咯血、胸痛、潮热、盗汗、消瘦为特征,可分为阴 虚肺热、肺肾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4种症候。其基本病机为阴虚,治疗大法为滋阴杀虫。病变过程中当注意辨别主症的特点,施治方能切中要丿,、0
从1984年5月至1989年12月,我们用自己研制的肺结核丸治疗肺痨2235例,其中资料齐全者250例。凡属本病者,无论何种类型,统以内服肺结核丸治疗。
〖基本方药〗砂仁麻黄紫菀甘草当归黄彘枇杷叶神曲山楂川贝母五味子白芨白果仁
百部麦冬川地龙枸杞党参白头翁黄芩阿胶三七参大黄炭熟地金银花鳖甲胶冬虫夏草等以上诸药焙干,炼蜜为丸,每丸重12克。
〖功效〗健脾养血,滋肾润肺,杀虫解毒。
〖主治〗各型肺结核病。
〖服法〕每日按子、午、卯、酉时各服1丸,小儿酌减。
〖拖床表现〗咳嗽、咯血、胸痛、潮热、盗汗、消瘦、舌质红瘦、脉象细数、颧红、盗汗等症。实验室检查痰液中找到结核菌是最可靠的依据,红细胞的沉降率也有一定
( 医
的参考价值。x线检查对肺结核的早期诊断,确定病灶部位、性质、范闹及其发展情况,从而对决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作用。
〖体会〗肺结核丸的组成重用党参、黄芪、当归、砂仁、甘草、山楂、神曲益气养血,健脾开胃,滋生后天之化源;熟地、枸杞、鳖甲胶、阿胶、冬虫夏草、五味子补肾滋阴,固先天之根本;枇杷叶、金银花、川贝母、白芨、百部、麦冬、白头翁、川地龙、黄芩、白果仁等清热解毒,杀虫止咳,润肺平喘;白芨、三七、大黄炭、紫菀、麻黄、川地龙、川贝母等散瘀通络止血。
诸药组合,融健脾补肾、清热润肺、杀虫解毒、化瘀止血、止咳平喘于一炉,滋后天以养先天、扶正气以祛邪毒,杀痨虫以绝其患,共奏健脾养血、滋肾润肺、杀虫解毒之效。因抓住了肺痨的病机本质,所以不论各型肺痨,以一方统治,均取得较理想的疗效。
通过两千多例肺痨患者的临床验证,服用本丸后,不但肺痨治愈,很少复发,也很少再患其他结核病。由此可知肺结核丸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肺结核丸在健脾、补肾、润肺、杀虫的基础上,特别注重扶助人体正气,提高抗病能力。一般在服用肺结核丸半个月左右,食欲即见转佳;1一2个月内体重增加;4个月后全身和局部症状即可消失,痰菌培养转阴;6个月左右,原空洞破坏组织明显
肺结核丸的四时服药时间,是在祖国医学“天人相应" 的理论指导下,根据人体与自然界的阴阳消长、季节运转、
匕 证
气候变化相适应的规律制定的。一日之中的昼夜变化是由地球与太阳向背关系产生的。《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人为秋,夜半为冬。"所说的“朝"相当于卯时, “日中"相当于午时,日人相当于酉时,“夜半"相当于子时。人与生物也在按一日四时进行着昼夜节律。
人体的阳气不但随一年四季消长转化,就是在一日之中也按四时变化着。所以会产生《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所说的“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的变化。所以我们把一日之中气候变化的四个转折点 子、午、卯、酉四时,作为肺结核丸的服药时间,这样既可顺势扶助人体的正气、调整人体的阴阳,使人体的内环境更好地适应外环境,有效地抵御外环境的不利影响。又能使药物在体内保持有效的血药浓度,持续破坏痨虫的繁殖与生长,有利于抑制和杀灭痨虫,从而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高志海李守静)
本病发生的原因多由风、湿、热邪客于肌肤,蕴结不解,浸淫肌肤而成。
〖靥床表现〗患者胸部瘙痒,起小疙瘩,破后流黄水,甚至流血,此落彼起,渐渐漫延全身。以乳房部位为重,
1
〔、 名 证
伴有绿豆大小皮疹,溃破有结痂,舌苔黄腻,脉滑弦。证属湿热内蕴,郁于皮肤。
〖治法〗清热、利湿、止痒。
〖方药〗龙胆草12克黄芩6克木通6克桂枝6克柴胡10克泽泻10克车前子(另包)12克牛蒡子] 0克紫草10克白薇10克
〔体会〗湿热郁于皮肤不得发泄而成湿疹,在表之湿以风药燥之,在里之湿以苦寒清之,在里之湿热以利小便以竭之,此乃治湿之要点。一般服3一6剂丘疹消退痊愈。
(王凤英)
荨麻疹的辨证治疗
荨麻疹是常见的一种皮肤病。本病中医称风疹块或风疹。一般可分为风热、风湿、风寒、脾胃不和四型,运用疏风清热或祛风胜湿、散寒、健脾除湿、理气固表治之。
慢性荨麻疹较为顽固难愈。
风热型
〖临床表现〗全身散在大片风块,锨红而痒,舌质红, 苔薄黄,脉弦数。证属风热袭于腠理,营卫不和。
〖氵台法〗疏风清抹到、、0
〖方药〗防风9克浮萍草9克蝉衣6克大青叶9克当归9克赤芍9克黄芩9克
水煎温服,每日1剂。
风湿型
〖临床表现〗全身大片状风团,色不红,以头面、四肢为多,脉弦滑,舌质淡,苔白腻。证属风湿蕴于肌腠。
〔氵台法〗祛风除湿。
〔方药〗荆芥10克蝉衣6克浮萍草] 0克苍术10克陈皮10克茯苓皮] 0克赤芍10克白藓皮10克地肤子 10克
水煎温服,每日1剂。
风衆型
(临床表现〕遇寒冷刺激即发,以四肢头面为多,起风疹块,脉弦紧,苔薄白。证属营卫不和,风寒外袭。
〖治法〗调和营卫,祛风散寒。
〖方药〗当归10克丹参10克赤芍10克黄芪10克防风10克炒白术10克麻黄10克桂枝10克蝉衣10克 羌活10克甘草6克
水煎温服,每日1剂。四、脾冒不和型
〖床表现〗全身出现风团,发作时伴呕吐,腹痛,大便溏泄,胃纳欠佳,疹色较淡,脉缓,舌淡,苔薄白。证属脾胃湿胜,外受风寒。
〔治法〗健脾除湿,理气固表。
1
( 70老中 临证
〖方药〗苍术10克陈皮10克猪苓茯苓各10克泽泻9克木香3克乌药10克防风10克羌活10克黄芪10 克白术10克
水煎温服,每日1剂。
(李志英)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临床表现为皮肤出现白色或红色的疹块,高出皮肤,境界清楚,其大小不等,形态不一,或单一出现,或相融为片状。以突然发作,痒而不痛,时现时没,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为特点。
荨麻疹祖国医学有“瘾疹"、“风疹块"等名称。依照审证求因的法则,其证可分为:风邪袭表、脾胃气虚、血虚风乘、阴虚风犯、肝脾不和等五个方面。
、风邪袭表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有汗或无汗,皮疹骤起,色白,身痒,形寒怕冷,遇寒皮疹增重,口不渴,舌体胖淡,苔白,脉象浮缓或浮紧;或遇热增重,色红,疹痒有灼热 感,咽喉肿痛,舌红,苔薄黄,脉象浮数。
o台法〗疏解表邪,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加味:
桂枝6克白芍10克羌活10克地肤子12克 甘草6克 136
生姜3片大枣4枚水煎服。
风热偏盛者,去羌活,加芥穗10克、连翘12克、银花巧克、薄荷6克、丹皮10克、桔梗6克。
、脾胃气虚
〖拖床表现〗四肢皮疹瘙痒,色白,大小形态不一,精神倦怠,面色萎黄,食少纳呆,或吐酸腹胀,或腹泻便溏,舌淡,苔白腻,脉沉缓或沉弱。
〖治法〗健脾益气,燥湿和营。
〖方药〕六君子汤加味:
党参巧克炒白术巧克茯苓12克桂枝12克炒白芍 12克砂仁10克厚朴12克陈皮6克木香6克地肤子] 2 克苦参10克炙甘草10克生姜3片大枣4枚
血虚风乘
〖临床表现〗皮疹反复发作,疹块连片,奇痒难忍,短则数月,长达数年不愈,每遇劳累而发。兼见头晕,乏力,面色少华,舌质淡或有瘀点,或舌下系带青紫,脉细缓或
细涩。
〖氵台法〗益气养血,祛风止痒。
〖方药〗四物汤加味:生巧克熟地20克白芍] 2克防风10克荆芥] 0克地肤子] 2克当归巧克川芎] 0克炙甘草6克
1374
( 老
、虚风犯
〖临床表现〕疹块色红,瘙痒灼热人暮加重,腰膝酸软,五心烦热,或遗精梦泄等,舌质红,苔薄或无苔,脉象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和血止痒。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味:
熟地20克生地20克山药12克山萸12克枸杞巧克丹皮12克赤芍12克当归12克桔梗10克地肤子12克白蒺藜12克
五、肝脾不和
〖临床表现〗皮疹时隐时现,随情志变化而作。伴胁痛不舒,呕逆,食欲不振,腹胀而痛,四肢倦怠,舌淡,苔白,脉象弦缓或濡缓。
〖氵台法〗疏肝健脾,调和营卫。
〖方药〗柴胡10克 当归10克炒白芍12克白术巧克茯苓12克桂枝10克 薄荷6克地肤子] 2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4枚
〖体会〗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病与多发病,在不同性别、年龄和季节均有发生。病程有长有短,短者一两日可愈,长者可数月或数年反复发作不已。
发病原因:多因体虚卫外不固,复受风、寒、湿、热之邪而致,或因脏腑虚损、阴阳气血失调而发病。在辨证施治方面,首先辨别症候的寒、热、虚、实。疹色白为寒,
(
疹色红为热。实证多因外邪所致,治当祛邪为先,又须分风寒、风热之不同;虚证虽多由脏腑气血虚损所致,但临证中多见虚实夹杂之候,故施治又当辨析主次,虚实兼顾。
若脾胃气虚,当以健脾益气为主;若血虚风乘,治以养血祛风为主;若阴虚风犯,治以滋阴清热为主;若肝脾不和,则应予疏肝健脾之法等等。既抓住主症,又不忽视兼症,明审病机而后立法遣药,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王思曾)
金蝉退疣汤治疗扁平疣
扁平疣的发病,中医认为多因风热血燥,或怒动肝火,或肝客淫气,以致营卫不和所为。金蝉退疣汤经临床观察,疗效良好。
〖临床表现〗扁平丘疹,质软,顶部光滑,粟粒大至绿豆大,色淡褐或皮肤色。
〖功效〗疏风清解毒凉血。
〖方药〗银花巧克蝉衣10克僵蚕10克牛蒡子6克薄荷5克芥穗10克黄芩6克地肤子10克生地巧克丹皮10克白蒺藜10克水煎服。
〖加减〗发热者,去芥穗,加大青叶10克;痒甚者,去黄芩,加白藓皮巧克、苦参10克;疹色深红者,加紫草 10克、马齿苋12克;皮损不退者,加露蜂房10克;伴有
139
证
感染者,去芥穗,重用银花,并加连翘10克、蒲公英巧克。
〖体会〗本方疏风清热与解毒凉血相配伍,故有去疣之良效。
(李志英)
病毒性肝炎施治三方
病毒性肝炎属于传染病,病程长,痛苦大,近年来发病率愈来愈高。临床上一直留心于本病的诊治,总结近几年来治疗肝病的经验,自拟利肝解毒汤、养阴解毒汤、丹参缩肝汤治疗病毒性肝炎,疗效满意,介绍如下: 利肝解毒汤的组成:
绵茵陈30克板蓝根30克大青叶巧克蒲公英30克云茯苓12克虎杖巧克龙胆草10克焦栀子10克五味子巧克焦神曲巧克炒枳实6克生大黄10克车前子10克
〔适应证〗病毒性肝炎,症见目睛发黄,困倦乏力,食欲不振,脘闷腹胀,恶心呕吐,厌食油腻,口干口苦,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脉弦滑而数。
(功效〗清热利湿,佐以通下。
(加减〗若发热者,加金银花巧克、连翘10克;恶心呕吐甚者,加盐香梗10克、佩兰叶10克;纳呆腹胀者,加大腹皮10克、莱菔子巧克。
在治疗中出现舌质红绛、苔薄黄的患者,系已伤阴,,140
(
可改用养阴解毒汤:
老。
一一一一.
去沙参10克大生地20克五味子巧克麦门冬30克干石斛10克绵茵陈巧克蒲公英巧克龙胆草] 0克板蓝根巧克
若肝功能恢复正常,自觉症状消失,肝肿大不回缩者,可改用丹参缩肝汤:
血丹参30克当归尾24克广郁金10克赤白芍各用克醋柴胡10克醋鳖甲巧克生牡蛎巧克绵茵陈巧克全瓜蒌巧克川楝子10克醋元胡6克
〖体会〗治疗本病,黄疸出现者,以清热利湿为主,用利肝解毒汤,是以湿热分消为大法,对热重的治法,可采用如下两类药:一是苦寒清热药,用栀子、龙胆草;二是清热解毒药,用蒲公英、板蓝根、大青叶。
湿邪偏重者,治疗可采用:一是芳香化湿药,用佩兰叶、盐香;二是健脾化湿药,用茯苓 三是利湿药,用茵陈、车前子。
治疗本病的要点是以通利为主,黄疸才退得快。若大便干结,常用生大黄泻下,以达到通畅为宜,一般用量为 10克,不宜过量,若用量过大,容易伤正。利肝解毒汤的剂量比常规量大,是在临床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开始治疗时笔者曾用量减少一半,发现病程长,难取速效,拖延病程,肝功恢复也较慢。在使用本方过程中,没有发现用苦寒的药有败胃的作用,相反用较大的剂量,对解决肝炎所引起的消化道症状消失得最快。一般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厌食油腻、脘闷腹胀等,服用本方6剂即可消失或明显减
(四80
轻;6剂大部分消失,肝功也开始好转。
从理论上来说,利肝解毒汤中的蒲公英、板蓝根、大青叶均为清热解毒药,一般没有败胃的作用。方中的龙胆草、山栀子,用量不大,用时不必顾虑。五味子与解毒药配伍,能起到标本兼顾的作用。绵茵陈为清热除黄的一味要药,用量要重,常用到30一60克。
养阴解毒汤是利肝解毒汤的一个变方,是在利肝解毒汤原方的基础上加元参、生地、麦门冬等养阴药物。此方也是在临床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凡见舌质红绛,苔薄黄的病例,疗程较长,且易向慢性转化者,应及早加养阴清热之品,病人自觉症状及肝功能迅速好转,这种情况属素体阴虚或热邪伤阴,在治疗中不注意这一点,往往造成病情迁延不愈。
丹参缩肝汤其作用是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在临床上先用利肝解毒汤或养阴解毒汤,肝脏多在20到5天回缩到正常范围。但个别病例,服用上两方后,自觉症状与肝功能很快恢复正常,但肿大的肝脏仍未回缩,这时可用丹参缩肝汤。
例如有一李姓患儿服用利肝解毒汤18剂后,自觉症状及肝功能已恢复正常,肝大胁下2厘米,及时改用丹参缩肝汤治疗,服药12剂后,肝脏回缩到正常范围。
笔者以利肝解毒汤为主治疗病毒性肝炎,方法简单,疗程短、疗效满音以、0
(马承武)
、142
黄疸的辨证治疗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症状的疾病。有因外邪直接侵袭肝胆者,发病较快,肝胆方面的症状明显。另一种为内伤引起者,开始不在肝胆。如胆囊炎、胆结石、胆道蛔虫症,或胰头癌所致的黄疸等。
中医所说的黄疸包括的范围比较广泛,不论何种原因所引起的黄疸均包括在内。如湿热发黄、寒湿发黄、外感发黄、火劫发黄、燥结发黄及虚黄等。总的说来,不外阳黄、阴黄两种。
阳簧锟治
阳黄以身目黄色鲜明,如橘皮色为特点,这时人体的正气尚强,邪气亦盛。如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等。阳黄又可分为三型:热重于湿型、湿重于热型、湿热并重型。
l .热重于湿型
〖拖床表现〗多为黄疸较重,皮肤及白睛黄染,如橘皮色,伴有发烧、口渴、心烦,小便短赤如浓茶,大便干燥,皮肤瘙痒,不想吃饭,厌油腻,恶心甚至呕吐。有的人右胁下胀痛,上腹不舒适,舌苔黄厚或黄燥,脉弦滑稍数。
〖氵台法〕清热利湿,佐以泻下。
〖方药〗茵陈蒿汤加味:
1 4
(
茵陈30克栀子10克大黄9克黄柏] 2克车前子9克水煎服。
2.湿重于热型
〔临床表现〕多为黄疸较轻,皮肤和眼珠较黄,不似热重型那样鲜明;主症为头重如裹,疲困无力,胃脘堵闷,不知饥饿,恶心欲吐,大便稀,小便深黄而浑浊,脉滑缓,舌苔白腻或黄腻。
〖氵台法〗利湿化浊,佐以清 、、0
〖方药〕茵陈五苓散加减:
茵陈30克白术10克桂枝6克茯苓巧克猪苓巧克泽泻巧克盐香10克砂仁6克黄柏9克大豆卷9克
〖加减〗兼有外感者,先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利湿解表清热,热不退,加用栀子柏皮汤,增强泄热利湿作用;恶心呕吐,加陈皮10克、姜半夏10克、竹茹10克,降逆气;食滞加焦三仙各巧克、枳实10克、佛手10克,以消食滞;胃脘闷、腹胀、心烦加栀子10克、豆豉巧克。
3.湿热并重型
〖临床表现〕白睛及全身均发黄,色泽鲜明如橘子色,黄疸较重,口渴心烦,四肢倦怠无力,腹胀,大便稀而黏滞不爽,小便如浓茶,量少,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氵台法〕清热利湿,化浊疏气。
〖方药〕茵陈蒿汤合五苓散加减:
茵陈30 “0克大黄9克栀子] 0克槟榔6克佛手9克滑石巧克 黄连3克茯苓] 2克猪苓12克金钱草30克厚朴9克 陈皮] 0克荷叶3克
心1
过一丿
水煎服。
又方:茵陈50克生栀子9克大黄10克茯苓巧克泽泻6克秦艽9克木通6克车前子12克板蓝根巧克白茅根巧克 水煎服。
阴簧钲治
黄疸颜色不鲜明,黄色晦暗如烟熏,此时人的正气已衰,邪气尚盛,病程长。多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硬化、肝
〖临床表现〗面色晦暗无泽,皮肤发黄为暗黄色,如烟熏样,腹胀,食少,消化不好,四肢无力,精神倦怠,怕冷,四肢发凉,大便稀,小便淡黄不畅,脉细弦无力或沉而缓慢,舌质淡嫩,舌苔薄白。
〔氵台法〗温阳健脾,化湿和中。
(方药〗茵陈术附汤或茵陈四逆汤加减:
茵陈30克附子10克十姜6克甘草6克茯苓巧克泽泻12克
〖加减〗出现胁痛、易怒、急躁、脉弦,加柴胡、郁金、白芍、香附;兼有肝脾肿大,可加三棱、莪术、桃仁、鳖甲;气虚,加黄芪、党参;兼有腹水加大腹皮、冬瓜皮、车前子,重者加二丑、甘遂。
、急簧锟治
急黄,起病急骤,来势凶猛,变化迅速,预后较差,
14
死亡率高。辨证分实证和虚证。
l .实证
〖临床表现〗发热较高,持续不退,黄疸逐渐加深,呈深黄色或黄红色;口干咽燥,渴欲冷水,胸闷腹胀,睡卧不安,昏睡,胡言乱语,但叫醒后对答清楚。大便秘结,小便黄赤量少,牙龈出血,鼻出血,皮下有出血点,甚则昏不识人,舌质红绛而紫,舌苔黄厚干燥,脉数滑弦。
〖治法〗初起清热解毒,利湿退黄。后期凉血解毒,清热开窍。
〖方药〗茵陈蒿汤与千金犀角散加减;
茵陈60克栀子巧克黄连3克生地巧克丹皮] 2 克元参12克双花30克连翘12克犀角0巧克一1克羚羊粉0,9到巧克(冲服)
若气滞血瘀较重,症见面色紫暗、腹大如鼓、大小便不利、舌暗者,方用:
鳖甲30克丹参20克牡蛎20克杏仁10克茯苓皮9 克红花6克茵陈30克栀子9克郁金] 0克鸡内金] 0克莱菔子40克姜黄6克枳壳10克瓜蒌20克赤芍巧克泽兰巧克水煎服。 2 ·虚证
〖临床表现〕高烧或不发烧,黄疸深重,面色晦暗黄灰,精神疲软,倦怠无力,少气懒言,四肢发冷怕凉,腹胀痛,嗜睡,表情淡漠,甚至神志昏迷,语无伦次,循衣摸床、尿少色赤或无尿。大便稀溏或黏滞不爽,舌质淡红,
舌苔白而滑,脉沉细或濡数。
〔氵台法〕急宜扶正固脱,佐以利湿、清宫、开窍。
〔方药〗茵陈术附汤加减合苏合香丸。
〔体会〕治疗黄疸首先要辨明阴黄和阳黄,在治疗时根据病情除采用治黄的常法外,应注意以下几占,
o)在临床上典型的热盛型或湿盛型并不多见,辨别湿热的轻重,目的在于掌握治疗的侧重。湿热之邪相互对应,而又相互影响的两种致病因素。
湿为阴邪,其性黏膩重浊,日久可以耗伤脏腑的阳气。热为阳邪,其性燥烈,日久可以灼耗脏腑的阴液。前者损其功能,后者耗其实质。湿与热又互相影响,湿郁则生热,热郁则生湿,湿热相助,热炽湿深,日益胶固。
湿与热的轻重程度不同,以及机体反应的差异,所以临床上可见湿重于热,热重于湿,湿热并重之分。由于湿盛者并非无热,热盛者并非无湿,仅仅是程度上的差异,在治疗上应当辨别湿热的轻重,掌握重点,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2) 在临床上辨证时应当分清湿、热、瘀、郁四个方面。如湿盛热轻,慎勿过用苦寒,恐反伤脾,当用茵陈五苓散加减。如用苦寒过量,伤阳损脾,阳黄可能会转化为阴黄,治疗时应当兼顾脾胃。但如果是热盛于湿,又不可偏于淡渗,恐反伤津,当用茵陈山栀汤。这时素禀阴虚者尤应注意。因热易伤津,若撤热不力,大用渗利之品,有可能转化为热燥黄疸或燥瘀黄疸。
(3) 根据黄疸的病理,在治疗过程中,要正确处理扶
正与祛邪的辩证关系。若属正盛邪实者,以祛邪为主。若正虚邪实者,如果正气尚支,仍可祛邪为主,扶正为辅;如正气不支、正气欲脱,则应当扶正救脱。若属正虚邪弱者,则以扶正为主,兼祛余邪。
(潘秀云王平脸赵秀英)
胆结石
胆结石属中医“胁痛"范围,多由于气滞血瘀、湿热内蕴、阻滞肝胆而成。
(临床表现〗右胁疼痛及胃脘胀满为主。胁痛多为胀痛或绞痛,或阵发性窜痛,并有口苦咽干、头晕少食的少阳证。舌尖发赤,苔白或微黄,脉弦紧或弦细。
〖氵台法〗疏肝利胆,利气止痛。
〖方药〗金钱草30克虎杖10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赤芍10克鸡内金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加减〗证见口苦口干、纳呆、头晕、恶心、呕吐、尿黄如茶、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膩或厚,脉弦数者,加茵陈 30克、栀子巧克、大黄10克。如症状出现胁痛或持续性腹痛,腹胀满,口苦咽十,头晕,不思饮食,寒热往来,黄疸,尿黄浊,大便干,舌红或绛,苔黄燥,脉弦滑数,加龙胆草9克、生大黄9克(后下)、板蓝根20克、银花5 克、连翘12克。腹痛重者,加川楝子巧克、元胡12克。
]
呕吐甚者,加半夏12克、竹茹10克等药。
〖注意〗服药期间忌食刺激性及油腻性食物。
耳针埋线治疗:肝、胆、胃、脾交感(双侧)。
〖体会〗胆为六腑之一,与肝表里,又称“奇恒之腑"
“中精之腑",其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以通为顺。故凡情志不畅,气滞血瘀,或湿热内阻,而致肝胆气机郁结、宣泄不畅,均可发病。
本方功能清热解毒、利湿化石、行气止痛,对肝胆瘀滞、湿热蕴结的胆结石,笔者临床诊治数10例患者,均获得满意疗效。
饮食甘肥,极易化热。热在肝胆酿成湿热,湿热阻滞气机,气化受阻,故形成结石。肝气郁结,阻碍气机,胆液宣泄受阻,郁而形成结石。所以清热利湿、疏肝利胆为防治胆结石病的根本。
(白吉礻羊李秀芳)
胆道蛔虫症治验
胆道蛔虫症,多发于儿童及青壮年。因肠道蛔虫寄生,突然发病,上腹部剑突下右侧下方阵发性绞痛,多为“钻顶"样剧痛,发作时患者捧腹蜷卧,痛后如常,反复发作,或伴有寒热往来,恶心呕吐,吐蛔等症状。笔者运用乌梅丸(改汤剂)加减治疗,奏效迅速。按中医辨证可分为脏寒厥逆和实热气滞证。
脏寒厥进
〖靥床表现〗形体消瘦乏力,面色萎黄,口淡无味,不渴不饮,呕吐涎沫,汗出手足发冷,大便稀溏,小便清,脉象弦紧,舌苔薄白。
o台法〕安蛔止痛,温中散寒。
〖方药〕乌梅30克细辛3克川椒3克桂枝6克党参6克附子6克焦白术巧克广木香6克川连3克黄柏
12克半夏] 2克生姜6克水煎服。
、实热气滞
〖临床表现〗形体壮实,面色红赤,口渴欲饮, 」恶,心卩区吐,胸闷腹胀,痛有胀感,连及胸背,便秘尿黄,脉象弦而沉实,苔黄或燥。
o台法〕安蛔止痛,理气通下。
〖方药〕乌梅30克细辛3克川椒3克川楝子巧克广木香6克枳实12克川军9克川连9克黄柏] 2克半夏] 2克生姜6克 水煎服。
患者疼痛基本控制住,在12小时后无疼痛发作者,可驱虫,用下方:
使君子30克槟榔20克乌梅20克苦楝皮巧克厚朴
9克枳实12克川军6克广木香6克川连6克陈皮3克〔体会〗蛔虫遇酸则安、遇苦则静、遇辛则伏,此是治
证 嘜丿
疗蛔厥的经验和原则,胆道蛔虫症各型的治疗均以乌梅汤为主,重用酸性药物先以安蛔止痛,待疼痛缓解后再行驱虫。
胆道蛔虫症是外科急腹症中常见的一种疾患,在临证时需与胆结石、胰腺炎、胆囊炎等疾病进行鉴别,如诊断明确,辨证恰当,用上方能获得明显效果。
(郭耀)
糖尿病的治疗
糖尿病属于祖国医学的消渴病范畴,临床以多饮、多食、多尿、尿糖增高为主要特征。其病因或因恣食肥甘厚味,或因五志过劳,或因房事不节,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临床表现〗口渴多饮,消谷善饥,小便频数或浑浊,或五心烦执或身体消瘦,或视物不清,或多生痈疖。舌红无苔,脉沉细数。
〖氵台法〗滋补肺肾,清热生津。
〖方药〗太子参巧克沙参巧克天花粉巧克石斛12 克生地巧克石膏30克知母12克黄精12克狗脊12克葛根巧克菟丝子12克猪胰子]付
〖体会〗糖尿病临床虽有上消、中消、下消之分,实际上是一个病的三个证型。治疗总以润肺燥、清胃热、滋肾阴为大法。程钟龄指出: “治上消者,宜润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
4
润其肺。"可谓要言不烦,经验心得之谈。本人即遵此法,组成上方,验之临床,多有效验。方中所配猪胰者,所谓以胰治胰也,临证时,亦不可忽略不用。
(张保富)
篇瞿合剂治疗急性肾炎
急性肾炎属中医的风水范畴。多年来,我以湿热立论,并重视活血药的使用,自拟“篇瞿合剂"治疗该病,疗效满意。
〖组成〗篇蓄瞿麦各24克白茅根60克丹参巧克益母草24克木通10克车前子24克(另包)泽泻6克白头翁巧克山栀子10克竹叶灯心各3克水煎服。
〖功效〕清利湿热,活血怯瘀。
〖适应证〗急性肾炎症见发热,颜面浮肿,头晕,恶心欲吐,口干不欲饮,少尿,血尿,舌质红且有瘀点,苔黄腻,脉滑数。
〖加减〗表证发热、咳嗽者,加银花30克、桑白皮巧克、麻黄6克;发热、咽喉肿痛者,加板蓝根30克、射干 10克;水肿严重者,加大腹皮巧克、车前子24克;血尿重者,加小蓟巧克、藕节30克、生地榆巧克;血压高者,加粉葛根10克、怀牛膝巧克;食少乏力者,加黄芪24克、白术10克、鸡内金10克;尿蛋白久不消退者,加乌梅巧 152
(
克、芡实巧克;尿蛋白及管型增多者,加白术12克、黄芪 20克。
〖体会〗急性肾炎在临床上,多以风水立论,用发表利水之法治疗。但我多年的临床所见,本病因湿热而致者,亦不在少数。因湿热而致的病因病机是:湿热阻滞,气化不利,水液停聚,泛滥于肌肤所致。故治疗时,用清利湿热法,重用篇蓄、瞿麦、白头翁等药。同时,治疗本病,活血祛瘀亦不可忽视。因为在病变过程中,水停势必阻滞血行, 血行不畅则脉道不通,又易使水湿停聚加重,二者互为因果。此即“水病而不离乎血,血病亦不离乎水"之谓。佐以活血化瘀药,亦正合“治水当活血,血行水亦行"之义。
(王敏)
补通消水汤治疗慢性肾炎
补通消水汤是笔者临床多年治疗慢性肾炎的经验方。本方是针对肾阳虚,肾不化气行水,肾气虚又易血滞成瘀的观点立法组方。采用补肾、益气、活血通补并用法,经临床随症加减治疗,疗效满音e“、0 〔组成〕补通消水汤。
生黄芪30克覆盆子巧克菟丝子巧克淫羊盐30克枸杞子巧克生蒲黄(另包)12克五灵脂10克生地巧克粉丹皮12克赤芍21克葶苈子巧克篇蓄30克竹叶6 克芦根20克
《
日服1剂,早晚水煎温服。
〖功效〗益气补肾,活血利湿。
〖适应证〗周身浮肿,尿量少,神疲乏力,畏寒肢冷,舌质淡,舌质胖大,舌有瘀斑,脉象虚弱。
〖加减〗神疲乏力,重用黄彘60克;腹以上无水肿者,去葶苈子;出现尿液混浊者,加益母草30克、炒黄柏20克。
〖注意事项〗忌食鸡蛋,浮肿、尿少应限制钠盐,避免劳累。浮肿消退,尿量增多,可进低盐饮食。
〖体会〗慢性肾炎是常见的以肾小球基底膜病变为主的病症。遍身浮肿、大量尿蛋白、高血脂和低蛋白血症是临床表现的三大特点,属于祖国医学的“水肿"范畴。
凡水肿者,多是肺、脾、肾三脏为病。慢性肾炎,尤以脾肾阳虚为主要病机,在脾肾阳虚二者中,以肾不化气行水为基本原因。因此,补肾阳之气,是治疗的关键。
肾气虚又易血滞成瘀,补肾阳之剂合失笑散活血化瘀,补通联用,以气行则血行,血利水消为目的。大多数患者出现瘀血症状,应用活血化瘀和益气清热解毒治法联用,实践证明能提高疗效。
临床所见亦有浮肿消退、症状缓解,但尿蛋白长期不正常者,仍需继续坚持服药。
治疗时结合化验及其他检查手段,全面观察,不能以症状消失为治愈标准。生活起居要规律,避免劳倦伤肾。饮食不可过咸,宜多食苦味,苦可坚阴燥湿,有助于水湿之化。
(李平善)》1
老
慢性肾炎(气滞血瘀型)的治法
慢性肾小球肾炎,属于中医的水肿范畴。以男性患者较多,发病年龄大多在青壮年期。本病多因肺、脾、肾虚弱,水气不化,水湿潴留人体所致。根据临床表现,有脾虚水肿、脾肾阳虚水肿、气血两亏水肿、气滞血瘀水肿等证型。笔者应用活血利水法治疗气滞血瘀型水肿,收效满意。
〖临床表现〗面色苍黄,面浮足肿,纳差尿少,皮肤有瘀点,腰痛固定不移,舌有瘀斑或两边青紫,舌苔白微腻,脉沉细而涩。妇女伴有月经不调,少腹胀痛拒按等症状。
〖氵台法〗活血利水。
〖用方〗当归芍药散合桂枝茯苓丸
当归10克白芍18克赤芍10克川芎9克茯苓巧克白术10克泽泻12克桃仁9克丹皮10克桂枝10克
《车正羊10克
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如脾虚见有脘痞便溏者,上方去桃仁,加党参 9克,以健脾利湿;如见气虚之气短体倦者,加生芪巧克、党参10克,补气健中;阴虚见有口燥咽干、手足发热者,加生地12克、山萸肉10克,以滋阴利水;如果阳虚明显 者,上方加服桂附八味丸温阳利水。
〖体会〗慢性肾炎日久不愈,导致气血瘀滞,血行不
4
畅,水道受阻,聚水成肿。病久必虚,病久亦必瘀,势必形成肝郁血瘀。由于气血瘀阻,促使水湿更为不利,使水肿加重。因而这种症候为正虚邪实,必须在扶正的基础上,给予活血利水,使气血循行正常,则水湿排泄通利,水肿消除。所用《金匮要略》的当归芍药散合桂枝茯苓丸化裁,重在活血利水,兼以健脾和中。
只要按照前面辨证加减治疗,临床收效尚好。
余曾治一患者风某,男,50岁,4年前因外感发现下肢浮肿,此后反复发作,此次以慢性肾炎肾变形人院。当时主要症状是下肢浮肿、皮肤有瘀点、两胁胀痛、心烦易怒、大便不实、小便不利,舌质暗边有瘀斑,舌苔白,脉象沉弦细涩。尿检:尿蛋白+ + +,红血球2、3,上皮细胞0一 2。细辨其证,病已多年,正气已虚,但皮肤瘀点,舌质暗,脉见涩象为气滞血瘀的表现。
综观全证为肝郁血瘀,脾气虚弱。治以补气健脾、活血利水,方用前已介绍的基础方加生芪30克、柴胡3克、升麻3克、陈皮10克。
上方服药3剂后,小便增多,肢肿减轻,皮肤瘀点消失,胁痛减轻,唯觉口干。说明病已见轻,而阴伤未复,上方去升麻、桂枝,加麦冬巧克养阴生津。此方服药2月余,症状消失,蛋白尿消除。由此可见,活血利水法治疗气滞血瘀性水肿是行之有效之治法。
(顼琪李秉英)
,156
肾炎1号汤治疗急性肾炎
急性肾炎属于中医水肿病中的“阳水"范畴,是临床常见病之一。自拟“肾炎1号汤",适用于急性肾炎的初期病症。
〖组成〕肾炎1号汤:
土茯苓20克金银花巧克连翘巧克女贞子巧克板蓝根巧克蒲公英20克射干巧克木通巧克泽泻巧克怀山药30克甘草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疏散风热,益肾利水。
〖适应证〗眼睑浮肿,继而肿及全身浮肿,小便短少,头晕口干,腰困疼痛,舌苔薄白,脉弦滑。
〖加减〗若咽痛明显者,加桔梗巧克、山豆根巧克、黄芩巧克、马勃巧克;皮肤生疮者,加紫花地丁20克、 牛蒡子10克、败酱草20克;头晕耳鸣者,加草决明巧克、石决明巧克、夏枯草巧克、钩藤巧克、菊花巧克;病情缓解,浮肿消退后,加白术10克、炒苡仁30克、炒芡实 20克、生熟地各10克、枸杞子巧克,以图健脾补肾,巩固疗效之目的。
〖体会〗急性肾炎的初期,每因外感风热之邪气,诱发本病。其治疗应以祛邪为主,兼以益肾扶正。所拟肾炎1号汤就是标本兼治的方药组成,方中以土茯苓、银花、连翘、
1574
牿
板蓝根、蒲公英、射干疏风清热解毒;女贞子、山药益肾助脾;木通、泽泻利尿消肿。本方应服药及时,一般用药月余浮肿消除。然后加补肾健脾之品,以善其后。治疗期间,如出现小便化验红血球较多者,加桃仁、红花、益母草、赤芍活血化瘀,每收良效。本方为成人剂量,小儿用量酌减。
(马秀英)
活血化瘀法的临床应用
“活血化瘀法"属于“消法"范畴,是近年发展较快的中医治疗大法之一。所谓“活血"就是血行旺盛,所谓 “化瘀"就是消散瘀滞。就是通过方药的作用,使血流通畅,瘀滞消散的一种治法。是针对血液瘀结所致的各种临床“瘀血证"而设。《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有所堕坠,恶血留内。"《素问,刺腰痛篇》云:“得以举重伤腰,衡络绝,恶血归之。"指出损伤是造成“瘀血"留滞体内的病因之一。笔者工作在煤矿企业30年,所见堕坠、挤压等损伤的疾病很多,“运用活血化瘀"法取得满意疗效。
颅脑外伤菸血编瘫
〖床表现〕砸伤头顶部,深及颅内,致使右侧上下肢瘫痪,感觉丧失,大小便正常。
〖氵台法〗活血化瘀,通络养筋。
€2
〖方药〗当归9克生地巧克赤芍9克川芎6克桃仁6克红花6克羌活5克藁本5克丝瓜络5克水煎,食后服。
齐程外伤痿症
〖临床表现〗腰椎压缩性骨折、错位后,双下肢瘫软,肌力0级,双腿肌肉萎缩,两足下垂,提睾反射、膝腱、跟腱反射消失,感觉丧失,大小便失禁。
o 台法〗活血化瘀,壮腰养筋。
〖方药〗酒当归12克酒生地20克赤芍10克川芎9克桃仁9克红花6克川军5克水煎服。
〖加减〗上方服2剂后去川军,加破故纸巧克、桑寄生30克、川牛膝9克,服30剂后再加骨碎补10克、制乳香9克、制没药9克、川续断巧克。连服3个月。
因为外伤,血溢脉外,留积体内,闭阻血络,血行不畅,气血因之不能布达,筋脉失养,手不得血而不能握,足不得血而不能步,故肢体偏废不用。因此治疗重点是活血化瘀,祛其恶血。治以桃红四物汤先散恶血,少佐养经络、非腰肾强筋骨之品。即《素问·至真要大论》“坚者消之,客者除之, 一结者散之"之泌音、0
o 阝礻贞)
159
老 特
重剂量地附汤治疗痹证
地附汤是由附子、生地组成,对各型类风湿关节炎,适当加减或单用本方均可获得良好效果。
〖方药〗地附汤:
生地] 20克炮附子30克(切碎) 12岁以下儿童用量酌减。
先将炮附子浸泡2、3小时,尔后文水煎煮两小时,再将生地加人同煎2小时,去渣,取汁300毫升,早晚各1 次,每次巧0毫升,温服。
〖适应证〗本方用于风湿热痹和风寒湿痹,如类风湿证或风湿性关节炎。症见肘、腕、指关节疼痛,关节红肿,夜间尤甚,肢节强直,难以屈伸,甚者进食、洗脸不能自理,行走困难,疼痛剧烈。脉弦涩或数,苔黄或暗无苔。
〖体会〗一般4一5剂后,病情好转,有明显的效果; 20剂后病愈。寒气偏盛者,减半生地用量。本方消除关节疼痛快,恢复功能明显,尤其对于下降血沉的作用显著。
(王耀武)
泄泻验方
笔者在随师临床中收集了部分先辈的特效验方,经临 160
床多年验证,得心应手,屡用屡效者介绍于同道。
肾阳虚泄泻
〖主症〗久泻不已,黎明之前,脐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痛减,完谷不化,腹部畏寒,或有食后即泻,舌淡苔白,脉沉细。
〖氵台法〗温肾健脾,涩肠止泻。〖方药〗四神丸合理中汤加味:
补骨脂9克吴茱萸9克肉豆蔻9克五味子9克党参9克白术6克炮姜6克附子9克(先煎)罂粟壳9克水煎,分两次空心凉服。
〖体会〗此类泄泻,取效容易,根治难。凡五更泄泻投四神丸皆有效,停药后而复发难痊愈。用吾师张子琳老先生的方法治之则可愈而不复发。
(1) 用汤剂不用丸剂,汤者荡也,量大效宏。
(2) 应用反佐法凉服,药可直达下焦,不易虚火上炎。
(3) 服药时间最好在冬季,即用热远热之意。脾肾阳虚自然冬季较重,冬天能治愈,其他季节就难以复发。
般3巧剂能止泻,10、20剂可痊愈,可根据病情连用2到个冬天即可根治。
肝郁化火、脾胃失和的泄泻
(主症〕腹痛腹泻,痛一阵泻一阵,时轻时重,时发时愈,情绪激动则痛泻加重,胸胁胀满,心烦嗳气,肛门灼热,烧心泛酸,舌红少苔,脉弦。
1980 犄
〖氵台法〗泻肝和胃
〖方药〗戊己丸合痛泻要方加味:
黄连9克吴萸3克白术9克防风9克陈皮9克赤白芍各巧克煅瓦楞30克
〖体会〗本方是吾师印会河教授治疗肝郁腹痛泄泻的一张验方。治疗此类病症一般先选用痛泻要方,但对肝经郁火吐酸痛泻者,必精细辨证。
1972年随师临证时,一老妪痛泻吞酸20余载,常因情绪激动便泻不能自控而污染衣被,北京名医诸家,多用消遥、痛泻要方治之,似有好转但未能根治。经用上方3剂效,7剂后痛泻止、吞酸愈,经3个月追访未复发,20多年沉疴痼疾7剂而愈。
(侯振民)
湿热痢治验
湿热痢为肠道常见病,发病率最高在长夏季节。赤多为血热重,白多为气滞重;赤多为在小肠,白多为在大肠。
运用白术和中汤加减,一般3剂即愈。
〖临床现〕发病急,初发畏寒发热,头痛,或呕吐恶心,腹痛泻泄,日行7一8次或10余次,便脓血,黏滞不爽,里急后重,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滑数,属湿热痢疾。
o台法〗清热化湿,调气导滞。
(方药〗芍药汤合痢疾煎:
162
证 丿
黄连9克黄芩10克赤芍10克木香9克枳壳10克马齿苋30克地榆20克当归巧克甘草9克葛根20克山楂30克银花口克大黄5克水煎服。
热甚加丹皮10克,湿重加苍术] 0克。一般2剂后饮食增加,脓血便止,再进2剂则病愈。
若下痢白多赤少,饮食无味、精神欠佳、面色少华、脉数或涩滞者,方用:
土炒白芍巧克当归] 2克木香9克莱菔子9克白头翁巧克枳壳10克槟榔12克焦山楂巧克陈皮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黄连6克肉桂3克水煎服。
本方增加和中理气之品,一般3剂可愈。
〖体会〗痢疾下利赤白,白多者为气滞而有湿,赤多者,为血热而火盛,故白物多者,重在导滞行气,可用微量之木香、白术、陈皮、茯苓而取速效。不可苦寒太过。
火热偏盛、下利赤多者,除清热泻火、化湿凉血之外,需用大黄“通因通用"
凡胃肠有实证,皆可通利,因六腑是以降为顺、以通为利。大黄通利,清除肠道的湿热瘀垢,达到气血畅通,防止坏死,为速愈的关键。否则肠道湿滞黏缠,邪气不能速去,阻塞肠道,毒物难以排出,后果更为凶险。尤其急暴之疫毒痢而不便赤,应迅速通便以救之(用大黄20克、木香] 0克、厚朴巧克、枳壳巧克、芒硝3克)。
(史玉娥)
0980 证
妊娠蛔厥治验
李× ×,女,29岁,工人。患者妊娠8月余,1970年 8月24日晚7点,自觉胃痛腹痛,口渴欲饮,即喝一杯热水,顿时呕吐大作,呕吐物初为胃内容物,后为胆汁,突然出现右上腹剧烈“钻顶"样疼,大汗淋漓,四肢厥冷,不省人事。家人送往省人民医院急诊室诊治。因脱水严重输液,并注射一支杜冷丁,晚11点左右苏醒后,疼痛剧烈难忍,辗转不宁。因孕妇血压高,内、外、妇科会诊,拟定剖腹产,以保全大人。家属不同意剖腹,故请中医会诊,于次晨8点多,我们去急诊会诊。
诊见:面色苍白,疼痛时辗转不安,大汗淋漓,白睛发黄,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数。
〖辨证分析〕右上腹近右胁处为胆之区域,此处按之痛甚而拒按,为胆腑实证之主要体征。患者疼痛呈钻顶样,痛时辗转不安,四肢厥冷,得食则吐,乃为蛔虫上扰,胃气不降,内热外寒之证。白睛发黄,是胆液疏泄不畅,泛溢肌肤而成。舌苔黄腻,脉弦数,为肝胆湿热,气机阻滞,腑气不通所致。
〖诊断〗妊娠蛔厥。
〖治法〕驱蛔、止痛。
〔方药〗令病人先喝醋30毫升,然后服汤药。
乌梅30克榧子仁巧克(打碎) 使君子30克 木香10克
沉
南瓜子60克苦楝根皮10克槟榔巧克雷丸(后下00克水煎,每日1剂。
服两剂药后疼痛减轻,服3剂药后疼痛消失。随后回家,足月产一男婴。男婴全身两目发黄,一百天后,未经处理黄退。患者产后30天又来求诊,照原方又开了两剂,服后驱下十几条绞成一团的蛔虫,以后腹痛一直未发作。
(本案简析〗妊娠8月余,又患胆道蛔虫症,当时用杀 虫驱蛔方药恐有损胎元,但遵《内经》有故而无殒之说,用之果收捷效,且母子俱安。
(马晓云)
蟾蜍治愈肝脾肿大
侯某,男,47岁,1977年6月5日来诊。
因右胁胀痛、不思饮食、间断恶寒发烧而长期用雷米封、庆大霉素等药,非但无效,反而出现明显肝脾肿大。
患者精神不振,面黯消瘦,气怯声低。触诊肝在肋缘下8厘米,中等硬度,有压痛,舌淡,边有瘀斑,无苔,脉沉细涩。超声波及同位素扫描提示:0肝脾肿大。2可能有占位性病变化。检验:转肽酶r - GTP174U,碱性磷酸酶 12.9U。凡登白定性试验:直接反应(+)迟缓,间接反应
(+)弱,A/G:30 31g%。血沉:52 mm/ho血红蛋白:
10巧t。尿胆元(+),脓球(+)-/HPO
中医:癖积;西医:肝脾肿大,怀疑肝癌。
1980
〖氵台法〕破瘀血,消癖积。
〖方药〕全蟾蜍1只,水煎两遍,分两次服。
第1剂于上午10时服下,下午2时开始矢气多,至晚8 时则停止,当晚右胁胀痛明显减轻,食欲有所改善。
又服1剂则肠鸣甚,半小时后开始腹泻,泻出黑水及黑色黏稠便约一便盆,顿觉腹部舒适。服至10只时,体温恢复正常,食欲转佳,自觉肝区有“扇动咸"
共服20余只,病情逐渐好转。半年后,体重增加20公斤,面色红润,精神转佳。同年1 1月复查,结果:超声波及同位素扫描提示肝脏、脾脏恢复正常,化验指标亦正常。
〔分析〕(0本例乃本虚标实之证,若注重点放在体质消瘦、镜面舌、脉沉细上,而忽视气滞血瘀之邪实,不敢投以破癥结之蟾蜍,则病邪必不除,而正气必日衰。
(2) 运用蟾蜍一药,是根据《本草纲目》所载蟾蜍 “气味辛凉微毒、能杀疳虫,破癥结,治腰中冷癖,两胁痞满"而试用,本例疗效满意,提示我们应对蟾蜍用途进行深人研究。
(3) 据司徒氏报告,误食蟾蜍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呕吐、腹痛、腹泻、心悸及室性早搏,严重者可休克或昏睡等。但该患者服药仅有肠鸣及腹泻之类表现,可见该药有促进肠蠕动导泻作用,故认为是正常药理反应。至于未见 上述中毒反应,可能与煎后降低毒性有关。是否如此,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
(马晓云)
胃柿石症合并胃溃疡治验一例
患者男性,26岁,农民,住院号109452。
因在长途旅行中空腹吃柿6枚并饮啤酒,3天后发生腹痛。两月后行胃镜检查,发现胃内有I()cm × 7cm坚硬而活动的块状物,胃小弯侧有lcm × lcm溃疡。诊断为胃溃疡 病、胃柿石症。因患者不愿手术采用中医治疗。
方剂组成:
茯苓巧克山药巧克枳实] 0克川朴10克鸡内金5 克薏米巧克焦楂巧克白芨10克车前子]克(刨炒谷麦芽各巧克
服3剂后,疼痛减轻。服5剂后,疼痛消失。在原方中加人三棱3克、莪术3克后再服16剂,行胃镜复查,发现胃内块状物消失,胃溃疡缩小至0巧cm ×0巧
(马晓云)
中风方
风、劳、臌、膈为内科四大症,中风居其首。由此可 见本病之危害、治疗之困难和医家之重视。中风病即现代医学所称之脑血管意外。脑血管病分两大类:0脑缺血,包括暂时性脑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0脑出血,包
1674
诳
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这两类脑血管病在治疗方法上完全不同,必须严格区分,认真鉴别。下面介绍一张治疗脑出血病的处方,供参考使用。
〖方药〕中风急救方:
黄芩巧克菊花30克川牛膝10克大黄巧克(后下)芒硝10克(冲服)磁石30克生牡蛎30克生石决明30克
(上3药先煎)菖蒲10克全瓜蒌10克水煎服,1日1剂或数剂。
〔适应证〗年龄50岁以上,素有高血压病史,突然意识丧失,肢体瘫痪,颜面潮红,呼吸深长而有鼾声,舌苔黄,舌质红,脉沉迟而有力。
〔体会〕中风一病,历来争论不休。在唐宋以前,多从外风立论,如《金匮要略》认为是外风中经、中络、中腑、中脏;金元以来,认识为之一变,认为系内风所致。主张亦各有不同,如刘完素主火、李东垣主气虚、朱丹溪主痰、叶天士主阴虚风动等。证之临床,古今之说、各家之论,都各有其正确的部分,也都存在片面性。
一般来讲,脑出血以内风立说较正确;脑缺血(尤其是脑血栓),以外风立论亦妥当。
关于脑出血的病因病机,现在医学认为系高血压病,日久天长血管变性,偶因情绪激动等诱因,致使脑内血管 破裂所致。中医则认为素体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阳亢化风,挟痰上扰清空而成。
其急性期,表现为风、火、痰的症候。治疗当清热降火、熄风止痉、通腑化痰为法。本方即鉴于这一认识而立扪68
法组方。方中黄芩、菊花清上亢之肝阳;磁石、牡蛎、石决明重镇潜阳,熄风镇痉;大黄、芒硝通腑,导热下行,是釜底抽薪之意;川牛膝引血下行,以治血之与气并逆于上;菖蒲、全瓜蒌化痰开窍。
诸药相配,有清热、镇静、降压、止血、开窍苏醒的功用,对急症脑出血之病,可收起死回生之功。
这里需要一提的是,近十几年来,活血化瘀之法风靡一时。所以,有的医家,不问青红皂白,见有中风病,动辄便投活血药,这是很危险的。
对于本来就是脑出血者,再投活血药,岂不是火上浇油,助纣为虐吗?病人不死于病,而死于医;谁之罪也;当然,活血化瘀药并非不用,而是要有明确的指征。
一般来讲,对于缺血性中风,即由于脑血管痉挛,或由于心源性栓子,或粥样斑块脱落栓子,阻塞脑血管而致的中风病,用之是有必要的。同时,对于中风后遗症,应用活血药也是有效的,著名的补阳还五汤善治偏瘫,就是有力的佐证。
临床还体会到本病发病危急,病情凶险,稍有不慎,即易铸成大错。所以在临床上,最好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抢救,最为上策。
(王仲举)
169
风湿热方
风湿热是西医病名,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中医所讲风湿,是指感受六淫风湿邪气引起的一种痹证。二者似念有所不同,不得混淆。从临床表现来看,风湿热相当中医之热痹,而热痹在经典著作中未曾提到。
〔方药〗风湿热方:
也30一60兒'.刃,亡、夂、 藤30一60克石膏30一60克赤芍20
克生甘草10克
〖适应证〕风湿热急性发作期。症见高热、汗多、关节疼痛,或发红肿胀,舌红,脉数。化验血沉增速,抗“ 0 " 增高,白细胞计数增多。
〖加减〕苔黄腻者,为湿热内盛,加土茯苓30克、防己10克;关节红月中者,加银花30克、稀莶草10克。
〖体会〗风湿热对于青少年危害最烈,因为它最易引起难以治愈的风湿性心脏病。所以在临床上,必须迅速有效、彻底地治疗,绝不可掉以轻心。
从临床症状看,该病相当于中医之热痹,乃热毒壅于血分之病。治疗当清热养阴、凉血解毒、活血通络。方中重用生地,清热凉血养阴,为方中主药。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生地有皮质激素免疫样作用,选此为主药,正与西医治此病用强的松暗合。使用本品,必须量大,才能有效。临床应用,初服时,有腹痛、便溏之》
匕 一丿
副作用,一般坚持服用,过几天可自行消失。方中忍冬藤清热解毒、通络,善走四肢,对关节红肿有奇效。选石膏者,本品既可清热,又取其辛可外达之意,且久服不败胃。赤芍活血、甘草解毒。全方药味少而量重,功专效宏,治急性风湿热最为合拍。
临床体会,本方移治急性肾炎,效果亦好。究其原因,可能两病都是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缘故。
临床治疗本病,绝不可套用治疗风、寒、湿、痹的方剂;对汗出一症,也绝不可敛汗、止汗,误用必贝台害无穷,不可不慎。
(王仲举)
银蒌汤治疗乳腺炎
乳腺炎在妇科、外科门诊为常见病。临床常以西药青霉素为首选药。笔者体会用银蒌汤治疗,效果很好,而且优于青霉素。
〖方药〗银蒌汤:
银花60克全瓜蒌30克当归20克白芷10克
〖适应证〗乳腺炎初期,红肿疼痛,局部发热,舌质正常或稍红,脉滑数。
〖加减〗虚人病久或开口久不敛者,加黄芪30克。不准备哺乳者,加生麦芽30克。
〖体会〕乳腺炎即中医之乳痈,治疗多以清热解毒为
法。本方配伍精专,药少效宏。方中以银花为君,清热解毒;全瓜蒌为臣,辛寒滑利,散结消痈;当归活血,以助痈肿之消散;白芷一方面引经人阳明,一方面消痈肿, 方面疏散外达,取其郁而发之之意,一药三用。
诸药相伍,有清热解毒、活血祛瘀、消肿散结之功,确乃治疗乳腺炎(阳性疮疡)正对之剂。
对于虚弱病人,或开口久不收者,加黄芪扶正益气,标本兼顾。
乳腺炎多见于哺乳期,尤其是初产妇。这说明本病的发生,除感受热毒之邪和乳腺管不通之外,与泌乳也有一定关系。故对不准备哺乳者,退其乳汁,无疑也对痈肿的消散有一定的作用,这是配伍麦芽的理论根据。
临床体会,本方治疗乳痈,不但优于青霉素,而且也优于仙方活命饮。
(王仲举)
阳痿的治疗
阳痿之病虽无大痛苦,但关系到传宗接代、繁衍子嗣、影响夫妻间关系,所以亦不可不治。旧时因囿于肾主生殖之说,治疗多用补肾的办法。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阳痿病绝大多数是因精神、情志因素所致,只有少数是因房劳伤肾和醇酒厚味、湿热下注所引起的。由此看来,过去对阳痿的认识和治疗是片面的,》
名 0
是需要从新认识。
中医治疗阳痿,一般有如下数法:
(0肾虚者补肾,多以五子衍宗丸加减,药用菟丝子、韭菜子、五味子、巴戟天、熟地、山萸、淫羊盐、鹿角
(2) 湿热下注者,多以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用龙胆草、黄柏、苍术、川牛膝、生薏米、茯苓、泽泻、车前子、柴胡
(3) 因忧愁思虑、情志不畅而属肝气不舒者,用疏肝理气、调和肝脾的办法,多用逍遥散加减,药用柴胡、香附、薄荷、白术、茯苓、当归等。如因忧愁思虑,日久天长,暗耗营血,以致肝血虚不足养筋所致者,可用养血舒 筋法,多以抗痿灵加减,药如当归、白芍、蜈蚣、甘草、全蝎、地龙、女贞子等。
(4) 如因惊恐所致者,治当宁神镇静,药用酸枣仁、 、石菖蒲、龙骨、牡蛎、甘草、小麦、大枣等。
一般来讲,临床上按上述治法能够辨证处理,可应付自如。可是,也有不属于上述类型者,如寒湿下注,临床亦每能见到。笔者用自拟苍龙散治疗,效如桴鼓。
(方药〗苍龙散:
苍术30克地龙巧克川芎巧克细辛5克炒薏米30 克川牛膝10克露蜂房10克麻黄3克
(适应证〗阳痿多无明显诱因,偶有久卧湿地或居室潮湿寒冷所致者。症见:阴囊冷湿,舌淡苔白厚腻,脉沉迟。
〔体会〗寒湿下注,宗筋弛纵,阳痿乃发。本方重用苍
1734
o四80
术,辛燥健脾,除寒燥湿。
现代药理认为,本品含大量维生素A、B,有营养神经作用。地龙活血,此处取其善于屈伸,是中医取类比象之音
现代药理又证明,本品能兴奋子宫、肠管,是否能兴奋性神经,尚有待研究证明。
以此二味同为君药,方名因此而命名。另佐以薏米去湿、川芎活血、川牛膝补肾且引药下行、细辛通络疏筋,露蜂房乃经验用药。取用麻黄,是按山东著名中医刘惠民经验,可能是取麻黄兴奋脊髓的原理。诸药相配,祛寒湿、通血脉,从而起到治痿作用。
(王仲举)
坐骨神经痛方
坐骨神经痛,是以坐骨神经走向而发生的一种疼痛病症。引起本病最常见的原因是腰椎病变压迫坐骨神经根部和风湿侵犯坐骨神经。
本病严重者,疼痛异常剧列致使患者坐卧不安,痛不欲生。
现代医学对此病,多采用封闭和对症治疗的办法。中药对因腰椎病变压迫神经所致者效果欠佳,对因风湿所致者有良效。
〖方药〗坐骨神经痛方:
独活10克威灵仙10克川牛膝10克白芍30克甘草巧克徐长卿祖师麻各10克当归巧克生地20克细辛6 克全蝎3克(研末冲)水煎服。
〖适应证〗下肢后外侧沿坐骨神经行走方向呈放射性、电击样、抽搐样剧烈疼痛,舌脉多无异常变化,疼止后一 如常人。
〔加减〗疼痛剧烈,辨证无热象者,加川乌、草乌各10 克(先煎40分钟)、蜂蜜20毫升;苔黄腻,属湿热下注,侵及经脉者,去生地,加生薏米30克、防己10克。
〖体会〗风湿导致的坐骨神经痛,属中医的痹证范畴,可按中医痹证治疗。本方有祛风湿、止疼痛、养血脉的作用。
本病处方用药时,祛风湿药比例不宜太大,因祛风湿药多有伤阴之弊,阴血伤耗,血不养经,则疼痛更甚。所以本方仅用独活、威灵仙两味,并配有养血活血之四物汤(去川芎)。用四物汤既可养血柔筋,又可防独活、威灵仙之辛燥,又寓治风先治血之音、0
方中徐长卿、祖师麻、细辛三药,均取其止疼之作用。古有细辛不过钱之说,经临床使用证明,人汤剂用6克绝无 问题,有时用至10克,亦未见中毒反应。
本方止痛作用很强,当疼痛缓解后,可去止疼之药,以祛风养血调理即可。
(王仲举)
175
(、
除湿解毒汤治疗荨麻疹
荨麻疹虽为小病,但以其反复发作、瘙痒难忍而使患者苦恼。严重者,可影响学习和工作。荨麻疹病因复杂,或因风寒外袭,或因感受风热,或因内有蛔虫,或因肠胃积滞,均可致病。笔者用雁北著名中医苑相基先生所创的除湿解毒汤治疗湿邪人血所致之荨麻疹,疗效显著。
〖方药〗除湿解毒汤:
土茯苓30克茜草20克升麻10克葛根10克赤芍10 克甘草6克
〔适应证〗荨麻疹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发作时,皮肤呈现散在型风团,微显红色,瘙痒难忍,尤以下午为甚。
舌质略红、苔厚腻,脉沉略数。
〖加减〗兼见恶风者,加防风、蝉衣;兼见大便不爽者,加槟榔、大黄。
〖体会〗临床上治疗荨麻疹的方剂甚多,但其大法,总不越解表散寒,药用荆芥、防风、麻黄;疏散风热,药用银花、连翘、蝉衣;养血凉血,药用当归、丹皮、生地; 通腑化浊,药用大黄、槟榔、厚朴;清热燥湿,药用黄芩 石膏、苍术等。
本方构思独特,组方巧妙。功能清热凉血祛湿,治疗湿邪波及血分,发于肌表之荨麻疹有良效。这种荨麻疹多被临床忽视,按清热、凉血、疏风治疗,往往难以奏效。
韩
名
本方的关键药物是土茯苓、茜草,二药最善祛血分之湿毒。
湿毒去,血分清,病自愈。
根据本方有清热、凉血、祛湿的作用,临床尚可治疗热痢、风湿性关节炎、肝炎等属于湿邪郁阻血分者。
(王仲举)
治疗慢性胃炎方
慢性胃炎按现代医学之诊断有浅表性胃炎、肥厚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之分;按祖国医学辨证,有脾胃虚寒、肝脾不和、中焦湿热、胃阴亏虚之别。二者现在还不能相互对号人座,也就是说,中医辨证的某型,很难说是西医的哪一种胃炎;反之,西医的某种胃炎,也可能辨证为中医的好几型。所以临床多以西医定病,按中医分型治疗。临床观察,以西医之萎缩性胃炎和中医辨证为胃阴亏损者最为缠绵难愈,治疗最为棘手。下面介绍一治疗胃阴亏损方。
〖方药〗慢性胃炎方:
百合30克丹参20克蒲公英30克败酱草20克白芍巧克生甘草10克甘松5克
〖适应证〗胃脘疼痛或胀满不适、口干不欲饮;有时胃中嘈杂灼热,难受不可名状;舌红少津,或舌上有裂纹,无苔或苔黄燥,脉弦细。
〖加减〗大便秘结者,加番泻叶、蜂蜜;肝气不舒、胁肋胀满疼痛者,加川楝子、郁金;疼痛较甚者,加元胡。
匕
〖体会〗治疗胃阴亏虚之胃炎,辛温香燥之品固然不可使用,就是寒凉药、滋阴药的选择亦颇费斟酌。要达到苦而不燥,寒而不败胃,养阴而不滋腻,斯为高手。
本方以百合养胃阴,蒲公英清胃热,二者同为君药。百合外用善治疮肿,而慢性胃炎我们亦可以认为是一种内在之疡疮,此所以选百合也。
阴虚者必内热,内热亦当清热,然清热需不败胃,此所以选善清热、治疮疡之蒲公英也。另佐败酱草助蒲公英清热。芍药、甘草为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以增百合养阴之力。另用芍药者,尚有深意,即以其平肝也,因胃阴亏者,最易受肝木横克之故。用丹参者,取其活血通络,因叶天士曾云久痛必人络也。
方中尤妙在反佐甘松一味,甘松一药,温而不热、甘而不滞、香而不燥,用其一方面止痛,一方面理气,另一方面人大量酸寒药中,使全剂不至于呆滞而影响消化也。
总观全方,养阴而不腻滞、清热而不败胃、理气而不伤阴、活血且又止痛,诚治疗慢性胃炎之良方也。
(王仲举)
急性肾炎的治疗
急性肾炎是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简称。本病是机体感受链球菌以后的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临床以青少年为多见。根据其发热、恶风、小便量少;浮肿先眼睑、面部,后全
身;全身酸懒疼痛等临床表现,本病属于中医风水病范畴。《金匮》治风水用越婢汤,笔者师其意而不泥其方,结合近代人治疗该病的经验,自拟一方,临床应用效果良好。今录于下,供同道参考。
〖方药〗急性肾炎方:
麻黄6克蝉衣6克浮萍6克石苇10克土茯苓] 0克连翘10克蒲公英30克益母草20克鱼腥草20克水煎服。
〔适应证〗发热恶风,全身不适,疼痛,小便黄赤而少,眼睑头面浮肿,甚者全身浮肿,化验尿中有红细胞和少量蛋白,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加减〗血压高者,去麻黄,加杏仁、野菊花;尿中红血球多者,加白茅根;面色苍白属气虚者,加黄芪。
〖体会〕诚如前述,急性肾炎属中医风水范畴,而风水乃因感受外淫风热,致使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致使水液内停,泛溢肌肤所致。故其治疗,当宣散风热、清热解毒、宣发肺气、通利水道为法。本方即以麻黄、蝉衣、浮萍疏散风热,且麻黄能宣发肺气,也符合腰以上肿发汗乃愈之旨。以连翘、蒲公英、鱼腥草清热解毒;石苇、土茯苓通利水道、利水渗湿;益母草活血利水,因水病必及于血也。
以现代医学来看,本病系因感受链球菌以后,机体的一种变态反应(过敏)性疾患,影响肾脏所致,是肾脏的一种无菌性炎证。西医首选青霉素,意在防止链球菌进一步感染,本方用连翘、蒲公英、鱼腥草清热解毒,实有异
179
o(1980 老
曲同工之妙。且不背古法,比越婢汤中之石膏单纯清热,似又全面一些。变态反应其实也就是一种过敏反应,方中 麻黄、蝉衣均有脱敏作用,此二药善治荨麻疹亦基于此。石苇利水通淋,市场上有石苇单味药制成的肾炎片;实验研究证明土茯苓有消除尿蛋白的作用;益母草活血,能扩张肾微血管,有利于消除尿中红血球。这是选择此三药的根据。
临床体会,本病之水肿,不可用利尿之药。利尿药对心源性、肝源性水肿可用,可减轻心脏负担,改善全身症状。而对本病用利尿药,则易加重肾脏负荷,破坏肾脏,有过无功。本方所选石苇、土茯苓意不在利尿,而在祛 湿通淋,是按现代药理而用,而且此二药的利尿作用也很微小。
曾治一肾炎患者,前医先投五苓散不效,后改投八正散亦无功,束手无策时,又套用治慢性肾炎的六味地黄汤,病情反而加重。余接诊时,用上方治疗半月而愈。从这一病例足以说明,本病之水肿用利尿的办法是不妥的,也算是狂夫之言,愚者之一得吧,仅供同道参考、验证。
(王仲举马继文)
苦防洗剂治手癣
手癣又称“鹅掌风",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传染性皮肤病。本病多因肺脾两虚、外感风毒、内郁湿热,致使经络
匕
气血不畅,导致肌肤失养所致。
〖床表现〗此病多发于手指尖端的屈面和手心。起病部位可见皮下小水泡,日久泡破,叠起白皮,皮肤粗糙,逐见增厚,附有鳞屑,时而脱皮,但边缘清楚,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感,久则发生皮肤破裂之疼痛钻心,甚则手 掌及手指失去弹性,指头屈伸不利。
o台法〗清热解毒、润燥活血、燥湿止痛。
〔方药〕苦参30克防风30克川椒10克当归30克土茯苓30克白藓皮40克枯矾10克黄柏巧克
〔用法〕上药放人砂锅或瓷盆中,加水巧00毫升,煎 至500毫升,趁热熏其患手,至药液不烫时则可浸洗患处。此时可反复浸洗,直至药完全冷时为止。每日洗2到次,1 剂可用两天,两剂为一个疗程。
〖体会〕此法简便易行,经济实用,疗效显著。本方对角化过度的手癣,用药仍然有效,若能坚持到10到5个疗程,就可收效。
(张长安马仰真)
治疗冠心病方
冠心病属于中医胸痹范畴。古法多以温阳散寒、降气豁痰为治,多主张活血祛瘀为法。吾师王雅轩先生认为: “古法今法均有效,关键在于对症。今法无疑是一发展,是一提高。实践证明,活血祛瘀是有效的。该病多见于中老
〔、
年,临床酌加补肾之品,效果会更好。"鉴于这一想法,王老自拟一方如下:
〔方药〗冠心病方:
丹参30克当归10克川芎] 0克 桃仁10克红花6克桑寄生30克
气虚者,加党参、白术各巧克,用人参更好;阳虚者,加桂枝、附子、炙甘草各10克;痰盛者,加薤白、半夏、全瓜蒌各10克;阴虚者,加生山楂30克,麦冬、甘草各 10克。
〖适应证〕冠心病,症见胸闷、胸痛者,心肌梗死者不适宜。
〖体会〕冠心病是当今社会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一种病,是国家医药卫生事业重点研究、攻关项目之一。晚近应用活血祛瘀治疗,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但如果单纯用活血化瘀,千篇一律,统用一方,则临床又不尽如人意。所以,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即在活血祛瘀的基础上加用温阳散寒、补气扶正、理气豁痰、滋阴养阴等法,才是最理想的、最有效的治法。本方及其加减即体现了这一治法。
冠心病多见于老年人。而祖国医学认为,人之老年,均是肾气不同程度的虚衰所致。显然,就其本质言,冠心病与肾虚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本方配有桑寄生补肾。临床尚可选用淫羊盐、菟丝子、肉桂。
本方之所以选用桑寄生,另有其深意,即除取其补肾之外(本药补肾不温不燥,不滋不腻),还结合现代药理研究,认为本药有软化血管、降压的功效而选用。
证 丿
现代医学认为,冠心病系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影响 心肌供血的一种疾病。可见,当今医家,如能从中西医双重理论择药,才是最佳组方方法。
(王仲举)
苍耳散的临床应用
苍耳散是治疗鼻窦炎(中医称鼻渊)、过敏性鼻炎的特效方。过去为口服剂,笔者改为鼻纳剂,既方便,又提高了疗效,特此介绍如下:
〔组成〗苍耳子6克白芷3克辛夷3克
〖制法组成〗上药共研细末,过100目筛备用。
〖功效〗祛风散寒,通窍止痛。
〔适应证〗风寒感冒头痛,遇寒喷嚏频频,或鼻痒,或流涕(清涕为寒,浊涕为热),或因鼻炎而引起的眉棱骨疼痛,脉象缓。
〔用法〗用湿棉球蘸药粉,并使药粉充分揉人棉球内,塞人患侧或双鼻孔。过松易脱出,过紧易影响呼吸,适宜为度。每4小时更换一次,睡眠时忌用。
〖加减〗如头痛甚者,加细辛3克;鼻塞甚者,加牙皂 3克;有黄浊涕者,加川连5克;久病不愈者,加麝香1 克。此方对鼻息肉也有效。
(李平善
名 诳
番泻叶直肠给药的临床应用
番泻叶又名洋泻叶、泻叶,产于我国南方、印度西部及尼罗河流域等地。味苦性寒,含有泻酸,对直肠有直接作用。其主要功效是消食滞、通大便,除肠中之污秽。对儿童和不便服中药的患者,采取灌肠的方法,治疗以下疾病,收到满意效果。
急性肠胃炎
因本病呕吐严重,服中药确有困难,所以用番泻叶20 克加开水300毫升,浸泡20分钟后去渣取汁,置放到温度略低于体温时,以液灌肠,每日1次。一般]、2次即收效或痊愈。
本方法主要适用于热痢、疫痢和噤口痢。用番泻叶加川黄连煎汁灌肠,疗效迅速,令人满意。其方法是先将川黄连9克加水500毫升,煎取药汁450毫升,再加人番泻叶 20克,最后煎取400毫升,去渣,为1日量。温度略低于体温为宜,分两次(上、下午各1次,每次200毫升)灌肠。
1
0980 名
古牧不送
用抗生素治疗收效不明显的患者,用番泻叶20克,方法、剂量同前,可收到满意效果。
、肝硬化水
多数患者大便不畅,不思饮食,痛苦非常。灌肠后,患者饮食增加,腹水大减,精神明显好转,但不宜常用(方法剂量同前,隔日用1次)。
〖体会〕番泻叶是一种药源广、价格便宜,对于某些疾病疗效可靠的良药,尤其是对于不便服中药的患者,应用本方本药治疗,其意义更大。急性肠胃炎多因水食停滞,致清阳不升,浊气不降,以致上吐下泻,用番泻叶灌肠,除肠胃中污秽,污除秽泄,气机复常,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呕吐泄下自然痊愈。
热痢、疫痢、噤口痢三种痢疾,究其原因主要是湿热相蒸,或因热求凉,或过食生冷瓜果,以致伤湿停积,脾胃气机阻滞,内外不得宣通,遂发本病。故用黄连清肠中之热邪,并有杀菌之功效;番泻叶泻下除污秽,二者配伍,使肠中热邪随粪便排出,病情迅速好转,下痢很快停止。高热不退患者,是因热邪过甚,番泻叶可清热邪,取其 “釜底抽薪"之意,胜于扬汤止沸。至于肝硬化腹水患者,多兼便秘,故而腹水更甚,用本法泻下,大便通畅,污浊之气祛除,腹水随之减少,患者自然饮食增加、精神好转。
但泻后需调理脾胃,以治其本。
(李昌荣
185
老 证
一把抓治岔气
岔气是临床常见之病症,因出力不当气结而引起胸胁疼痛、呼吸受限的一种病症。应用一把抓治之可奏立竿见影之效。
〖操作方法〗令患者坐在靠背椅或背靠墙坐稳后,医者一手紧握患者患侧手腕使臂与肩平,用力由外向内拉上臂,同时医者用另一手大拇指紧压患侧云门穴处之臂动脉。然后令患者深呼吸三次,第三次将气吸饱憋气片刻后,令患者猛然用力咳嗽,并且医者将压迫之拇指,拉紧之手腕突然同时放开,反复三五次即可解除病痛。
(张百伟)
大黄、芒硝临床运用休会
治疗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方用茵陈蒿汤加味方中,大黄和芒硝可用至30多剂,黄疸始退。隔日不用则出现便秘,上腹有灼热感,粪为灰白色。
治疗固性、神经性头痛
大便燥结,七八日一行,在逍遥散方中加大黄10克,大便通,头痛除。
86
四80
治疗牙周炎
然 证 》丿
牙龈肿痛,痛不可忍,烦躁不安,大便秘结,苔黄燥,脉沉实,服一剂大便通,肿胀疼痛缓解,二剂痊愈。
凡阳明腑实证引起之内热,必须以苦寒清里热为主,特别是火热在上焦,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运用芒硝、大黄有捷效。
(任建勋)
择时服药点滴
综观历代医籍,择时服药其法有:补阳药、利水行湿药、催吐药,宜清晨服;解表发汗药、益气升阳药,宜午时服;泻下药、滋阴养血药,宜午后或人夜服;安神药宜夜卧服。
从上述服法可以看出:大凡升提外透的药物,宜于午前服用,沉降下行的药物宜于午后服用。大凡温阳补气的药宜于清晨至午前服,而滋养阴血的药宜人夜服。大凡祛 除气分之邪的药宜清晨服,而清泻阴分伏火的药,宜人夜服。
(赵本文
1874
(四80 年 老
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不同于现代医学的“月经失调",是指月经的周期或经量出现异常者,如《妇科玉尺》云:“经贵乎如期,若来时或前或后,或多或少,或月二三至,或数月一至,皆为不调。"月经不调是常见的妇科疾病,在临床上多数为月经周期的先后,经量的多少同时存在,故临床诊治,合并讨论。
月经不调多为功能性病变,但也可由子宫器质性病变,特别是肿瘤所引起的阴道不规则出血,必须注意鉴别。
月经前期
〖临床表现〗月经提前,色红质稀,夹有血块,少腹隐痛;兼头晕耳鸣,腰酸腿困,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而弦。
〖辨证〕阴虚火旺,损伤冲任。
〖治则〗滋阴清热,凉血止血。
〖方药〗生地10克地骨皮巧克 姜炭3克荆芥炭3克门茅根10克远志9克当归巧克 川芎6克生龙牡各10 克 川断9克丹皮9克水煎服。
〖加减〗若兼有肝郁可加人薄荷6克(后人)、柴胡10 克。若月经量多者,白茅根加至30巧0克。
老 证
〔体会〕月经提前,一般由气虚和血热引起。血热可分虚实两种。本证为阴虚火旺,灼于脉络,损伤冲任所致。故用二地滋阴清热;归、芎、姜炭、芥炭、白茅根调经止血;远志宁心;丹皮清血分之热;龙、牡收敛固涩;川断一味,补肝肾,肝肾得补,冲任得固,所谓“八脉隶于肝肾也”
月经后期
o 髓床表现〗经行延后,色淡黑,夹有血块,量少质稀,腰酸乏力,时而肢冷,下腹作痛绵绵,舌淡苔白,脉 迟无力。
〖辨证〗脾肾虚寒,血虚凝滞。
o 台则〗养血,活血,通阳。
〖方药〗全当归巧克川芎9克益母草巧克生地巧克乌药6克 广木香6克醋香附6克赤白芍各10克炙甘草6克
水煎服。
〖加减〗寒甚者,加肉桂6克,虚甚者,加人参10克。
〖体会〗脾肾阳虚,阳虚则寒。本证月经色量等均属虚寒之症。乌药辛温,温肾散寒;四物为基,乃养血调经;木香、香附皆为理气之品,阳气振奋,阴寒自除。
月经先后无定期
〖床表现〗经行或前或后,夹有血块,色紫腹痛,两胁胀痛,头晕少食,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细涩。
1894
证
〖辨证〗肝郁血虚,冲任不调。
〖氵台则〗疏肝理气,和血调经。
〖方药〗当归巧克川芎9克炒白芍10克柴胡6克炒白术9克 薄荷6克广木香6克丹皮巧克香附9克神曲10克焦楂巧克瓜蒌巧克竹叶2克乌梅3克甘草
6克
水煎服。
〖体会〗肝主疏泄,性喜条达。本证为肝气郁结、气机逆乱,故以逍遥散加减,疏肝理气、和血调经。临床肝郁血虚者并不少见,凡属此症,用之满意。
(白吉祥)
痛经(
痛经是指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昏厥者。
西医在临床上将本病分为原发性痛经与继发性痛经两种。以下两方均主治原发性痛经。
〖临床表现〗经前或行经第一二天小腹疼痛,并可放射至阴部和腰骶部,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或夹有膜片状样物,块下则痛减,舌质紫黯,脉沉弦。
〖氵台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一:痛经要方:
当归10克川芎6克白芍20克桃仁6克 红花6克
老
五灵脂10克蒲黄] 0克川楝子10克元胡10克香附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加减〗本方重用白芍20一30克,合甘草以缓急止痛;若偏气滞者,则重用川楝子、香附,以行气止痛;若偏血瘀者,则重用五灵脂、蒲黄、元胡以活血化瘀止痛;若偏寒凝血瘀者,则去香附、川楝子,加乌药、小茴香、官桂,以温经散寒止痛。
方二:折冲饮加减:
当归12克赤芍9克川芎6克桃仁6克元胡9克川牛膝9克香附12克丹皮6克红花6克水煎服,日服两次。
〖加减〗寒重加吴萸、乌药各6克;疼痛甚加乳香、没药各6克;热重加生地12克;气虚加黄芪巧克、党参 12克。
〖体会〕原发性痛经,亦称功能性痛经,是指盆腔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者,多见于未婚或未孕妇女。本病症发生多因宫颈口或宫颈管狭窄,或子宫过度倾曲,或子宫内膜呈片状排出致经血排出受阻,行而不畅,不通则痛所致。
以上两方能活血行瘀、理气止痛,以促进宫内经血的流畅,通则不痛。根据多年临床观察,对于功能性痛经确实具有满意的疗效。
临床使用时,当随着病情的变化而加减进退之。在服法上,应于经前一周开始服用2到剂,连服3个月经周期,即可达到经行痛减或痛止之目的。另外,用药期间除忌食
191 4
(1980 名
生冷外,还应注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
(郑蕴芝李义杨来祯)
痛经(
本病是妇科常见证,以月经初潮后2、3年的青年妇女为多见。西医在临床上将痛经分为两种:一种是原发性的(亦称功能性痛经);另一种是继发性的。痛经的临床表现特点是: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而呈周期性。
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把痛经归纳为虚实两个类型。
实锟
〖临床表现〗经前数日或经期小腹疼痛,按之疼痛更甚;经色紫黯有块,经量少。经后疼痛减轻或消失,舌质黯或见瘀点,脉弦。
o台法〗理气、化瘀、止痛。
〖方药〗八物汤:
当归巧克川芎9克赤白芍各10克 生地巧克川楝子9克木香6克槟榔6克元胡] 0克水煎服。
〖加减〗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者,加吴茱萸12克、桂枝9克、肉桂6克;平时带下色黄或有秽臭、苔黄腻、脉》192
《,丿弦数者,加败酱草巧克、薏苡仁巧克;胸胁、乳房胀痛加香附9克、郁金9克。
虚钲
〖拖床表现〗经期或经期后小腹绵绵作痛,喜柔按,月经量少,神疲乏力或见头晕、耳鸣、腰酸,舌苔薄白或薄黄,脉细弱或细数。
〖氵台法〗补气血,益肾、养肝、止痛。
〖方药〗圣愈汤加味:
人参6克黄芪巧克熟地20克当归12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阿胶珠12克元胡6克香附6克甘草6克
〖加减〗月经量少、质稀、色淡,面色萎黄者,加人参用量至10克、白术10克;五心烦热、头晕、耳卩鸟、盗汗者,加地骨皮6克、山茱萸10克、旱莲草10克。疼痛较剧者,加五灵脂5克。
〖体会〗本病的发生与情志、起居、六淫外邪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发病机理一般以“痛则不通"概括之。其临床论治则在于使其“通而不痛"。不通之因,有虚实之别。实者多责于寒、热、湿以及血瘀气滞,虚者多责于气血亏虚、肝肾不足。然而由于妇女本不足于血,即或因实证为痛,亦常兼不足,如肝郁血虚、肝郁脾虚等。又因气血本虚,血少不畅,运行不利,便是虚中有实的痛经证。所以痛经挟虚者多,全实者少。
辨痛须结合月经情况和疼痛的性质以审虚、实、寒、热。《丹溪心法.妇人》指出“经候过而作痛者,气血俱虚
1934
o、80
也"。“经将来作痛者,血实也"。《傅青主女科.调经》以 “经水未来先腹痛",“经前腹痛属实",“行经后少腹疼痛" 属虚。这都扼要地指出了痛经须与月经情况相结合。疼痛喜按,疼势缓慢者属虚;疼痛拒按,痛势较剧者属实。疼痛喜暖者属寒,疼痛喜冷恶热者属热。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在治疗痛经时,要认真辨证虚、实、寒、热,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白吉祥)
经行咯血
经行咯血极为少见,因每逢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周期性的发生咯血。以经血倒行逆上,故属“逆经"范畴。
〖临床表现〕经期咯血,咽喉部不适,稍咳;伴胸部憋胀,骨蒸潮热,口干舌燥,精神疲倦,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润肺止血。
〖方药〗百合固金汤加减:
百合巧克炒生地巧克元参] 2克生白芍10克白芨
9克麦冬巧克浙贝母12克丹皮10克黄芩10克焦栀子 10克
〖体会〗经行咯血,悉山肾阴亏损,虚火上犯于肺,肺络受伤,脉络破损而致咯血。肾脉贯膈人肺循喉,故临床常以滋肾润肺的方法给以治疗。
方中百合、麦冬、贝母润肺生津,生地、元参、白芍、 1
丹皮滋阴凉血,白芨宁络止血,栀子、黄芩清肺泻火。全方共奏滋肾阴,清肺热,凉血止血之效。
四88年10月] 3日曾治一例,患者主诉于当年5月份始发,每值经来潮则咯血,经检查,血常规、血沉均正常,胸部拍片未见异常,前来就诊。诊断为经行咯血。用上方4 剂咯血减少,效不更方,予前方5剂而愈,再未复发。
(王平脸)
经期感冒
经期感冒,是指成年妇女每逢月经来潮前,出现周身酸楚不适,头痛,发热等,若感冒样,经期一过,则症状自解,如此反复数月以上者。
〖临床表现〗周身酸楚,神倦乏力,头痛,鼻塞,流涕;或发热、汗出、恶风;或咳嗽、喷嚏。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滑无力,或浮缓而弱。
〖氵台法〗补气养血,调和营卫。
〖方药〗芪归桂枝汤:
黄芪巧克当归6克桂枝10龙白芍10克炙甘草5 克生姜3片大枣4枚
水煎服,早晚饭后各1次。
〖加减〗若见面红肌热、口渴、脉象洪大而虚者,加银花巧克、连翘12克。
〖体会〗经期感冒,并非经期感受风寒等外邪所致,而
195
证
是由于劳倦过度、气虚血弱所致。劳倦内伤,损伤元气,致使脾胃虚衰,阴血化源不足。因此,每遇经期,阴血更亏,营卫不和,故感冒时发。
若治以疏解表邪之法,则难以取效,而务在补养气血,谰和营卫。依照气血互生之理,本方重用黄芪大补脾肺之气,以助生血之源。更用当归养血和营,以使阳生阴长, 气旺血生。桂枝一味,外证得之,能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能化气和阴阳。本方共奏补气养血,调和营卫之功。
气血旺,营卫调,故经期感冒自愈。
(王思曾)
崩漏
崩漏是妇产科常见疾病之一。其致病原因繁多,病机复杂,在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常常是因果相干,气血同病,多脏受累,更因其反复难愈,因此被视为目前妇产科临床 上的一种疑难疾病。现代医学所称的“功能不良性子宫出血",因其临床表现多与中医之“崩漏"相类,故常按照崩漏进行辨证施治。
历代医家对崩漏极为重视,在其发病机理和辨证论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般认为,崩漏的发生,多与虚、热、瘀有关,而在治疗方面,倍受推崇的是,塞流、澄源、复旧三法,从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崩漏辨证施治理论体系。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许多名老中医不仅继承了传统中医的特点,而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丰富和发展了中医传统理论。以下是8位老中医的治崩经验,各有千秋。
崩漏常因歉虚,调肝补肾兼健脾
l.肝肾亏损
〖临床表现〗阴道不规则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净,经色鲜红,夹有血块;伴腹痛,汗多,精神疲倦,腰背酸痛,头晕咽干,口燥,面色苍白,小便黄,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数而弦。
o台法〗滋养肝肾,固冲摄血。
〖方药〗安冲汤:
生黄芪30克焦白术巧克生龙骨21克生牡蛎21克生白芍巧克茜草9克菟丝子18克川断18克海螵蛸12 克生地10克水煎服。
2.肝肾不足
〖临床表现〗阴道不规则出血,淋漓不断,或量多势 ;伴精神不振,头晕眼黑,肢倦乏力,腰困如折,面色晦暗,舌体胖嫩,苔白略腻,脉细数无力。
〖氵台法〕健脾补肾,益气摄血。
〖方药〗益肾健脾汤:
熟地炭21克生黄芪30克升麻10克川断30克党参巧克金樱子18克菟丝子巧克生山药20克莲房炭巧克 水煎服。
197
老
〖加减〗血块多者,加益母草,血色鲜红者,加早莲草;血量特多者,加阿胶、五倍子、人参、棕榈炭;腰酸困者,加狗脊、杜仲;腹痛因寒者,加艾叶、姜炭;腹痛因热者,加川楝子、丹皮炭。
〖体会〗
o)关于崩漏的成因,《素问,阴阳别论》曰:“阴虚阳搏,谓之崩。"所谓阴虚阳搏,笔者理解为肾阴虚损,阴不维阳,从而导致肝火和心火偏亢,阴阳失衡。其中以阴虚为本,阳亢为标。主要为肾虚,而以肾阴不足为多,临床上虽会出现某些热象,但往往是一种虚热。此外,崩漏一证仍与肝、脾的功能失调有关,肝失疏泄,气血逆乱,则形成崩漏。若脾虚统摄无权,血不归经而外溢,也可形成崩漏。因此,崩漏一证与肝、脾、肾三脏的关系最为密切。
(2) 从辨证上来说:“虚"是病变的本质,“热"或 “瘀"是病变的现象,所以,笔者在治疗中也相应地以补虚为主。《傅青主女科》中指出:“必须于补阴之中,行止崩之法。"这是多年来笔者运用古人治疗崩漏的基本原则。临床上灵活掌握以上法则,相互配合使用,方能收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3) 崩漏的治法很多,自金元以后,大多数医者以 “脾统血"的机理,采用补脾摄血之法治疗,往往在出血期,取效一时,但容易反复发作,不能根治。多年临床体验必须健脾益肾,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4) 安冲汤是中医治疗妇人月经不调的传统方剂,尤 198
老
其对日久不愈而因肝肾不足、冲任虚损、气阴两亏、阴虚内热导致的崩漏较为适用,确有味少而精, 品多用,配合严谨,面面兼顾之特点。尤妙在少用固涩之药,更不使用炭类药物止血,反以消瘀血以塞其流,固肾养血,顺肝益气之法,使血归其源而奏止崩之效。
笔者曾运用此方加减,治疗崩漏40多例疗效满意,尤其对西医妇科诊为“无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出血者",效果显著。
1988年曾治疗1例14岁女学生,患血崩半年,就诊时不能坐立,血如泉涌,不能正常上学,经用安冲汤加莲房 炭巧克,连服5剂出血停止,诸证好转,唯感纳食不馨。守原方加大枣5枚,焦三仙各12克,继服5剂后痊愈。以后随访,月经正常,未再复发。
(5) 根据多年的临床观察,崩漏一证属脾、肾两亏者居多,依据肾为先天之本,主冲任,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故自拟“益肾健脾汤"临床上灵活加减,确有立竿见影之效。本方以补肾健脾,益气摄血为主。适用于崩漏日久,脾肾两亏,冲任不固之证。
笔者在临床上运用此方加减治疗久治不愈的顽固性崩漏证52例,均有立竿见影之效。其中1例中年妇女,因阴道不规则出血两月余,人院行刮宫术后血止。出院1周后复感腹痛下血不止,因其表现为脾肾两虚,遂投益肾健脾汤加何首乌巧克、仙灵脾12克,2剂后出血减少,4剂后血止。因感头晕、眼黑、耳鸣,守原方加龟灵集1瓶。5剂后
1
名
以大枣、桃仁调理1月余,月经正常,崩漏告愈。
(6) 根据前辈和笔者多年的临床经验,除心脾两虚型可少用当归、川芎外,其他型出血一般不宜用。当归虽说是补血“圣药",但实践证明不能用于崩漏证,否则反会增 加出血。
《景岳全书》中说:“当归气辛而动,故欲其静者当避之。"而川芎之散动,尤其合当归,用于崩漏同样增加出血。《济阴纲目》《张氏医通》都曾提到当归不宜用于止血,很值得我们参考。
0)对虚热患者,阴虚生内热,凉血清热药要慎用。临床常遇到大出血的病人,往往热随血泄,故要详细辨证,稳妥地以养阴为主或养阴与清热并用为宜。
(8) “瘀血不去,新血不得归经"。属气血瘀阻型患者,一定要严格地分阶段治疗,可用祛瘀药,但不是本病的根本治法,更不能长期采用。因为去瘀以止血,只属于塞流或澄源的范畴,决非复旧固本的原则。
(9) 崩漏一症是妇科中较为常见而复杂的病,特别是青少年女子。现代医学常以激素类药物来调整机体的内分泌,虽能达到止血目的,但药后不久往往易反复,不够理想。如能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韩国珠)
瘀则血不归经,从亿瘀止血
〖临床表现〗阴道不规则出血,色紫黑,有块,小腹疼 痛而拒按,舌质紫暗,边有瘀斑,苔薄白,脉沉涩。
200
( 名
〖氵台法〗活血、化瘀、止血。
〖万药〗化瘀止血煎:
王不留行30克血竭6克丹参巧克莪术9克三七参(另包冲服)3克茜草炭 克乌贼骨13克石榴皮10克山楂巧克赤芍12克水煎服。
〖体会〗崩漏病因复杂,但血瘀者尤为多见。因妇女以血为本,各种原因所致的脉内血行不畅,或血溢脉外等均可成为“瘀血"瘀阻冲任,血不归经,发为崩漏。在治疗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血实宜决之。"指出了治疗瘀血之大法。张山雷谓:“血色紫瘀成块成片,当用行滞消瘀之法。"也指出了瘀血宜通宜行。
“化瘀止血煎"实有活血、化瘀、止血的功效。方中王不留行、血竭、赤芍、莪术、山楂、丹参活血化瘀;三七参、茜草炭止血;乌贼骨、石榴皮涩血而不留瘀。诸品合用可使瘀祛脉通,新血归经则血止病愈。1985年以来,我们采用本方治疗西医诊断为功能性子宫出血的崩漏患者45 例,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其中数例中年妇女,经西医用激素,人工周期及止血药物等治疗,效果不佳,用本方7、
201
o 四80 匕
舌淡红,脉大而虚。
〖氵台法〗补气、摄血、固冲。
〖方药〗举元煎:
炙黄芪30克焦白术巧克党参12克炙甘草6克升麻10克
水煎服。
〖加减〗出血不止者,加三七参2克,研末冲服;五心烦热、腰酸腿软者,加阿胶珠8克、山萸肉12克、青蒿12 克、生地黄巧克;少腹胀痛者,加柴胡10克、元胡12克;头晕心悸失眠者,加茯神10克、枣仁巧克、元肉10克、远志10克,或改用归脾汤,以补益心脾,引血归源。
〖体会〗脾主中气而统血,脾气健运则血循常道。否则,脾气虚弱,统摄失职,血不循常道而下溢致崩中漏下。
本方黄芪、白术、党参、甘草、升麻合用,具有益气健脾、升提中气的作用,气升则血升,不治血而血自止。
(张保富任建勋)
、崩漏迄用益母壳,缩止血效果好
1-血瘀崩漏
〖临床表现〗经血非时而下,时下时止;或停闭日久又突然崩中下血,继而淋漓不断;有血块,少腹冷痛,色黯,
舌质黯,脉涩。
〖氵台法〗活血祛瘀,缩宫止血。
〖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味:
小茴香9克干姜6克元胡9克
02
当归9克 川芎9克
老
官桂6克赤芍] 0克生蒲黄(另刨9克炒灵脂9克没药
9克枳壳10克益母草30克棕炭12克
2.气虚崩漏
〖临床表现〗经血非时而下,崩中,继而淋漓不断,血色淡而质薄,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面色觥白,四末不温,舌质淡苔白,脉沉弱。
〖治法〗益气健脾,升阳止血。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味:
黄芪10克甘草9克党参10克当归10克陈皮10克升麻6克柴胡6克白术10克枳壳10克炒益母草30克棕炭12克
〖体会〗根据多年临床实践,子宫功能性出血多瘀多虚,瘀则新血难安,虚则气不摄血,故多用上法论治,并 重用益母草、枳壳,缩宫止血,疗效甚佳。
(张百伟)五、治崩不僉纯止血,求因固本治当先
1.实热型
〖临床表现〗突然出血量多,色深红,心烦口渴,大便秘结,小便发黄,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有力。
〖治法〗清热凉血,固崩止漏。
〖方药〗生地巧克黄芩炭巧克焦栀子10克炒地榆
20克小蓟20克侧柏炭10克血余炭5克甘草3克水煎服。
若证见漏下日久、时多时少、面色淡红、口干唇红、
《 匕 证
午后潮热、头晕耳鸣、心烦不寐、舌红少津、脉细数无力,为阴虚血热。治宜滋阴清热、固崩止漏。在上方的基础上,加早莲草30克、女贞子10克、地骨皮10克、龟板胶 10克。
2.血瘀型
〖临床表现〗阴道下血,紫暗有块,少腹疼痛拒按,脉沉弦或涩,舌边有瘀占
o台法〗活血行瘀,养血止血。
〖方药〕丹参巧克生蒲黄10克血余炭6克五灵脂] 0 克
水煎服。
3.气虚型
〖临床表现〗崩中下血,或淋漓不断,色淡不红,食欲 不佳,腹胀便溏,苔白而膩,脉虚细无力。
〖氵台法〗补益中气,健脾摄血。
〖方药〗黄芪30克党参12克生山药20克炙甘草3克水煎服。
4.肾虚型
〔临床表现〗出血淋漓不断,亦可暴注下血,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精神不振等。偏阳虚者,见形寒肢冷、便溏、尿清长、脉沉细、舌淡苔白。偏阴者,见五心烦热、失眠盗汗、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无力。
〖氵台法〗补益肾气,固摄止血。
〔方药〗生彘30克山药30克山萸肉巧克杜仲12克川断12克枸杞巧克棕榈炭10克炙甘草3克韩2
水煎服。
偏阴虚者,加旱莲草20克、龟板20克。偏阳虚者,加鹿角胶20克、菟丝子10克。
〖体会〗崩漏一症,病因有虚、热、瘀之不同,病势有缓急之分,程度有轻重之别,对其论治,历来受到医家重视,提出不少治法理论和经验。
多年来,笔者遵循“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辨其证属虚、属热、属瘀,以治其本,收到较满意的效果。如气虚崩漏,病变在血,而选用党参、黄芪、山药、炙甘草,一派气分药物,以益气健脾,使脾气旺、中气足,血自能摄,崩漏自愈。正所谓“见血休治血,当先调其气"也。
(王凤英)
病有衆热虚卖,治宜锟求因
1.气虚崩漏
〖床表现〗暴崩下血,或淋漓不断,色淡质稀,体倦乏力,头晕目眩,纳呆便溏,脉虚细,舌淡胖或有齿印。
〖氵台法〕益气固本,养血止血。
〖万药〕益气止崩汤:
炙黄芪50克党参30克炒白术巧克炒山药巧克生地炭12克炙甘草6克仙鹤草30克阿胶珠巧克艾叶炭6 克茜草根10克水煎服。
〔加减〕出血量多加升麻炭10克,纳呆加麦谷芽各10 克、陈皮10克;便溏加补骨脂10克,腰酸加川断10克、
205
杜仲炭10克。
2.血热崩漏
〖床表现〕阴道出血量多如崩,或淋漓日久不断,色紫红或鲜红,质黏稠,有秽臭,口苦咽干,便干溲赤,脉滑数或细数,舌红苔黄。
〖治法〗清热凉血,止血调经。
〖方药〗凉血固经汤:
生地炭巧克丹皮炭10克黄芩10克黄柏10克栀子炭] 0克炒白芍20克甘草6克地榆炭30克仙鹤草30克龙牡各30克水煎服。
〖加减〗虚热去黄芩、黄柏,加旱莲草20克、女贞子巧克;便秘加酒军10克、元明粉10克;口干渴加麦冬巧克、花粉10克。
3、血瘀崩漏
〖床表现〗阴道出血,量多势急,或淋漓不断,挟有血块,少腹胀痛拒按,或胸胁胀痛,脉弦涩,舌紫黯或舌边尖有瘀点
〖治法〗活血化瘀,止血调经。
〖方药〗化瘀止崩汤:
益母草30克地榆炭30克茜草炭巧克三七参4克丹参炭30克香附炭巧克炒当归巧克焦白芍20克大黄之咫8克
水煎服。
〖加减〕腹胀加枳壳10克、青皮炭10克;腹痛有寒加 06
医
艾叶炭6克、姜炭10克;腹痛有热加川楝子炭巧克、丹皮炭10克。
4.冲任虚寒崩漏
〖临床表现〗出血量多或淋漓不断,色淡红或偏黯,腰膝酸软,面色紫黑,头晕目眩,畏寒肢冷,大便溏泄,小便涩长,脉沉细而弱,舌淡苔薄白。
o台法〗调养冲任,温肾止血。
〖方药〗调冲汤:
熟地炭20克炒山药20克鹿角胶(冲)10克阿胶珠(冲)10克赤石脂10克艾叶炭5克山萸10克枸杞10克菟丝子30克炙黄芪巧克杜仲炭巧克水煎服。
〔加减〕量多加血余炭10克、煅龙牡各30克;便溏加 煨豆蔻10克、煨诃子10克;四肢冷加党参巧克、附子6 克;腰酸加杜仲炭10克、川断巧克。
〖体会〕本病发生虽致病原因繁多,但临证治疗时应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灵活掌握塞流、澄源、复旧三法。
o)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出血过多,应先治其标,以益气固摄、塞流止血为先,必要时急煎独参汤救脱,出血量少时以澄源为主。详细审证求因,确切地立法用药。血止后,则应益气养血,以助血源,达到复旧之意。
(2)在药物的应用方面,因于虚者,补而止血,宜重用补气药,如炙黄芪可用至50克、党参30克,意在益气摄
207
效
血。同时选用熟地炭、杜仲炭、鹿角胶、阿胶珠、茜草炭、艾叶炭、仙鹤草等收敛止血药物以固冲塞流。因于热者,清而止之,常以黄芩、黄柏、栀子凉血止血;地榆、煅龙牡收敛止血。热盛阴伤,可用生地炭、丹皮炭、旱莲草养阴、凉血、止血。因于瘀者,祛而止之,常采用大黄炭与三七参合用,长于止血而不留瘀。
需要指出的是:在活血化瘀时,要兼顾气分。盖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故选用当归、香附等温性的活血行气药,取血得热则行,气行则血行之音、0
(秦荣华)
带下病指妇女阴道分泌物量多,连绵不断的症状而言。其有青、黄、赤、白、黑带的不同,临床以白带、黄带、赤白带较为常见。本病多见脾虚湿滞、肝郁化火、肾气不固、湿热湿毒等证。治疗多以健脾利湿为主,结合临床见证应用滋水清肝、温肾扶阳、清热解毒、固涩止带等治法,收效满意。
脾虚浞带
〔临床表现〗带下量多,色白质稀无臭味,面色觥白,四肢不温,精神疲倦纳呆,便溏,眼睑和下肢浮肿,舌淡苔白腻,脉缓弱。
》2
老 医
o台法〕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方药〕完带汤加味:
炒山药30克炒白术30克党参巧克黑芥穗2克苍术10克炒白芍巧克柴胡2克陈皮5克车前子10克甘草3克海螵蛸巧克生龙牡各20克
〖加减〗中气虚弱者,加炙黄芪巧克、炙升麻3克;胃纳不佳者,加炒苡米30克、焦谷芽10克、炒鸡内金6 克;大便溏泻者,加炒扁豆10克、煨豆蔻10克;小腹痛 者,加艾叶3克、香附10克;腰背酸痛者,加炒杜仲10 克、川断10克、桑寄生10克;带下色白如崩者,加巴戟 10克、金樱子10克、芡实巧克。
肝郁亿火
〖临床表现〗带下赤白量多,或夹血丝,精神抑郁,烦躁易怒,两胁胀痛,口苦咽干,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o台法〗滋水清肝,化湿止带。
〔方药〕滋水清肝散加味:
炒山药20克生地巧克生白芍20克炒栀子] 0克 丹皮10克柴胡3克茯苓20克龙胆草6克黄芩10克车前子(另包)10克旱莲草20克
〔加减〗小便涩痛加滑石巧克、甘草梢6克;赤带较多加茜草炭10克、阿胶珠10克;口渴甚则加石斛] 0克、 天花粉10克;便秘加生大黄10克、瓜蒌仁20克。
209
匕 i正
肾气不固
〖床表现〕白带量多清冷,状如鸡子清,无臭味,终日淋漓不断,面色晦暗,小腹有冷感,大便不实,小便频数或不禁,腰酸如折且夜间尤甚,舌淡苔白,脉沉细而迟,尺部更甚。
〖治法〗温肾扶阳、固涩止带。
〖方药〕右归丸加减:
熟地巧克山萸肉10克炒山药巧克菟丝子20克枸杞10克炒杜仲10克鹿角胶10克炒川断巧克金樱子巧克制附子6克生龙牡各20克海螵蛸巧克
〔加减〗命门火衰,五更泄泻加补骨脂] 0克、煨诃子 10克;小便失禁加桑螵蛸10克、益智仁10克;气虚加炙黄芪巧克、党参巧克。四、湿热湿素
〔临床表现〗带多色黄黏稠,或赤白相杂,兼有秽臭,或带下如米泔样,外阴瘙痒,灼热疼痛,口苦咽干,小便黄赤,大便不爽,甚至发烧、持续性小腹痛及腰骶部胀痛,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止带,佐以活血化瘀。
〖方药〗加减止带方:
猪苓6克茯苓巧克泽泻10克车前子(另包)10克茵陈20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栀子10克黄柏6克牛膝10克上茯苓20克
210
《。
〔加减〗热甚发烧、带下量多呈脓样、少腹痛者(常见于急性盆腔炎),可加蒲公英20克、鱼腥草巧克、银花20 克、丹参20克,加强清热作用,并加红花6克、三棱6克、莪术6克;活血化瘀,加乳香、没药各10克,理气止痛。
〔夕卜用方〗蛇床子20克苦参10克百部10克枯矾10 克黄柏10克白藓皮10克艾叶6克菊花20克
〖加减〕如为滴虫性阴道炎,可加酸性药乌梅10克;若系霉菌性阴道炎,加芒硝10克。
〖体会〗带下病的病因主要是湿邪下注,病位在任带脉,相关的脏腑是肝、脾、肾。其病机是脾失健运、湿邪下注、任脉不固、带脉失约所致。本病的辨证应抓住带下量、色、质、气味的异常及局部不适感,再结合全身伴随症以及脉象、舌苔加以综合分析。治疗上着重利湿止带。虚证宜补宜涩,其中脾虚湿滞者,以完带汤为主,肾气不固者,用右归丸加味;实证宜清宜利,而不能过早过多使 用固涩药,恐其恋邪;临床上如肝郁化火,用滋水清肝散;湿毒证用加味止带汤。另外,外洗药也是治疗本病的一个重要方法,不可忽视。
(秦荣华)
、Il三
妊娠后6一12周左右,出现头晕厌食、恶心呕叶、恶闻食气,或食人即吐、体倦懈怠、嗜食酸咸等证者,称为恶
211
效阻。临床应辨证论治。
、痰涎壅滞
〖拖床表现〗妊娠初期,头重眩晕,恶闻食物,或食人即吐,全身乏力,倦怠嗜睡,时有痰涎或口淡黏腻,苔薄腻,体胖大,脉弦滑无力。
〖治法〗健脾和胃,化痰理气。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党参巧克炒白术10克茯苓12克炙甘草5克半夏
10克陈皮10克广木香6克砂仁6克炒白芍] 0克苏梗 ] 0克炒山药巧克炒乌梅10克
〖加减〗腰酸加炒杜仲10克、川断巧克、桑寄生巧克;便溏加补骨脂10克、炒扁豆] 0克。
肝经郁执邪热犯胃
〖仓床表现〕妊娠初期,呕吐酸水或苦水,纳呆泛呕,嗳气口苦脘闷胁痛,时有潮热烦躁,睡眠欠安,大便干燥,苔黄腻,舌质偏红,脉弦滑而数。
〖氵台法〗清肝和胃,泄热止呕。
〖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
姜黄连5克姜竹茹10克姜半夏10克陈皮6克茯苓 ] 2克生甘草5克炒枳壳6克黄芩10克炒白术] 0克炒白芍巧克
〖加减〕便秘加瓜蒌仁巧克;头晕加生石决明20克、杭菊花] 0克。
212
、湿邪中阻,痰阻气滞
〖临床表现〗妊娠初期,恶心呕吐痰涎,胸闷纳呆,头晕头重,肢体倦怠,或畏寒肢冷,苔厚白腻,脉弦滑。
〖氵台法〗理气化痰,和胃降逆。
〖方药〗二陈汤加减:
盐香10克半夏10克陈皮6克茯苓] 2克炙甘草3克砂仁3克苏梗6克厚朴4克炒枳壳5克佛手10克
〖加减〗呕吐较甚,嗳气频作加旋覆花10克(后下)、代赭石12克、姜竹茹10克。
、胃不足,津耗伤
〔临床表现〗妊娠呕吐日久,形体消瘦,口干欲饮,饮人即吐,胃中灼热,便秘尿少,脉细数,舌红少津。
〖氵台法〗滋阴生津,养胃止呕。
〔方药〗增液汤加减:
细生地] 2克麦门冬10克石斛] 2克炙甘草3克 西洋参3克姜黄连3克姜竹茹6克生白芍巧克代赭石巧克伏龙肝30克乌梅6克
(体会〗恶阻是妊娠期间出现的一种常见病,若治疗不及时或失治、误治,则可导致多种妊娠病,严重影响孕妇身体健康和胎儿的正常发育。发病机理如《妇人良方》曰: “妊娠脾胃虚弱,夹气而痰涎内滞,致病恶阻。"《妇科辑要》亦曰:“精血养胎,无以摄纳肝阳,而肝阳易升,肝之经脉挟胃,肝阳过升则饮食自不能下胃。
213
C
((、) 证
综上所述,说明恶阻之产生,不外孕妇素体肝、脾、胃三脏虚弱,孕后痰热上逆,胃失和降所致。治疗时,根据临床辨证,常采用健脾和胃、清肝泄热、滋阴生津、理气化痰、降逆止呕等法。常用方剂为香砂六君子汤、黄连温胆汤、增液汤、生脉散、旋覆代赭石汤等化裁。如脾胃素虚、冲气上逆所致,治疗选用香砂六君子汤不仅能健脾和胃、降逆止呕,且方中白术、砂仁尚有安胎之功。如病人身体素虚,故常须兼顾胎儿,酌加川断、桑寄生。因而治疗恶阻,必须及时治疗,方可病去胎安。
(秦荣华)
先兆流产
先兆流产是指妊娠早期有少量阴道流血,伴轻微腰痛腹痛,或下腹有下坠感,妇科检查子宫口未开、子宫增大与妊娠月份相符,尿妊娠试验为阳性者。祖国医学称为 “胎漏"、“胎动不安''
〖临床表现〗妊娠期阴道少量流血,伴腰酸腹坠痛者;或阴道无出血,但感腰酸腹痛者;或仅有少量阴道出血而
无腹痛者,舌淡苔白,脉滑无力。
〖氵台法〗益气养血,固肾安胎。
〖方药〗安胎饮:
党参巧克黄芪巧克白术10克川断巧克杜仲巧克菟丝子12克
214
阿胶10克 白芍巧克甘草6克
《一一罗水煎服。
〖加减〗阴道出血量多者,重用阿胶,加焦艾12克,止血安胎;腹痛甚者,重用白芍20克、甘草10克,缓急止痛;下腹有下坠感者,重用黄芪20克,加升麻6克,升阳举陷;血热者,加黄芩炭10克、苎麻根12克、旱莲草12 克,凉血、止血、安胎。
(体会〕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发生多因气虚不能载胎、血虚不能养胎、肾虚无力系胎、血热扰动胎元所致。“安胎饮"功能益气养血、固肾安胎,对于各种证型的“胎漏" “胎动不安",均可在本方基础上,根据病情化裁。
(郑蕴芝李义)
习惯性流产
自然流产连续3次以上,称为“习惯性流产",祖国医学称为“滑胎"。
本病发生原因较多,但以脾肾两虚、气血不足,使胎元失系、失载、失养而堕者为多见。阴虚血热、宿有癥瘕亦有碍胎元致病。该病临床以虚证多见,故治法多强调孕前调养冲任,孕后即行保胎。现介绍5位老中医治习惯性流产经验。
益气养血固胎元,山盘石首先行
o髓床表现〗屡孕屡堕,连续3次以上自然发生,且每
2154
次殒堕发生于相同妊娠月数。常伴见腰膝酸软,精神萎靡,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沉弱。
(治法〗补肾健脾,益气养血,调固冲任。
〔方药〗泰山盘石散加减:
党参12克黄芪巧克白术10克熟地12克白芍口克川断巧克桑寄生巧克杜仲12克菟丝子12克黄芩9 克砂仁6克糯米巧克炙甘草6克
〖加减〗血热者,倍加黄芩;脾胃虚寒者,重用砂仁,少用黄芩,防其苦寒伐胃;阴道出血者,加阿胶13克、焦艾叶10克,以止血安胎。
〖体会〗本方为泰山盘石散去当归、川芎,加桑寄生、杜仲、菟丝子组合而成。归芎辛温,为“走而不守"之品,虽善养血,但又能活血行血,故去之。
祖国医学以为本病主要是气血虚弱、肾虚血热等原因造成。治宜补肾健脾、益气养血、清热安胎,本方即在此基础上立法。孕后每隔三五日进一服,服至屡次堕胎月份,然后递减。此期间卧床休息,忌房事。
(郑蕴芝李义)
气血尢盈胎面养,补益肝肾治法
〖临床表现〕屡孕屡堕连续发生3次以上,伴有腰酸腹坠、神疲肢倦、心悸气短、头晕、小便频、舌淡苔白、脉象沉细。
〖氵台法〗益气养血,固肾调中。
〖方药〗黄20克党参巧克熟地巧克当归10克 216
白芍10克菟丝子20克桑寄生巧克川断巧克阿胶10克(烊化服)山药10克杜仲12克
〔用法〗凡有习惯性流产史,怀孕之后需每月服10剂,每隔2天服药1剂。若见阴道少量出血、腰酸腹坠者,每日服药1剂,血止为度,腰酸腹坠消失,改为隔2日服1剂,连服2巧个月。
〖体会〕本病的发病原因,责之于气血不足、脾胃两虚,以致冲任不固。方中重用参芪补脾益气;当归、白芍、阿胶养血和营,敛阴缓急;熟地、山药、菟丝子、桑寄生、川断、杜仲固肾调冲。气血充盈、脾肾强健、冲任得固,故可免滑胎之虞。在服药期间,要注重卧床休息,禁忌同床。
(王思曾高建英) 益气固肾最为要,调扑冲任母子妻
〔临床表现〗屡孕屡堕,腰酸腿软,时有腹胀,神疲肢倦,面色觥白,心悸气短,头晕耳鸣,小便频数,甚或失禁。或伴有阴道少量出血,色淡红,质清稀,小腹下坠,舌淡苔白,脉细滑,重按无力。
o台法〗益气、固肾、安胎。
〔方药〕炙黄芪巧克炒白术巧克陈皮10克柴胡2克党参30克炙甘草6克当归巧克 熟地巧克 川断10克炒杜仲10克桑寄生巧克菟丝子30克砂仁5克阿胶
(化服)] 0克鱼鰾(化服)10克
怀孕后每月初服3巧剂,1日1剂,连服3日
217孬
〖加减〗若阴虚血热,症见口干渴、舌红苔黄、脉弦数者,加生地巧克、黄连6克、黄芩10克、麦冬巧克;若少腹隐痛,加炒白芍巧克;下血者,去当归,杜仲改为炭, 加艾叶炭6克;小腹坠甚者,加党参10克、升麻3克;小便失禁加益智仁巧克、覆盆子10克。
〔体会〗祖国医学所谓“滑胎",即现代医学所称“习惯性流产"。滑胎的原因,主要是气血失调,冲任不固。引起气血失调、冲任不固的关键在于脾肾功能失调,因脾为后天之本,化生气血之源。
若脾虚胃弱,化源不足,胎失所养,则胎元不固。
“肾为先天之本",冲任二脉皆起于胞中,“冲为血海,任主胞胎,肾以系胞"。因此,怀孕以后,肾以系胎,任脉 养胎,冲脉孕育。
若肾虚,胎失所养,则胎元不固。方中黄民、党参、白术、陈皮、甘草健脾补脾、补益中气而化生气血以助养胎;川断、桑寄生、炒杜仲、菟丝子补肝肾、益精血、强腰脊,治腰膝酸软胎动腹痛,以助系胎;熟地、阿胶、鱼鰾滋阴补血、润燥安胎;砂仁行气健脾,开胃消食,止痛安胎,又能制胶鳔之滋腻。本方每月3巧剂,须服至妊娠足月,产后母子安全。
此方经多年临床实践,不但可治滑胎,对胎痛、胎动不安亦有良效。
(秦荣华)
心218
羊水过多
羊水过多是指胎水过多、腹大异常、遍身俱肿,甚则喘促不得平卧的一种产科疾病,中医称为“子满"。临床多见脾虚湿盛和肾虚水泛的症候,应用千金鲤鱼汤加味治疗脾虚湿盛证,收效满音以、0
〖临床表现〕妊娠后期,面目肢体俱肿,面黄神疲,四肢不温,胸腹胀闷,饮食减少,大便溏薄,小便短少,头目眩晕,心悸寐少,气喘不能平卧,腹皮紧亮,舌苔白腻,脉虚滑。
〔治法〗健脾行水,温阳化气。
〖方药〗千金鲤鱼汤加味:
鲤鱼1条(500克)白术巧克生姜9克白芍10克当归10克茯苓巧克陈皮6克泽泻10克腹皮10克
先将鲤鱼去除鳞和肠,然后加水炖煮,待鱼煮熟后去其渣汁,取汤再煎前药,于食前空腹时服用。
(体会〗羊水过多皆可导致脾虚和肾虚,但以脾虚湿盛者为多见。因为脾主运化,又主四肢肌肉,脾虚运化失职,水湿停聚,流溢肌肤则为浮肿,湿停腹中则致胎水肿满,因而用上方重在健脾利水。方中白术、茯苓、陈皮健脾理气,渗湿利水;泽泻、腹皮宽中、下气、行水;当归、白芍和血养血;生姜温化中焦。诸药配伍共奏健脾理气,渗湿利水,养血安胎之效。
(王平脸)
219
( 老 证 效
不孕症
不孕症为妇科常见疾病之一,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造成不孕原因很复杂,有先天性生理缺陷,亦因后天性病理变化,用中医中药调治所能奏效的多为后天性不孕。根据多年临床体验,不孕与月经不调关系尤为密切,故治疗本病必须注重调经。因临床表现不一,故调经方法要有所差异,现按六个证型分述。
、肝郁
〖临床表现〗婚久不孕,月经先后无定期,经量或多或少,色紫红,或紫黑有血块,经前胸闷胸痛,乳房胀痛有块,少腹胀痛,胸闷恶心呕叶;情志抑郁或情绪激动,急躁易怒,平素带多色白或色黄黏稠;舌质红,苔白或白腻,脉弦或弦数。
〖氵台法〕疏肝理气,养血调经。
〖方药〗逍遥散加减:
当归巧克炒白芍20克柴胡5克茯苓10克炒白术
10克炙甘草5克益母草巧克香附巧克五灵脂10克水煎服。
〖加减〗经行先期量多,加生地巧克、丹皮] 0克、山栀子10克、元胡巧克;经前乳房胀痛,两胁胀满,加丹参巧克、青皮10克;乳房有块,加川楝子20克、路路通
匕
巧克。
一、肾虚太
〖临床表现〗结婚数年未孕,经行后期,血量少,色紫黑,质清稀,小腹冷痛,遇热痛减,带多清稀色白,带不时有寒凉之感,舌淡苔薄,脉沉紧或沉缓。
〖氵台法〕补肾助阳,暖宫调经。
〖方药〗当归巧克炒白芍巧克熟地巧克川芎10克小茴香10克沉香粉2克(冲)菟丝子巧克巴戟天巧克炮姜巧克官桂10克生艾叶10克元胡10克炙甘草 10克
水煎服。
〖加减〕如小腹凉甚,痛胀较重者,加肉桂10克,去官桂;如腹痛甚,四肢不温者,加附子10克;如白带清稀如水,加益智仁巧克、狗脊巧克、炒白术巧克。
阴虚血少
〖临床表现〗婚久不孕,月经先期,量少色鲜红,无血块;或有闭经,形体消瘦,腰酸腿软,头晕眼花,心悸失眠,五心烦热,舌红苔薄,脉细略数。
〖氵台法〕滋养肾阴,养血调经。
〖方药〗熟地巧克生地巧克生白芍巧克当归巧克山萸10克枸杞子巧克血丹参30克益母草20克地骨皮巧克
水煎服。
〖加减〕阴虚火旺加丹皮10克、黄柏10克;低热日久加龟板10克、鳖甲10克。
、气虚血亏
〖临床表现〗婚后数年不孕,月经后期,量少色淡,形体消瘦,疲乏无力,精神萎靡,头晕目眩,心慌气短,睡眠不实,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或沉弱。
〔氵台法〕补气、养血、调经。
〖方药〕八珍汤加味:
当归巧克熟地20克阿胶巧克(另炖)
参20克炒白术巧克茯苓巧克山药巧克 枸杞巧克
炙甘草5克
炒白芍巧克川芎6克鹿胶10克(另炖)
〔加减〗如气血虚弱较重者,加黄芪50克,人参易
步亡一少。
五、痰湿
〖临床表现〕婚久不孕,月经后期,色淡质稀,量少,甚或闭经;带下量多,色白质稠,性欲淡漠,形体肥胖,面色苍白,头晕心悸,胸闷泛恶,苔白膩,脉滑。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调经。
〖方药〗启宫丸加味:
半夏10克苍术巧克香附巧克神曲10克茯苓20克陈皮10克川芎10克海藻10克昆布10克菖蒲10克水煎服。
〖加减〗经闭不行加茺蔚子] 0克、红花6克、丹参巧
》2
克、泽兰叶10克、血竭2克(研末冲);畏寒肢冷加鹿角霜] 0克、紫石英] 0克、仙茅10克;伴癥瘕加桃仁] 0克、 牡蛎20克、夏枯草巧克、益母草20克。
〖临床表现〗婚久不孕,月经后期,量少色黯夹瘀块,经行不畅,时少腹痛,两目眶黯,皮肤干涩,或腹中结块,舌黯红边瘀点,脉弦细。
〖治法〕活血化瘀,调畅气血。
〖方药〕少腹逐瘀汤、桂枝茯苓丸加减:
(1) 炮姜] 0克当归巧克小茴香10克元胡10克 没药10克桂心6克川芎10克川牛膝丨0克水煎服。
〖加减〗痛经甚者,加生蒲黄] 0克、五灵脂] 0克、吴萸6克、台乌药10克、肉桂6克;夹湿热者,加红藤20 克、柴胡6克、蒲公英巧克、大黄10克、黄柏] 0克。
(2) 桂枝10克茯苓24克丹皮10克桃仁口克白芍巧克香附巧克元胡] 2克艾叶巧克仙茅12克小茴香 10克
水煎服0
〖体会〕不孕症为较常见的妇科疾病。本病发生与月经不调关系甚为密切,而月经调否,又与肾有关,故补肾调经为治疗不孕症的重要方法。
调经时,还应根据整个月经周期肾阴肾阳的转化机制,采用经后期补阴为主、经间期补肾调气血、经前期补肾暖
3 4
( 效
宫的方法,并要详细审证求因,对病人所表现的每一个症状都要做分析判断,方能获得较满意的效果。
如治疗1例婚后12年未孕女患者,夫妻同居,爱人健康,患者月经不调,数月一行,或不行,常用黄体酮等激素催经,伴有小腹怕冷,腰酸背困,大便溏泻,舌淡胖嫩,边有齿痕,脉沉细无力。据妇科检查为子宫发育不良,原发不孕。查基础体温单相。脉症合参,诊断为脾肾阳虚不孕。治拟益气健脾、温肾扶阳。方用:
党参炒白术当归菟丝子炒杜仲炒川断巴戟天仙灵脾各] 0克熟地紫石英破故纸各巧克艾叶3 克沉香末2克(冲服)
水煎,连服5剂。药后诸证有所好转,但经水届期未来。继以前方改为散剂,加服金匮肾气丸。服药2月后,经水来潮。服药基础体温测定呈双相。后继服前药两月余。因近日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嗜睡乏力而前来就诊。查尿妊娠试验阳性。1年后随访已产1男婴,母子安康。
(秦荣华王敏)
子悬
妊娠胎动不安、胸胁胀满,谓之子悬。临床应用紫苏和气饮加味治疗,收效尚为满意。
〖靥床表现〗胸腹胀满,窒塞不舒,食人更甚,呼吸不畅,或有胁痛,精神郁闷,肢体疲乏,舌淡少苔,脉象 4
弦滑。
〖氵台法〗平肝理气。
〖方药〗紫苏和气饮加味:
人参6克紫苏8克大腹皮10克炒枳壳10克克 当归10克炙甘草6克焦白术10克砂仁6克克 生姜3片水煎服。
陈皮8 薄荷6
〖加减〗若偏热口干者,加炒栀子10克、黄芩10克,清热安胎;偏寒腹胀较甚者,加干姜9克,温中除胀;食欲不振者,加焦三仙各10克,以和胃消食。
〖体会〗子悬多因素体阴虚,孕后肾水养胎则更虚,阴虚肝经失养,肝木乘脾,气机失于和降所致。应用紫苏和气饮加味治疗,意在疏肝理气、调和肝脾,以图胎气安和之功。本方用后症状基本消失,应停止服药,以防用药过多,不利胎气安固。
(任建勋)
生化汤的临床应用
生化汤方出《傅青主女科》,主要用于妇人产后。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引申其方义,加减变通治疗多种病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组成〗当归24克川芎9克炮姜2克桃仁6克炙甘草2克
22
水煎服。
〖功效〗活血化瘀,温经止痛。
〖适应证〗产后血虚受寒,恶露不行,小腹冷痛;或月经不调,超前错后,淋漓不断;或上逆鼻衄;或闭经,少腹疼痛或乳腺增生等。
〖加减〗逆经鼻衄头痛,加羌活10克、川牛膝10克、白茅根巧克、藕节10克。月经淋漓不断、色红有块、少腹冷痛,加醋五灵脂12克、炒蒲黄12克、炒芥穗10克、醋柴胡10克、炒白芍巧克。闭经腹痛、脉迟无力,加小茴香 10克、丹参巧克、木香3克、吴萸10克。少腹冷痛、肢冷恶寒、经色淡红、脉象沉迟,加桂枝12克、炒白芍巧克、川楝子10克、元胡12克、荔枝核12克、乌药] 0克。乳腺增生、乳房疼痛,加王不留行10克、白蒺藜巧克、橘叶 10克、益母草巧克。
〖体会〗生化者,因药性功用而立名也,是傅氏治产后诸病的基础方。本文另辟新义,用治妇人逆经、经漏、闭经、少腹痛、乳腺增生,效果满意。
妇人以血为贵,血得温则行,遇寒则凝,血脉凝滞,流行不畅,不通则痛,痛有定处,钝痛或刺痛。
血瘀内停,新血不生,导致血虚,新血不宁而妄行;血凝形成瘕块,冲任失调,或崩或漏,或闭经。
针对瘀的不同部位和程度,用生化汤加减温经养血、生新化瘀。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脏腑的升降功能又与气血相互作用,若阳气一虚,必然形成功能失调和气血紊乱,产生病理性的痰湿瘀滞,故除配合理气和血、行气化瘀的甾226
義
药物外,还伍风药,一则兴阳助运,二则疏土达木。木乃少阳生发之气,土乃万物之母,至阴之地,此阴阳生化之理,妙义无穷。
(李德政)
产后小便不通
产后小便不通是产科常见的疾病,以排尿困难、小腹胀急为主要临床特征,亦称“产后小便难"。应用针灸与药物配合治疗,效果满音丿、0
〖临床表现〗产后小便不通,少腹胀急难忍,食欲不振,言语无力,四肢倦怠,下肢微肿,舌质淡,苔薄白,脉迟缓。
(氵台法〕补气润肺,通利小便。
〖方药〕补气通脬饮加味:
黄芪30克麦冬巧克白通草9克当归] 2克茯苓9克水煎,空腹时服0日1剂。
〖针刺〗取气海、关元、中极、足三里(双侧)、 交(双侧),并用艾灸关元、中极穴。
〖病案举例〗冯× ×,女,35岁,1987年10月3日人院,住院号02139。
主证为产后小便不通已8日,少腹胀满而急,痛苦难忍,腰部酸困。经用消炎利尿药治疗3日,症状未有缓解,仍用导尿来排尿。10月6日转来中医科诊治。当时患者少
227
老
腹胀痛较甚,食欲不振,心烦神疲,面白虚浮,舌质淡,苔薄白,脉迟细而缓。
综观此证,以气阴亏虚为本,小便不通为标。遂用补气润肺,通利小便的治法。方用补气通脬饮加味,并配合针灸疗法(即前面介绍的处方和穴位)。治疗当日晚上,小便已通利,少腹如常。继服药2剂,痊愈出院。
〖体会〗产后小便不通有气虚、肾虚和膀胱损伤的不同症候,临床以气虚者多见。补气通脬饮加味适用于肺脾气虚证。配合针灸疗法,意在补脾滋肾、通络利尿,使气血恢复,中气得运,水液气化正常,则小便通利。
(王凤英白爱珍)
治产后高血压
八珍汤是《正体类要》中的一张名方。临床应用很广, 是补气益血的基础方剂。笔者运用此方治疗产后血虚之高血压,效果很好,具体介绍如下:
〖组成〗人参巧克白术10克茯苓12克熟地黄20克当归巧克白芍巧克川芎5克炙甘草5克水煎服。
〖功效〕补营血,潜虚阳。
〖体会〗妇人产后失血过多,加之劳倦过度,以致营血下夺,孤阳上冒,而现头晕失眠、心悸、懒言。治当补其气血,盖人身之血,易亏而难成。本方重用人参以补气, 阳旺即能生阴血;地、芍能养五脏之阴;芎、归能调营中 之气。阴血升能载阳,阳得阴配而不上浮,故能取效。临床上由于气血虚者,特别是产后气血虚而血压高者,本方可降血压。
血虚者属阴营不足,阴营不足则虚阳上逆、血压升高,补营血则有潜虚阳之效,故可治血压升高。人参用至巧克以上则有降压之功,剂量减小则无此作用。本方治高血压应注意如下几点:0主治气血虚而引起的高血压。2补血药应重用补气药。
(茹小纪)
外阴瘙痒
外阴瘙痒是指大、小阴唇和阴蒂瘙痒不堪,甚则奇痒难忍,坐卧不安,有的可波及整个外阴及肛门周围。祖国医学中称“阴痒"
〖床表现〕外阴瘙痒,甚则奇痒难忍、坐卧不安,带下量多,色黄如脓,或赤白相兼,或呈豆渣状,或呈泡沫样,其气秽臭,舌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燥湿,杀虫止痒。
〖方药〗阴痒洗剂:
蛇床子30克苦参巧克百部巧克白藓皮巧克黄柏 12克川椒10克白矾10克
水煎熏洗,每日1次,每次巧、20分钟,10次为一个
9
疗程。
〖体会〗本方对于外阴瘙痒症确实有较好的疗效。临床上主要用于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和老年性阴道炎所致的阴痒。
本方为外洗止痒剂,临床运用时应根据带下色、质、气味的异常,配用内服中药健脾刹湿、清热解毒之剂,或同时服用抗炎、抗滴虫、抗霉菌等西药。
(郑蕴芝牵义)
盆腔炎
盆腔炎是指盆腔内生殖器官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病变,包括子宫炎、输卵管炎、卵巢炎、盆腔结缔组织炎以及盆腔腹膜炎,为妇女常见病之一。临床上一般分为急性盆腔炎及慢性盆腔炎两种。以下两方用治慢性盆腔炎。
〖床表现〕下腹部一侧或两侧隐痛,腰骶酸痛,经期或劳一累后加重,带下量多、色黄或白,月经不调,痛经,不孕,舌质紫暗有瘀斑,脉弦细或涩细。妇科检查:子宫体后倾,活动受限,子宫的一侧或两侧可扪到增粗的条索状物,或呈片状增厚,或触及明显包块,并伴有压痛。
〖氵台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药〕盆炎汤:
丹参巧克赤芍9克桃仁9克川楝子10克元胡10克乳没各6克
230
水煎服。
〖加减〗寒凝血滞加炮姜、小茴香、桂枝;湿热瘀结加黄芩、黄柏、苦参;阴虚血热加青蒿、鳌甲、地骨皮;气虚加党参、黄芪;腰酸痛加川断、杜仲、桑寄生;有明显 包块加三棱、莪术。
当归芍药散加味:
当归10克赤白芍各] 0克白术10克川芎6克茯苓巧克泽泻10克柴胡10克黄芩10克琥珀5克(冲)水煎服。
〔体会〕盆腔炎为现代医学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属祖国医学“带下"、“腹痛"、“癥瘕"的范畴。对于本病的治疗,特别是慢性盆腔炎,常内服中药与中药保留灌肠同时使用,其疗效更为显著。中药灌肠常用药物有败酱草、蒲公英、红藤、丹参、赤芍、桃仁等适量,煎水巧0毫升左右,每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郑蕴芝李义王敏)
乳腺增生
乳腺增生症系指一侧或两侧乳房出现一个或多个肿块,多见于30一40岁的中、青年妇女,老年男性亦可偶见。
〖临床表现〕本症是乳房内发现有肿块,边界清楚,推之移动,不红不肿,病程较长。全身症状多不明显,有时患者可见胸胁满闷,脉弦等。
231 4
《 70匕中 临
〖氵台法〗疏肝理气,化痰软坚。
〖方药〕用橘皮30巧0克,开水浸泡少时,去橘白,水煎服,日服两次,每日1剂,连服3一5剂。若肿块缩小,需连续服用,不可停药,直至肿块消失。
〖体会〗祖国医学认为本病是肝气瘀滞、湿痰内蕴所致。盖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肝气不舒,湿聚生痰。乳房乃肝之野,脾胃之属。橘皮有疏肝理气、健脾化痰之功。肝气疏,郁结解;脾胃健,湿痰除。故多年来用该药治本病均取得满意疗效。
(琚国兴)
乳腺炎
乳腺炎是指乳房红肿疼痛,甚则溃破流脓的一种疾病,是妇女常见的病患之一,尤以产妇多见。本病中医称为 “乳痈"。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壅热期、脓肿期和恢复期,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分期治疗。
壅热期
o髓床表现〗乳房灼热红肿、硬结疼痛,伴有发热恶寒,口干咽痛,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脉象浮数或滑数。
〔氵台法〗疏风清热,活血散结。
〔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
银花连翘蒲公英各30克天花粉当归 全瓜蒌各 232
〔
巧克柴胡赤芍香白芷浙贝母乳香没药各10克炮甲珠醋青皮甘草各5克郁金1 2克水煎服,1日1剂。
〔加减〕若不思饮食者,加陈皮10克;大便秘结者,加大黄6克;小便短赤不利者,加龙胆草、山栀、木通各 10克。
脓胂期
〔临床表现〗乳房肿痛稍减,皮肤色泽明亮,甚则溃破脓汁流出,口干咽燥,小便黄赤,舌苔黄,脉弦数。
o台法〗托里消毒,清热排脓。
〔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
生黄芪蒲公英银花各30巧0克当归白芍云苓白术白芷皂刺炮甲珠川芎桔梗各10克党参10 克 甘草6克水煎服。
复期
〔临床表现〗乳房溃破,脓水清稀,创口不愈,腐肉不
去,伴有身倦乏力,食少,舌苔白,脉弦细。
〔氵台法〕大补气血,托里生肌。
〖方药〗十全大补汤加减:
党参30克黄芪30克熟地巧克当归20克白芍巧克白术20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川芎9克
2孬
名
当乳痈溃破后脓汁已排,但仍有乳房结块不消者,宜用阳和汤(鹿角胶、黄麻、肉桂、白芥子、熟地、姜炭、炙甘草)加山慈姑、赤芍,以温化通络,促进溃破处愈合,结块消散。
(夕卜氵台〗乳房红肿阶段,用鲜蒲公英60克,捣为糊状外敷患处,起到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的作用。
〔体会〗乳腺炎的发生多因外感风热,邪结阳明;或情志不畅,肝郁气滞,郁久化火,壅结乳房,或因挤压,使气血瘀滞,乳络不和,败血淤积而致红肿。
由于足阳明胃经循行于乳房、足厥阴肝经循行于乳头,因而本病是肝胃二经的病症。
治疗以清胃热、疏肝气治其本,清热解毒活血治其标。
虽然分三期论治,但始终以此为基本法则。
临床观察,各期治疗要服药及时,以防贻误病情。尤其壅热期能及时应用仙方活命饮加味治疗,不仅消肿止痛,防止病情向脓肿期发展。
(马润金杨来祯)
缺乳
产后乳汁甚少或全无,称为“缺乳",亦称“乳汁不足"。本病的发生,祖国医学认为不外虚实两端。虚者,多因气血虚弱,乳汁化源不足而致;实者,多为肝郁气滞,乳汁运行受阻引起。
2
四80 匕 法罗
〖临床表现〗产后乳少,甚或全无,乳房柔软而胀痛,或胀硬而痛。伴身热者,舌淡红少苔或苔薄黄,脉虚细或弦细。
o台法〗宣通乳汁。
〖方药〗通乳方:
穿山甲12克王不留行巧克漏芦巧克路路通12克通草10克桔梗6克水煎服。
〖加减〗乳房无胀痛感加党参、当归、黄芪、麦冬;乳房胀痛者,加柴胡、香附、青皮、橘叶;有热者,加蒲公英、银花、连翘;乳房胀硬有块者,加夏枯草、浙贝母、生牡蛎、全瓜蒌。
(体会〗本病为产后常见病之一。目前对于该病的治疗,西医尚无特殊处理方法,主要采用中医中药治疗。临床根据乳房局部的变化,并结合全身症状,辨其虚实,在本方基础上进行加味治疗,其效甚佳。
(郑蕴芝李义)
小丿L咳嗽
采用《傅青主男科》小儿止咳方加减治疗小儿咳嗽,疗效确切。该方山紫苏叶、桔梗、甘草三味组成,药精而力专,效果显著。其性无寒温之偏,配寒凉药可清热止咳,配辛温药可散寒祛痰止咳,加减化裁可治多种咳嗽,实为
2 4
老
小儿止咳之要方。
〖临床表现〗咳嗽或慢性久咳;发热或不发热,咽痒,痰多苔薄白,脉浮紧等,均可在此方基础上加减应用。
〔主方〕苏叶8克桔梗6克甘草3克冰糖适量为引,水煎服。
〖加减〗证见不欲饮食,舌苔厚腻,嗳腐,大便酸臭者为夹食积,加焦三仙各10克。证见面赤,唇红,口鼻气热,舌苔黄,大便秘结者,可加川大黄5克,生石膏12克。久咳不已或干咳者,或阵发性痉咳者,加炙百部9克。
小儿精气未充、脏腑娇嫩,且不知调节寒温,如家长照顾疏忽,每易为外邪侵袭而发病。小儿咳嗽,四季均可发病,而冬春尤为多见。叶天士说:“春月暴暖忽冷,先受温邪,继为冷束,咳嗽痰喘最多。"风寒外束,肺气不得宣散而清肃之令不行,气逆而咳嗽发作。
(病例一〗患儿裴×,男,8个月。发热一日,继患咳嗽,体温38,6 ℃,脉浮数,舌质淡,苔白薄。诊为风寒咳嗽,治以疏风宣肺止咳。服前方两剂,热退咳止。
〖病例二〗韩× ×,男,6岁。咳嗽10多天,每于夜间咳甚,食差,咳甚则呕吐食物痰沫,大小便正常,舌红少苔,脉浮数。诊为风热伤肺,治以疏风宣肺润燥。治以前方加炙百部9克,冰糖适量为引,水煎频服。1剂咳轻,3 剂病愈。
(郭祯)
236
名
小丿L咳喘
小儿咳喘分风寒、火热、痰饮、肺气虚四种类型。但在临床上,笔者通过长期实践体会到:脾胃功能紊乱,亦能引起小儿咳喘,甚则喘息。《素问·咳论篇》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强调外邪犯肺或脏腑功能失调波及于肺,均能导致咳嗽气喘。
〖临床表现〗胸满气逆,咳嗽喘促,短气,肢体倦怠,舌苔腻,脉数。
o台法〗升阳益胃,清热化痰。
〖方药〗桔梗巧克芦根巧克苡仁30克百部10克杏仁10克鸡内金10克焦槟榔10克焦山楂10克焦麦芽 10克焦神曲10克威灵仙] 0克金银花巧克板蓝根30克羌活3克紫苏10克黄芩10克
〖加减法〗发热重可加生石膏巧克。
〖体会〗小儿之体,机体柔嫩,气血未充,经脉未盛,内脏精气未足,卫外不固,脾常不足。人体整个机体活动最根本的是靠胃气的旺盛。所谓“脾胃为后天之本"在日常生活中,一方面要注意饮食调节,勿过饱过饥,恣意饮食生冷。另一方面切记不要妄用克伐之剂重伤脾胃之气,身体才能健壮。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因脾胃功能失常而引起的咳喘,属《内经》之脾咳,治疗脾咳,本当治脾,治脾
重在治湿,治脾必须消导健脾,此为关键。因小儿易脾虚,更易积滞,故治小儿之脾胃病消导为其一要。
(贾秀敏)
小丿L肺炎
肺炎喘嗽是小丿L肺部疾患中常见的一种病症,多由感冒、麻疹所引起。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而以冬春两季尤为常见。3岁以下婴幼儿更易发生,年龄愈小,发病率越高,病情越重。形气未充是发生的内因,外感风邪是发生的外因。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咳嗽气喘,微有汗出,口渴痰多,咽部红赤,舌苔薄白微黄,脉象浮数。甚则高热不退,咳嗽频频,气急鼻煽,涕泪俱无,鼻孔烟煤,喉中痰鸣,面色红赤,小便少,大便不畅,舌苔黄,质红而于,脉象浮数而滑,或指纹红。
〖氵台法〗清热开肺,祛痰定喘。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
麻黄3克杏仁6克生石膏10克甘草2克银花10克连翘6克百部10克鱼腥草10克川贝母6克葶苈子
10克
〖加减〗汗出去麻黄或减量。喘甚痰多加莱菔子5克、瓜蒌6克,可降气祛痰。体弱,患肺炎日久不愈或反复发作,或不发热,加太子参3克、麦冬5克、五味子6克,补 2
名
气敛肺。腹泻加山药5克、薏苡仁5克、扁豆5克,补脾健 胃。咳嗽,纳差,便秘加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各7克,莱菔子7克,瓜蒌6克。恢复期去麻黄、生石膏。水煎,早晚各服一次。
〔体会〗小儿急性肺炎,属风热闭肺者,宜用此方。气分热甚,生石膏剂量可增大至12克。热不可苦寒直折,折则郁而更灼,故必用辛温之麻黄发之、散之。若不用麻黄则有郁热之弊,此乃治疗本病之关键,成败之所在。开通胃气有助于泄热,故有胃肠滞者,必用莱菔子、苏子。这样内外表里之热皆可散发,邪有出路,风热闭肺者,岂有不愈之理。
(荆文菊)
百日咳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 痉挛性、阵发性咳嗽,咳后有鸡鸣样回声,呕吐等为主要特征,9岁以下儿童多见。采用“白灵汤"治疗,见效快,疗程短。
〔临床表现〗咳嗽昼轻夜重,呈阵发性痉咳,发作时面红耳赤、涕泪交流、口唇发紫、身体弯缩成一团,咳后有鸡鸣样回声,并吐出黏痰,日发作少则5一6次,多则数用次。
〖方药〗白灵汤:
匕
白头翁巧克威灵仙20克白芍30克百部25克紫菀巧克甘草10克桔梗10克广地龙10克
用水300毫升,浸药1小时,取药汁100毫升,去滓,浓缩至60毫升,加人白糖30克。每次20毫升,1日3次口服。
〖体会〗白头翁为治痢要药,对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也可抑制百日咳杆菌。经临床试用,效果满意。
威灵仙有较好的解痉作用,配合芍药甘草汤,效果更佳。
〖禁忌〗忌食生冷、辛辣,异味刺激。
(姚国科)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属于中医的痄腮,是小儿科的常见病。本病系因风温邪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发热、腮部漫肿、疼痛为其临床主要特征,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冬春流行较多。应用疏风清热、解毒消肿治法。
〖临床表现〗初起有发热恶寒、头痛、呕吐,两三天后出现腮部漫肿疼痛,咀嚼不便,咽红肿痛,舌质红,苔黄腻,脉象滑数。
o台法〗疏风清热,解毒消肿,内外兼治。
〔用方〗普济消毒饮加减:
银花巧克连翘10克蝉衣9克黄芩10克 板蓝根巧,2
克大青叶巧克牛蒡子9克桔梗9克赤芍9克马勃6克生石膏18克甘草6克
水煎服,早晚各服1剂。如系1岁以下小儿,用量酌减,1剂分4次温服。
〖加减〗患儿病初发热恶寒等表证明显者,加荆芥6 克、苏叶6克,疏风解表;表证已解、内热壅盛、壮热烦躁者,加大生石膏用量(可用30克),加夏枯草15克、知母 6克,清泻肝胃之火;如腮肿坚硬拒按者,加桃仁6克、山慈姑9克,以活血软坚;大便秘结者,加大黄6克,清热通便。
〖夕卜敷法〗用紫金锭(即玉枢丹)以水调匀,涂敷患处。
〖体会〗本病是因外感风温邪毒,从口鼻而人,壅阻少阳经脉,郁而不散,结于腮部,以致肿痛。在治疗时应因势利导,用疏风、清热、解表之法,驱邪外出。所选之方突出了这一用意。上方只要运用及时,辨证恰当,服药2一 4天即可病愈。切不可病在初期表证未解时,应用大量苦寒解毒之品,以防热邪不能外散,内结不解,腮肿变硬, 时难以消除。
当表邪已解,内热壅盛,此时重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去解表之品,加重清热之品用量。如果病势已减,漫肿变小,而有小的硬结时,在原方基础上加用桃仁、山慈姑软坚活血散瘀之品,服药一周方可消除。如兼见睾丸肿胀疼痛者,此系热邪循足少阳胆经传人足厥阴肝经。而足厥阴肝经循少腹络阴器,故可成为本病的并发症,在基础
4
方中加人龙胆草9克、川楝子6克、橘皮6克,以清泻肝火、活血止痛。
(顼琪)
痄腮
痄腮又名“蛤蟆瘟"、“含腮瘟",是具有传染性的疾患,与现代医学的腮腺炎相类似。常为天时不正,外感风温时邪(病毒)引起。邪毒从口鼻侵人后,内有胃热上乘,蕴结于少阳、阳明之络,以致络脉失和,气血凝滞而成。
〖床表现〗耳下腮部一侧肿胀疼痛或两侧耳下腮部肿胀疼痛,高热,恶寒,头痛,精神不振,纳呆,舌苔淡白,脉浮数。
〖氵台法〕清热解毒。
〖方药〗柴胡9克黄芩10克蝉衣] 0克板蓝根30克大青叶12克银花12克甘草9克水煎服。
〖加减〗腮部硬痛加赤芍9克;神识不清加安宫牛黄丸 1粒(化服)。合并卵子瘟者,清肝泻火,理气止痛,方以龙胆泻肝汤加减。
(胡秀仙)
242
名
小丿L遗尿
小儿遗尿是指人睡后尿床的一种常见病,一般男孩比女孩发病率较高。如系3岁以下小儿因大脑发育不全,或者排尿习惯未形成的小儿,属于正常现象。应用自拟经验方治疗本病,疗效确实,疗程较短。
〖临床表现〗每晚睡后尿床,遇冷则加重,面黄肌瘦,四肢乏力,腰膝酸困,自汗,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弱。
〖氵台法〕补肾健脾,固涩小便。
〖方药〗炙黄彘12克覆盆子10克五味子6克菟丝子10克肉豆蔻6克柏子仁9克车前子(布包煎)6克益智仁10克巴戟天10克桑寄生10克炒杜仲10克水煎,1日服1剂。
〖体会〗小儿遗尿,临床见有下元虚寒、脾肺气虚、肝经湿热等症候,以下元虚寒较为多见。自拟经验方,主要适用于脾肾阳虚、膀胱虚寒,不能制约的经常遗尿证。
方中以黄芪补气健中;益智仁、巴戟天、肉豆蔻温补脾肾;覆盆子、五味子、柏子仁、车前子益肾固涩;桑寄生、杜仲强壮腰脊,共起温脾补肾、固涩小便之作用。
般服本方6一12剂,疾病可以治愈。服药应在上午,不要在晚间服,以图上午服药,到夜间已发挥药效的目的,并要家长配合,晚间多叫几次小儿小便。
(马秀英)
2
治疗小丿L胎毒
本病多发生于周岁以内小儿,但以出生2个月内的新生儿多见。
〖临床表现〗新生儿两周以上,先见头面部潮红,继则斑疹布出,然后漫延前额及耳周围,瘙痒;逐渐出现密集丘疹及小水疱,抓破后渗出淡黄色液;久则糜烂成脓,甚则脓血结痂,患儿哭闹难忍。
〖氵台法〗清热解毒,止痒祛风,渗湿止痛。
〖方药〗金银花巧克当归12克川芎9克生地10克赤芍9克桃仁6克红花6克大黄6克黄柏8克苍术9 克土茯苓9克
〖加减〗体虚、脓多者,加黄彘巧克。
〖体会〗小儿胎毒多因孕期内郁胎火湿执.产后乳母饮食失调,脾失健运、内蕴湿热所致,系受病于母体,表现于小儿的一种疾病。故治疗时,如能母子同治则更为有效。
本方剂量为母亲服药量,小儿则酌减。
(刘金兰马润金)
治疗小丿L急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为多发常见的传染病,治不得法,每易转
79一邗 《、
化成慢性肝炎,甚至发展为肝炎后肝硬化,危害极大。尤其是对于小儿,不仅影响其生长发育,甚至会成为终生疾患。所以,我们必须给予高度重视,为解除患者的病痛,做出应有的贡献。笔者常用平肝汤治疗,效果满音、0
〖组成〗茵陈] 0克板蓝根12克大黄4克盐香佩兰各6克云苓白术各6克丹参6克焦三仙各6克水煎服。
〖功效〗清热利湿,芳香化浊,健脾开胃。
〖适应证〕全身乏困无力,食欲不振,或呕恶欲吐;或右胁部、上腹部隐隐作痛;或白睛、皮肤、小便发黄;舌苔厚腻或黄腻,脉沉略数。肝功化验阳性。
〔加减〗热重者,加白花蛇舌草、虎杖;湿重者,加车前子、白蔻仁;肝区疼甚者,加郁金、赤芍;呕吐者,加竹茹、半夏。
〖体会〗治疗小儿肝炎,必须掌握因人、因时、因地辨证施治的治疗原则。
小儿在生理和病理上均与成人有不同之处。所以,在诊断、治疗、用药上亦与成人有别。一般急性肝炎以实证为主,应清解湿执可重用茵陈、栀子、板蓝根、虎杖、大黄等药。但小儿脏腑娇嫩,不耐苦寒,服寒凉太过,每见腹痛、腹胀等反应,用扶正健脾、芳香化浊之品,诸如白术、茯苓、盐香、佩兰、白蔻仁等,不论有无虚像、有无湿浊,均当首先使用,此是其与成人的不同之一。小儿在诊断上,如成人急性肝炎,因湿重或热重之故,舌苔的变化比较明显,常作为诊断的主要依据;小儿则由于体禀
245 4
C、(
之故,舌苔变化不大,不能作为诊断依据,此其与成人不同之二。小儿急性肝炎要十分重视及时治疗,务须尽快治愈,以避免其发展成为慢性肝炎。
(王慧芳)
逍遥散加味治疗小丿L肝炎
小儿肝炎临床较为常见,四季均可发生。体质素虚、气血亏损的小儿,尤易罹患。本病临床表现多不典型,诊断颇感困难,一般需结合化验检查,方可确诊。笔者用逍遥散加味治疗,有点心得体会,介绍如下:
〖组成〕逍遥散加味:
柴胡9克当归9克白术9克白芍9克云苓9克甘草6克薄荷2克人枣2枚板蓝根巧克水煎服。
〖适应证〕初期症状类似感冒(但按感冒治疗无效),精神不振,食欲差,时感恶心;脉象左关多为不足,舌苔薄黄,肝功化验不正常。
〖加减〗肝郁化热加龙胆巧克、黄芩9克;黄疸加茵陈巧克;小便短赤加车前子10克、泽泻9克、滑石巧克;腹胀加陈皮9克、枳壳9克、厚朴9克;大便干加大黄9 克;恶心严重加半夏9克、竹茹6克;肝脾肿大加三棱、莪术各6克。
〖体会〕小儿一般不为情志所伤,故临床少用疏肝理气 246
名 一丿
之剂。从小儿肝炎的临床表现来看,显系肝阴不足、肝郁气滞、横克脾胃之证。故用逍遥散加味治疗,条达肝木,柔肝理脾,并酌加清热之品,体用兼顾,从而取得满意疗效。
(魏良祜)
小丿L疳积的治疗
小儿疳积为小儿疳证之重者,多因喂养不当,或因疾病,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而导致全身虚弱羸瘦、面黄枯干等小儿常见的慢性病症。
〖床表现〗形体消瘦,肚腹膨胀,甚则青筋暴露;面色萎黄无华,毛发穗结稀黄,精神不振,或易烦躁激动,睡眠不宁,大便时干时稀,气短,舌苔花剥,脉细弱。
〖治法〗健脾补气,消导化滞,驱虫消积。针药结合。
〖针灸〗主穴为四缝穴(三棱针刺出少量黄白色黏液)、中脘穴、足三里(双)
〖加减〗吐加内关(双)、中脘、足三里(双)。在以上三个穴位处推拿。
腹胀满,推拿内庭(双)、脾俞(双)。
潮热推拿大椎、三阴交(双)。
痞满加灸脾俞(双)、胃俞(双)。
〖方药〗黄连] 0克蟾酥] 0克使君子6克人参6克
当归6克夜明砂6克川芎6克砂仁6克五灵脂6克木
香6克莪术6克青皮6克广皮6克芦荟6克
共研细末,用猪胆汁1个取汁,将药面和匀制成豌豆大小的药丸,每日两次,每次]丸,米汤送下。
若见身体虚弱,病程较长,食欲减退者,宜健脾益气、清热杀虫,可用下方:
人参6克黄芪6克白术6克云苓6克陈皮4克青皮2克当归6克炙鳖甲4克黄连4克木香4克蟾酥2 克使君子4克炙甘草4克
共研细末,每服3克,米汤送下。
(郭元姣)
小丿L疳积方
疳积是儿科痧、痘、惊、疳四大要证之一。疳积是由于喂养不当,或因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而导致全身虚弱羸瘦、面黄发枯、肚腹膨胀的慢性病症。
当今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小儿疳积的发病率明显下降,但人们对独生子女过分娇惯,喂养不当,亦每有病例发生。山西雁北地区名医郭腾,对此病的治疗经验丰富,颇有独到之处。笔者用其传授的治疳积方略作加减试用于
临床,效果确实,信不欺我。
〖方药〕小丿L疳积散加减:
白术50克枳实巧克三棱巧克莪术巧克克鸡内金30克炒槟榔10克焦三仙各10克
它七参10
上药研末过箩,早晚各服5克。
〔适应证〕形体明显消瘦,肚腹膨胀甚则青筋暴露,面色萎黄无华,毛发稀黄如穗结,精神不振,睡眠不宁,食欲减退,舌质略淡,苔薄白或腻。
〔加减〕能食善饥、啼哭不宁、苔薄黄者,加连翘、胡黄连;二目干涩畏光羞明者,加苍术、石斛。
〖体会〗疳积之病,皆因脾胃虚弱,饮食积滞日久而成,所以是本虚标实之证。治疗当标本兼顾,即一方面健脾扶正治其本,一方面消积化滞治其标,临床可根据病情孰急孰缓而有所侧重。单祛其积,则有损正气,纯补其虚,则壅滞益积,都是不可取的。本方白术独重,用以为君,健脾、益气、扶正;余药理气、消食化滞、活血祛瘀,合用消积为臣。共同配合,攻补兼施,诚治疳积之良方。
疳积乃慢性病,治疗时要持之以恒,不要随意更方。
根据体会,本方临床以散剂为优。
(王仲举)
优生灵
优生灵是根据中医理论结合临床实践配制的新方。本方主要用于孕妇服用,以达到优生目的的保健方。
〖组成〗乌梅肉20克知母10克益智仁巧克红萝卜
(新鲜)巧0克核仁(去皮)20克
〖功效〗益智健脑,壮胎安胎。
4
〖服法〗乌梅洗净去核存肉,以山西陈醋泡一昼夜。取 新鲜红萝卜,切成0巧平方厘米的方块。益智仁、知母用文 火水煎] 00毫升,加白糖50克,人乌梅肉、核桃仁、红萝卜,浸渍半小时服用。1日两次,早晚各1次,食用1 /2。服用6一8个月,所生子女,体魄健壮,发育健美,精灵多智。
〖体会〗孕妇多喜酸,本方极酸,有清热生津,甘酸化阴之效;胎儿喜甘,本方甚甘,有养胎之功,补先天之精。红萝卜含大量多种维生素,对孕妇和胎儿有极大的营养作用,有利于母子神形健美。本方为优生特效方。
(杨奇泽)
小丿L柴胡退热汤的应用
小儿柴胡退热汤是笔者多年临床治疗小儿感受外邪引 起的发热,或表证又挟伤食发热,或原因不明的发热,总结而成的自拟方,实践中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组成〗柴胡3克黄芩5克连翘6克芦根6克焦楂 6克苏子3克枳实2克陈皮3克银花6克人参5克大黄2克竹叶3克灯芯1克槟榔6克 1日1剂,早晚服。
〖功效〗疏散解表,清泄里热,消导胃肠积滞。
〖适应证〗感受外邪发热,头痛,脉浮数,苔白;或原因不明的发热,小便黄赤短少,舌红苔黄;或小儿胃肠积
沉
滞,手足心热,脘胀,厌食而大便秘结,脉象滑数。
〖加减〗舌红苔黄、大便干结者,加重大黄;咽部充血,或扁桃体大、咽痛者,加板蓝根6克、山豆根1. 5克、桂枝3克;伴口疮溃烂加木通1克、黄连2克、甘草梢3 克、盐香4克;伴咳嗽加桑白皮3克、青果3克;苔白而厚腻,脘胀呕吐加炒莱菔子6克、木香4克、半夏4克。
〖体会〗小儿脏腑娇嫩,易感受外邪,尤其多见于内有积滞者,更易招致外感,引起表里同病,最宜选用此方。凡发热者可清、可泄、可散,唯不可郁。该方泄热泻火、苦寒直折,充分体现了疏散通降之法。湿热、食积在胃在肠,必降之为顺,通之为要,故用大黄、芦根以降以通。 邪在表,务当发散,柴胡、连翘可散太阳、少阳之热,可解上焦之火毒。故本方可谓是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滞而导之,因其积而消之四法为一体的方剂。
方中剂量应用于5岁左右小儿,3岁以下小儿根据病情酌减。本方亦可用于成年人,剂量可增3倍。
(李平善)
小丿L咳喘的治疗
从四79年至1984年底,笔者以中医辨证施治,治疗小儿咳喘近千例。其中男性419例,女性581例。年龄6个月以下者39例,6个月到岁者102例,1岁到岁者623例,
4岁、6岁巧2例,7岁、9岁者52例,10岁4岁者32
C。( 名
例。初次发病者巧1例,复发2一3次者438例,复发3次以上者411例。
患儿以咳嗽、呼吸急促、喉中痰鸣为主症。其中风寒闭肺者36例,占3.6%;风热犯肺者306例,占30,60%;外寒内热者183例,占18、8%;痰热壅肺者209例,占 20,9%;火热袭肺者巧1例,占巧,1%;肺阴不足者49例,占4.9%;肺脾气虚者61侧,占6,1%。
治疗方法
1 .主方
黄芩5一克桑白皮6克炒杏仁4克 炒苏子4克 陈皮4 克 鱼腥草10克连翘6克清半夏3克剂量为3岁以下儿童的用量。
2、分型及加减
(1) 风寒闭肺:发热恶寒,鼻寒流清涕,咳嗽频作,痰白而稀,呼吸急促,舌淡苔白,脉象浮紧,指纹浮红。
于主方中去黄芩,加生麻黄1克、苏叶3克。
(2) 风热犯肺:呼吸急促,咳嗽不爽,痰黄黏稠,不易咯出,口渴咽痛,鼻塞流浊涕,舌苔薄黄,脉象浮数,指纹浮紫。宜主方加银花5克、桑叶4克。
(3) 外寒内热:咳喘气急,发热恶寒,无汗,鼻塞不通,口干欲饮,舌苔黄白相间,脉浮,指纹浮紫。主方加生麻黄1克、生石膏20克、苏叶3克、银花6克。
(4) 痰热壅肺:发热,咳嗽,气促,鼻煽,喉中痰鸣,舌苔黄腻,脉象滑数,指纹青紫。主方中加生石膏30克、 252
葶苈子3克、胆南星3克、天竺黄3克、竹沥水3克(冲服)。
若便秘腹胀者,上方加厚朴4克、大黄4克;若壮热抽搐者,上方加羚羊角3克、钩藤6克;若神昏谵语、涕泪俱无者,上方加紫雪丹0,2克(冲服);若舌苔黄厚、厌食 者,上方加炒槟榔6克、熟大黄4克;若唇甲青紫者,上方加丹参10克。
(5) 火热袭肺:咳喘气粗,痰稠难咯,咽干鼻燥,发热口渴,面赤目红,小便短赤,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苔黄,脉象洪数,指纹紫滞。用主方中加生石膏30克、青黛 2克、银花6克、青果6克、胆南星3克、瓜蒌5克。
若壮热不退者,上方加羚羊角0.3克、黄连4克;若大便秘结者,上方加大黄4克、全瓜蒌10克;若舌红、咽干欲饮者,上方加麦冬5克、辽沙参6克;若咽喉红肿灼痛者,上方加板蓝根6克、元参10克;若口舌生疮者,上方加川黄连3克、木通4克;若耳痈疼痛者,上方加菊花6 克、龙胆草2克;若目赤肿痛者,上方加菊花6克、草决明 4克;若腮部肿痛者,上方加浙贝母6克、板蓝根6克、赤芍4克、元参6克;若颈部起核肿痛者,上方加赤芍3克、浙贝母5克、王不留行6克;若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者,上方加葛根4克、黄连5克、熟大黄0,3克;若泄泻小便短少者,上方加车前子4克、泽泻3克。
(6) 肺阴不足:咳嗽喘促,日久不愈,低热多汗,干咳痰少,舌剥或干,脉象细数,指纹沉而略紫。主方中半夏易沙参6克、麦冬6克、五味子3克。
匕
(7) 肺脾气虚:咳嗽无力,呼吸浅促,低热起伏,四肢欠温,神倦纳呆,腹胀便溏,舌淡苔白,脉象沉细,指纹沉而色淡。以主方中减黄芩、连翘,加太子参5克、生黄芪6克、白术5克、茯苓6克。
(疗效〗临床症状在10天以内消失,半年内未复发者 798例。咳喘减轻,或在1月内又复发者103例。服3一10 天药后咳嗽不减或加重者23例,中途失去治疗而不明显者 76例。
〖体会〕(0治疗外感寒邪的咳嗽,绝不可妄用寒凉。一是用药不可用寒性药,二是饮食必忌生冷。寒凉药物或生冷饮食由胃而影响于肺,或直接侵犯于肺。寒主收引,气管收缩,气流出人受阻,呼吸困难;寒性凝滞,凝滞则生湿,痰湿壅塞,形或咳喘。因此,如妄用寒凉,轻则使病迁延不愈,甚则演变成慢性气管炎。
(2) 治疗外感咳喘时,应当因势利导,冀其达到肺气宣通,则咳可止。一般不宜用收敛药,如五味子、诃子、罂粟壳之类,否则,易致“闭门留寇",使咳喘缠绵难愈。
(3) 治疗外感咳喘时,若体虚邪实者,虽然正虚,亦应以祛邪为主,使邪去大半后方可扶正。若过早使用补药,如人参、黄彘之类,使外邪内蕴,变证丛生。
(4) 治疗外感咳喘时,外邪未祛,不宜过早使用滋腻之药,如熟地、生地、阿胶、天冬等,均可致表邪留恋不去,延为久嗽。
(5) 治疗火热咳喘,应以清泄肺热为主,但清肺热须兼润燥,如沙参、麦冬等,因火必伤阴也;清润中须防伤 2
证
胃,宜用半夏,因清润药多滋腻;理气药也不可缺少,如陈皮等,因气有余便是火,气降则火降,肺气才能清肃。
(6)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有热可移于大肠,致大便秘结不畅,大便秘结有碍肺气宣通肃降,使肺气上逆而咳喘加重。故治疗痰火咳喘者,应保持大便通畅为宜,使肺中痰热有所出路,有助于肺气的宣通肃降,对咳喘有一定的治疗意义。
(吴玉华)
梅花针叩打治疗上胞下垂
上胞下垂(眼肌重症肌无力)是痿证中的一种病症,是指眼皮下垂,难以抬举,影响视膽。轻者半遮瞳孔,重者黑睛全遮,重闭难张而言。本病在《诸病源候论》中称为“睢目",亦名“侵风";《普济方》中称为“眼睑垂缓";《日经大成》中称为“眼废";另外,尚有“脾倦"
“胞垂"之称。笔者试用梅花针叩打上睑局部、督脉及膀胱经的头背部,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临床表现〗单眼或双眼上睑下垂,难以抬举,影响视瞻,轻者半遮瞳孔,重者黑睛全遮,眼球难以转动,形体消瘦,神倦体乏,面色觥白,舌苔薄白,脉弦细或细弱。
〖氵台法〗扶正祛邪,疏通经络。
〖手法〗应用梅花针叩打法。先用梅花针叩打眼睑上部。如系双眼睑下垂,可叩打双眼睑上部;后用梅花针叩
2弱4
《 老
打背部督脉经和足太阳膀胱经背部一 二侧线的部位,每日叩打一次。
〖病案举例〗患儿刘某,男,2岁,门诊号8802。
患儿于1986年12月31日出现右眼上胞下垂。1987年元月2日在山医一院检查,初步印象为“重症肌无力"。随后去眼科医院就诊,做“新斯的明"试验,确诊为“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用“新斯的明"、 “吡啶斯的明"
"V—c"等药,效不佳,于1987年2月10日来我科门诊诊治。
当时主要症状:双上眼胞下垂,以右侧为甚,上胞覆盖角膜、眼球,视物仰首,启视无力,眼裂缩小,脉细数。治疗用梅花针叩打上胞局部及头背部的督脉和膀胱经,并口服“吡啶斯的明",每日服4次,每次1巧片。叩打3次后眼裂增大1一2厘米左右。10次以后眼裂增大一半,“吡啶斯的明"改为每日3次,每次]巧片;巧次以后,“吡啶斯的明"改为每日1次,每次1 /5片,20次以后停药,症状逐渐消失,上胞举起,眼裂恢复正常,双眼等大等圆而痊愈。随防多次,现已上学前班。
〖体会〕上胞下垂多因中气下陷、脾气虚弱、提睑无力、血不养筋则弛缓;或者是风邪人络,筋脉受损,或者是外伤后瘀血阻滞经络,形成胞睑无力提举而致病。从经络来说属经络不通,气血瘀阻,五脏六腑之精气不能上行荣养于目所致。
应用梅花针叩打的方法,其主要作用是具有疏通经络,促进气血流通,调整脏腑功能,扶正祛邪,增强人体的抗
病能力。
所取叩打的部位,是因为督脉循行于人体头背部的正中线,总督一身之阳经,为阳脉之海。所以叩打督脉,可促使全身阳气振奋,气血流通;足太阳膀胱经从头走足,循行于人体头背及下肢后侧部位,五脏六腑的俞穴均分布于本经背部,主一身之表,主藏精液,统摄营卫。叩打膀胱经背部以调整五脏六腑的功能,促使脏腑精气的正常运行。使该部气血充足,有力提升眼睑,故上胞下垂得以痊愈。
(李瑞珍)
针灸治疗小丿L麻痹后遗症
小儿麻痹后遗症,是以肌肉萎缩、骨骼畸形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多发病。中医称为“软脚瘟"、“痿证"、“小儿中风"等。应用针灸疗法,治疗本症收效尚好。
〔临床表现〗下肢痿弱,不能站立,肌肉消瘦,脚外翻,面色萎黄,舌苔薄白,脉沉细。
o台法〗益气和血,强壮筋骨。
(取穴〗肾俞、环跳、风市、委中、足三里、阳陵泉、昆仑、照海、梁丘等穴,以补法的手法针刺,适当配合艾灸。
内服补阳还五汤和虎潜丸,交替使用。
〔病案举例〗患儿王某,男,10岁。2月前患者出现下
4
( 老 效
肢软弱,随之不能站立,难以行走,两脚外翻,经山医一院、儿童医院确诊为小儿麻痹后遗症。现今其父抱儿来诊,主要症状有面色黄白,形体消瘦,肢软萎弱,不能站立,肌肉萎缩,两脚外翻,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弱。辨证肝肾亏虚,气虚血滞。治宜益气活血,强壮筋骨,针药并施。
取穴:肾俞、环跳、风市、委中、足三里,应用补法,每日针灸1次,配合服用补阳还五汤。
针灸用药1个月后,患儿已能站立,但两脚外翻仍在,难以行走,继用前法治疗,加配阴陵泉、照海、公孙、昆仑、申脉等穴,改服虎潜丸。手法应用补法,隔日针灸1 次,左右交替。经过40余天治疗,患儿脚外翻已愈,行走如常人,病告痊愈。
〔体会〕小儿麻痹后遗症,多在急性期已过,发热已退,残留肢体萎弱。临床常见以下肢萎弱和脚外翻为主要症状。其病理机制多为病久伤正,气血受损,肝肾亏虚,血行凝涩,筋骨失养,以致下肢瘫痪不用。
治疗必须标本兼治,益气和血,强壮筋骨。所选用穴位以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的穴位,健脾、补气、养血;以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的穴位,补肾益肝,强筋壮骨。
服补阳还五汤意在益气活血、通络祛邪,虎潜丸强壮筋骨。因此,治疗本病针药并施是比较好的方法。治疗中要坚持治疗,以图彻底治愈,不能见效停治。
(赵秀英)
2
(
推拿治疗小丿L营养不良
小儿营养不良,多由先天不足、病后失调,致使脾胃气虚,运化无权,水谷精微不能充养,气液匮乏,气血不荣所致。
(临床表现〕面色萎黄,形容憔悴,神疲倦怠,不思饮食,或食而不化,吐乳,大便溏泻,肌肉松弛无力,身体抵抗力显著降低,易患感冒。
〖治法〗分阴阳,运八卦,泻胃火,补大肠,泻心火,泻肝火,补肾,揉脐,插中脘,按足三里,揉龟尾,补脾,揉中渚。
〖病例〗患儿刘某,男,3个月。患此症,经外地医院诊断为先天性幽门梗阻,治疗3个月无效。中医辨证为先天不足,脾胃损伤。按前法治疗3天,已不吐乳;治疗1周后,大便成形;后又连续推拿40天,患儿逐渐康复。
所见小儿营养不良患者,其病本在于脾失健运所致。不可妄用滋补,或增加营养,更不可滥用甘肥油腻之品,这样只能腻膈损伤脾胃,适得其反。应用按摩,可疏通经络,运动脏腑,活跃脾气,所以按摩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茹小纪)
针药并用治疗而瘫
面瘫俗称“口眼歪斜" “口喁" “口噼"。临床发病多见于春、秋两季,不论年龄大小均可发病。本证起病刍 进展快,为单纯性的一侧面颊筋肉弛缓。主证可见: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口角流涎等。其病机一方面是络脉空虚,外邪侵袭;另一方面是肝阳上亢,风痰上扰。二者均可使经络气血痹阻塞滞,肌肉经筋纵缓不收而致本病。
〖床现〕起病急骤,患者自觉一侧面部麻木不仁,口角流涎,鼓腮、吹哨均漏气,咀嚼不利,颊塞食物,额纹消失,目不能闭,脉浮,舌淡,苔白。
〖氵台法〗祛风散寒,温通经络。
〖方药〗僵蚕12克全蝎9克防风口克川芎10克 当归9克白芷9克蜈蚣4条甘草3克水煎,早晚服1剂。
〖针刺〗颊车透地仓,阳白透鱼腰、翳风,针太阳、 谷(取双侧)。
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
〖病例〗丁× ×,男,32岁,平素体健,于1987年12 月7日早晨清除圾后,返家吃早饭时,自觉左侧面颊麻木不仁,张口不便,进食汤液从口角流出。当时爱人发现他口眼歪斜,两天后来诊,额纹及患侧鼻唇沟消失,目不能闭,口角流涎,鼓腮漏气,脉浮有力,舌红有白苔。测血
(
压为16/ 11kPa(相当于120/80mmHg)。诊断为面瘫,为风寒侵袭所致。治宜疏风散寒,温经活络。针刺太阳穴(3、 4分深),颊车透地仓、翳风,阳白透鱼腰、合谷(双),每日1次,强刺激。内服上方3剂,首剂显效,3天后全部症状基本消失。
〖体会〗此病例为平素胃气不足,风寒侵袭,邪客络脉,经脉失养,气血运行失常而发病。先用针刺疏经活络,调和气血;内服中药祛风解痉,消除麻痹,针药并用,诸症皆除。
(王凤英)
电针中药并用治疗周围性而神经麻痹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属祖国医学中风范畴,俗称口眼歪斜,是一种常见病,以春秋季多见。
〖临床表现〗本病起病急,多数在睡眠醒后,一侧面部麻木不仁,口眼歪斜,口角流涎,颊塞食物,鼓腮,说话漏气,眼睑不能闭合,流泪,鼻唇沟变浅或消失。个别患者有耳后乳突部疼痛,舌苔薄白或腻,脉浮紧或弦。
初期取穴:地仓、颊车、阳白、四白,以上均取患侧,合谷取双侧。
〖方药〗大秦艽汤加减:
秦艽10克防风] 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
(1980年
生地10克白术克云苓10克白附子10克白僵蚕10 克全蝎6克
水煎服,每日1剂。
后期取穴:在初期穴位的基础上,上唇不正加迎香(患侧);下唇不正加颊车、承浆(患侧);不能皱眉加鱼腰、攒竹;耳后疼痛加翳风。
〖操作方法〗取28号不锈钢毫针(阳白、四白用1寸,地仓、颊车、合谷用寸半),快速刺人皮肤,平刺或斜刺,有酸胀感后,留针,电疗器用锯齿波;地仓、颊车为一组;阳白、四白为一组;双合谷为一组。输出强度,可见面部有轻微抽动及病人能耐受为度。连续通电巧到0分钟,每日1次。起针后,再用1寸毫针点刺人中、承浆二穴,用强刺激手法。
〖方药〕加味牵正散:
白附子白姜蚕全蝎橘络
等量研面,每日3次,每次1克,水冲服,黄酒为引。
〖体会〗对本病的治疗要注意如下四点:
(1) 本病发病时间短、接受治疗早,通电后抽动明显者,一般来说,效果好;反之效果差。
(2) 本病一般1周内才能稳定,1周内尽管已经接受治疗,病情可能继续发展(少数也有1周恢复正常者),但第 三周是恢复最佳时期,大部分病人在此阶段基本可以恢复正常。仅遗留某一部位未恢复正常,所以可根据部位,选用后期配穴治疗。
(3) 本病疗程:最短治疗7天痊愈,一般20多天,最 262
o一
长30天,大部分病人都在3、4周内恢复正常。个别病人时间比较长一点,只要坚持,都能治愈。
(4)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发病原因,由于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侵人阳明、少阳经之脉,引起经气阻滞,经脉失养,肌肉纵缓不收而发病。电针治疗,以手足阳明为主,手足少阳经为辅,采用局部近取与循经远取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取翳风穴可祛风止痛,适用于耳后乳突疼;阳白、四白、地仓、颊车、合谷可疏通经脉气血,麻痹之肌肉得以恢复。
(和金环郭之姣)
中药电离子导人治疗而瘫
周围性面瘫,又称面神经麻痹,为颅神经疾患中的常见病。运用中药电离子导人治疗本病,比传统的针灸及运用中西放疗法见效快,尤其对顽固性病例疗效较好。今介绍如下:
〖临床表现〗面部麻木,目不能闭,口角歪斜,额纹消失,眼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闭口吹气困难,舌苔薄白,脉紧。
〖氵台法〗祛风缓痉,疏通面络。
〖方药〗白附子僵蚕全蝎蜈蚣各] 0克
将上药共研极细末,装瓶密封备用;海带1条,75%酒精适量。
2 4
中 临证
〖用法〗采用天津市津东医疗器械厂生产之电离子导人机,将电极板改制成约3厘米见方之锌板,或用古铜币代替。用时将上述药末约3克,用酒精调成糊状,将药涂在病乳突部或耳门前压痛处,涂药范围约3厘米左右;然后在病侧颊车、地仓、阳白,或健侧相应点上用同样方法涂药(任选一点);再将海带用热水浸泡待软后,剪成与电极同样大小之方块两个,覆盖在药面上,将电极板分别放在上面,上覆绝缘布,用小沙袋压紧,然后开机,接通电源,以10一20毫安之电源,每次治疗25分钟。7天一个疗程。
一般用3个疗程。
〖体会〗运用中药电离子导人治疗面瘫,是笔者在该疗法治疗风湿性关节炎、骨质增生等病的基础上受到启发。中医认为,口眼歪斜多由当风露宿,风痰客于半侧面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两侧经脉失衡所致。运用传统的针灸,内服中药虽有一定疗效,但对顽固性病例,中西医都无特效疗法。采用中药电离子导人法能使药物直接进人病所,疗效可靠,无副作用。
(王升起)
针灸治疗肩关节周围炎
肩关节周围炎,属于祖国医学痹证范畴,以肩痛和肩关节功能活动,如上举、后伸、内收、外展等受到障碍为主症。采用针灸治疗,效果满意,取穴方法,主要是循经
(
取穴与经验取穴相结合。
(1) 循经取穴:肩峰处有压痛点,或后伸疼痛者,取手、足太阴经穴,先刺阴陵泉,再刺尺泽,太渊等;肩耦、曲池和合谷穴有压痛点,或抱举疼痛困难者,取手、足阳明经穴,先刺足三里,后刺肩骨禺、曲池、合谷等;天宗穴有压痛点,或内收疼痛困难者,取手足太阳经穴,申脉、天宗、肩贞;后溪处有压痛点,或外展疼痛困难者,取手足少阳经穴,先刺阳陵泉、肩骼、外关等。针刺下肢穴时,嘱患者做上举、外展和内收等运动。
手法:在治疗过程中,应用两种手法:0热补手法:用提插和捻转补泻手法找到酸胀感觉,随之行慢提紧按3、 6次以加重感觉。然后向下插针1、2分,拇指向前捻转3、 6次可产生热感,如无反应,可反复操作3一6次有热感后留针巧、20分钟。0针灸并用:是在进行针刺热补手法后,将针留于穴内不动,随之在针柄上插3厘米长的艾卷,艾卷的下端距皮肤约3厘米左右,然后用火柴从下端点燃(注音,也、烧丿匚伤),每次加灸2、4个穴位(多取患侧局部穴位)。
(2) 经验取穴:0肩耦透极泉,用针的长度和粗度同上。患者采取坐位,将患肢平伸,左手拇指按压肩髁穴,食指、中指托极泉穴,右手持针从肩髁穴直刺至极泉穴皮内。此穴对肩凝症有轻微的肩肱连动时,功效较好。2肩内陵透肩外陵(肩内陵穴在肩前、腋横纹上2寸)。针刺方法:患者采取坐位或仰卧位,左手拇指按压肩内陵穴,食指按压肩外陵穴(此穴在肩后与肩内陵穴相对),右手持针从肩内陵透至肩外陵穴皮内,一般不留针。此穴对肩肱连
2孬
( 1980
动功效较好。
(体会〗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所取之穴,其穴理是:阳陵泉为胆经穴,筋之会,有强筋利节、驱风导浊之功;阴陵泉为脾经合穴,有健脾养肌、通利关节之效;肩髁、曲池、合谷为阳明经穴,本经多气多血,具有散瘀除滞之能;天宗、肩贞、后溪为小肠经穴,本经与心经相为表里,既能补养心血,又能泻除外邪;肩内陵有调经定痛之功;太渊为肺经之原穴,又为脉之会穴,既能养肺气,又有通血脉之功;足三里、三阴交能健脾胃,为治本之法。
另外,在施针治疗时,嘱患者有计划地锻炼活动患肩,如上举、外展、内收和旋转运动等,对提高疗效很有帮助。
(郭耀)
针灸梁丘穴治疗暴泻
暴泻又称暴注,属急性肠炎,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尤以夏、秋两季较为多见。本病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会造成暴泻无度,伤阴耗气,造成亡阴亡阳之变,其证甚危,或由实转虚,变为久泻,演变成慢性疾病,损伤正气。因此,对于暴泻的治疗,必须及时彻底治愈,以防演变成慢性疾病,损伤脾气。
o 髓床表现〗临床常见的症型有:寒湿暴泻、湿热暴泻、伤食暴泻三种。
o )寒湿暴泻:泄泻清稀,泻呈水样,腹痛肠鸣,脘、2
闷食少;伴有恶寒发热,头重而痛,肢体酸痛,苔白腻,脉濡缓。
(2) 湿热暴泻:泄泻腹痛,泻下如注黄褐稀水,肛门灼热,心烦口渴,小便短黄,苔黄膩,脉滑数。
(3) 伤食暴泻:腹痛肠鸣,便泻量多,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脘腹胀满,嗳腐吞酸,不思饮食,苔垢腻,脉滑。
〖取穴〗双侧梁丘穴。本穴在髌前上棘与髌骨外缘连线上髌骨外缘上2寸。针具为32号毫针,灸具为艾条。
〖治疗与操作〗
(1) 寒湿型:化浊散寒。用艾条雀喙灸,每穴灸10 分钟。
(2) 湿热型:清热利湿。毫针直刺1. 5寸,平补平泻,留针60分钟,每20分钟行针1次,每穴灸5分钟。
(3) 伤食型:消食导滞。毫针直刺1. 5寸,平补平泻,留针60分钟,每20分钟行针1次。每穴灸5分钟。
〖随症加减〕恶寒发热者,针刺曲池(双)、外关(双),神疲体困灸足三里(双),腹胀甚者,灸天枢。
〖体会〗对本病观察可见,针灸梁丘穴(双),采用不同的针法和灸法,治疗暴泻,要求辨证、取穴准确。手法得当,方得清热消食的目的,所以一两次即获痊愈。
梁丘穴是足阳明胃经的郗穴。郗穴是间隙的意思,是经脉之气深聚之处,临床多用于治疗急性病症。暴泻用之有缓减肠蠕动亢进作用。施术前与施术后,肠蠕动有明显改变。针灸梁丘有止泻迅速的特点。
湿热暴泻我们亦采用了灸法,这是属于《内经》中的
“反治法"及“火郁发之"的治疗原则。又因湿为阴邪,施灸还有温化湿邪之功,有助清热利湿,调和脏气的作用。
(王晋)
药物电离子导人法的临床应用
电离子导人法是使用广泛的治疗方法。电离加药物配合使用,称为药物电离子导人法。应用本方治疗骨质增生、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20多种病症,收效满意。
〖氵台疗范围〗本法适用于骨质增生、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化脓性关节炎、四肢麻木、下肢冷痛、产后腰痛、腰骶韧带炎、腱鞘炎、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外伤性肿痛、半身不遂、痛风、足跟痛、月国窝痛、小腿肚痛、腕指关节痛、风湿性紫癜、肌无力、胁痛等疾病。
〖治疗原则〗疏风止痛,温经散寒,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疏肝理气,消积化滞。
〖选用方药〗根据治疗原则和各种病情的不同,拟定了以下五个基础方剂。
(1) 一号方:补骨脂、枸杞子、金毛狗脊、仙灵脾等为主药,治疗骨质增生。
(2) 二号方:羌独活、威灵仙、秦艽、细辛、当归、赤芍等为主药,治疗肩周炎。
(3) 三号方:三棱、莪术、桃仁、红花、荆芥、防风、
( 憝
川乌等为主药,治疗外伤性肿痛、风湿性关节炎、痛风。
(4) 四号方:柴胡、苏木、香附、广木香、乳香、没药等为主药,治疗四肢麻木、腱鞘炎。
(5) 五号方:双花、连翘、蒲公英、穿山甲、生石膏等为主药,治疗化脓性关节炎。
根据不同病种和治疗的需要,几组方可以交替使用, 并灵活掌握,随症加减,或中西药结合使用。
〖氵台疗方法〕将中药水煎成浓汁,西药研成粉剂,然后用纱布制成的治疗垫,在煎成浓汁的中药中温浸湿透(有的撒上西药研成的粉剂),放在治疗部位,电离子导人30 分钟。
除选用药物外,根据中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及中医的整体观念分析,治疗部位有选患病部位、有选阿 是穴、有选循经取穴等。一般定为12次为1个疗程。
〔病例一〗患者赵某某,男,67岁,大学教授。患骨质 增生20多年,经省人民医院拍片,颈椎、腰椎、膝关节都有增生,近七八年来病情加重,上肢麻困,腰腿痛,下肢冷,阴雨天痛困加重,不能行动。省人民医院曾给予理疗及激素类药物治疗,效果不显,药停即痛,于1989年7月来我所就诊。
查双膝关节肿大变形,腰痛不能伸直,行走困难,离不开拐杖。经用一号药物,电离子导人,治疗10次以后,疼痛减轻,变天不受影响;再继续治疗1个疗程,自觉症状完全消失,行动不用拐杖,唯有下肢觉冷;经用三号、 号交替使用10次后,下肢发凉也消失,行走活动如常人。
0
〖病例二〗张某某,男,巧岁,山西平遥县学生,暂住 太原旱西门亲戚家,患风湿性关节炎巧年。患儿母亲代诉:患儿出生后睡在潮湿土炕上而得此病,易感冒,每感冒1次,全身疼痛就加重1次。近四五年来,疼痛加重,阴雨天痛得不能上学,经地区医院治疗无效。四89年7月在山大一院诊断为类风湿,用激素类药物治疗痛减,但药停又痛,故来我院就诊。
查患儿体形消瘦,各关节稍有肿大,双膝关节肿大较为明显,血沉“ ,类风湿因子“ ,抗链“ 0 " 0:
800),确诊为风湿性关节炎。
经用三号药物电离子导人,治疗5次后疼痛减轻,12 次后疼痛大减。初诊时患儿不能行走,山其兄背着来;1个 疗程后,自己走着来;两个疗程后,骑着自行车来,至此疼痛完全消失,其母特别高兴。为了巩固疗效,其母要求再做1个疗程,抗链“ 0 "转为“ ,于9月12日痊愈而回平遥复学。
〖体会〗我们体会,所以有较高的疗效,其关键在于药物的选用,精确运用中医的理法方药,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药物电离子导人,对病人来说,无痛苦、少花钱、疗效高,是广大患者乐意接受的一种好疗法,值得推广。
在治疗中,发现个别病人对某些药物产生局部皮肤过敏现象,导人部位发生痒疹,加人抗过敏药,可使过敏现象减轻。
用药物电离子导人法,适应病种广,只是根据不同病 270
种选用不同药物而已。同时,此疗法的给药途径属于外治法,比口服药和打针输液有其一定的优点。今后继续扩大病种治疗范围,观察疗效,为广大患者更好地服务。
(徐纯玺)
指穴疗法
指穴疗法是在特定的穴位上,以意领气,气达指端,力透肌肤,深人脏腑,疏通经络的一种方法。因其纯用手指在穴上施术,故曰指穴疗法。
施术中虽重而不滞,虽轻而不浮。深透脏腑而彻骨,然无痛感;轻于肌肤与皮毛,却浮痒,使人感到舒适、松静、邪祛而正安。因此,是一种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碍邪,男女老幼乐意接受的一种疗法。
指穴疗法散在于武林与民间,它是千百年来长期摸索实践的总结,乃按摩、点八、气功的融合。在武林民间多属单传。敝人拜武林中的峨眉郭大侠及山东民间施术的李翁,求其指点,方悉其中之秘,得点滴之传,吾愿刊出,以利人民,服务于社会。
〖施术〗指穴一术,仅用食指、中指、拇指三指的指腹与特定穴接触。胸、背、腹多用中指,脊椎两侧用食指、中指两指施术,腰、臀、骶部多用拇指。
在手指下,可施出温、清、衤卜、泻、和五种手法。具有温以祛寒,清以除热,补以治虚,泻以治实,调理气血
的作用。
施温法可壮阳温通,对脾肾阳虚、风寒诸症、沉寒冷痼皆有卓效。温可通,温乃五法之首。清法可清三焦及腑中之热,然只有通,邪热才有出路。补法可补脏中之虚,治气血不足,亦可通。泻法可泻腑中之实及积聚湿邪和一切肿胀,然泻以通腑实,实邪才能尽出。和法可调半表半里之疾,能理气血不畅,又治脏腑不和,以及当温不宜、欲清不能、应泻不妥、得温不适之症,此时尽用和法。然须在通中施法,方能尽得其妙。故曰:温法统筹四法,四法又归于温法。
〖主穴〗
大椎穴施术,可祛风寒,通经络,解痉挛,除肢瘫,通周身之阳气。
脊中穴施术,可调脾胃,助消化,治脘痛,和血脉,调脏腑之功能。
命门穴施术,能益肝肾,调阴阳,壮筋骨,补元气,理脾肾之阳气。
膻中穴施术,具有理心肺,调宗气,安心神,通任督,汇内外之气。
鸠尾穴施术,善于理三焦,宽肠胃,通上下,益气血,和人身之阴阳。
脐下1寸6分处施术,则能上达巔顶之百会,下通足心之涌泉,旁及带脉所系,强男之精室,益女子胞宫。
会阴穴施术,能通任、督、带三脉,可调阴阳气血,内达脏腑,外透肌肤,对偏瘫、截瘫以及脑病具有意想不寺272
老 沉 一'
到的疗效。
〖疗程〗根据主穴的作用,每次只取一个穴施术。遵其虚补实泻的原则,选穴后施术不少于半小时,重者施术1小时。一般施术1次则愈,轻者在施术中痊愈。重者施术至5次,就明显改善,10一巧次多能好转或痊愈。
〖适应证〗此法对内科的消化系统病、关节疼痛、心肺疾患、肝肾疾患;妇科的痛经、带下和一切杂症;儿科的咳嗽、感冒、消化不良、下肢无力,以及小儿麻痹后遗症均有满意疗效。
(张长安)
“小夹板"在创伤骨科中的应用
骨折复位后,必须要有一个坚强可靠的固定,才能保持骨折在复位后的良好位置,防止再移位。
在祖国医学以“因形制器"的理论指导下,一直沿用夹板来固定骨折,通过布带对夹板的约束力、纸垫对骨折断端防止或矫正成角畸形和移位的效应力、充分利用肢体肌肉收缩活动时所产生的内在动力,使肢体内部动力因骨折所致的不平衡恢复到平衡,为骨折的愈合创造良好的条件。
多年来,对骨折的治疗,继承发扬了祖国医学遗产,沿用了夹板外固定治疗骨折,使有些骨折如克雷氏史密斯骨折、肱骨髁上骨折、前臂双骨折、肱骨干骨折、小腿骨
4
《 名
折等等,通过准确复位、有效固定、合理功能锻炼,以及中西内外用药,达到了理想的效果,避免了病人手术的痛苦。
〔体会〗(1)小夹板能与体表面紧密相贴,随着肌肉的收缩舒张增加和减少压力,保持骨折复位后的位置。有时原来复位不够理想,也可随之逐渐得到矫正。
(2) 小夹板用布带捆扎在肢体上,松紧一定要适度,一般保持上下能移动1厘米为好,固定期间要严密观察,随时调整布带的松紧度,使复位的骨折保持良好的位置,使血液循环畅通。
(3) 小夹板外固定,不固定上下关节,骨折远端的肢体重量能被活动的关节所吸收,骨折部位所受的移位倾向力就大大减少。
(4) 小夹板外固定简便易行,经济可靠,优点很多,但早期观察比较辛苦,只有医务人员的辛勤劳动,才能取得满意疗效。
(赵炳文)
补中益气汤的加减应用
补中益气汤为李东垣所创制的益气升阳的著名方剂。本方由黄芪、白术、柴胡、升麻、当归、陈皮、党参、甘草八味药组成,不仅治疗气虚发热、身倦懒言、气短自汗、脱肛、子宫下垂有确实效果,在原方的基础上加减变化, 74
还可治疗多种疾患。现举例如下:
(1) 久痢:属虚寒者,原方加煨诃子9克,五味子6 克,破故纸10克,炒干姜6克,赤石脂10克,久痢兼见发热者,加黄连10克,广木香6克。
(2) 消化不良:症见纳呆、腹胀、嗳腐者,加鸡内金 10克,焦三仙各12克,炒槟榔3克;如兼见腹痛者,加枳壳6克,广木香6克,炒干姜3克。
(3) 神经性呕吐:原方加代赭石20克、半夏10克、生姜3片、旋覆花16克(包煎)。
(4) 美尼尔氏综合征:原方加夏枯草巧克、菊花10 克、半夏10克、天麻10克。
(5) 神经性头痛;原方加菊花10克、川芎12克、蔓荆子巧克、白芷6克。
(6) 肩周炎:原方去白术、升麻,加半夏6克、片姜黄10克、桂枝巧克、白芍] 0克、生姜3片、大枣2枚。
(7) 遗精:原方加煅牡蛎巧克、金樱子10克、破故纸10克、巴戟天10克。
(8) 小便失禁:原方去柴胡,加益智仁用克、菟丝子 12克、覆盆子10克、山萸肉12克、山药巧克。
(9) 崩漏:原方加血余炭6克、仙鹤草巧克、阿胶10 克(烊化)、棕榈炭10克。
00)消化道溃疡:症见脘腹痛者,加川楝子10克、香附巧克、元胡6克;若寒甚者,加桂枝6克、炒干姜6 克、附子10克。
(李志英)
匕
活血化瘀法治疗风湿性关节炎
风湿性关节炎属于中医痹证的范畴。其发病的主要病因病机是:机体正气不足之时,风、寒、湿侵袭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导致。
《风湿痹候》说:风湿痹“由血气虚,则受风湿而成此
《金匮翼,热痹》中说: “热痹者, 气不得通, 一则痄痹煽然而闷也。
《类证治裁,痹症》中记载:“诸痹, 一良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内袭。正气为邪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涩,久而成痹。"
可见正气不足为本病的病理基础,正如《内经》所说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是也。气虚则无力运血而血滞,加 之外邪闭阻更加重了血瘀,瘀则不通,不通则痛,这是此病关键所在。
关节内连脏腑,濡养关节筋骨之气血皆来源于脏腑,故与五脏六腑皆有关系,但与肝、脾、肾、心的关系最为密切。
肝主筋,肾主骨,心主血脉,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脾运旺盛则气血化生充足,心脉畅通则血行无阻直达四肢百骸,濡润全身。
脾主肌肉四肢,脾主升清,清阳实四肢则肢体轻健有
诳 0
力。山于在病理上肝气易郁,脾气易结,肝郁脾结而易成瘀。风湿侵袭机体,阻碍经脉之运行,更加重病情,导致关节瘀血阻滞而失清利之功用。
综上所述,本病的病机关键是气滞血瘀。初起可仅表现为气血运行不畅,若不及时治疗或治之不当,渐使血行不畅加重而致气滞血瘀。血瘀既可是病理产物,又可是变生多种病变的原因,但其临床表现为疼痛。
古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论,“治血"指出了此类病变的治疗原则。因此在治疗时应重在活血化瘀,瘀去则血活,血活则能濡养肢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血脉旺盛,病可自去。
又据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本病的发生与感染病毒有关,即中医所说的风毒与湿毒等外邪。故在具体治疗时,可针对性地选用既有活血化瘀祛风湿,又有抗病毒的药物为佳。 方药可选用桃红饮、桃红四物汤、身痛逐瘀汤。也可以用穿山甲16克、青风藤巧克、钻地风10克、海风藤10克,浸人高粱白酒500克,浸泡1周去药饮酒,早晚各一盅。
另外根据关节疼痛的部位不同,可针对性地选药。例如上肢痛甚者,可加姜黄、桑枝等;下肢痛甚者,可加牛膝;血瘀重者,可选三棱、莪术、乳香、没药、元胡、水虾、席虫等,以增强活血破瘀之功;抗病毒药可选白花蛇、银花、土茯苓、苡米等,以增祛风毒和湿毒之力。
临床上有许多医者善于运用川乌、草乌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可是由于导致本病的病机气滞血瘀未解决,故有的患者常又感邪发作。川乌、草乌毒性很大,初学中医或经
2
验不足者,由于剂量和配伍掌握不当,则病不但不除,反而出现了中毒现象,甚至有生命危险。
(郭树枝)
益阴活血汤在外科的临床应用
本方是笔者多年来应用王清任五大逐瘀汤治疗各类瘀血症、手术后的阴虚内热病症和各种合并证加减化裁而形成的自拟方。
〖组成〗当归18克川芎巧克生地30克赤芍30克
金银花30克蒲公英30克黄芩巧克郁金巧克柴胡巧克大黄10克莱菔子巧克芒硝9克(水飞化服)水煎服。
〖适应证〗应用益阴活血汤的手术种类有:胃大部切除术、肠吻合术、创伤性胸腹部复合伤修补术及骨伤科的截肢术和断肢再植成功等。
〔加减〕胃纳滞呆、恶心食少,加陈皮10克、半夏9 克、盐香9克、麦芽12克;瘀血明显重者,加桃仁10克、红花10克、丹参巧克;腹鼓胀矢气不通者,加枳实9克、川朴10克;一般手术无胃肠症状者,可减去大黄、莱菔子、枳实、川朴、陈皮、半夏、麦芽;伤口感染久不收口者,加生黄芪30克。
(服法〗用水700毫升,煎至250毫升,早晚分两次空腹服。一般手术可在术后当天服用,可连服3一5剂;如系
四80 证
腹部手术,可在术后次日服用,可连服2、3剂,至肛门排气正常为止。
〖方解〗方用金银花、蒲公英、黄芩为主药,以清热解毒。药理实验证明,三药均有明显的抗菌消炎作用,可防止术后发热和伤口感染。
生地、赤芍滋阴凉血、活血行瘀,与当归、川芎、大黄、芒硝、莱菔子等活血化瘀、行气消积等药物配伍,更能促进伤口内瘀血的消散吸收和手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并可防止腹部手术后腹腔粘连。
柴胡、郁金疏肝理气,清热止痛,以增强清热解毒之力。
诸药配伍,合奏清热解毒、滋阴凉血、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作用,可用于胸腹部手术以及骨伤科的截肢术等。当然,临证还应根据患者体质强弱和病情轻重进行加减变化,方能收到预期效果。
〖体会〗近年来中西医结合在外科领域里已取得很大成绩,充分显示了中西医结合的优越性。尤其是手术前后,中西医结合疗法的应用已引起了重视。益阴活血汤主要是解决手术后出现的阴虚和血瘀问题。本方的特点是:0手术后,能减少病人痛苦,使身体恢复较快。0可减少或不用抗生素,使伤口愈合良好。囹对腹部手术可促进胃肠功能早日恢复,消除腹胀,防止腹腔感染、粘连,促使腹腔瘀血和炎症产物的吸收。@药源广泛、经济,服用方便。
(刘金兰马润金)
279
(
胃扭转治验
胃扭转属于中医“胃痛"、“腹痛"之急症的范畴,临床多以手术治疗。病情较缓者,也可用保守疗法治之。用益气升降汤试治几例,效果良好。现将方药介绍如下:
〔床表现〕脘腹憋痛,甚则绞痛,纳差,嗳腐吐酸,或呕吐不能饮食。
o台则〗温中益气,升清降浊。
〖方药〕内服方:黄30克党参巧克升麻10克枳实6克酒大黄6克川牛膝30克小茴香巧克甘草3克
外敷方:白酒300毫升陈醋500毫升,共加热至70 ℃ 以上,用毛巾浸湿热敷胃部。
〖加减〗腹胀较甚者,加沉香10克,柴胡6克;脾胃虚寒者,加肉豆蔻10克,砂仁9克;大便不通者,加炒莱菔子20克;恶心呕吐者,加竹茹巧克,半夏10克;绞痛 甚者,加炒元胡巧克。
〖体会〗脾胃居中焦,为气机升降出人之枢纽,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共同维持着气机的正常运行,若脾胃受损,升降失常,气机逆乱,可形成此病,笔者仿效李东垣的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之理,加减变化自拟益气升降汤,以帮助气机恢复正常升降,使胃腑也随之转正。
病人服药加热敷后,自感胃部不适,上下翻腾,脘部发热,大便3一4次而病愈。此后再以补中益气汤加减调理
、
老 证 《
之,病不再发,属寒湿者宜之。
(韩国珠郭培军)
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微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类属于中医学“血证"、“发斑"等范畴。本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病程缠绵,反复难愈。
〔床表现〗起病急骤,皮肤出现瘀点、瘀斑,多发于下肢和臀部,对称分布,分批出现,大小不等,甚则融合成片,伴有腹痛、腹泻或关节肿痛或尿血,舌质红绛,脉细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方药〗生地巧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紫草12克党参巧克乌梅6克防风10克生甘草6克大枣5枚
〖加减〗发热者,加银花巧克、连翘巧克;腹痛者,加白芍1 8克、木香6克;关节肿痛者,加桑枝巧克、秦艽 9克、忍冬藤巧克;瘙痒甚者,加地肤子8克、黑芥穗9 克;血尿者,加大蓟巧克、小蓟巧克或白茅根30克;斑色紫黯,融合成片,抚之硬结,为瘀血阻络所致,加仙鹤草30克、生蒲黄12克(包煎)、当归1 2克;病情反复,紫斑时发时止,斑色淡紫者,加炙黄芪巧克、西洋参10克、阿胶巧克(烊化)、麦冬10克。
〖体会〗本病的病机初起多由热毒内炽,迫血妄行,溢
281
老中 临
于脉外,发于肌肤所致,日久可导致肾阴虚或脾肾阳虚。笔者在治疗本病时,初起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为主,按上方加减化裁,往往能够在初起阶段治愈。个别病人因人院较晚,病情已发展为肝肾阴虚或脾肾阳虚者,则以益气摄血,健脾滋肾为主,分别选用大补阴丸、六味地黄丸、四君子汤、归脾丸、补中益气汤、附桂八味丸等逐渐调理,病趋康复。
(韩国珠郭培军)
龙胆泻肝汤的加减应用
龙胆泻肝汤首载李东垣《兰室秘藏》,由龙胆草、生 地、当归、柴胡、泽泻、车前子、木通组成。《医方集解》收载该方,增加了黄芩、栀子、甘草三味药。主治肝经实火之胁痛、口苦、目赤、耳聋、耳肿;肝经湿热之淋证阴肿、阴痒等证。笔者近年来应用本方,加减治疗多种疾患,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举例如下:
(1) 湿热黄疸:原方加茵陈20克板蓝根20克白茅根
30克金钱草巧克郁金巧克丹参巧克
(2) 胆囊炎:胆结石:原方加虎杖巧克威灵仙巧克
郁金巧克川军] 2克鸡内金10克金钱草30克枳壳12克
(3) 眩晕(高血压):原方加夏枯草巧克天麻10克生龙牡各20克代赭石20克生石决明30克川牛膝巧克
(4) 三又神经痛:原方加菊花20克白芷9克川牛膝
] 名
巧克白蒺藜12克露蜂房] 0克川芎I l克
巧)中耳炎:原方加蒲公英20克连翘巧克银花20克紫花地丁30克
(6) 角膜炎:原方加桑叶10克菊花21克防风9克夏枯草巧克生石决明20克
(7) 淋证、淋浊:原方加地榆巧克槐花巧克瞿麦] 2 克篇蓄] 2克萆9克
(8) 带状疱疹:原方加珍珠母巧克丹皮9克生牡蛎巧克
(9) 湿热痹证、筋脉受损者:原方加桑枝巧克赤芍12 克生薏仁巧克银花藤20克
(10) 遗精、阳痿:证属肝经湿热者,原方加黄柏9克
(盐制)知母9克
(韩国珠王利萍)
少腹逐瘀汤治疗宫寒不孕
凡是生育年龄的夫妇,婚后同居3年以上未避孕而不孕者,称为不孕症,以少腹逐瘀汤治之。以少腹逐瘀汤为主,随症加减,治疗不孕症,获得了一定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床表现〗婚后数年未孕,月经后期,量少,色淡紫有瘀块,经期腹痛,遇热痛减,平素白清稀,舌淡紫,脉沉缓,证属宫寒血瘀者。
〖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
2
老
当归9克赤芍7克川芎5克元胡9克小茴香6克肉桂5克仙脾灵巧克益母草10克香附12克水煎服,于月经前服3剂,3个月为1个疗程。
〖加减〗若宫寒甚者,加服艾附暖宫丸,每日2丸,分早晚服,于月经过后5天开始服20天为1个疗程。
若瘀血明显者,加服桂枝茯苓丸,服法同上;兼气滞者,加川楝子、乌药,行气止痛;若白带量多而腰困者,加川断、菟丝子、车前子。
〔体会〗以王清任的少腹逐瘀汤和艾附暖宫丸加减合而为一,既能散寒,又能化瘀,确有相得益彰之妙。但服药时间很重要,必须掌握在经前或经期服用,尤其是对瘀血型者,有因势利导、顺水推舟之妙。
(韩国珠王利萍)
山药白术汤治疗小丿L泄泻
小儿泄泻是儿科常见病之一。临床见证,虽有寒、热、虚、实之别,外感内伤之异,但脾胃失调,水湿内停,是造成泄泻的主要原因。笔者运用师授的山药白术汤,随症加减,治疗小儿泄泻,疗效满意,兹介绍如下:
〖临床表现〗大便稀溏,或如水样,色淡不臭,或完谷不化,纳呆,尿少,腹胀肠鸣,面色不荣,神疲倦卧,舌苔白腻,脉濡缓。
〖方药〗山药白术汤;
2
匕
炒山药6克一9克焦白术3克“克茯苓6克“克扁豆6克克猪苓3克巧克车前子6克一9克广木香1克到克陈皮2克“克炙甘草1克到克
水煎频服,1日1剂,用于3岁岁的小儿。
〔加减〗兼外感者,加葛根、藿香;兼食滞者,加焦三仙、炒莱菔子、川朴;呕吐者,加半夏、生姜;若大便黏滞不爽、苔黄微腻者,加黄芩、滑石;若腹痛肠鸣,泄泻清冷者,加炮姜炭、山楂炭,并用暖脐膏(肉桂、苍术、川朴)研面,用醋调外敷脐穴。若久泻不止或滑脱失禁者,可加诃子、粟壳等涩肠止泻之品。
〔体会〗小儿时期脾胃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消化机能较弱,加之寒温不能自调,乳食不知自节,故最易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职,水湿内停,发为泄泻。所以,治疗小儿泄泻,关键在于调和脾胃,恢复其运化功能。
本方主以炒山药、炒白术、炙甘草培补脾胃,以促进中州的运化功能,辅以扁豆、茯苓、猪苓甘淡利湿,健脾止泻;广木香、陈皮行气和中,更以车前子取其利小便、实大便之音孑e」、0
本方用药精炼,配伍得当,临床用之颇为有效,实乃治疗小儿泄泻之良方。
(韩国珠王利萍)
285
匕 证
肺痈
火热伤肺,肺热而脓疡者叫肺痈。
〖临床表现〗外感发热症,咳而胸满,身寒脉数,咽干不渴(亦有口干口渴,不欲多饮者),咳痰腥臭,痰如脓状,胸中隐隐觉痛,不能深呼吸,有时痰中带血或咯吐脓血。
〖方药〗桔梗汤合千金苇茎汤加减:
桔梗巧克桑皮] 0克杏仁炒,10克瓜蒌30克当归] 2 克百部10克橘红10克甜瓜子巧克浙贝用克柴胡10 克韦茎30克生苡仁24克麦冬30克生芪10克枳壳炒,
10克甘草3克
苇茎有鲜者为佳。
(加减〗(0此方对于急性肺脓疡、化脓性肺炎、肺坏疽等,有消炎、活血、排脓之作用。若加败酱草、二花、 牛蒡子、黄芩、川连、连翘则消炎作用更佳。
(2) 若咯血、吐血,加白芨末、白茅根、藕节 末等。
(3) 烦渴甚加花粉、知母。
〔体会〗桔梗能清肺利膈,升提血气,表散风热,排除脓血而补内,又不能载诸药上浮,通天气于地道,使气得升降而益和;鲜苇茎能治肺痈烦热;百部、苡仁能清肺热,治肺痈咯吐脓痰及补肺之功;桑皮、杏仁、橘红能化痰、 286
定喘、润肺;浙贝能止咳消痛;甜瓜子能治腹内结聚,破 溃脓血,为肺痈要药;瓜蒌能开胸补膈,润肠通便;枳壳能行气宽中,消除胀满疼痛;当归能活血养血,祛除瘀血内结;生芪能补肺而固卫;柴胡退热兼走胸胁;麦冬润肺清金,止渴除烦;甘草和中解毒;生芪合当归、甘草,能益气生血,扶正托邪。本方为清肺、排脓、解毒之剂,临床应用较为得心应手。
(张慕良)
乙型肝炎
〔床表现〕肝区疼痛不适,食欲不振,恶心厌食,腹部胀满,周身乏力,口干口苦,小便发黄,背劳困,舌质红,舌苔薄黄或腻,脉象多弦滑。
〖方药〗柴胡疏肝散合五苓散化裁:
柴胡0克茵陈30克炒山栀] 0克竹叶] 2克陈皮] 0 克黄芩用克猪茯苓各10克滑石18克苍术10克二花 30克广木香] 0克白芍巧克香附12克砂仁6克炒枳壳 ] 0克生草3克猪苓10克
〖加减〗0)若患者病情较重,上方二花可加至45克,白芍可加至30克。
(2) 若久病体虚,或素体气虚,可加党参、黄芪。
(3) 久病过用寒凉者,如茵陈、黄芩、栀子;适当加温中之品,加草果、白术、台乌等。
287
(4) 病久耗伤肝阴,可减猪苓、茵陈、滑石;加麦冬、沙参、当归
(5) 若胁下痛甚者,可加元胡、桃仁、川楝子。
根据本人多年来临床诊治乙肝,应用上法确有一定疗效,经治疗数月后,症状明显减退;H BSA g一项明显下降,并有部分转为阴性。仅供同仁参考。
〖体会〗柴胡走少阳,能疏肝理气,行走两胁;茵陈泻肝胆湿热;黄芩、炒山栀、二花能清热、解毒、泄火;竹叶能清热除烦;云苓、猪苓、滑石能清利湿热;陈皮、枳 、香附、广木香能疏肝和胃,理气止疼;白芍柔肝,能治血虚,又能行气,配甘草能缓和逆气;砂仁能温脾畅中;柴胡合白芍以平肝,使木得条达;甘草调和诸药而护胃。
(张慕良)
桃红四物汤加味治疗脏躁症
脏躁症自《金匮》首次记述以来,素以甘麦大枣汤主治之,但有部分病例往往无捷效。脏躁症以气郁型、血瘀型、心脾两虚型为常见,其中以血瘀型为最多。故以桃红四物汤加味主治。
〔临床表现〗精神忧郁,悲伤啼哭,神情呆滞,胸胁满闷,呵欠频作,心烦急躁,少寐易惊,经闭腹痛,持续发作或间断性周期发作,脉涩,舌质有瘀点。有精神刺激史,无器质性疾病可查。
〖氵台法〕理气活血,通络行瘀,养血宁心。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味:
生熟地各20克赤白芍各巧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柴胡10克香附10克生龙骨30克甘草6克
〖加减〗烦闷急躁者,加黄连、栀子;胸痞叹息者,加佛手、郁金;心悸失眠者,加茯神、枣仁;气短乏力者,加黄芪、党参;肾虚腰困者,加川断、桑寄生;白带多者,加白术、茯苓、乌贼骨。
〔体会〗血瘀型脏躁症,多因肝气郁结,气滞血瘀,冲任受阻,经遂不通,脏腑失濡所致。桃红四物汤既有补血之功,又有活血之力;柴胡、香附等疏肝解郁,行血调经,使血得气而行,气得血而生,脏腑得气血濡润;龙骨、甘草可宁心定志,柔和气血,以使整个机体气条达,血充盈,瘀血化,五脏润,心神定,诸症得到解除。
(秦荣华)
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痰饮的临床应用
痰饮是指水液在体内运化输布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症。由外感寒湿,饮食不节,阳气虚弱等原因导致者,可去丹皮、麦冬,加盐小茴、炒艾叶、炒灵脂;兼气滞肺、脾、肾功能失常所引起,其中尤以脾阳不运为发病之关键。
28馬
讠正
主要介绍由于脾阳不振而导致为痰饮者。
(病因病机〕年高气弱或久病体虚,脾肾阳气不足,水液难以输化,或思虑劳倦伤脾,使中阳失运,水液停积而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肺有通调水道的作用,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肾司开合,蒸化水液,分清泌浊,三脏互相协作,共同完成水液的吸收、运行和排泄。若三脏功能失调,必致水液停积成饮。在肺、脾、肾三脏中,以脾的健运与否最为重要。若脾阳一虚,则上不能输精以养肺,下不能助肾以制水,造成水液的潴留而成为饮患。故痰饮的形成,与脾的关系最为密切。
〖临床表现〗形体消瘦,脘腹胀满而痛,纳呆呕吐,胃中时有振水声或肠鸣辘辘,大便稀溏,背部寒冷如掌大,头昏目眩,心悸气短,舌苔白腻,脉弦滑。
〔氵台法〗温脾化饮,利湿渗水。
〖方药〗苓桂术甘汤:
茯苓30克桂枝10克白术10克甘草5克
方中茯苓健脾渗湿利水,桂枝通阳化气,温化水饮;白术健脾燥湿;甘草益气和中。四药合用,共奏健脾渗湿,温化痰饮之效。
〖加减〗呕吐痰涎甚者,加陈皮、半夏;小便不利者,加猪苓、泽泻;阳虚较甚者,加干姜、肉桂;胸脘胀满、纳呆、腹胀,可用香砂六君子汤(木香、砂仁、陈皮、半夏、党参、白术、茯苓、甘草)治疗;湿盛泄泻,可与平胃散合用。若症见身重、腰部及腰以下冷而重痛,饮食如
匕
常,口不渴,小便自利者,可用本方去桂枝,加干姜,名肾着汤治之。
〖体会〗痰饮为临床常见病之一,笔者所述之痰饮属《金匮要略》痰饮的范畴。饮人于胃,脾不散精,饮邪留积于胃肠而为病者。故治宜健脾利水,温阳化饮。正如《金匮要略》所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以苓桂术甘汤为基本方,随症加减治疗本病,均收到满意的效果。故今介绍于同道,以资参考。
(王平脸)
温经汤的临床应用
温经汤出自《金匮要略》,该方加减可治疗月经后期、行经腹痛、久不受孕。
〖临床表现〗冲任虚损,月经后期,量少质稀,夹有血块,或带下白色清稀,面色觥白,四肢不温,腰膝酸软,小腹冷痛,遇热痛减,久不受孕,舌淡苔白,脉沉细而迟。
〖氵台法〗温经散寒,养血祛瘀。
〖方药〗当归12克乌药] 0克川芎6克人参10克桂枝6克阿胶(烊化)10克吴萸10克丹皮10克生姜6克甘草3克半夏6克麦冬10克
〖加减〗冲任虚寒,月经后期,经来腹痛,小腹有冷感者,加香附、乌药;对久不受孕,冲任虚寒者,可随症酌加菟丝子、杜仲、鹿角霜、紫河车等,以温养肝肾,调补
291
老 证
冲任,补阳益精,使精充血足,冲任得养,胎孕乃成。
〖体会〕本方为妇科调经的基本方,但月经不调成因很多,该方主要用于冲任虚寒,瘀血内阻的月经不调、痛经。若纯属血虚或情志等其他原因所致者,则不宜使用。用古人有“种子必先调经,经调自易成孕"的经验而取得的。
(王平脸)
失眠多梦
失眠多梦,属神经官能症的范畴。本病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多由情志所伤而发病。又因女性精神脆弱,故发病较高,且多缠绵不愈。日久体衰,影响身心健康。
〖临床表现〗失眠难寐,噩梦频作,胆怯惊恐,心悸不安,记忆力减退,纳少无味,身疲乏力,气短多汗,舌胖苔白,脉缓无力。
〖氵台法〗益气、养血、安神,调心脾、补肝肾。
〖方药〗黄芪30克太子参10克陈皮12克半夏10克茯苓13克甘草6克炒枣仁巧克远志] 2克首乌12克肉苁蓉12克川芎10克丹参巧克黄连6克
〖体会〗本病因精神过度紧张,或病久阴精亏损,气血两虚,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主要与心、脾、肝、肾有关。心主神志,心血不足,神不内守,则心烦意乱,失眠健忘;心气虚则气短汗出;心阳浮越,则多梦不寐。忧思伤脾,病久脾虚失运,食欲减退,气血生化之源不足,则
( 匕
神疲乏力。肝郁气滞,化火生痰,耗血伤阴,肝阴不足,肝阳偏亢,则头晕目眩。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阴,心肾不交,亦致失眠多梦,心悸心烦。
方以参芪二陈汤益气健运,增强生化之源以生精血首乌、苁蓉补益肝肾;枣仁、远志安神定志,交通心肾!丹参、川芎活血补气,凉血除烦;黄连抑制心火,除烦安神。
诸药合用,生化有源,补而不滞,气血活跃,使脏腑协调,功能正常,病乃康复。
(李昌明)
痰湿咳嗽
咳嗽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冬气候多变较为多见。
本证型之咳嗽又以小儿及年老者发病最高。
〖临床表现〕咳嗽痰多,痰白或稀或黏,胸闷气短,不欲饮食,食后咳重,病久喘促,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温脾健运,化痰止咳。
〖方药〕杏仁10克前胡] 0克陈皮] 2克半夏10克
茯苓巧克厚朴巧克苏子10克莱菔子10克白芥子10克紫菀巧克冬花巧克甘草5克
(体会〗本病可由感冒诱发,亦可无感冒而发。化验胸透均正常或肺纹理稍重。“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所以脾为病之本,肺为病之标。脾主运化水湿,中寒脾困,
293
老
痰湿不化;脾气不升,肺气不宣,痰湿壅肺,故而咳嗽痰多,胸闷气憋,不欲饮食。方以二陈汤(陈、夏、苓、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加厚朴温脾健运,为痰湿的治本之方;三子汤(苏子、莱菔子、白芥子)顺气降逆,化痰平喘为治标之方;杏仁、前胡、紫菀、冬花均为宣肺化痰、止咳平喘之要药。诸药合用,标本兼治,药症合拍,疗效确切。
(李昌明)
黄水疮
黄水疮为常见的皮肤病,多发于头面部。因破溃流黄水而得名。属于现代医学湿疹的范畴。本病多因体质虚弱,饮食失节,脾失健运,内蕴湿热;过食腥荤食物,或接触过敏性物质,或外感风、湿、热邪而诱发。《诸病源候论》说,肺主气,候于皮毛,脾主肌肉。气虚则肤腠开,为风湿可乘,内热气温,脾气温则肌肉生热也。湿热相搏,故头面身体皆生疮也。
〖床表现〗初起为局限性或大片红斑,边界不清,局部红肿,有瘙痒及灼热感。炎症继续进行,在红斑上出现散在或密集丘疹或小水疱,疱壁薄、内容透明,经搔抓或摩擦破溃,形成湿润糜烂面,有浆性黄水渗出,干燥后呈黄色结痂。继发感染后则为浆脓性渗出,结痂为污秽黄绿色。在同一个部位可经久不退或反复发作。
294
o台法〗益气固表,清热凉血,利湿解毒。
〖方药〗黄芪30克当归巧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黄柏] 0克白藓皮巧克土茯苓30克炒苡仁30克萆巧克车前子10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
〖体会〕本症型属于急性期,正邪俱实,湿热并重。严重者,可使整个皮肤受损,破溃流水或多处感染。用西药消炎脱敏治疗亦可见效,但时隔不久反复发作。若用本方治疗见效快,疗效远,多服可根治。方中黄芪益气健脾而固卫气;三黄清热解毒燥湿;当归、赤芍、丹皮养血、凉血、活血;白藓皮、土茯苓、炒苡仁祛风利湿,排脓解毒;萆薛、车前子通利湿热,导邪外出。
(李昌明)
验方治疗凵腔溃疡
口腔溃疡,类属中医之口疮、口糜范畴,为临床常见病症。多由脾胃湿热,阴虚火旺及心火亢盛,膀胱有热下移小肠而致。
〖临床表现〕口腔溃疡在唇、舌、齿龈处多有发生。轻者,溃疡处发红、疼痛;重者,口中糜烂如腐,伴有口渴饮冷,口臭,尿黄便秘,舌质红,苔黄或腻,脉滑数有 力等。
o台法〗清热、泻火、解毒。
〔方药〗生石膏“克 硼砂50克川椒3克 薄荷30克
〖用法〗上药用纱布包裹,水煎40、60分钟煎好后用纱布过滤,置阴凉处备用。
本药不可内服。含漱,不拘次数,以饭前、饭后及睡觉前更宜。
〖注意〗本方有一定毒性,含漱时切勿咽下,否则将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
〔体会〗(0本方系前辈胡老验方,笔者临床验证,见效快,疗效好。方中生石膏清热泻火,有解热镇痛及消炎、收敛、生肌作用;硼砂解毒清热,有收敛保护皮肤黏膜和抑制某些细菌生长作用;川椒辛热止痛,并能抑制多种细菌生长;薄荷外用清热解毒,也有止痛、止痒、抗菌作用。
故本方止痛消炎作用尤为明显,并能标本同治,屡治屡验。
(2)本方外用清热解毒效果好,但切记外用口含漱,不可内服,不可深漱咽部,否则中毒反应明显,恶心、呕吐剧烈
(李瑞珍)
外治跟骨骨刺一绝
跟骨骨刺属祖国医学足跟痛范围,多见于中老年人。
〖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跟骨刺,走路时疼痛更甚,尤其是初触地时痛不可当,不能开步,忍痛走几步后疼痛缓解。本病不红不肿,皮肤不变,但经x光拍片确诊为跟骨骨刺,患者一般无全身症状。偶尔拾得民间一方,经多年
诳 《
临床实践,确有奇效,可称一绝。
〖治法〗活血化瘀,软坚消肿。
〖方药〗皂荚老陈醋白酒各250克
〖制法〗先将皂荚置于砂锅内,加水3000毫升,文火煎40巧0分钟,去渣留液约2000毫升,加人老陈醋再煎10 分钟后,加人白酒即成。
〖用法〗首先温水洗足后,将患足泡于已备好的皂荚液中,约30分钟,每日2次,1周为1个疗程,病情较重者,可连续治疗2到个疗程。
〖疗效〗临床实践一般在1个疗程后,症状明显减轻, 10天至半月即可痊愈。病情严重者,只要坚持治疗,便可彻底治愈。
〖体会〗祖国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肝肾虚引起,肝主筋,肾主骨,湿痰凝聚,阻于经络,着于筋骨乃成。故取皂荚辛温,温通血脉,白酒助其逐痰搜风,以活血化瘀,醋酸人肝,软坚以行血消肿,此气味相得,散中兼行,故能治疗骨刺。据《中医大辞典》记载:“皂荚亦名皂角,辛温有微毒,作用于黏膜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使其分泌增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周围组织的营养供给,从而增强新陈代谢,有助于溶解骨刺。
(李憬瑛李德政)
297
〔、(
高血压病
高血压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属于祖国医学的“眩晕"范畴,临床虽分为肝阳上亢、肾精不足、气血亏虚、痰浊中阻、瘀血内阻五类。但以肾阴亏虚而肝阳上亢型居多,故以滋肾水,养肝阴,平肝潜阳之法治疗本病,常取得满意疗效。
〔临床表现〕头晕,头痛,心悸,耳鸣,眼花,烦躁易怒,失眠,手指麻木,溲赤便干,舌质红,苔薄白,脉多弦或紧,每逢情绪波动而诱发加重。
(氵台法〗育阴潜阳,滋补肝肾,佐以凉血散风。
〖方药〗枸杞子] 8克白菊花18克川牛膝巧克代赭石20克白芍口克生地20克生龙牡各30克草决明30克五味子12克一麦冬巧克丹皮12克
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空腹温服。
〔体会〗现代医学关于高血压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近年来认为,本病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内分泌体液调节功能紊乱所引起的动脉血压升高,特别是舒张压持续升高为特点的全身性慢性血管性疾病。常易造成心、脑、肾等脏器损害。中医学认为,肝肾阴阳失调是产生本病的内在基础。故笔者多年来在临床中,以滋肾水,养肝阴,平肝潜阳入手治疗本病,以调节机体平衡,从而达到降压的目的,且不能单纯降压治疗,否则便会走向反面,加剧高血压恶 98
匕 沉 丿
性循环。因此,在治疗本病中,需遵循中医“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一而致和平"的辨证论治的中心思想,才能恢复机体自身调节的能力,从而使血压正常稳定。
(李憬瑛王荣英)
而神经麻痹
本病与祖国医学“口眼歪斜"或“面瘫"密切相关,属于中风的范畴,《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之中风口歪候项下有:风邪人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使口歪斜,言语不正,而且不能平视。故治疗以祛风通络为大法,足阳明之脉扶口环唇,足太阳之脉起于内眦,外感风邪中于足太阳经络或足阳明经,痰浊内蓄,积久生热等,均可风痰之邪阻滞经络,产生气血郁滞而引起本病。
现为了针药相并,介绍笔者治疗本病两例,供同行
(病例一〗马儒林,男,36岁,1988年7月6日来求治疗,口眼歪斜10天。右腮部肿胀、麻痹疼痛、漏水漏饭、右眼睑不能闭合、嘴向右歪、食欲欠佳、胸腹胀满、睡眠不好。
〖检查〗右侧腮腺肿大,轻微压痛,左眼睑不能闭合,流泪,口角向右歪斜,牙齿对合不齐,右鼻唇沟及额纹消失,舌苔厚,中部微黄,脉弦数。
(辨证〗外感风邪,痰火阻络。
2的
( 老
(氵台法〗祛风化痰,通络清热,泻火解毒。
〖方药〗升麻12克羌活12克银花12克黄芩巧克生石膏30克花粉20克白芷9克甘草6克荆芥穗10克防风10克天南星12克木通9克桑枝18克 水煎6剂。
服药6剂后,左腮稍肿,已不痛,口眼歪斜见轻,食欲仍差,大便略稀,舌苔如前,脉弦滑,无数象。原方去石膏、升麻、羌活、木通,加生地18克、当归10克、川芎 10克、红花9克、陈皮9克、玄参20克、代赭石20克、滑石30克。
服药3剂后,嘴歪减轻,眼睑已能闭合,吃饭睡眠大有好转,舌苔、脉象同前。原方去防风,加香薷12克、甘草巧克,水煎服6剂。另以天麻40克、全蝎30克、川贝36 克,共研细面,每服9克,早晚各服1次,8月2日来告, 病情痊愈。
〔病例二〗王四元,男,41岁。1992年3月4日来诊:口眼歪斜13日,右眼闭合失灵,眼球发干;右眉抬不弯,漏饭漏水,鼓腮漏气,已在某医院注射维生素BI及单验方治疗无效。
〖临床表现〕口角向左歪,右眼睑不能闭合,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属面麻痹。
o台疗〗主要放血疗法。
第1次:太阳穴放血、下关火罐放血、阳白穴放血。效果:嘴斜纠正,眼可闭。
第2次:鱼尾、地仓、四白。效果:全部好转,要防止
( 筇
复发。
第3次:人中、印堂放血。效果佳。
(梁金华)
慢性囗腔溃疡
口腔溃疡是指口腔黏膜发生炎性水肿,溃烂或灼热疼痛。可单发或多发于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其病程一般有自限性,约10天左右可自愈。如调治不当,则可转为慢性,常见此伏彼起,反复发作,经久不愈。
(临床表现〗口腔或舌体出现溃烂点,形如黄豆大小,疮周微红或淡白,有灼热痛,表面覆有灰白色分泌物,咀嚼进食时疼痛加剧,甚则说话亦感疼痛。
(氵台法〗渗湿健脾,滋阴降火。
〖方药〗玄参2.4克桔梗l. 5克牛蒡子1.5克板蓝根 “克丹皮]克生枳壳2克焦栀子l . 5克射干1克蝉衣 2,4克茯苓9克花粉9克甘草0· 6克灯芯1克薄荷1克水煎服。
〔加减〗若症见心烦失眠,口渴口臭,疮周红肿,灼热痛甚者,可加生石膏12克,以增清脾泻热之力。若症兼腹胀纳少、口淡无味者,可加砂仁3克,以养胃醒脾,亦可兼除咽喉、口齿浮热
〔体会〗慢性口腔溃疡属中医阴虚火旺,多为本虚标实,不可恣用寒凉,纵有实热,亦不可轻予峻泻。本方意
1
〔“a980
在滋阴降火,健脾渗湿,可引浮游之火下行,实为补土降火之良方。《内经》说,“因其轻而扬之",故本方剂量轻小,且用热服,为“热因热用"之意。
(郭祯)
小丿L盗汗
小儿盗汗为临床常见病,依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辨证施治。现将多年临床常用一方介绍如下:
〖临床表现〗2至4岁小儿,面色萎黄,平素择食,胃纳欠佳,精神不振,形体消瘦,肌肉疏松,舌质淡红, 薄,寐中盗汗,查体无任何器质性病变。
〖方药〗山药12克大枣3枚小黑豆12克谷芽12克浮小麦巧克
〖用法〗水煎服,1日1剂,分3次服,中病则止。
〖加减〗肾阴不足者,加山楂10克,山药、小黑豆酌情加量,甘酸化阴,脾阳不足者,大枣、谷芽酌情加量,健脾消食;虚热浮越,夜寐不宁,加黄芪10克,浮小麦酌情加量,固表止汗。外感六淫实证,内伤饮食积滞,湿热蕴成,邪气亢盛,正不胜邪,可停药数日,新疾愈后,继续服用。
〖体会〗汗为心之液,山精气所化,汗出过多必伤正气,故本方是从小儿整体着眼,侧重扶正,采取了养阴健脾的治疗原则。脾健则血生 心神得养 若生化之源不足,
则会肾阴不足,使脾肾精气不化,心血不足,以致虚热浮越,心液不藏而外泄。所以本方能够帮助小儿阴阳气血达到相对平衡,从而调动机体内在的抗病机能。药用甘平,补而不滞,不因辛、苦、寒、热损其小儿薄弱的脏腑,或因药物气味过于浓厚引起小儿呕吐。
其次,临床还应掌握小儿病理上的易变特点,分辨寒、热、虚、实,迅速抓住小儿盗汗的病机,及时调整小儿机体的阴阳气血,使形体充壮,则盗汗自止。
小儿盗汗,脾虚食滞者多,故消滞健脾为治本之法。
谷芽、山药为本方主治之要药,剂量可大。
(魏良祜)
室女闭经
清代医家程国彭云:“妇人经闭,其治较易,室女经闭,其治较难。"室女发生闭经的原因,大都由于心脾两虚、肝肾不足、气滞血瘀所致。
心碑两虚
〖床表现〗月经由后期量少渐至停闭,面色萎黄,目胞微肿,精神疲惫,时欲瞌睡,头晕心悸,四肢麻木,食欲不振,脘腹胀,大便溏,每日2一3次,舌苔薄白,舌质淡嫩,脉象虚缓。
〖氵台法〕健脾益气 补心养血
老
〖方药〗潞党参巧克炙黄芪巧克焦白术12克茯神 12克炒白芍10克全当归10克远志6克丹参巧克生鸡内金6克制香附10克鸡血藤24克炒枣仁20克
〔体会〕《内经》云:“忧愁思虑则伤心,而血海竭矣。
饮食劳倦则伤脾,而血衰矣。"
由于劳伤心脾,气血不足,血海空虚,而月经闭止。
方用炒枣仁、远志、茯神、当归、白芍、丹参补心养血。党参、黄芪、白术补脾生血,重用鸡血藤补血行血,疏筋活络,理气、通经、活血。鸡内金、香附必不可少,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指出:“凡虚劳之症其经络多瘀滞,鸡内金加人滋补药中,以化其经络之瘀滞,而病始可愈。治室女月信一次未见者尤为要药,盖以能助归芍以通经,又能助健脾之要药,多进饮食以生血也。"香附有理气通经之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称此药为“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
滋补药中加人香附调气行滞,气血渐充,冲脉得滋,血海渐满,血液流通则经水自然来潮。虚证经闭不用桃红棱莪之类,否则损伤血室。
肝肾不足
〔临床表现〗月经初潮较迟,由后期量少渐至停闭,禀赋不足、膝酸膝软,头晕目眩,耳鸣如蝉,惊惕不安,小腹拘急冷痛,两胁时有隐痛,畏寒手足不温,面色觥白,小便夜频,舌质淡胖,脉沉细。
〔治法〕补益肝肾 调理冲任
名
〖方药〗肉苁蓉12克巴戟天12克炒白芍12克当归巧克柴胡] 0克鸡血藤30克丹参巧克红花10克小茴香] 0克肉桂5克(后人)
〔加减〗少腹寒冷重加吴萸6克,腰酸困加炒杜仲10 克、菟丝子巧克。
〖体会〗肝肾不足型经闭,是山禀赋不足,肝肾亏虚。
肝为藏血之脏,肝血虚少,血海不充;肾为水火之宅,肾阳不足,冲任虚损,月经自难来潮。方中当归、白芍养血;柴胡疏肝;红花、丹参、益母草活血通经;鸡血藤舒筋活络;肉苁蓉、巴戟天温补肾阳;肉桂、小茴香温经散寒。
全方有补肾调冲,温经散寒,疏肝解郁,活血通经的作用,本方对肝肾不足,冲任失调所致的经闭,疗效确实满意。
气滞血菸
〖临床表现〗月经数月不行,精神抑郁,烦躁易怒,头晕头痛,胸胁胀满,少腹胀痛或拒按,食欲不振,口苦,苔膩,脉弦大。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方药〕柴胡] 0克青陈皮各] 0克炒枳实12克制香附12克台乌药10克桃仁10克红花] 0克三棱10克
(加减〗胸胁疼痛加川楝子、元胡;口干渴加黄芩、
〔体会〗气滞血瘀闭经属情志不舒,肝郁气滞,血阻经
305 4
脉,或在行经期感受寒湿,以致气失通畅,瘀血内阻,于此月经不行。方中柴胡、青陈皮、枳实、香附、乌药疏肝解郁,行气调血;桃仁、红花、三棱活血祛瘀。共奏理气通经之效。
(秦荣华)
肥胖型闭经
肥胖型闭经一般以中青年患者多见。先是月经期延后量少,渐至闭经,体重随之增加,并有症状出现。推其病因,多由心意不遂,情志抑郁。中医责之脾虚运化失职,湿聚脂凝,脉络受阻,营不得宣通,血海空虚,体胖经闭遂至。
碑肾阳虚,痰湿阻
〖临床表现〗体胖经闭,头眩神疲嗜睡,纳呆便溏,胸闷痰多,面色觥白,肢酸肢楚,尿少,周身肌肉发胀,脉濡,舌淡苔腻。
〔氵台法〗化湿导痰,温脾通络。
(方药〗涤痰汤加减:
陈皮10克姜半夏10克茯苓巧克山楂肉10克神曲 10克莪术10克白术巧克制香附巧克制南星10克石菖蒲10克桂枝10克鸡血藤巧克
〖加减〕脾胃虚弱,加党参巧克、山药20克;有贫血
者加当归巧克、川芎6克;腰困加川断10克、菟丝子20 克;便溏加补骨脂10克、炒扁豆10克。
肝郁气结,痰湿阻缘
〖临床表现〗体胖经闭,头痛,心烦,易怒,口干,便结,纳呆,胸闷气短,尿少,肢体肿胀,脉沉细弦,舌红
〖治法〗疏肝理气,养血调经。
〖方药〗凉血通经汤:
丹皮10克赤芍巧克生地20克柴胡10克郁金10克牛膝10克泽兰叶巧克当归20克血丹参20克益母草 30克
〖加减〗大便干加大黄巧克;肢体肿胀加茯苓巧克,泽泻10克。
〖体会〗肥胖之人,多痰多湿,痰湿阻滞经络,气血不畅,冲任不利,经血不得下行而经闭。脂膏积聚,痰湿不化,故形体肥胖。方中半夏、南星、茯苓化痰燥湿;陈皮、香附行气解郁;桂枝、鸡血藤、莪术温经脉,舒筋络,活血通经;菖蒲开心窍;白术、山楂肉、神曲健脾开胃。
肝郁气结型,一般脾胃素盛,体质尚实,由于情志不畅,心气郁结,肝失条达,脾土受侮,痰火交结,阴精被劫,脉络空虚而致经闭。方取丹皮、生地、赤芍清肝心热凉血;当归养血;柴胡、郁金疏肝解郁;牛膝、泽兰叶、益母草活血通经。
肥胖型经闭患者,体丰湿盛,脾肾阳虚,多属本虚标
307
实,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经用上方化痰湿、活血通经治标,经行后健脾益肾养冲任,用参苓白术散、金匮肾气丸之类固本,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秦荣华)
经行泄泻
每值经行前后或经期,大便溏薄,甚或清稀如水, 日解数次者,称为“经行泄泻"。
、碑虚
〖临床表现〗月经将潮,或正值经期,大便溏泻,脘腹胀满,神疲肢软,或面浮肢肿,舌淡苔薄,或舌淡红苔白,脉濡缓或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化湿调经。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味:
党参巧克炒白术巧克炒扁豆10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山药巧克炒苡米巧克砂仁6克煨姜炭3克煨木香6克益智仁巧克
〖加减〗腹痛加炒白芍20克;少腹下坠加炙黄芪 30克。
〖体会〗脾虚经行泄泻所表现的症状,多属脾阳不足的症候,经行泄泻为脾阳不能升运;月经量多为脾虚统血无权;舌淡、脉濡缓,均系脾虚之候。方以参苓白术散合理中汤,加木香、益智仁健脾益气,温运脾阳,经治疗多例,疗效都很显著。
〖临床表现〕经行或经后,大便泄泻或天明泄泻,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畏寒肢冷,经色淡、质清稀,舌淡苔白,脉沉迟。
〖治法〗温肾扶阳,暖土固肠。
〖方药〕健脾汤合四神丸:
党参巧克炒白术巧克茯苓巧克炒苡仁20克巴戟天10克补骨脂10克吴茱萸6克煨豆蔻6克五味子10克〖体会〗肾阳虚衰,命门火不足,不能上温脾阳,水湿下注,是以泄泻或天亮前作泻。阳虚经脉失于温煦则畏寒肢冷。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脏腑,影响血之化生,故经血色淡而质清稀。方中党参、炒白术、茯苓、苡仁健脾渗湿;巴戟天、补骨脂温肾扶阳;吴茱萸温中和胃;肉豆蔻、五味子固肠涩泻。使肾气得固,脾气健运,湿浊乃化,泄泻自愈。
(秦荣华)
经行尿血
唐容川云:“膀胱与血室并域而居。热人血室则蓄血,热结膀胱则尿血。尿乃水分之病而亦干动血分者,以与血
中 临谊
宜并居,故相连累也。"
〖临床表现〕月经先期量多,每次经行尿血量多如注,面色不华,头晕乏力,腰酸肢楚或皮肤有紫斑,口燥,舌偏红,脉弦细而弱。
〔氵台法〗益气养阴,佐以固摄。
〔方药〗党参10克炒白术巧克白茯苓12克女贞子巧克旱莲草巧克车前草10克炙黄芪20克小生地炭巧克小蓟炭10克山药20克麦冬巧克丹皮炭10克炙升 麻3克炙甘草3克
〖体会〗经行尿血,上述症状多属气虚不摄,阳虚热扰膀胱,经血不循常道,故并而从前阴二窍而下。方用举元煎合生地、麦冬、甘草益气养阴;山药、早莲草、茯苓、女贞子兼顾脾肾;小蓟、丹皮等药凉血止血。全方益气养阴,凉血摄血,经尿同治,诸症痊愈。
(王慧芳)
眼睑下垂治验
单纯性眼睑下垂,临床上少见。以补脾升举法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
〖临床表现〗两眼睑下垂睁不起,刚起床稍轻,两小时 后即闭目卧床,眼干涩,口干,不思饮食,四肢倦怠,舌质暗红有裂纹,舌两边紫暗,少许薄白苔欠津,脉稍大无力且涩。
( 《。0
〖氵台法〗升阳健脾,养阴活血。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味:
炙黄彘巧克炒白术9克党参10克升麻6克柴胡6 克丹参巧克赤芍巧克陈皮9克葛根20克麦冬用克生地10克炙甘草5克
水煎,加水700毫升,煎至300毫升,早晚空腹服下,每次巧0毫升。
〖加减〗待眼皮能睁起来,唯有眼干涩,可加服杞菊地黄丸,原方去升麻、柴胡、赤芍、葛根、生地。
〖体会〗本病的发病机理,系脾阳下陷,阴火乘之,使胃阳受损,又气虚不能统帅血行而致瘀,出现上述脉症。方中取丹参、赤芍凉血养血;易辛温之当归,巩其伤阴液;麦冬、生地、葛根滋养阴液;黄芪、升麻、柴胡升发阳气,鼓舞胃脾阳气上升,复其本位。脾胃健,气血充,诸症悉除。眼胞皮属脾,白珠属肺,黑珠属肝,瞳仁属肾。李东垣曰:“脾胃气虚,肺气先绝。"故治以益气健脾为首,升阳补血滋阴随之。中州运化正常,精微之气得以四布,五脏安和,疾病可愈。服药期间,禁食油腻、辛辣食卩口口囗
(王慧芳)
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尿血
尿血可致泌尿系的血管损伤,如肾炎、肾结核、肾瘀血、膀胱炎、尿道炎以及泌尿器官的结石、肿瘤等引起,
311
也有无器质性病变,由气虚下陷引起,宜用本方。
〖临床表现〕间断血尿,无少腹急满,无淋漓涩痛,全身疲乏,纳呆懒言,劳累后小腹坠胀则尿血。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虚大。
〖氵台法〕升阳益气,健脾补血。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味:
炙黄芪巧克党参] 0克炒白术10克陈皮7克升麻6 克柴胡6克当归10克阿胶10克(烊化)熟军炭5克
〖体会〗补中益气汤主治脾胃之气虚下陷引起的诸症。脾胃虚则生化无源,故气虚血亦虚。李东垣曰:“脱血益气,古圣之法也。"补脾益气以助生发之气,方中加阿胶以益其阴,补阳必须和阴。在大剂温补药中加熟军炭少许,清热活血止血,效果佳。
(王慧芳)
崩漏治法
崩漏原因诸多,病机复杂,在妇科疾病中,也属难治之证,治疗必须审证求因。
〖床表现〕经水淋漓不断,或暴注下血,或服药止,下月来潮又不能自止;或腹痛下坠,乏力,腰困;或头晕,心悸,气短,少寐,纳食不香,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氵台法〗补益气血,升阳健脾,滋阴补火。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味:
炙黄彘20克党参巧克炒白术30克熟地30克陈皮 6克升麻5克柴胡5克当归9克三七粉2克(冲服)炮姜炭5克
〖加减〗精神不振,气短,人参易党参;腰困甚加川断、杜仲;腹痛加白芍、艾叶;少寐加枣仁;下坠感愈,去柴胡、升麻;血止去三七粉,加山药、五味子。炮姜用3 至5剂,血止即去。
〔服药方法〗1剂药,水煎3次,合在一起,分3次服。 1次巧0毫升,早晚空腹服,3天两剂。服至经水停止,病去大半,唯每月来潮后不能自停,改为每月月经来前5天,开始服3剂,经水过后,第5天开始,再服3剂,分别治疗 5个月至半年,巩固疗效。
〖体会〕崩漏是胞宫血络受损引起的下血。经年累月不愈,致气血亏虚,气虚下陷之症。此方妙在气益血,升阳健脾,在滋阴之中可补火。因血行日久,冲任不固,胞宫虚寒。若不急补其气以生血,则有形之血恐不能随生,无形之气必至尽散。如不补火,血又必凝滞而不随气速生,况黑姜引血归经,补中又有收敛之妙。同时加熟地以滋阴补肾,以达阴生阳长之目的。三七为止血之圣药,并有活血行瘀的功效,故虚寒血凝的腹痛,用之尤为适合。
(王慧芳)
3134
(
眩晕辨治
眩晕一证临床上可分为实证、虚证、虚实夹杂三大类型。实证多因肝阳上亢,或痰浊中阻而致;虚证多因气血不足,肾精空虚而致。虚实夹杂者,多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所致。其中以阴虚阳亢和血气亏虚最为多见。
〔辨证论氵台〗
,肝阳上亢
(主证〗眩晕耳鸣,头痛头胀,每因烦劳或恼怒加重;面色红赤,急躁易怒,少寐多梦,舌红,苔薄黄,脉弦。
〔氵台法〕平肝潜阳,清火熄风,滋养肝肾。
〔方药〗天麻钩藤饮《杂病症治新义》。
天麻10克钩藤巧克石决明25克栀子10克克桑寄生巧克杜仲12克牛膝10克茯神10克 《黄二芩10 夜交藤
巧克《草] 0克
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潜阳、熄风;栀子、黄芩泻火;桑寄生、杜仲、牛膝、益母草滋养肝肾;茯神、夜交藤以养心安神,固根本。诸药合用,平肝降逆,标本
〖加减〗若肝火偏盛,可加龙胆草、夏枯草、丹皮;肝阴不足者,可加生地、女贞子、白芍、枸杞子;耵阳亢极化风,可加羚羊角、龙骨、牡蛎,磁石、代赭石等。
、
(]
肾精亏虚
名 牿
〖主证〗眩晕耳鸣,健忘失眠,腰膝酸软,遗精滑泄。偏于阳虚则兼有四肢不温,舌质淡,脉沉细;偏于阴虚则兼有五心烦热,舌质红,脉沉、弦、细。
o台法〗补益肾精,充养脑髓。偏阳虚者,宜补肾阳;偏阴虚者,宜补肾阴。
〖方药〕大补元煎《景岳全书》。
人参10克山药巧克熟地20克杜仲巧克当归巧克山萸10克枸杞巧克甘草3克
人参、熟地、当归大补气血而益真元;杜仲补益肝肾;山萸、枸杞滋养肝肾,填补精髓;甘草调和诸药。
偏于阴虚者,宜补肾、滋阴、清热,方用杞菊地黄丸。
熟地巧克山药巧克山萸12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丹皮] 0克枸杞子12克菊花巧克
方中熟地、山萸、枸杞滋肾阴;山药、茯苓补脾助肾;丹皮、菊花清执,泽泻补阴。
偏于阳虚者,宜补肾阳,方用右归丸《景岳全书》。
熟地巧克山药巧克山萸10克枸杞10克杜仲10克菟丝子10克附子6克肉桂6克当归] 0克鹿角胶10克方中熟地、山萸、菟丝子、杜仲为补肾之要药;山药、枸杞、当归补肝脾以助肾;附子、肉桂、鹿角胶益火助阳。
〖加减〕阳亢者,加龙骨、牡蛎、珍珠母、天麻;阴虚内热者,加银柴胡、黄柏、地骨皮、鳖甲;遗精频繁者,加金樱子、五味子、覆盆子、连须、芡实等。
315孬
〈 名
〖主证〕头目眩晕,动则加剧,面白少华,心惊失眠,神疲懒言,气短声低,饮食减少,舌质淡,脉细弱。
〖氵台法〗补益气血,健运脾胃。
〖方药〗归脾汤《校注妇人良方》。
人参10克白术巧克炒黄芪30克茯苓巧克龙眼肉巧克当归巧克远志10克炒枣仁巧克木香5克炙甘草 3克
方中人参、白术、黄芪、甘草补气健脾,益气血生化之源,当归滋阴养血;茯苓、龙眼肉、远志、枣仁养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诸药合用,使其气血旺盛,眩晕得止。
(加减〗偏于虚寒者可加肉桂、干姜;失血过多者,加 阿胶、三七参;眩晕严重者,加龙骨、牡蛎、珍珠母等。
、痰内
〖主证〗眩晕头重,胸脘痞满,呕吐痰涎,少食多寐,舌胖,苔浊腻,脉滑。
〖氵台法〕燥湿祛痰,醒脾止眩。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半夏10克白术10克天麻10克茯苓巧克陈皮] 0克甘草3克
方中半夏燥湿化痰;白术健脾去湿;天麻熄风止眩;陈皮理气化湿;茯苓、甘草健脾和胃,从而使脾气健湿浊去,风熄而眩止。
名
前庭神经元炎、位置性眩晕、晕动病等;脑性眩晕,如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脑病、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锁骨下动脉偷漏综合征等颅内血管性疾病,某些颅内感染性疾病,占位性疾病及变态反应性疾病,癫痫;其他原因的眩晕,如高血压、低血压、阵发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贫血、中毒性眩晕、眼源性眩晕、头部外伤后眩晕、神经官能症等。以眩晕为主要表现者,均可按眩晕的有关内容辨证论治。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治疗有独特之处,由于病因症状不同,因而用药亦异。眩晕的病变主要在肝,在脑,也涉及肾、心、脾等脏,但须指出,人体的脏腑、气血、阴阳都是密切相关,彼此影响,相互转化,如肝阳眩晕,每夹肝火。痰浊不化也可郁久化火,成为痰火之征。气虚甚者,每致阳衰。失血过多,则气随血脱。故临床不仅只有虚证、实证,尤以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为多见。因此临床上只有认识眩晕证的各种转化关系和兼夹症候,以发展变化的眼光分析具体的临床证型,确立正确的治疗方法,恰当地选方用药,才能收到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王平脸)
重用黄民赤风汤加味治疗头部震颤
本病因怒气伤肝,恼怒过甚,肝气上逆,上冲于头,乃为震颤。
( 名 医 证 “.一' 〖床表现〗头部左右颤动不定,伴有头晕,心烦少寐,多梦乏力,时轻时重,记忆力减退,纳差,舌质青紫,脉象沉涩。
o台法〗平肝熄风,活血化瘀。
〔方药〗黄芪赤风汤加味:
黄芪30克赤芍巧克防风巧克陈皮20克当归20克全蝎5克蜈蚣1条三七参末(冲服)
〖体会〗该方由黄芪、赤芍、防风三味药组成。方中黄芪用量独重,以大补中气,统治气虚,辅以防风祛风解痉,赤芍活血行瘀通络。药虽三味,但配方严谨,力大宏专是治疗气虚血瘀的常用方剂。
加陈皮取其补而不滞,用当归活血养血,三七参化瘀,使周身之气通而不滞,气旺则血行,全蝎、蜈蚣熄风止痉。
(王耀武)
用三棱针针剌出血治疗发热
发热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不论是哪一种疾病,它可继发于各种疾病之中,如传染病、感染病、风湿热及中枢性高热等。祖国医学可概括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两大类型
〖临床表现〗外感发热多属实,内伤发热多属虚证;分阴虚发执和阳虚发热,外感发热多由六淫或疫疠侵人人体,引起正邪相争而致。临床可根据病邪之深浅,分为表证、
319
老 证
里证和半表半里之发热,或邪热过盛深人营血,或逆传心包等危象。
鼢肺解表
(1) 表热
临床表现:多兼恶风,恶寒鼻塞,打喷嚏、咳嗽等卫分症状。脉象浮或浮数。
(2) 半表半里热
临床表现:主要是寒热往来,胸胁胀满, 口苦咽干,或见呕叶,舌苔薄白或黄,脉象弦数。
(3) 里热
临床表现:但发热而不恶寒,口渴引饮,大便燥结或臭秽稀便。舌苔黄燥,脉象沉数或洪大或实。
(4) 热人营血或逆传心包
临床表现:邪热壅盛,深人营血,或逆传心包,高热神昏,面赤气粗,抽搐,或热深厥深,四肢逆冷,或出现斑疹等危重症状。
浩疗方法
o)表热:宣肺解表。
取穴:少商、前谷、四缝点刺出血(用三棱针)。
太渊、偏历针刺泻法。
(2) 半表半里:和解少阳。
取穴:关冲、足窍阴点刺放血。
名 医
阳池、内关针刺泻法。
(3) 里热症:宜清泻阳明。
取穴:商阳、厉兑,点刺放血。
合谷、列缺针刺泻法。
(4) 热人营血,或逆传心包,或直中心包,宜用清热开窍。
o台法〕十宣或十井穴放血。
取穴:大椎、膈俞,点刺出血;曲池、委中、尺泽放血。内关、人中针刺泻法。
〖体会〗所述发热,均系外感发热范畴;治疗发热,主要以三棱针点刺出血为重点,佐以原络配穴法。《素问,气穴论》说:“荣卫稽留,卫散荣溢,气竭血著,外为发热,内为少气,疾泻无急,以通荣卫,见而泻之,无问所会。"
邪气犯人,荣卫阻滞,形成卫气散结,荣血瘀着,表现外为发热,内为少气(气不足)临床重点,用针刺治疗。手法用泻法,以通荣卫之气,何处有瘀滞就泻何处,不必考虑是不是腧穴。
多年临床曾遇两例,均用此法,取三棱针点刺出血。1 例为发热点刺手太阴井穴少商,以通肺气,太阴主表,故取手太阳小肠经,荣血以泻热。1例为半表半里热,治疗以点刺手足少阳之井穴关冲及足窍阴而收效。以上两例患者均采用原络配穴法,意在通内达外,宣通肺气,调达四肢,清热解表,临床收效甚佳,令人满意,以供同道参考应用。
(王耀武)
32
高脂血症的中医治疗
高脂血症是现代医学病名。凡是山各种原因导致内脏功能失调,引起人体脂类代谢异常,造成血浆胆固醇、甘油三酯、阝脂蛋白成分高于正常时,就形成高脂血症。目前尚无较理想的治疗药物,根据中医的辨证原则,进行分类施治,可显其功。
碑阳不,痰湿内生
〖靥床表现〗神疲力乏,纳呆食少,腹胀便溏,舌淡苔薄,脉濡或缓而无力。
〖氵台法〗温运脾阳,除湿化痰。
〖方药〗桂枝12克云苓21克白术巧克半夏巧克苡仁2 ]克盐香12克陈皮12克甘草5克
痰菸阻,气玩不行
(临床表现〗形体肥胖,头昏身重,胸脘痞满,恶心欲呕,或伴眩晕肢麻,舌苔白腻,脉弦滑。
o台则〕豁痰祛浊,兼活血宣痹。
〖方药〕瓜蒌21克陈皮] 2克半夏巧克枳壳巧克白芥子12克泽泻巧克姜黄用克甘草5克
〖加减〗偏于瘀阻脉络者,加失笑散、三七、郁金、没药;偏于痰湿者,加温胆汤、三妙散。
、3
匕
〔体会〗近年来,由于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对于营养的膳食调配不够合理,因而摄人过多的高胆固醇或高 糖食物,使脏腑功能失调形成本病。
《证治汇补》云:“脾虚不运清浊,停留精液而痰生。
俗有“脾为生痰之源"之训,所以脾虚是本病的主要原因。湿、浊、痰、瘀所导致的一系列症状,是其内在气机失常的病理机制外在的表现,故本方遵治痰饮,“当以温药和之"的宗旨,用苓、桂、术甘温阳化饮,加盐香芳香化浊,苡仁甘淡渗湿,故可温运脾阳,正复邪消。
若痰浊致痹,肢麻眩晕或胸中痞满者,则用瓜蒌薤白汤加减以通阳散结,除痞散满,兼活血宣痹,畅膈通络。
诚如《素问,经脉别论》曰:“食气人胃,浊气归心。'
心主血脉,此气血同病,必然使本病愈演愈烈。脾属中州,乃气机升降转输之门户,所以升清阳、降湿浊,是治疗本病的关键所在。
为了巩固本病的疗效,不主张让患者控制饮食,用白术、泽泻等份为末、用荜拨泡水,送服上药,每次3克,日服3次,均可获得满意效果。
(李德政)
六郁统于一气论治
诸郁,脏气病也。多由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而成。现代医学所说神经官能症,包括神经衰弱、癔症以及更年期
4
综合征等,均属祖国医学的郁证范畴。
六郁统于一气,由肝失调达,气机升降失司而肝气郁结,气郁血不流畅而成血郁,“气有余便是火"。肝火上炎则形成火郁;肝郁伤脾,脾失健运,生湿停痰而成痰郁;食滞不化而成食郁。此六者,相因为病也。郁火耗伤阴血,则可导致肝阴不足,肾精亏损。郁病虽多,皆因气机运行不畅,法与顺气为先。结合兼夹之证,分别施以化食、消 食、利湿、清热、顺气行血之品,多有事半功倍之效。自 拟调肝顺气汤以平调肝脾之性,顺从气机以解六郁。
〖临床表现〕精神抑郁,情绪不安,胸胁满痞或胀痛,易怒欲哭或善太息,或咽中如有异物梗死感,妇人月经不 调,或伴有腹胀嗳气,食欲不振,舌红脉弦。
〖氵台法〗疏肝解郁,和胃健脾。
〔方药〕调肝顺气汤:
柴胡12克黄芩12克枳壳巧克青皮12克香附巧克木香3克川芎6克竹茹] 2克甘草5克生姜6克
〔加减〕本方疏肝解郁,理气宽中,治气郁之功卓著。若郁而夹痰者,加半夏、川朴、紫苏;夹湿者,加苍术、白术、泽泻;夹食者,加鸡内金、槟榔、枳实;兼火者,加郁金、山栀、龙胆草;血瘀者,加丹参、桃仁、蒲黄;火郁损伤心脾者,加当归、柏子仁、珍珠母。
〔体会〕《丹溪心法、六郁》中指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方中柴胡、黄芩、竹茹以清泄肝胆郁热而不伤少阳生发之气;香附、木香理气行滞,以疏通胸中气机;青皮、枳壳宽胸
E.、
利膈,散结消痞,善疗宿食痰僻;川芎为血中气药,活血通经,行气止痛;生姜辛散温通,能和肝脾之气。故笔者以此一方治其气,而诸郁皆愈矣。
(李德政)
脾胃阴虚论治
饮食不节,寒温失宜,劳逸过度,或喜、怒、忧、恐,均伤脾胃。医者侧重东垣论补中益气以升阳强脾运为健,却忽略了叶天士滋润脾胃津液有枯木逢春之术。
若外感六淫所致热病而出现脾胃津液亏虚者,或在病后或慢性消耗性疾病引起营血不足者,其证见低热缠绵,饮食减少或嘈杂中消,多易食饥,大便秘结,舌红苔薄,六脉数而不清,或滑而无力,皆脾胃阴虚之象。
本文是笔者在继承前人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基础上,结合自己临床经验,悟出一个治疗脾胃阴虚病的道理和方法,介绍予同道,以抛砖引玉。
脾虚锟
〖临床表现〗消瘦无力,食欲不振,食后胀满,水谷不消,灼热隐痛,口干不欲饮水,溲黄便结,舌红不降,脉 细数。
〖氵台法〗甘平濡润,扶脾养阴。
方药 西洋参(沙参或玉竹12克凵0克生扁豆巧克 石
犄
斛巧克莲子肉12克生山药巧克葛根12克 白芍12克木瓜12克甘草5克
胃阴虚锟
〖临床表现〗胃中湿热,气逆十卩区,咽十舌燥,口渴引饮,舌光红少津,得食则烦热剧增。
〖氵台则〗甘凉救阴,益胃生津。
〖方药〗沙参巧克寸冬12克知母巧克元参巧克黄芩12克花粉12克生地巧克竹叶6克
〖体会〗明,缪希雍曰:“胃气弱则不能纳,脾阴亏则不能消,世人徒知香燥、温补为治脾之法,而不知甘凉滋润之药有益于脾也。"概脾主营血,胃主津液,脾阴虚多亦内伤营血所致,胃阴虚多为热病伤津所为。
在治疗方法上为有不同之处,脾以升则健,胃以降则和,脾阴虚则养阴和营,胃阴虚则宜清热生津,故用方药不难看出同中有异,其制方有别。如治脾用西洋参以养营益气,生津扶脾;扁豆、山药生用不炒,意在和胃健脾,免炒后温燥伤津;石斛、葛根益气生津,助脾升精;芍药、甘草酸甘化阴,使脾精得生,润而不碍湿。
治疗胃阴虚用增液汤加减,以顺其腑气宜通为补之用意,加黄芩、知母、竹叶以取苦寒坚阴,而清腑气之虚热,并因势利导,量少其制而不伤胃气。体现了脾为阴脏恶湿,胃为阳腑易燥,此一阴一阳,一表一里,一湿一燥,
一降,相为表里,同主中州运行不息,生化无穷的道理。
曾治一王氏妇人,年五十又五,其人素体消瘦,操劳
匕 特
过度,饮食不节而胃脘隐痛,食后胀满,西医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胃炎,经多方求医,治疗无效,遂转诊于余。观其所服处方,均为温阳香燥理气之剂,现证为胃中嘈杂,灼热隐痛,呕恶欲作,不思饮食,舌红无苔,脉弦细数。 经思虑再三,证属脾阴虚不能化精为胃行其津液者也,用上方如法调理,数十年之顽疾,3月乃愈。
今人多有一概以脾胃阴虚施治不愈者,不妨分别以脾阴虚与胃阴虚各论别治,其效速功捷。
(李德政)
胃下垂的治疗
胃下垂是指x线检查中发现胃的位置低于正常,胃小弯在髂峪连线以下,同时伴有一系列消化道症状,如腹胀,上腹疼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便秘等。属中医之“中气下陷"范围,与“胃缓"症类似。
〔床表现〗脘腹痞满,嗳气不舒,甚则恶心呕吐,胃脘疼痛,进食后加重,平卧则坠痛消失,肠间振水声,大便秘结,或面色萎黄,精神倦怠,不思饮食,头昏、失眠
〖氵台法〗益气降逆,升阳行气。
〔方药〕枳实20克白术50克山楂巧克鸡内金20克,“'0参巧克 升麻9克柴胡5克
加减 若症见唇红口燥,烦渴喜饮,舌红津少,脉细
老
数者,为胃阴不足,可加人生地巧克、玉竹巧克、沙参 20克、枸杞子30克,养胃生津,俾胃阴充足;若兼血瘀见症者,可加人莪术10克、丹参巧克、红花6克,以活血养血,调和气血,开胃进食。
〖体会〗胃缓虽与饮食失常,内伤七情,劳累过度有关,但多数患者为先天禀赋薄弱,体型瘦长,胸廓狭小,皮下脂肪薄,肌肉发育不良,胃壁张力低下。全身肌肉坚壮者胃厚,肌肉消瘦者胃薄,肌肉瘦薄与身形不相称者,则胃的位置偏下,肌肉不够坚壮则胃缓。
本方重用枳实巧克、白术30克,名枳术丸(洁古方),为消痞除痰,健脾进食之剂,并据近代研究证明,枳实具有兴奋胃肠运动,使胃肠收缩节律有力,并有报道单用枳实煎剂对胃缓有效。
白术可使胃肠分泌旺盛,蠕动增速,两药协力可促使胃肠功能增强与恢复。参术以益中气;升麻、柴胡,以升清阳之气;枳实、山楂、鸡内金以降逆行滞气,消食积,俾胃气得复,升降之机复常,而胃缓可向愈。
但胃缓为慢性疾病,不可求愈心速,常需在辨证用药的同时,注意饮食营养,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加肌力,禁止暴饮暴食。应少食多餐,每次进食后要平卧一段时间,均有助于胃功能的恢复。
(郭 礻的
》
匕 法
急慢性肝炎治验
肝炎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又是传染病之一 分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肝炎又多以身目俱黄的黄疸病为多见。慢性肝炎属于中医“胁痛"的范畴,以胁痛,腹胀,食欲差,乏力为特征。
〔床表现〕慢性肝炎常视为肝炎病程在一年以上,具有胁痛,腹部胀满,口干苦,食欲减退,干呕,腰膝酸软。
急性肝炎以目黄,甚则全身发黄,肌肤瘙痒,口干苦,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腹泻,发热,腹胀,脉弦浮,舌苔黄腻。
〔治疗〗慢性肝炎以久病伤及元气,常以肝阳不足,精血亏损,血虚不能养肝所致,临床常以养阴柔肝为主。
当归巧克丹参30克甘杞巧克山萸巧克生山药巧克五味子10克茯苓巧克桑椹子巧克
若肝脉弦,肝脾经有热加茵陈30克,大便干加川军10 克,食欲差加生麦芽30克。
急性黄疸以疏利肝胆,清热导滞为主。
茵陈60克龙月旦草10 克炒栀子巧克柴胡3克川军 川朴10克枳实巧克焦三仙各巧克车前子巧克
甘草3克黄芩10克川连6克半夏6克若发热加羚羊粉冲10克。
体会 肝炎之病,总与时邪,饮食失调,劳累过度
,
证
脾胃功能紊乱和精血不足有关。服用中药疗程短,见效快,而且治本不易复发。笔者体会到在肝炎的治疗过程中,脉搏是掌握疾病程度深浅的指征。脉象柔软平和方可停药。若见肝功能恢复正常,脉搏仍弦或洪数,还应继续服药,否则不久还要复发。
(贾秀敏)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绞痛
胆绞痛是胆石症的一个典型症状。近年来,胆石症的发病率上升,该病发病急,痛苦大,常以急诊来医院就诊,与祖国医学《伤寒论》中“心下痞满而硬痛"的结胸发黄颇为相似。
〔床表现〕突然发作,右上腹部剧痛,辗转不安,甚则休克,疼痛放射至右肩胛部,彻及腰背,常有间歇性加剧,时有恶心呕吐发生,并伴有寒战,发热,大汗淋漓等症,压痛拒按。化验血白细胞及中性多核增高,超声波检查胆囊可显示结石阴影,舌苔黄厚,脉弦滑或迟结。
〖氵台疗〕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
(0急用针灸医治
三里穴(双)、阳陵泉(双)、胆穴(双)、中脘穴。
恶心呕吐加刺内关穴,以上穴位均采用强刺激手法,留针30分钟。
(2) 抗生素治疗:输人液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应 》
名
用解痉止痛剂。
(3) 内服中药清利肝胆,排除结石。
金钱草“克郁金10克元胡巧克柴胡3克川楝子 30克芒硝10克鸡内金10克枳壳巧克炒栀子巧克蒲公英60克海金沙30克,冲
若有黄染加茵陈30克;热重加生石膏巧到0克。
(4) 若见上腹部肌肉紧张拒按,触及有包块,是胆噠胆道积脓,甚则穿孔可选择手术治疗。
〖体会〗胆绞痛来势猛、病情急。临床上采用疏肝理气、利胆泻热和针刺及液体治疗,疼痛缓解,热度下降,继续服用排石中药2一3个疗程,达到排石目的。
(贾秀敏)
玄胡、乌賊骨散治胃脘痛
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病之一,无论男女老少均可发生,但多见于青壮年。
〔临床表现〗胃脘隐痛或刺痛,嗳气反酸,或吐清水,
〔治法〗行气、制酸、止痛。
〔万药〕玄胡] 0克乌贼骨6克研细末,空心温开水冲服。
〖体会〕引起胃脘痛的原因很多,或因气滞血瘀,或因 中焦虚寒,或因暴饮暴食,或因夏冷贪凉,寒热凝聚均可
沉
引起胃脘痛。但胃酸分泌过多而引起的胃脘痛,偏于胃寒者,可加砂仁6克;偏于气滞者,可加香附6克。1日2 次,一般3日疼痛解除,为巩固疗效可再服3次。若非溃疡引起者,一般不冉反复。方中乌贼骨为解酸要药,减少胃酸分泌,以达止痛目的;玄胡行气止痛,二药并用,效果奇特,实为胃家良方。
(魏有昌李昌荣)
瘰疬
瘰疬俗名老鼠疮,西医学称为淋巴结核。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少年为多。好发于颈部、项部和颌下以及腋下、腹股沟等处。
o髓床表现〗局部肿硬为核,形如黄豆或如杏核,累累相连不散,大者为疬,小者为瘰,一侧或两侧,单个或多个串列,皮色不变,推之活动,无压痛。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溃脓破口后经久不愈。一般全身症状不明显,或有轻度不适或疲乏感。舌暗红,少苔,脉沉弦或数。
(治法〕疏肝解郁,活血散结。
〖方药〗当归10克赤芍10克柴胡6克云苓10克苍术10克贝母6克夏枯草巧克薄荷3克瓜蒌12克青皮
10克海藻巧克牡蛎10克元参10克连翘] 0克
10克
〖夕卜用〕大蛤蟆一个,去尽肠肚,覆于瘰疬上以艾绒置 2
老 . 丿于蛤蟆皮上灸之;患者自觉发热过度,移处再灸,如蛤蟆皮焦,再换再灸,隔3日灸1次,连续5至7次瘰疬可消。
〖体会〕本病多因肝气不舒,湿痰凝聚,以致气滞血瘀,阻遏经络而成。故在治疗中必须注重疏肝解郁,软坚散结。方中以柴胡、薄荷疏肝散消咽痛;当归、川芎、赤芍行气活血;贝母、夏枯草、海藻、牡蛎、玄参消痰软坚;瓜蒌、青皮、陈皮解郁化痰;苍术、茯苓渗湿利水;连翘清热败毒。如核坚硬且病程又长者,可加三棱、莪术、昆布。临床使用每获满意效果。
(张百伟张金元)
阴道炎治验
阴道炎是妇科多发病、难治病之一,常以带下色黄稠黏,气味秽臭,外阴瘙痒为主症,所以属于祖国医学的带下、阴痒范畴。
〔临床表现〗带下量多,色黄赤黏稠,气味秽臭,瘙痒难忍,灼热疼痛,腰酸腹痛,尿频刺痛。舌红苔黄且腻,脉弦数。
o台法〕清热解毒,燥湿止痒。
〔方药〗柴胡10克当归巧克黄柏10克苍术12克苦参9克生百部10克粉丹皮12克川牛膝巧克车前子
(另包)10克
水煎,早晚空腹服。
〔体会〗夫带下者主因正虚邪盛,湿热之气下注而致。
病位在腰以下,所及带脉、任脉,损其肝、脾、肾三脏。按带下量多,稠黏黄赤,纯属肝郁化火,脾失健运,使血与湿互结,任带两脉失约,肾气不固。气味秽臭,阴部瘙痒,灼热疼痛,乃是邪热熏蒸湿邪下注,与热互结而致。
腰酸腹痛,是气血瘀滞,不通则痛所致。
本方用柴胡疏肝解郁,使郁火自散,火散则肝平,肝平则脾自运。苍术燥湿而助脾;黄柏苦寒清热,配伍苍术、川牛膝专治湿热下注;当归为妇科圣药,有止血调经,活血止痛之功,方中合牛膝可治腰酸腹痛;丹皮、苦参均系苦寒药,配伍时既能清热,又可燥湿止痒;百部人肺经,有杀虫止痒作用;车前子利尿通淋,两药合用,润肺降气,通调水道,小便通畅,尿频刺痛可医。
〖注〗此方每剂3煎时加人川椒10克,煎水熏洗阴道,效果更佳。
(刘金兰马润金)
从肝肾辨证治愈月经病
痛经
经前腹痛、量少、色淡,夹有紫褐血块,经行不畅,随经净而腹痛逐渐缓解。每月如此,有时非杜冷丁不止,近因工作中事不如愿,情志受遏,致胸闷太息,双侧肋下心3
名
刺痛,痛如针刺,头痛且胀,两目干涩,腰酸乏力,经期到而腹痛加剧,舌质红少津,苔黄,脉弦数。症脉厶口二夕,诊为肝气郁结,郁久化火,火性上炎,上扰清窍,下干血海,热灼营阴,致使胞脉瘀滞,经血壅塞,为避免引起杜冷丁成瘾,故延请中医治疗。
〖辨证〗痛经者虽在少腹,但源于肝经,本为气血。
〖氵台法〕清肝解郁,理气活血。
〔万药〗酒当归巧克粉丹皮9克炒山栀9克酒郁金
9克醋柴胡8克甘草梢6克酒川芎9克赤白芍各] 0克制香附12克醋延胡10克川牛膝12克生地12克
水煎,早晚服,每日1剂,连服5剂,药后经净腹痛消失,每次月经净后服上方3至5剂,意在养阴柔肝,以善其后。以后每月经前提前服上方5剂,连续调理3个月经周期,痛经消失,月事正常。
〔体会〕痛经者,乃妇科常见病之一,笔者体会痛经之因,无论情志内伤,六淫外干,或由先天不足,终必导致气血不畅,胞宫受阻,以致“不通则痛"。气是血之帅、气调则血和,气滞则血瘀。治疗气滞者,理气为主,活血为 辅;血凝者,和血通经为主,古人以攻破为主。
笔者认为,攻破不当,收效难得,甚有“一决不可收拾"之弊,往往导致经行过多,或淋漓不净之后果。虽有 “血瘀不行,气滞无虚者,但破其血"之说。然笔者在临床中常遇到虚实是相对的,尤以挟虚者多见。若血虚有寒者,应温经养血,若肝经郁热又当疏肝泻热。本案所立之方,乃作者自拟解郁清热饮,依傅氏“宣郁通经汤"化裁而来。
5 4
(]
方中丹皮、山栀清肝泄热;白芍、柴胡疏柔并济,升降相须;四物养血和营;香附、郁金、延胡疏肝解郁,调畅气机;独有川芎一味用量极少,取其人血气胜,上行头目,下行血海,中解郁结,旁通经脉,无所不至;川牛膝引药下行而至降火,正合傅氏“补肝之血而解肝之郁,利肝之气而降肝之火"之真谛,更以白芍、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全方共奏可谓是配伍精良,照顾全面,用之得当,疗效不凡。
倒经
经前一二天,鼻衄如注,量多色鲜,且经行量少,甚则经阻不行,同时伴有头痛且胀,面色红赤,心烦,口舌干苦,苔薄,脉弦数。
o台法〗平肝清火,降逆止血。
(方药〗生地丨2克菊花10克白蒺藜10克怀牛膝10 克侧柏叶10克荆芥炭10克丹皮9克炒山栀9克白芍
12克小蓟] 2克生赭石12克青黛12克荷叶1张水煎,早晚服。
〔体会〗倒经一症辨证应首先从气逆、火冲、血瘀三个方面着手,往往是春令或秋燥之季,患者多为阴虚阳旺,其由头痛胁胀,经行愆期而频发鼻衄或吐血,亦有经行之际,怒气伤肝,气逆上冲,或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内生余热,血热上行导致吐衄。治疗本病,在方中以菊花、白蒺藜、白芍甘平柔肝、清肝熄风;丹皮、山栀、青黛清营泄热,凉血止溢;小蓟佐生地、丹皮更增清热凉血之功;
匕
芥穗炭得小蓟、侧柏叶,既凉血止血,又能引血归经;牛膝专走下焦,可引血下行而归正道,与赭石共用有降逆平冲之功。全方清泄而不腻,降火而不制寒,可谓是药虽平淡,切中病机。
(马润金刘金兰)
针灸中药并用治疗疝气
疝气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是指睾丸下坠,阴囊肿胀而疼痛,大小、左右不一,轻者时时上下,时出时人。重者常出不人,下坠而行走不便。两手抱阴囊,少腹拘急,胁痛里急。本病与足厥阴肝、任督脉阳虚所致。
〖临床表现〗阴囊肿胀,行走困难,绕少腹牵引疼痛。两睾丸大小不等,摸之湿润冰冷,按之坚硬,形寒足冷, 喜暖而畏寒,舌苔淡白,脉沉紧或沉迟。
〖氵台法〗温经散寒,软坚清结,行气止痛,兼以除湿。
〖方药〗川楝子20克炒小茴10克制附子9丸炒橘核20克葫芦巴10克川椒] 0克台片10克
〔加减〗阳虚加炮附子,气虚加黄芪、沉香,痛甚者加炒元胡。]日1剂,水煎服。
〖针灸〗用线绳量患口的两角,长短以患者嘴的大小为宜。然后将量的线放在肚脐中间两线头向下,成三角形。两线头即是针的部位,深度1寸半,行针20分。同时用艾卷灸脐,轻者3至5次,重者10至巧次即可痊愈。
o(
〖体会〗在几十年的临床实践中,一般在3至巧剂可愈。本病是任督脉阳虚,因任脉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股里,上关元总诸阴之会。故诸种疝气无不由任脉为之源。肝经受损主痛而流于厥阴,故辛温散寒,补阳虚之气。肝性急速,为寒所宿,宜其牵行少腹胁痛。故辛香以泄肝,得气疏泄而病缓。针行气止痛,艾灸温经散寒,以缓睾丸之硬结,并能助阳而补虚。
(刘锋)
霉菌性阴道炎
霉菌性阴道炎多数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往往通过接触进行传染。如使用公共厕所(如坐式便池、马桶、便盆等)、浴池、脚盆、脚布、游泳或通过性交及医疗器械的消毒不严而直接传染,孕妇及糖尿病患者较多见。属于中医 “阴痒"范畴。目前,尚无特效疗法。笔者运用以下方法,取得很好疗效。
〖临床表现〗外阴瘙痒为其主要症状,多自小阴唇内侧开始,以后蔓延到外阴部。瘙痒严重时可使患者坐卧不安,影响工作和睡眠。若抓破表皮易形成表浅溃疡,有灼痛咸、0 急性期白带不多,以后渐增加,白带呈豆渣样或水样。检查时可见小阴唇两侧黏膜及阴道壁上有乳白色片状伪膜覆盖,擦去后可见黏膜充血、水肿。白带镜检,找到白色念珠球菌菌丝及芽孢,即可确诊。
( 匕
〔氵台法〗清热燥湿,杀虫止痒。
〖方药〗密陀僧巧克苦参30克蛇床子巧克白头翁 30克百部30克土茯苓30克枯矾] 0克雄黄10克白藓皮20克
将上药包在布袋里,以水20m毫升,武火煎20分钟去渣。先熏后洗,每日2到次,每日1剂。
〖体会〕本病的发生多因脾虚湿盛,肝经郁热,挟湿下注;或忽视卫生,感染病虫,虫蚀阴中作痒。正如徐春甫云:“妇人阴痒,多属虫蚀所为,始因湿热不已。"故以清热燥湿、杀虫止痒为法。一般1剂药后瘙痒锐减,5至7剂多可痊愈。但应用本方必须注意以下几点:O熏洗必须认真,包括宫颈四周、阴道及大阴唇皱折等处。0不可内服,以免中毒。治疗期间避免性交,并每天更换内裤,用开水泡洗后晒干。
(姚国科李平善)
塞流饮治崩
崩漏为妇科常见病症之一 一般以来势急,出血量多的称“崩";出血量少或淋漓不净的为“漏"。崩证来势凶险,有时多利药物难以奏效,往往危及患者性命。毕业实习期间,遇一产妇,产后两周,阴道仍大量下血,西药各种止血药均未取效,每日输血300至600毫升,应诊时患者仍面色苍白,性命乖危。李勋卿老师即投以此方,1剂血
0
止,妙手回春。数年来应用此方,屡用屡效,诚为拯危救巅之绝方。今公之于世,权以“塞流饮"名之。
〖床表现〗阴道突然大量下血,无论其他兼症如何皆可应用。
〖方药成〗益母草60克三七粉3克
将益母草武火煎巧分钟,去渣,适寒温,冲服三七粉。
〖加减〗血热者,加黄芩炭20克,与益母草同煎;血虚者,待煎药去渣后,回锅烊化阿胶10克。
〖体会〗0)本方可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阴道大量出血,以产后子宫复旧不全,或血中挟有血块者效果最佳。
〈2)益母草为行血祛瘀药,实验证明,其对子宫有明显的兴奋作用,表现为子宫张力增强,收缩幅度增大,节律加快。三七参为化瘀止血药。二味相配,止血而不留瘀, 无后顾之忧。
(3)本方为治标之剂,待血止之后,仍须根据辨证加以调理善后。
(姚国科李平善)
益气活血法治疗消化性溃疡
治疗消化性溃疡,一般以止酸和胃法为多。笔者十余年来运用“益气活血法"验证于临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临床表现〕胃脘疼痛,饥饿时痛甚,进食后痛减,反酸烧心,纳食减少,疲乏无力,舌有瘀斑或正常。
0
名
o台法〗益气活血,止痛和胃。
〖方药〗消溃汤:
黄彘巧克一30克党参巧克甘草6克一10克丹参20克一30克五灵脂12克乳香没药各9克白芨巧克
〖加减〗热加黄连、蒲公英;寒加炮姜、桂枝;气滞加柴胡、枳实;阴虚加白芍、麦冬;便溏加白术、扁豆;泛酸加乌贼骨、煅瓦楞;出血加参三七粉。
〖体会〗黄芪与丹参组成对药,有阳生阴长之妙,党参与五灵脂同用,本是相畏,此为同用。溃疡属中医之瘀血,溃疡病久不愈则必成虚损,形成气虚血瘀,气行血则行,气可推动血之运行,气虚则血更瘀,本方重用黄彘、党参补气行血,瘀血散则病根除,故必获显效。本方也可治疗气虚之萎缩性胃炎。
(杨小秀)
自拟益气通溺汤治疗产后尿潴留
产后尿潴留在现代医学中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由于分娩过程中产程过长,胎先露对膀胱肌长期压迫,产生暂时性的神经功能失调。膀胱尿道内口水肿或因会阴切口、剖腹产手术疼痛反射等引起的一种以小便不利,下腹部膨胀为主要表现的常见临床病症,严重时可影响子宫收缩,甚至可导致宫缩无力性出血。西医常以导尿、热敷、封闭、留量尿管等方法,多是取效一时。多年来笔者根据
( 匕
“产后多虚"、“产后宜温"、“下病上取、提壶揭盖"等治 疗原则。自拟益气通溺汤:
黄芪30克党参12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当归] 6克桔梗12克升麻6克桂枝6克乌药6克
治疗24例产后尿潴留,并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进行辨证加减,每获良效。兹介绍如下供参考。
初户妇素体壮实,切莫忘“户后多
产后尿潴留是产科急症之一,发病率较高,尤以初产妇为多。有人曾统计41例,其中初产妇发病率占93%。
笔者治疗24例中初产妇为21例,占87巧%,常因初产妇年轻气实且本症又以“小便不通"为主。所以在治疗时,医家多为通利水道而忽略培补之法。
笔者认为,初产妇平素虽然多无虚像,但产程过长,尤以第二产程滞产的发生率较高,致使劳力伤气,同时产程长多伴失血多,这就形成了气随血脱,气血两虚也在所难免。因此,在治疗时应遵“产后多虚"之训,方能取得满意疗效。前人所制春之泽汤(《奇效良方》)。补气通脬汤(《妇科辑要》)等,其奥旨正在于此。
(1) 产妇妊娠足月人院待产,因滞产曾用催产素,会阴侧切,胎头吸引术后胎儿顺利娩出。但产后1日小便未行,渐感少腹膨胀拘急,欲解不能,曾先后用热敷、按摩、针灸等无效,随用新斯的明肌注,其效亦罔。后改用留置导尿,小便虽畅,但在3日后尿镜检发现有脓球。为防尿路感 2
( 老
染加剧,只好取掉尿管,1天后癃闭又作,才请中医会诊。
(2) 望诊:面色苍白,声音低微,少气,四肢无力,自述少腹胀急,尿意频仍,但不能自解。其状难名,苦不堪言,触之少腹部膨隆胀痛拒按,同时可触及子宫不收,恶露未净。时有汗出,口渴不欲饮,舌质淡,苔白微腻,脉沉缓弱。
(3) 本证因产程过长,产时努挣努扎,宗气大耗,且失血较多,气血两伤,冲任受损,实为张山雷所谓“中州清阳之气下陷,反致膀胱堵塞不通,即所谓州都之气化不行者"。陈修园曾制提壶揭盖煎方,其意正在于下病上治,遂先人之法用益气通溺汤治疗,2剂后获效,小便可自解。但溺时有轻微灼痛,子宫渐敛,但恶露未尽,遂用原方加银花12克服3剂。小便正常,恶露已净,改用归脾汤以调理善后。
莫囿“尿路戽染"之眼,谨守“产后宜温之
中医治病贵在辨证施治,产褥期常因外阴侧切、导尿等引致尿路感染。但是病在产后,“感染"之势未成燃眉,不可妄投苦寒之品。即便邪实甚急亦宜在温补之基础合配上消散。此即“勿拘于产后,勿忘于产后"之理。
〔病例〗史× ×,1987年4月16日产1男婴,产科用中位产钳拉出胎儿,神疲不堪,嗣后小便癃闭,留置导尿两天。但小便非但未通,而且渐觉尿路灼痛,检查血象高,尿中有脓细胞,经用青霉素、链霉素、新斯的明和用中药
匕
八正散治之,仍未奏效,于4月2日延余会诊。
诊时所见:面色觥白,气少懒言,神疲乏力,心悸,纳少,口渴而欲饮,舌苔虽有微黄,但主要为舌白润仍为主要,脉虽数但以沉弱明显,体温3 & 1 ℃。但自觉恶寒,时时汗出为宗气不足,少腹膨胀但热敷为快。
综上可见,气虚仍为水病的主要病机,治疗仍以益气升陷兼通阳利水为法。急投益气通溺汤加冬葵子12克,服药2剂后小便淋漓不畅忍痛而出,但有饮水欲,精神有所好 转。遂上方加车前子] 2克、连翘12克,两剂后小便始通,守方3剂,诸证若失。
病程莫时问,唯以产后是治
就一般意义而言,所谓产后病,一般指新产后或产褥期的疾病。新产后是指产程结束后数日,产褥期为产后6、 8周的时间,此后的疾病一般不再作产后病处理。但因患者的个体素质和分娩过程的差异,产后病的表现也各有不同。故不能一概而论。王氏等曾报告1例产后尿潴留持续90天用针灸治愈,笔者也曾诊治两例产后尿潴留70余天的患者,其效亦佳。无论时间长短,只要其源于分娩,病在产后,仍可按产后病处理。
(病例〗张× ×,1989年3月18日。在家中由本村接生员助产生下一名女婴,产时曾有外阴撕裂,产后小便不通,本村医生用各种引尿法治疗后略有好转。
半月后仍不能自行小便,并伴有下腹部胀满疼痛。用中药以利水通淋治疗后有些缓解,停药后小便仍不通利,
( 名
因当地治疗皆取利一时,旋复如故。于1989年5月24日来院门诊就诊。
患者小便不通已一日,少腹膨隆拘急、拒按,阴道时有恶秽排出,神疲倦怠,面色无华,少气乏力,头晕,汗出恶风,口渴而不欲饮,纳呆,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虚弱。证属元阳虚损,中气不举,开阖失司。州都失于温煦,膀胱气化不利,治以温阳益气,举陷利水。方用益气 通溺汤,以人参易党参,另加熟附片3克,3剂,水煎服。
二诊:服药后,精神好转,阴道恶露所下已少,小便欲解而苦不畅,汗出虽止仍感恶风,脉象较前有力,原方易黄芪巧克,续服3剂。
三诊:尿出正常,余症均有明显好转。时感疲乏无力,改用人参养荣丸补养调理为治。半年后随访,已能干些家务劳动,再未发现小便异常现象。
〔体会〗产后尿潴留是产后发病率较高的产科急症。研制疗效可靠,作用明显,对产妇身体损害较轻的中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代医学多利用导尿术或其他引尿法。但因产后尿潴留的产生与神经失调有密切关系。在这些方面中医中药则具有明显的优势。
(0益气通溺汤具有益气升陷,通阳利尿之功。方中党参、白术、黄芪、茯苓有健脾利水益气之功效;黄芪配伍当归取阳生阴长之意,以达到益气补血之目的;而黄芪配伍升麻、桔梗,又有益气升陷,提壶揭盖的作用。乌药上人脾肺,下通肾经,与桔梗配伍温下焦之气,以助膀胱气化而行水;而桂枝、茯苓、通草三药相伍,寓淡渗利湿,
5 4
名
行水利尿,通阳化气之中,全方上通下达,使气升水降,从而发挥益气通溺之效。
(2)本方仍以补中益气汤与五苓散之变法。陈氏曾报告以补中益气汤治疗产后尿潴留24例。均为先用热敷及西药无效者,癃闭时间48一144小时,使用补中益气汤,快者 1剂,慢者3剂即可治愈。
贾氏则报告用五苓散治疗产后癃闭20例。其中5例有严重并发症,但均于服药1、2剂后自动排尿。这些均提示上述两方可能有消除膀胱尿道口水肿,纠正神经系统障碍的较好作用。但是补中益气汤温阳行水功能差一些,五苓散在益气方面也显力弱,而自拟益气通溺汤则取两方之长,补两方之短。因此,在治疗产后尿潴留方面效果较好。
o)“产后多虚"、“产后宜温"等是前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有效经验,对产后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尽管许多产妇在怀孕期间虚损现象并不明显,但孕育胎儿和分娩过程对正气的损伤耗散是比较严重的。因此仍宜谨遵古训,“勿忘于产后" 当然山于个体差异,发病不同,临诊时亦应突出辨证, “勿拘于产后"灵活孕握。
(王晋)
厌食
厌食症是儿科常见病,严重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可
匕
应用自拟“运脾开胃汤"治疗本病。
〖临床表现〕厌食呕恶,脘腹胀满,脐周隐痛,大便干结,手足心热,夜卧不安,易患外咸
〖方药〗运脾开胃汤:
白术8克藿香8克炒鸡内金8克炒莱菔子8克陈皮5克连翘5克槟榔8克焦三仙各8克
用水300毫升,浸药40分钟,取药汁100毫升,去渣, 浓缩至60毫升,加人适量白糖,每次20毫升,1日3次口服。
〖体会〕小儿之体,生机旺盛,然其脏腑娇嫩,谷气未充,运化力弱,加之小儿寒温不能自调,饮食不知饥饱,尤其独生子女家庭往往盲目地满足小儿要求,加服所谓的高营养滋补食品,以致饮食失节,恣食膏粱厚味,营养过剩,或偏食偏嗜,使脾胃运化负担过重,致脾胃之气受损,滞热内蕴而逐渐成为厌食症。然小儿脾胃薄弱,易虚易实,故治疗厌食症组方用药必须根据小儿脾胃的特点,时时注意维护脾气,顾护胃气,使补不致滞,消不伤正,热不伤阴,寒不伤胃,从而达到邪去正复之目的。
(李平善)
颈椎病
颈椎病又名颈椎综合征,是颈神经根、颈髓、椎动脉、交感神经受刺激、受压迫的结果,是中老年一种多发病、
7
( 名
常见病,严重地影响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属于中医的骨痹范畴。
〖拖床现〕本病多见于中年人或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多为单侧,也可为双侧。根据受压组织不同可分为
o)神经根型:头、颈、肩、臂、手的疼痛与麻木为病的特点。初发时颈部疼痛是持续性隐痛或酸痛,亦可以是阵发性的剧痛如刀割样或烧灼感,甚至影响饮食和睡眠。疼痛向不同的部位放射,如头、耳、眼窝后部、肩、背、前胸、臂、手和手指等部位放射,手和手指有麻木触电感。
颈部活动受限,活动不灵,精细动作困难。
(2) 脊髓型:颈部活动受限,早期单侧或双侧下肢发紧,发麻,自远端开始,以后无力软弱,以至行走困难。继而上肢发麻,亦自远端开始,手部肌无力。严重者四肢瘫痪,小便潴留,卧床不起。可同时有神经根或交感神经受压症状。
(3) 椎动脉型:主要为椎动脉供应区脑组织缺血的症状。表现为颈性眩晕,恶心,耳鸣,耳聋,视物不清,头痛,甚至猝倒。在扭转颈部与后伸时症状加重。
临床诊断主要以x线片为依据,结合临床症状,有条件地用CT检查和其他诊断方法,进一步确诊,如血管造
〖方药〕桂枝汤去生姜大枣加木瓜。
桂枝9克杭芍20克甘草10克木瓜20克
连服50至100剂,每日1剂,早午晚各服1次,轻则
(
10剂见效。一般服至30剂症状减轻,一直服至症状全部消失为痊愈。
(体会〗笔者在20年前曾观察过50例病例,治愈率 98%,有效率100%。只有1例为症状减轻,但未全部消失,症状全部消失为治愈。
在临床中按照其他治疗方法,如牵引、按摩、理疗,药物用维生素131、维生素B11、地巴唑和消炎药、止痛药等治疗,效果均不理想。唯用本方治疗颈椎病得心应手,无不见效。
根据临床体验。杭芍和木瓜可适当加至24克,另外根据辨证分清寒热,用生杭芍和炒杭芍,炙甘草和生甘草,随症施用。
(靳晋生)
慢性结肠炎
慢性结肠炎是一个常见病,属中医的泄泻范畴。
o髓床表现〗下腹隐痛,腹胀,大便稀不成形,时好时坏,脉缓,舌淡红,苔白腻。
〖氵台法〕调理气机。
〖方药〗乌梅丸(汤)加减:
乌梅] 0克细辛2克干姜6克黄连6克当归10丸制附子5克川椒10克桂枝9克党参] 0克黄柏9克马齿苋30克
9 4
《 匕
〔体会〕本病多由久病失治,或饮食寒温不节,饥饱劳伤而损伤脾胃,致使脾胃升降失司,浊气不降则生胀,清气不升则生飧泄,用乌梅丸化裁为乌梅汤,其用意在寒热并用,酸苦相合,起到很好效果,主要是调理了脾胃的升降功能。苦燥湿健脾、酸收敛固肠,脾运健则清浊分而升 清则牘胀除,大肠固则泻利止。
(靳玉卿)
慢性鼻炎的治疗
慢性鼻炎系指鼻黏膜及黏膜下层的慢性炎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慢性鼻病。常以鼻腔窒塞不通,时轻时重,反复发作,日久不愈。祖国医学称之为“鼻窒",多为肺脾虚损。兼以余邪滞留,壅塞鼻窍而为病,多发生于冬春气候较寒冷的季节。
〖临床表现〗鼻塞不通,或为一侧,或两侧,左塞右通,时塞时通,时轻时重,流稀涕,遇寒冷时症状加重, 头部微胀不适。检查可见鼻内肌膜肿胀色淡,甚至鼻甲硬实不消,凹凸不平,但无新生物堵塞。
〖治法〗疏风散邪,通利清窍。
〖方药〗苍耳子9克辛夷6克香白芷6克细辛2克川芎3克藁本6克枯梗3克枯黄芩3克连翘3克藿香
6克生石膏12克淡竹叶1克甘草l. 5克水煎服。
医 效
〖加减〗若鼻塞时轻时重,常流黏涕,遇寒加重,鼻腔黏膜肿胀淡白者,前方加五味子6克、白术] 2克、黄芪] 0 克,以补益肺气,疏散风邪。若见纳差,便溏,体倦乏力,舌体胖,舌质淡,苔白,脉缓弱者,可加健脾渗湿之品,党参9克、白术12克、茯苓10克、扁豆10克、陈皮9克等。若鼻塞不通,甚者需用口呼吸,说话鼻音重,鼻甲肿实暗红,凹凸不平,甚或头昏,耳鸣,听力不聪,或舌有瘀斑,脉弦数或涩者,可加当归10克、川芎6克、赤芎9 克,以行气活血,宣邪通络。
〖体会〗鼻为肺窍,司呼吸,肺和则鼻窍通利,嗅觉灵敏。若肺气不足,卫阳不固,则邪毒易侵袭,而使肺失清肃功能,以致邪滞鼻窍,窒塞不通,进而发为本病。证之临床,本症初期多为风邪外犯。故治当选用芳香轻清之品,以疏风宣邪通窍,以治其标,表邪已祛,即可依据患者体质、兼症,酌加补益肺气或健脾渗湿等品,随症施治,方获良效。
(郭祯)
疔疮治验
疔疮是发病迅速而危险性较大的疾病。人体任何部位都可以发生,但多发于颜面和手足等处。如果不及时控制,容易走黄,导致筋骨损伤,甚至威胁生命。
疔疮的范围很广,包括颜面部和手足部的急性化脓性
1
( 老
脓染性疾病,以及其他部位特殊性感染。因此,病名很多,大体可分颜面部疔、手足疔、红丝疔、烂疔和疫疔五种。
〔临床表现〗由于疔疮所发生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各有所异。但总的来说,初期有粟粒样脓头,以后逐渐红肿热痛,肿块范围3.3厘米、6.6厘米,顶突根深。5习日间肿势逐渐扩大,四肢浸润明显,疼痛加剧,脓头破溃。
轻者无全身症状,重者可伴有畏寒发热,便秘,溲赤,舌苔黄腻,脉数,或沉洪或沉紧。
〖方药〗大黄30克花粉30克皂刺12克穿山甲10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蜈蚣10克水煎服。
〖加减〗大便通下后去大黄,再服1一3剂,一般即可痊愈。
(体会〗疔疮虽发于肌肤,实为脏腑蕴毒也。其脉多沉紧,热毒在内可知也。本方重用大黄降下火毒,大黄味苦性寒,降下火毒最好,为阳性疮疡之要药;乳香、没药活血止痛,去腐生肌,可促进新陈代谢;穿山甲有消肿排脓,托毒外出之功,天花粉清热除烦,配伍乳香、没药、甲珠治疗疮疡效最佳;蜈蚣解大毒,治疗毒恶疮。
本方见效神奇,可谓疮家良方 如用金黄散外敷患处配合治疗,取效更速。
(李昌荣)
(
麻疹合肺炎的治疗
麻疹是外感时令之疫毒而发病的,多发于春秋两季,多见于儿童。
〖临床表现〗小儿出疹,表里俱热,烦渴引饮,喘咳有加,鼻翼扇动,或精神不好,疹色暗红,此时热毒已甚,多伴有肺炎。
o台法〗清热解表。
〔万药〗清疹汤:
生石膏末20克知母9克羚羊角5克紫河车草5克薄荷叶3克青连翘5克蝉蜕5克(去足)僵蚕5克
〔用法〗以水600毫升,先煮石膏细末20分钟,再将余药人汤,文火煎巧分钟,去渣取汤,分两次温服,以服后得微汗为佳。若服后得大汗者,当停服余药。此药量适用于五六岁小儿,可随年龄增减药量。
〔加减〗如大便滑泻者,可去石膏、知母,加滑石巧克、甘草6克。
〖体会〗麻疹多为热毒所弥漫,故治此证重用石膏,清里热兼解肌表热邪,如喉疼声哑,为热毒上冲;石膏清内热;薄荷清利咽喉;羚羊角解毒,善清肺肝之热邪,兼清胃腑之火,性本条达,清凉之中大有发表之力,为治疹良药。与石膏、薄荷叶、连翘并用,透发斑疹其力最强;僵蚕、蝉蜕其有表散之功用;痘疹不出者,僵蚕效最佳;知
〔、
母、石膏并用,清阳明之热;紫河车草味甘而淡,其药性凉,以解一切热毒。
此方配伍精当,为治一切热毒斑疹之良方,临床使用,效如桴鼓。但羚羊角需辨真伪,务要用真羚羊角,否则影响疗效。
附:真羚羊角其角上有节若螺纹,而非若螺纹之斜绕,至其角尖6厘米则无螺纹矣,其中有木胎,作苍黄参半之色,其色似木而非真木也,是真。
(李昌荣)
暑日泄泻不止治验
暑日水泻不止,1日数次,甚或10数次,其证肌肤灼热,心中烦渴,小便短少。
〖治法〗清暑利尿,和中止泻。
〖方药〗生山药50克滑石20克粉甘草10克水煎服。小儿酌减。
〖体会〗暑日泄泻多为天气炎热,素贪寒凉,或过度冷饮而成。小儿少阳之体,最不耐热,故易伤暑,临床尤为多见。
泻久则伤阴,阴伤则发热,故方中用滑石以清暑执 而甘草与滑石并用甘淡相济,能清阴虚之热。又重用山药以滋真阴,大固元气 真阴足,则小便自利 元气固,则泄泻止。
此方药仅三味,用意深远,内伤外感,兼治无遗。
一两剂后暑热渐退,滑石可以减量,随时斟酌用之,无不应手奏效。
(李昌荣)
肝硬化腹水的治疗
肝硬化腹水属于中医臌胀病的范畴,患者恐惧,医者棘手。故前人所谓“风劳臌膈"乃四大绝证。清代喻昌在《医门法律》中说:“从来肿胀遍身俱肿尚易治,若只单单腹胀则难治。"笔者在临床反复实践,治疗肝硬化腹水疗效尚满意,分为5个证型。
、肝郁脾虚
〖床表现〗面色苍黄或见黧黑,晦暗无光泽,食欲减退,食后胀痛尤甚,或伴呕逆嗳气,两胁下疼痛,以胀痛为主。腹胀或肠鸣,矢气后舒畅,大便溏软或腹泻。舌苔白厚,脉象弦濡。
〖氵台法〗疏肝理气,健脾化湿。
〖方药〗柴术疏肝汤(自拟方):
醋柴胡巧克炒白芍巧克苍白术各24克云茯苓12克川厚朴10克炒枳壳10克青陈皮各10克全瓜蒌10克苡米仁巧克盐香梗10克焦神曲巧克广木香6克
气滞血菸
〖靥床表现〗面色晦暗,或黧黑,形如面垢,胁肋刺痛,脘腹胀闷,胁下痞块,触之疼痛,或见血痣,龈鼻衄血,舌暗或紫,脉象弦涩。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方药〗柴甲活血汤:
醋柴胡] 0克广郁金10克血丹参30克赤白芍各巧克全瓜蒌] 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炙鳖甲巧克炒山甲
12克生牡蛎30克泽兰叶10克当归尾24克醋元胡6克
气阴两虚
〖临床表现〗腹膨而大,腹胀纳少,胁肋隐痛,疲乏无力,声音低怯,动则气促,口干尿少,五心烦热,龈鼻衄血,面目虚浮,舌胖有齿印,少苔或薄白苔,舌质稍红,或暗红带紫,脉象弦滑,或细弦而数。
〖氵台法〗益气养血,柔肝补肾,活血通络。
(方药〗益气养阴汤(自拟方):
炙黄芪30克潞党参巧克北沙参16克焦白术巧克全当归24克赤白芍各巧克生熟地各20克全瓜蒌10克制黄精巧克山萸肉10克云茯苓12克 刘寄奴10克红枣
4枚小黑豆30克
、瘀结水阻
〔临床表现〗腹大如鼓青筋暴露,脘腹膨胀 胁下痞
》刁块,触之有形,面色晦暗,二便不畅,舌紫,苔白微厚,脉象细涩而滑。
o台法〗化瘀逐水。
〔方药〗丹参饮合腹水汤(自拟方):
血丹参24克醋鳖甲巧克全瓜蒌巧克青陈皮各10 克大腹皮10克焦槟榔10克炒枳实6克猪苓块12克泽泻巧克桃仁10克红花6克二丑6克车前子巧克(布包)
五、脾肾閼虚
〔临床表现〗腹大胀满不甚,面色萎黄,纳呆便溏,神倦懒言,形寒肢冷,下肢浮肿,小便清白,短少不利,舌质淡,苔薄白,脉象沉弦而小滑。
〖氵台法〗温补脾肾,活血通络。
〖方药〕参归八味汤加减(自拟方):
潞党参10克焦白术] 0克全当归巧克 赤白芍各10克大熟地12克熟附子9克(先煎)肉桂] 0克山萸肉巧克巴戟天10克菟丝子12克云茯苓12克广陈皮9克水煎服
、肝肾閼虚
〖临床表现〗面色黧黑,白睛发黄,唇紫口燥,心烦低热,夜眠不宁,两胁隐痛,眩晕乏力,龈鼻衄频频,小便短赤,苔薄黄或少苔,舌质红绛带紫,少津而干,脉象沉弦滑数。
7 4
0
〖氵台法〗滋补肝肾,活血通络。
〖方药〗滋阴活血汤(自拟方):
北沙参巧克干石斛10克制玉竹10克生熟地各12克枸杞子克山萸肉10克炙龟板10克粉丹皮12克赤白芍各巧克刘寄奴12克绵茵陈20克醋元胡6克泽泻巧克早莲草巧克
〖体会〗肝硬化腹水是以水邪停留为患,但水为有形之物,以无形之气推动运行。
张景岳说:“水气本为同类,故治水者当兼理气,盖气化,水自化也。"这说明治水者当必先治气;治气又有气虚气滞之分。
本病的气虚主要表现于脾肾两脏;脾虚不能制水则水湿停留;肾虚则水不能化而泛滥。气滞与肝失疏泄关系最为密切,常见有肝郁而气滞。在治疗时气虚宜补气,气滞当理气、破气。但在临床患者腹水出现,往往是虚实相兼,正虚为本,邪实为标。此病不能单以治疗腹水为目的,而应以扶正为主,于脾肾处下功夫,邪正兼顾,全面考虑。
故在治疗时常采用攻补兼施。
实践证明,这样的治法可以促进布精行水。临证时常重用潞党参、炙黄芪、焦白术、制黄精等益气健脾,运阳利水;三棱、莪术除积聚之气;大腹皮破气导滞。
另外,气、血、水三者都可以转化,水能化气,气能化水,血能病水。肝硬化腹水之血瘀,主要是气滞的结果,因此在治气的基础上同时加血丹参、当归尾、赤芍、泽兰叶、刘寄奴、鳖甲、桃仁、红花之类的活血化瘀药,以提
老 沉
高疗效。
肝硬化腹水后期,常会出现舌质红绛、少苔或无苔等伤阴现象。
常用的沙参、元参、石斛之类的养阴药物,恐有碍水之弊,在这种情况下,可在利水药中加白芍30克、阿胶10 克、甘草3克,取其酸甘化阴,效果较好。
腹水消退后,调理肝脾,以固其本。
临床所见有些患者误认为腹水消退而病愈,即中止治疗,结果造成大病。治本之法常用疏肝柔肝,益气养血,健脾滋肾等。临床习惯用的疏肝药有醋柴胡、广郁金、青皮等;养血柔肝药有当归、白芍、生地、枸杞子等;滋养肝肾药有山萸肉、杜仲、旱莲草、女贞子、桑椹子等。选用这些药物的主要目的在于改善肝功能。
(马承武)
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乃现代医学病名,在祖国医学属癥瘕积聚,然而癥瘕积聚在男女皆有之,但女子发病多于男子。
子宫肌瘤是有形的实质性病变,坚硬有形,推之不移,病在血分,与气相关。本病的特点是月经周期紊乱,先期量多,淋漓不净,腰酸腹胀,隐约疼痛,久则伤及正气,冲任不固。治疗应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根据临床表现,进行辨证施治。
9 4
者
气血双亏,痰结气郁
〖临床表现〕月经周期紊乱,提前半月1次,错后者数 月一行,经来量多,头目眩晕,心悸失眠,精神困倦,舌绛苔黄,脉细滑且数。
〖辨证〕气阴两虚,痰结气郁。
〖氵台法〗益气养阴,化痰解郁。
〔方药〗生黄芪30克炒白芍巧克广陈皮] 0克女贞子12克五味子10克云茯苓9克麦冬12克海藻10克合欢花12克夜交藤巧克西洋参12克
〖体会〕本病因月经周期紊乱,经来量多,致使气不摄血,重伤气阴,方中以生脉散加生黄芪、女贞子补气养阴;有道是:痰随气行,今之气阴两虚,气机郁滞,不能正常运化津液,聚积成痰。方中以白芍、陈皮、茯苓、海藻调气解郁,软坚化痰散结。夜交藤、合欢花养心安神;方中沙参改用西洋参,补而不燥,增强养阴生津之功。
脾肾两虚,肝郁气结
〔临床表现〗素有月经不调,经来量多,紫色成块,每次行经持续在10天以上方止,但未引起重视。现3月月经首尾相应,伴有腰酸腹痛,食少纳差,面目虚浮,四肢肿胀,大便溏,尿频,舌苔白腻紫暗,近有瘀点,脉弦。
〖辨证〗脾肾两虚,肝气郁结,冲任失固。
o台法〗健脾补肾,疏肝散结,固摄冲任。
(方药〕党参巧克炒白术12克茯苓12克山药12克 360
老 效 、一.,.丿
制香附9克牡蛎巧克川断] 2克白芍12克桑寄生巧克女贞子12克枸杞子巧克龙骨巧克醋柴胡9克夏枯草2克
水煎,早晚空腹服。
(马润金刘金兰)
白虎汤配强的松治疗风湿病
风湿病,包括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风湿热,本方专治风湿热类疾病。
〖临床表现〗病势发展较快,呈游走性或固定性关节红肿疼痛,甚则全身关节俱痛。活动时加剧,痛处屈伸不利,甚则不能活动,或全身肌肉无定处疼痛,身热或高热,有汗不解,口不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濡数。
〔方药〗白虎汤加味:
生石膏粉30克知母12克甘草6克生薏仁30克炒苍术巧克黄柏12克防己10克
每剂水煎3次,分两次早晚服。强的松10毫克/次,每日3次口服。
〔体会〗本方生石膏清气泄热,配知母清热滋阴;生薏仁、甘草以养胃,扶助胃气,以防过寒伤胃;生薏仁又有健脾利湿之效,配苍术可加强健脾燥湿的作用,配黄柏以清湿热,防己利湿,全方共奏清热健脾除湿之功,湿热除,病自愈。
(
强的松有解热止痛作用,只能作为对症处理,不能根治,用药时间过长,又有副作用,只要病情控制,就要逐步减量。
湿为阴邪,其性变浊黏腻,最易损伤阳气,阻遏气机,故湿邪致病后,病程较缠绵。湿邪不去,可化热而成为湿热证。湿热证在临床上实属难治,其原因是清热则助湿,治湿则助热。病久不愈,时间过长,可使患者关节畸形,丧失劳动力。该方笔者运用多年,疗效满意,又无副作用。强的松与本方用药1周后,可逐步开始减少强的松的用量,待症状全部消除后停药,停药后不会出现反跳现象。该方在风湿活动期确有独到之处。
(国兴)
大动脉炎
大动脉炎又称无脉病、缩窄性大动脉炎,是一种非特异性炎症疾病。祖国医学文献中无本病的记载,根据临床表现,认为主要是气血瘀阻,经脉闭塞,气血运行不畅而致。
〖临床表现〗以低热,食少纳差,神疲乏力,游走性关节疼痛,眩晕(血压高)为一般症状。重者可有高热,患肢苍白,全身无力,直至局部缺血严重,发生趾端溃疡。
o一 效 孬丿
虍内热型
相当于急性活动期,症见身热口干,午后潮热自汗,周身关节酸痛,化验血沉加快,舌红,苔薄白或少黄,一便正常,脉细数。
〖氵台法〕清热养阴,活血通络。
〔方药〗生地30克 》0参30克 赤芍30克鸡血藤20克
当归巧克 青蒿12克 白薇12克 丹皮12克川牛膝18克
川芎10克 黄芩] 0克 石斛12克 片姜黄口克沙参12克
甘草5克
肾阳虚型
病情基本稳定,患者有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的表现,常有形寒畏冷,肢体发凉,腰膝酸软,四肢无力,食少纳差,劳累后病情加重。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氵台疗〗温肾健脾,活血散寒。
〔方药〕熟地30克黄芪30克鸡血藤30克党参30克干姜9克桂枝9克制附子10克白芥子10克鹿角胶(化服)10克白术巧克刘寄奴巧克红花10克丹参30克甘草10克
气血两虚型
病程较长,慢性虚弱性病容或气血双亏,面色无华,身倦乏力,心悸短气,头痛眩晕,舌质淡,苔白,脉细缓。
o台法〗益气养血,活络通络。
沮
〖方药〕黄芪50克桂枝巧克当归30克赤芍巧克白芍巧克威灵仙20克鸡血藤50克地龙巧克干姜10 克白术巧克血丹参20克川牛膝巧克石斛20克甘草
10克大枣20克
(刘金兰马润金)
外用方药
(使用及疗程〗每两包为一个疗程,先将两包药分别装人两个布袋内封口,然后放人盘内在锅内蒸,每一次蒸巧、20分钟。用时两包药袋轮换热敷,待药袋凉后停用,每天一次可连续用35一40天为一个疗程。
具体部位使用说明如下:
腰推增生、腰雅间盘吏出
先在局部痛处放3、4层温水毛巾,取蒸好的药袋放在毛巾上热敷(详见上述使用方法及疗程)。
颈推增生
先在枕头上放一片塑料布,把蒸好的药袋放在上面,再给药袋上放3一4层温水毛巾,再将颈部枕在药袋上。
脚跟开刺
给药袋上放3、4层温水毛巾,将双脚跟踩在药袋上, 3
老 《。
连续使用30天后,再将一包药袋放人盆内加水煎开外洗。
一包药洗五天,两包药共洗十天。
、滕关节增生、踝关节及风湿病引起局部滑膜胂胀
先取一包药袋放人盆内加水半盆,放在炉上煎开,让患者坐在凳子上,将双腿抬高。再将煎开的药汤放在膝关节或踝关节下,给下肢盖上布或塑料布,先熏稍凉后再洗,一天一次,每一袋连洗十天。
治疗腰椎增生、腰椎间盘突出、膨出等腰部不适症状
〖夕卜用方法〗每两包为一个疗程,先将两包药分别装人两个布袋内封口,然后放人盘内在锅内蒸,每一次蒸巧一20分钟。用时两包药袋轮换热敷,待药袋凉后停用,每天一次,可连续用35、40天为一个疗程。
先在局部痛处放3一4层温水毛巾,取蒸好的药袋放在毛巾上热敷。
〖药方〗土鳖虫30克红花] 0克桃仁10克木贼草20 克地骨皮20克川椒10克羌活10克当归10克木瓜巧克干姜巧克丹参巧克牛膝巧克木通6克川断巧克伸筋草30克冰片1克白芷10克没药] 0克乳香10克独活10克穿山甲] 0克血竭用克皂角10克苏木巧克
C、
松节20克路路通巧克苍术] 0克防风10克
2副药轧碎,装人两布袋内,加热敷患处。
治疗颈椎增生、颈椎劳损等 颈部不适症状
〖夕卜用方法〗每两包为一个疗程,先将两包药分别装人两个布袋内封口,然后放人盘内在锅内蒸,每一次蒸巧、20分钟。用时两包药袋轮换热敷,待药袋凉后停用,每天一次,可连续用35一40天为一个疗程。
先给枕头上放一片塑料布,把蒸好的药袋放在上面,再在药袋上放3一4层温水毛巾,再将颈部枕在药袋上。
〖药方〗伸筋草20克土鳖虫20克木贼草20克地骨皮巧克红花] 0克桃仁10克没药6克白芷6克桔梗10 克木通6克川乌10克草乌6克白柴胡10克乳香16克白附子6克丹参巧克羌活16克路路通巧克当归10 克川断巧克血竭6克川椒10克威灵仙巧克
2副药轧碎,一副药装人一个布袋内加热,敷患处。
治疗膝关节疼痛、增生、风湿、滑膜炎等膝部不适等症状
〖夕卜用方法〕每两包为一个疗程,先将两包药分别装
名
人两个布袋内封口,然后放人盘内在锅内蒸,每一次蒸巧一20分钟。用时两包药袋轮换热敷,待药袋凉后停用,每天一次,可连续用35、40天为一个疗程。
先取一包药袋放人盆内,加水半盆,放在火上煎开,让患者坐在凳子上,将双腿放高,再将煎开的药汤放在膝关节或踝关节下,给下肢盖上布或塑料布。先熏稍凉后再洗,一天一次,每一袋连洗十天。
〖药方〗土鳖虫20克木贼草20克木通6克地骨皮巧兄 丹参巧克松节20克伸筋草20克红花10克当归10 兄 干姜10克小茴香10克川椒10克白附子10克草乌6 克 川乌6克艾叶巧克川芎10克樟脑3克皂角巧克
郑普明经验药方
小儿发绕咳嗽引起的气管炎、肺炎
(病毒性冒)
〖脉象〗右大弦数,舌质淡白。体温:38度左右。
〔药方〗炙麻黄5克杏仁5克甘草6克桔梗5克银花5克黄芩6克生石膏5克半夏曲5克白前6克连翘
5克牛蒡子5克芦根9克蝉蜕5克
老
小儿发低绕、咳嗽,经验血支原体感染引起反复发热,咳嗽3至5天
〖脉象〗右数左缓,体温38度左右,大便干燥,消化不良。
〖药方〕柴胡9克黄芩9克前胡9克杏仁6克桔梗
5克炒白芍6克桑叶9克川贝6克白前7克银花5克秦艽5克 炙巴叶9克焦三仙各9克甘草6京
(1) 流清涕、咽痒、咽红、咽疼,加连翘5克、牛蒡子5克、白芷5克、薄荷5克、元参5克、板蓝根10克。
(2) 咳嗽痰多加半夏6克、厚朴5克。
(3) 咳喘、便干加苏子5克、炒莱菔子10克。
小儿感冒发麂流涕
〖脉象〕脉象浮数,体温39 ℃左右,口渴,四肢发冷,舌苔腻。
〖药方〕连翘5克牛蒡子5克蝉蜕5克黄芩9克芦根9克白芷5克桔梗5克双花5克甘草6克薄荷5克竹叶5克元参5克生石膏5克焦三仙各6克粳米一小撮
o)流涕、咳嗽加前胡9克、杏仁5克、桑叶9克、浙贝9克、炙巴叶9克。
(2)如出现高烧,可加羚羊角粉,1岁0.巧克,以此类推,最多不超过0,5克,同熬好的药一起服用。
老 诳
、小儿虚、干呕、便稀
〖脉象〕脉缓小数,微微低热,无舌苔
〖药方〕党参5克茯苓6克山药9克炒白芍6克黄芩6克盐香6克炒扁豆10克甘草6克滑石19克枳壳5 克姜三片大枣一个
o)外感低烧,去党参,加苏叶5克、葛根6克。
(2) 舌质发白腻,不思饮食,加鸡内金6克、桔梗5 克、焦三仙各6克、川连4克。
(3) 腹胀加苍术5克、厚朴5克。
(4) 肠鸣加重,加大茯苓剂量至10克。
(5) 大便黏腻不下,加焦三仙各5克、川连5克、广木香4克。
久泻不止,扎长强穴一针即止,内服上方。
五、专治小儿尿床病
〔脉象〕脉缓和、脾虚、便不成形、舌苔滑。
〔药方〗党参6克炒白术6克炙生芪9克当归9克云苓6克节菖蒲3克麦冬6克炙甘草5克五味子5克桑螵蛸(盐炒)6克陈皮6克升麻2克柴胡3克乌药5 克益智仁5克
煎服一日三次,6 6岁男女尿床均可服用,只是在计量上调整。
9
o( 名
鼻窦发炎蒋效方
〖脉象〕脉缓和,鼻塞发痒,舌苔白腻,鼻孔红肿,便干。
〖药方〗连翘9克牛蒡子6克黄芩9克黄柏5克甘 草6克栀子6克桔梗6克川贝6克苍耳子6克辛夷5 克黄连5克元参6克双花5克白芷5克薄荷6克焦三仙各9克秦艽5克蒲公英6克
(1) 如鼻炎引起耳道发炎加龙胆草5克、赤芍5克。
(2) 如鼻炎引发前额头疼、记忆减退、视力下降,加川芎5克、辽细辛3克、菊花9克、蔓荆子9克。
治疗小儿感冒发烧咳嗽,都应加消食药,如:鸡内金、焦三仙等。
〖注意事项〗治疗小儿发烧咳嗽必须忌口,忌生冷、肉食、鸡蛋、辛辣。
特效治疗头癣(自制)
〖药方〗斑蝥3克百部根20克槟榔] 0克土槿皮10克大风子仁10克川椒10克白芨] 0克75%度白酒“克
将以上药一同轧碎,装人干净玻璃瓶内,再把白酒倒人瓶内,浸泡一周即可搽患处。一日涂搽患处2次。
〖注意〗皮肤破损处禁用。
370
( 老 证特
特效治疗斑秃病(外用)
〖药方〗斑蝥4克蜈蚣三条川椒巧克大风子仁] 0克紫荆皮巧克樟脑0.3克雄黄3克75%度白酒5佣克
将以上药一同装人干净玻璃瓶内,再把白酒倒人瓶内,浸泡一周即可搽患处。一日涂搽患处2到次。
〖注意〗皮肤破损处禁用。
外用烧伤膏(自制)治疗各种烧伤
〖药方〕生地12克防风10克当归8克大黄8克天然蜂蜡8克纯香油80克
先将以上四位药用纯芝麻香油炸成深米黄色,去渣滓,然后再把天然蜂蜡放人油内化开,待药膏晾凉后装人干净的玻璃瓶内备用即可。
〖注意〗熬制时须用纯银制品,不停搅拌。
371
蒉任编辑/宋伟封面设计/杨宇光
本书是一本验集,壭中凡是未提方名自命方名的,均为自1队方,属个人的然验方。病名有中医病名,也有医病名,无需统一,反读耆一目了然。怛某一疾病,并非一方可 凡一方〕台一病耆,属本病中的某一型、某一类,杀一,切可一方统 也有一方适用亍一病之各类型、各阶投者,丈中自有讠兑明。然是阼者然马全所萑,或为运用讠明,或为妥点分析,或为理阐还。因虬,飙掌遲本书之方,'R联系其体中的内容。
本书分三方面内容,一是疾病之验, 二是方药之应用,三是一招一这。内容不同,然例各异。
新书好书思送
1 5 B N 9 7 8.7.5 3 7 7 · 5 2 41 · 1
- 这里是列表文本